查看原文
其他

一篇文与一座城的辉煌:透视南昌的前世今生

任新建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华略智库创始合伙人、主任任新建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虽然享有千古名城美誉,但深居内陆的南昌在近些年城市命运的浮沉中不免失意。有着悠久人文底蕴和商业意识的加持,南昌距离重新崛起,只差一个契机。随着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国家战略机遇已临,南昌又将如何深化战略落实,竭力补足短板,再铸英雄之城的辉煌篇章?


华略智库在江西南昌的第一个项目,随着南昌市委、市政府正式发文《南昌市推进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行动方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项目得到了甲方的充分肯定,和市领导的批示认可。项目背后,是华略智库团队长达一年的扎实深入研究。在收获甲方口碑和友情的同时,也让我得以有机会透视南昌这座千古名城的昔日辉煌和今日雄心。


南昌是一座有着厚重文化的城市。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就南下长江,在这片吴楚接壤的地区开坛讲学,将中原先进文化传播到这片土地,由此开启南昌延绵不绝的文化传承。


2200多年前(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宏图伟略,派大将灌婴挥师南下。当灌大将军来到吴楚交界之地,发现此地景色秀美、依山傍水,顿觉心旷神怡,乃命筑城,以姓为名,称作灌城。


次年,灌婴在此地设立豫章郡,在对治所起名时,取“南方昌盛”和“昌大南疆”之意,命名为南昌。从此这块“南蛮”之地有了“豫章”和“南昌”两个名称。


然而南昌真正出名,却是因为一篇千古奇文。


1300多年前,一位年轻才子横空出世,伫立滕王阁上,极目远眺,望瑶湖夕阳西照,观孤鹜展翅低飞,诗意与豪情油然而发,乃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南昌因这篇文章名扬天下,王勃因这篇文章流芳千古。


诗人给了这座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南昌也确实当得起这个盛赞。


所谓物华天宝,南昌地处长江流域、鄱阳湖畔,河网密布,山环水绕,自古就有“粤户闽庭,吴头楚尾”“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称,“控蛮荆而引瓯越”之地,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


所谓人杰地灵,更是因为自古有“江西出才子”的说法。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江西教育之发达,在南方恐怕只有苏、浙两省能跟江西有的一比。


数据为证。自唐朝至清朝的800多年间,江西累计考中进士1.05万人,占到全国10.67%,其中状元高达48人。江西人任宰相28位、副宰相62位,二十四史立传者500余人。唐宋八大家里有三家,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都是江西人。



特别是宋、明时期,江西人才大爆发。宋朝时不时就搞个“一门数进士”,如王安石、曾巩、刘恕、孔文仲等一门三进士;洪迈一门四进士;婺源潘钰及子孙“一门十进士”;乐安流坑董氏家族一门同科五进士;铅山更有“隔河两宰相,百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之说。


到了明朝,江西才子更是占据了科举考试的半壁江山。常常是一科包揽全三甲(状元、榜眼、探花),或是占据前十名的大多数。


这在中国科举史上,不仅空前,更是绝后。


那些时候的朝堂上,经常一半左右都是江西人,所谓“朝士半江西”。江西话成了“普通话”,以至于皇上的北方口音也被带偏,成了江西味的“金口玉言”。


江西才子迭出,还得益于其发达的教育体系。据考证,明代1239所书院中,仅江西就有238所,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绝对是bug级的存在。


可能读者会问,古人一向重文轻商,江西只不过在文宣教化、诗书礼仪方面比较擅长而已,其他方面未必。


实际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江西在教育和人才方面所取得的历史性成绩,没有雄厚的经济底蕴,是不可能做到的。


而雄厚的经济底蕴,又来自于发达的工商业。在这个一向被朝廷轻视的领域,江西人同样混得风生水起。


江西商人出现的时间很早,唐宋时期就已散见于各种资料之中。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说的就是江西商人。


但赣商真正兴起,是在明清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加快推进全国统一,明军进兵两湖、两广、云贵时,均以江西作为基地,大量军需从江西随明军供应到战事频仍的中原大地和华南、西南诸省。


由此,浩浩荡荡的赣商群体便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并随着大军征伐,迅速扩张到全国各地。他们以江右人为普遍认同,以讲究贾德著称,因此又被称为“江右商帮”。


作为我国十大商帮之一,江右商帮称雄中华工商业900多年,与晋商、徽商等鼎足而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实力最强的商帮之一。



文有才子北斗,商有江右商帮,江西人在文坛、商界的领袖地位,在明清时期达到了极致。


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的没落,江西人在文坛和商界的辉煌,也停留在历史的某个时点。


但江西人的勇毅和血性并没有消失,在随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南昌这座城市,因为一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大事,再次走到全世界面前。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


在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刘伯承、叶挺等果断在南昌领导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


南昌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起点,成了“军旗升起的地方”,成为驰名天下的“英雄之城”。


这座“英雄之城”也造就了新中国的众多英雄豪杰。除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参加南昌起义的将领中,有4人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6人担任过中央军委副主席、6人成为新中国十大元帅,另外还出了3名上将、7名中将和6名少将。


⼀场武装起义能走出这么多著名将帅,说是世界军事史和战争史上的奇迹,一点也不为过。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因地处内陆,“东风”难以及时吹到这片曾经的繁荣富庶之地,这座曾经的文坛圣地、商界翘楚、英雄之城,一度陷入沉寂,在发展方面被逐步拉开差距。


沿海城市宁波,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GDP是南昌1.5倍;到1990年,这一差距迅速拉大到2.2倍,最高时差距达到2.4倍。毗邻广州的县城东莞,改革开放初期GDP尚不到南昌的一半,到1990年时已是南昌的1.3倍,到2020年时已经达到南昌的1.6倍。


为解决内陆和沿海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2006年中央开始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对中部地区实行历史欠税豁免、税收优惠等多项优惠政策。包括南昌在内的一批中部城市迎来发展机遇。


新世纪以来,南昌名义GDP年均增速达到13%,快于宁波等东部沿海城市。但和同样作为中部省会城市的合肥相比,近20年南昌名义GDP增速比合肥整整低了5个百分点。


要知道,改革开放初期,合肥GDP仅为南昌的80%,而到了2020年,合肥GDP却是南昌的1.7倍。


可以说,改革开放前期的黄金十年,南昌迅速被沿海城市拉开差距;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的近20年,南昌在中部地区城市PK中,也没有比其他中部城市做得更好。


不靠沿海、不在边陲的南昌,似乎成为了国家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的遗忘之地。


1995年,我国开始推进“211工程”[1]建设,1998年开始推进“985工程”[2]。经过20多年的发展,获批建设的“985工程”高校达到39所。江西,只有南昌大学进入“211工程”,没有一所高校进入“985工程”。而环江西6省[3],一共有12所“985”高校和23所“211”高校。


2003年,我国开始大规模推进高铁建设,南昌成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四纵四横”铁路网中上海-昆明的一个节点。但直到2016年底,沪昆高铁才全线贯通。而中部其他城市,早已在高铁新城建设、高铁经济发展方面领先了南昌不止一个身位。


2013年,我国开始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第一个获批。迄今我国共批复设立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其中中部6省就有4个,仅有江西和山西缺席。江西周边6省,全部有自贸试验区加持,形成了令江西人五味杂陈的“环江西自贸圈”。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城市群和都市群战略快速推进,全国各省(自治区)大力推进强省会战略,着力增强省会城市对全省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2020年,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有11个GDP破万亿元,而同期南昌GDP仅为5745亿元,在省会城市中排名16位。


机遇终究会眷顾有潜力、有准备的城市。不乏人文底蕴、不乏商业意识的南昌,终究不会一直沉寂下去。距离重新崛起,只是需要一个战略契机。


2020年4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4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


这是建国以来,国家层面首次对江西全省出台的国家战略。江西,终于迎来了国家战略加持。


这一文件对江西有多重要?


文件提出,“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意味着江西从此深度融入四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我国发展程度最高的大湾区、长三角融合对接。


文件提出,“加快构建内外并举、全域统筹、量质双高的开放格局,打造成为内陆双向高水平开放拓展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重要示范区和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支撑区”,明确了国家对江西的使命要求和目标定位。


南昌作为首府城市,是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在率先落实国家战略、率先推进内外双向高水平开放方面,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如何贯彻好、落实好这一国家战略,把国家给江西的重大支持率先在南昌落实落地、用足用好?


华略智库在深刻把握国务院文件精神基础上,通过对南昌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发展特色、发展需求的深入调研,明确提出了南昌在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方面的战略定位和使命职责,即努力打造江西内陆双向高水平开放引领区、高质量产业开放合作先行区、高能级要素资源导入核心承载区、高标准交流合作样板区,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示范。


这意味着,南昌要率先推进内陆高水平双向开放,率先推进和沿海地区、发达地区产业对接合作,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桥头堡、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的排头兵,奋力走出一条内陆城市通过双向高水平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有了国家战略加持的南昌,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为让这座英雄之城重塑辉煌,行动方案为南昌量身定制了13个领域的50项重大政策举措和创新突破。


要想富,先修路。作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通衢之地,南昌深知交通的重要性。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构建“铁、公、水、数据”双向开放大通道,构建现代集疏运体系,促进要素资源顺畅高效流动,成为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针对内陆城市物流成本比沿海地区高的现状,南昌提出要千方百计降低综合物流成本,努力实现“三同”(即出口与沿海同价起运、进口与沿海同价抵达、通关与沿海同等效率),以及铁海联运、沿海港口补助、降低经营性服务收费等一揽子政策举措。


交通畅通,是为了更加便捷的贸易、投资,以及资金、人才流动的自由化便利化。


南昌积极借鉴全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经验,充分用好国家赋予的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在加快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和资金自由便利流动、加强和沿海地区人才交流合作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创新举措。


曾经被周边自贸试验区包围的制度创新洼地,由此一跃成为制度创新的高地。


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如何借助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政策,促进产业合作、开放和发展,是推动南昌真正腾飞的关键。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南昌要打造内陆产业开放合作新高地,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体系,积极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产业转移,大力吸引龙头企业、总部经济,和沿海城市开展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加快培育新模式新业态,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园区是产业的载体。南昌积极推动产业园区与沿海结对共建,打造“飞地园区”,探索科研及孵化前台在沿海和境外、生产及转化后台在南昌的“双飞地”发展模式。


同时,鼓励各类资本、机构以“区中区”“园中园”模式,采取委托管理、租借、投资合作等多种方式依法依规开展园区共建,着力提升园区发展能级和开放水平。


改革是增强南昌创新发展活力的关键。


为增强改革创新活力,南昌借助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机遇,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人才制度改革、贸易便利化改革、金融投资领域改革、海关监管制度创新、土地制度改革、“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再造、跨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等领域推出一大批含金量高的重大改革创新举措,竭力补上和沿海地区改革差距短板,实现和沿海地区改革同频共振,推动南昌成为内陆城市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昔年的年轻才子,曾站在滕王阁上慨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仍雄心万丈,奋笔写下“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之不朽篇章。


而今的南昌,在历经800多年的文坛璀璨、900多年的商界辉煌之后,正以“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紧抓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国家战略机遇,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全面开创南昌新时代发展新局面,为江西打造“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支撑,为我国内陆城市通过双向高水平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探索新路。


南昌的未来,将更加精彩。


注释:
[1] “211工程”: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 “985工程”:1998年,教育部制订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3] 环江西6省:湖南省、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


—— e n d ——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科技回归城市,上海城区如何顺潮而动?【原创】华略轮值CEO做客东方卫视,解读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原创】月饼的江湖,倚天一出屠龙必现......
【原创】金山,塑造当下的刻骨铭心【原创】从蛇口到深圳:由香港两家红色资本引领的科创逻辑【热文】年轻同志应该学习的“毛泽东公文写作之道”【热文】深圳调查:一个总产值超5700亿的战略新兴产业如何形成【热文】国务院原副总理回良玉:我为何如此热爱我的家乡?
【热文】一千万人离开大城市:回家到底好在哪儿?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