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包心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

包心鉴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09-22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鲜明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精彩篇章,在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展示了深刻的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人民性的鲜明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从本质上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个体价值准则方面的本质规定和基本规范,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和价值走向。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问题是时代之声、实践之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密切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和实践的新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引领,在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主体内容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九大对这一理论创新成果作出了新概括,并将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凝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理论的凝练,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持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以全新的视野深入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的理论指导作用;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和本质规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更本质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新实践中“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具有特殊性、本质性的理论指导作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鲜明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构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丰富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新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党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不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就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创造性地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精彩篇章,在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展示出深刻的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人民性的鲜明特质。

第一,把握时代脉搏、坚持问题导向,在深入回答当代中国面临重大问题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分析和把握迅速变化的时代和多元纷繁的实际,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己任,着力聚焦和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奋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时代。一是发展起来的问题,着力解决社会差距拉大、民生短板凸显、环境治理紧迫、突发事件频发、价值理念错位、权力腐败严重等重大现实问题。二是制度定型的问题,着力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基本制度以更加科学性和稳定性内涵,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三是政党治理和国家治理面临的问题,着力理顺和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党与人民的关系,深化政治上层建筑改革,净化优化党内党外政治生态。四是由“大”变“强”的问题,直面新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在时代变化新潮流中掌握主动权和发言权,更好发挥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责任,在国际舞台上塑造社会主义中国新形象。这几大类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而未能来得及解决的重大问题,是21世纪初党中央致力于解决但没有完全解决好的重大问题,这也是许多国家在走向现代化征途上难以避免而成为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正是在回答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有力推进了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第二,聚焦远大目标、突出主题主线,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追求有机地统一起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优化治国理政、推进中国发展一以贯之的价值目标,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的鲜明特色。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引领,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路径,全面开创当代中国现代化新境界,这是当代中国前所未有、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性变革,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的重要实践基础。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价值理想,更是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承接起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接力棒”,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力开辟了当代中国现代化新境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要义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开辟了当代中国实现人的现代化新境界;全面深化改革,核心要义是制度的完善和定型,开辟了当代中国实现制度现代化新境界;全面依法治国,核心要义是人民民主基础上的良法善治,开辟了当代中国实现民主和法治现代化新境界;全面从严治党,核心要义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开辟了当代中国实现党的建设现代化新境界。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实质堪称“新四化”。“新四化”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新四化”与“传统四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有机衔接、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同时“新四化”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可以说是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的主体内容。

第三,传承中华文明、包容世界文明,在历史、现实、时代相交汇的文明“大坐标”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明确形成的,但却是从历史深处走来,具有深刻的历史生成逻辑。习近平站在历史发展制高点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梳理历史、分析现实、预测未来,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厚重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1](P26-27)这一精辟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规律。5000多年、170多年、60多年、30多年——这几大时间节点,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形成的深厚文化基因和历史文化踪迹,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2](P26)的文明演进规律。习近平尤其强调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文明滋养,汲取“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的文明基因,从而有力增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厚重文明底蕴。

同时,习近平以宽广的文明视野和博大的文明胸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世界格局和发展大势作出深入观察和科学思考,站在历史与现实相交汇的时代制高点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主张,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时代品格。从2014年春天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和欧洲学院发表关于人类文明“多彩、平等、包容”的著名演讲,到2015年9月在联合国发展峰会发表关于“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从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的成功举办,到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丰硕成果,习近平就当代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和我们如何对待世界各国文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观点,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充满时代气息的新文明观。这一新文明观的重大实践意义和深远时代价值,就是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深刻的时代内涵和宽广的文明视野,从而不断增生了党的重大创新理论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

第四,坚守人民主体、顺应人民意愿,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政治价值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是不断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核心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紧紧依靠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的新实践中,习近平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具有多层面价值意义。其一,科学发展观价值意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人的发展是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目的;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必须通过人的努力、为了人的发展。因此,为什么人的问题、靠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根本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来说,这个问题是关系能否实现充满活力而又稳定发展的首要因素;对于道路选择来说,这个问题是决定道路选择的方向是否正确、能否具有强盛生命力的关键环节;而对于一个政党来说,这个问题是判断党是否先进、是否有坚实基础和充沛活力的根本标准。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从根本上解决了“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根本问题。其二,民主政治观价值意义。马克思主义指明,世上没有所谓“纯粹民主”“绝对民主”,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正是深刻体现着和诠释着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坚守的民主政治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宗旨,把实现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主体,把激发人民主体意识、调动最广大人民积极性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依靠力量;坚持以人民为目的,把实现共建共享作为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权益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总之,在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创新理论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丰富内涵和多层面价值意义;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开宗明义地进一步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这不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与真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为在新的条件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3](P16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这一基点上深入揭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本质,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更本质地释放国家、社会和个体层面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功能。

价值和价值观属于观念、意识、思想范畴,归根到底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4](P406)恩格斯强调:“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5](P28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虽然从凝练过程到基本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积极因素,同时借鉴了西方国家价值观中的某些有益因素,但从本质上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个体价值准则方面的本质规定和基本规范,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和价值走向。无疑,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本质、是深入释放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功能的重要前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目标,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科学内涵,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基本概念的提出到具体目标的确立,从本质上说是不断探索、明晰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过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唯物史观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而得出的基本结论,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谋求自身解放指明了根本方向。然而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包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事关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根本问题,长期没有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往往从普遍原则出发,或者仅仅从美好愿望出发,严重忽视本国国情,严重忽视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发展的过程,企图超阶段很快建成社会主义,从而使现实的社会主义陷入封闭僵化的“老路”、处于长期贫困的状态。总结历史经验,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尖锐地提出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这也是事关社会主义价值本质能否有效实现的根本问题。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6](P116)“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7](P313、312)正是在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逻辑起点上,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正是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的价值纲领,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邓小平明确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纲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本质、价值目标和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都无不是在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价值问题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无不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党不仅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社会,而且“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8],这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发展规律出发,我们更加领悟到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核心价值目标的深远意义。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取向,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价值本质,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价值走向。唯物史观认为,任何社会发展进程的演进和价值本质的确立,都无不决定于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及其政党在社会变革与发展上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反复阐述的真理:“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9](P55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从时代变化和中国国情出发的伟大创造,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在本质上必然也必须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正是本质地、深刻地体现着和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所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自由”,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这样一种 “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P5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步推进,实际地开辟了向“自由人联合体”迈进的伟大历程。尤其在当前全面决胜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和即将开始的“第二个一百年”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上了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平等”,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的价值理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明确指出: “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一切阶级统治。”[11](P60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2](P373),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社会平等。“公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的固有属性。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社会公正的代名词,是对以资本为主体的不公正社会的根本否定。恩格斯在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时明确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13](P570)在前30多年改革发展、消除贫穷、实现小康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更多彰显和维护社会公正的新阶段、新时代,正是从这样一种发展新阶段、新时代出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14](P3)上,深刻体现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和追求社会公正的本质属性。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科学判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强调“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法治”,是中国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价值理念和根本方略,是社会主义的最高程序。恩格斯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国家中,法不仅必须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不仅必须是它的表现,而且还必须是不因为内在矛盾而自相抵触的一种内部和谐一致的表现。”[15](P7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高度民主和法治化社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全面依法治国新进程,有力开辟了“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新局面,[16](P3)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序稳定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科学揭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发展层面的本质规定。在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价值观中,我们需要借鉴西方社会“自由、平等、法治”等价值形式,但决不可照搬,更不能混同,因为它们在本质上不是一回事情。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个体层面的核心价值准则,是中国共产党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精神凝练与价值提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方面的突出体现。中华民族是勤劳善良的优秀民族,在几千年延绵发展和文明传承中,形成了“以国为重、以业为勤、以诚为本、以善为上”等文明基因和优秀品格。这些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坚守以人为本、谋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有机吻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得以时代性凝练与提升,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有的价值内涵,成为所有公民必须自觉遵循的价值准则。

“爱国”,是公民个体行为的最本质规范。爱国主义是凝结民族力量的核心纽带,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每一个公民最起码的价值遵循。在当今时代条件下,爱国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结合,得到了历史性提升,其最高表现就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使亲爱的祖国尽快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让民族复兴的美好梦想尽快胜利实现。爱国主义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目标的最基础力量。“敬业”,是公民个体行为的最普遍要求。“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勤奋工作、爱岗敬业,是渗透于每一个中国人血脉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敬业精神深深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人生的价值,只有在平凡岗位上踏踏实实地敬业奉献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只有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才能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只有每一个人都爱岗敬业、扎实奋斗,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诚信”,是公民个体行为的最本质体现。“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最优秀品德,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精神遗产。一个人只有诚实,他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只有守信,他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需要每一个公民用诚实守信去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需要每一个公民用诚实守信去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需要每一个公民用诚实守信去共同坚守。“友善”,是公民个体行为的最鲜明标志。“忠厚传家久”“积善有余庆”,友善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遗传基因,代代相传、惠及全民。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尤其需要弘扬友善精神。一个人只有心怀坦荡、向好向善,善待他人、善待社会,他才能获得他人的理解和社会的信任,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心情愉悦地生活和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人人都做友善之人,自觉褒扬友善之举、吹动友善之风,才能让友善成为净化政治生态、优化社会风气、密切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道义力量。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在把握“主题”层面上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本质、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功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时代层面上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社会实践融入,更好地成为引领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航作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定心神”,任何时候都不可动摇、不可缺失。在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前进征途上,必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存在着许多新的风险,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才能以坚强定力应对挑战、抵御风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和推进“伟大斗争”的重要作用。

——在建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胜利前进,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胜利实现,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新的历史时代、新的历史使命,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而在加强党的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保持高度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才能使党更加朝气蓬勃、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取信于民,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促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说出来,而是干出来的。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在新的发展时代和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在实践中。社会实践离不开先进精神的指导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自于实践,又在核心价值层面上指导实践、推动实践。我们只有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人民社会实践转化,才能汇聚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推动承载着13亿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号”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在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作用。自信,是建立在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高度认同基础上的一种高度自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生命力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深刻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7](P12)我们为什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自信?因为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下转第32页)(上接第9页)的时代视野。中国自信中尤其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内在的、久远的价值力量。

 

参考文献:

[1][2] 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1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 习近平: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7-07-28.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6] 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包心鉴,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名誉院长,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


本文刊发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2018年第1期




微信号:xxdj2017

敬请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