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近出汉语言文字学论著简录(第2辑)

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汉字学微刊 2022-05-22


点击蓝字 · 关注学界动态


近出汉语言文字学论著简录

(第2辑)




汉字学微刊将不定期收集汇总近出、其他公众号暂未刊布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论著的书讯,以飨读者。欢迎各位读者朋友提供书讯。



编者按



汉语史


1.《北大汉简老子译注


作者:吴文文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价:68.00

ISBN: 9787101154467


内容简介

书稿属于语言文字学和文献学两个学科的交叉研究,从文字、音韵、训诂等传统语文学角度,对北大藏汉简《老子》中的关键字、词、句进行了校勘、考证和注释,以此为基础,对汉简《老子》义理进行探讨,对每一章的主题进行了概括。综合运用传统小学工具和现代语言学方法释读北京大学藏汉简《老子》,以译注的方式将研究成果融入其中,是书稿的一个鲜明特点。

作者简介

吴文文,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老子道学传播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华夏文化促进会老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研究”,出版专著一部(《三国字——中日韩常用汉字详解》,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撰写并发表语言文字学及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30余篇,其中和本书相关的系列论文共8篇在《中国文字学报》《诸子学刊》《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简帛语言文字研究》《解放日报》等发表(其中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一篇,人大复印《哲学文章》转载一篇)。

目录

凡例

一、北大汉简《老子》的特征

二、老子其人其书

三、《老子》核心概念:道

四、老子政治哲学体系

上经

第一章(王弼本38章)

第二章(王弼本39章)

第三章(王弼本40章)

第四章(王弼本41章)

第五章(王弼本42章)

第六章(王弼本43章)

第七章(王弼本44章)

第八章(王弼本45章)

第九章(王弼本46章)

第十章(王弼本47章)

第十一章(王弼本48章)

第十二章(王弼本49章)

第十三章(王弱本50章)

第十四章(王弼本51章)

第十五章(王弼本52章)

第十六章(王弱本53章)

第十七章(王弼本54章)

第十八章(王弼本55章)

第十九章(王弼本56章)

第二十章(王弼本57章)

第二十一章(王弼本58章)

第二十二章(王弼本59章)

第二十三章(王弼本60章)

第二十四章(王弼本61章)

第二十五章(王弼本62章)

第二十六章(王弼本63章)

第二十七章(王弼本64章前半部分)

第二十八章(王弼本64章后半部分)

第二十九章(王弼本65章)

第三十章(王弼本66章)

第三十一章(王弼本67章)

第三十二章(王弼本68章)

第三十三章(王弼本69章)

第三十四章(王弼本70章)

第三十五章(王弼本71章)

第三十六章(王弼本72章)

第三十七章(王弼本73章)

第三十八章(王弼本74章)

第三十九章(王弼本75章)

第四十章(王弼本76章)

第四十一章(王弼本77章)

第四十二章(王弼本78、79章)

第四十三章(王弼本80章)

第四十四章(王弱本81章)

下经

第四十五章(王弼本1章)

第四十六章(王弼本2章)

第四十七章(王弼本3章)

第四十八章(王弼本4章)

第四十九章(王弼本5章)

第五十章(王弼本6、7章)

第五十一章(王弼本8章)

第五十二章(王弼本9章)

第五十三章(王弼本10章)

第五十四章(王弼本11章)

第五十五章(王弼本12章)

第五十六章(王弼本13章)

第五十七章(王弼本14章)

第五十八章(王弼本15章)

第五十九章(王弼本16章)

第六十章(王弼本17、18、19章)

第六十一章(王弼本20章)

第六十二章(王弼本21章)

第六十三章(王弼本22章)

第六十四章(王弼本23章)

第六十五章(王弼本24章)

第六十六章(王弼本25章)

第六十七章(王弼本26章)

第六十八章(王弼本27章)

第六十九章(王弼本28章)

第七十章(王弼本29章)

第七十一章(王弼本30章)

第七十二章(王弼本31章)

第七十三章(王弼本32、33章)

第七十四章(王弼本34章)

第七十五章(王弼本35章)

第七十六章(王弼本36章)

第七十七章(王弼本37章)

附録一、郭店楚简《老子》释文

附録二、马王堆帛书《老子》释文

参考文献

后记

上下滑动翻阅


2.《上古汉语形态导论


作者:金理新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价:128.00

ISBN: 9787546197555

内容简介

上古汉语形态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本项目全面系统介绍了上古汉语的语法范畴、形态表现形式以及每一种形态表现形式所表达的词汇、语法意义。汉语的交替主要有辅音清浊交替、元音松紧交替和声调交替,任何一种交替都有丰富的词汇或语法意义。这主要体现在第一章、第四至第六章。附加可以有附加前缀、后缀和中缀。每一种语音变化都会有不同的意义,而同一种语音变化也会有不同的意义。本项目要讨论的是每一种语音形式所表示的意义以及同一种意义可以采用的语音形式。这主要体现在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此外,本项目也讨论了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时间层次。

作者简介

金理新,199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中国历史语言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会理事,现为温州大学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带头人。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历史语言学、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在《民族语文》等国内重要的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专著主要有《上古音略》(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汉藏语系核心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等。

目录

第一章 声母清浊交替

第一节 词性

第二节 动词的体第三节 自主性第四节 施事性

第二章 前缀*s-

第一节 名谓化第二节 使动化第三节 持续第四节 生命体

第三章 其他词缀

第一节 前缀*k-第二节 前缀*m-(一)第三节 前缀*m-(二)第四节 前缀*p-第五节 中缀第六节 中缀*/r/(一)第七节 中缀*/r/(二)

第四章 元音松紧交替

第一节 标记第二节 派生第三节 动词的体第四节 施事性

第五章 去声

第一节 动转化第二节 名谓化第三节 既行体第四节 非自主动词第五节 受事动词第六节 施与指向第七节 及物化

第六章 上声

第一节 小称第二节 指代第三节 现行体第四节 施事动词第五节 内动词第六节 自主动词

第七章 后缀

第一节 后缀*-t第二节 后缀*-n第三节 后缀*-k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翻阅


3.《上古汉语交通词汇研究


作者:李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定价:158.00
ISBN:9787520191043

内容简介

“上古”是汉语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交通词汇”是该时期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类别。全面考察与分析上古汉语交通词汇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演变情况,对深入了解上古汉语词汇特点,丰富汉语词汇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书以上古汉语交通词汇为研究对象,以19部典籍文献为语料,运用传统训诂学和现代词义学研究的方法,借鉴认知隐喻、转喻理论,对上古汉语交通词汇进行共时层面的静态描写,并对上古汉语交通词汇历时层面的词汇与词义演变进行分析和研究。

作者简介

李宁,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词汇与训诂。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在《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语言与信息社会》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项,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项目1项,校科研基金项目2项。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上古汉语交通词汇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步骤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  上古汉语交通词汇分类描写

第一节  车舆类交通词汇

第二节  舟船类交通词汇

第三节  道路类交通词汇

第四节  上古汉语交通词汇的特点

第三章  上古汉语交通词汇词义引申现象分析

第一节  词义引申的类型

第二节  词义引申的程度

第四章  上古汉语交通词汇认知语义分析

第一节  上古汉语交通词汇引申义语义范畴分析

第二节  上古汉语交通词汇词义隐喻认知分析

第三节  上古汉语交通词汇词义转喻认知分析

第四节  上古汉语交通词汇词义演变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上下滑动翻阅


4.《唐宋禅籍俗成语研究(上下编)


作者:付建荣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2年2月
定价:238.00

ISBN:9787100203845

内容简介

本书以唐宋禅籍出现的异彩纷呈的俗成语作为研究对象,取用的主体语料是唐宋禅籍口语化程度最高的100部灯语录著作。上编为唐宋禅籍俗成语通论,对唐宋禅籍俗成语的鉴定、面貌、研究价值、新质、系统、同义聚合、演变等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构建“汉语语汇史”的设想,主张用“语义二分法”构建语汇系统,揭示了“语义分蘖”“二四字平仄对称”等规律。下编为唐宋禅籍俗成语例释,共解释了1759条出自唐宋禅籍的俗成语,并加注简明的考释按语:一是对每条俗成语进行探源,对部分俗成语作了必要的理据分析;二是揭示这些俗成语对大型辞典编纂和修订的价值。

作者简介

付建荣,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学系主任。2012年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与训诂学,近年来致力于汉语语汇史的构建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民族语文》《汉语史学报》《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突厥语借词“库露真”考》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

目录

序言(王云路)

凡例

上编 唐宋禅籍俗成语通论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俗成语的鉴定

一、俗成语的定义

二、俗成语的特点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语料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语料

第三节 唐宋禅籍俗成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唐宋禅籍俗成语研究的历史

二、唐宋禅籍俗成语研究的现状

第四节 研究定位和内容思路

一、汉语语汇史的构建

二、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二章 唐宋禅籍俗成语的面貌

第一节 唐宋禅籍俗成语概述

一、唐宋禅籍俗成语概观

二、唐宋禅籍俗成语的总量

第二节 唐宋禅籍俗成语丰富的原因

一、禅籍白话语料口语化程度高且数量庞大

二、禅籍俗成语富有说理性

三、禅籍俗成语具有意在言外的妙用

四、使用俗成语是禅林盛行的一种话语风气

第三节 唐宋禅籍俗成语的特点

一、唐宋禅籍俗成语的口语性

二、唐宋禅籍俗成语的宗教性

第四节 唐宋禅籍俗成语的韵律

一、“二二相承”律

二、唐宋禅籍俗成语的平仄律

第三章 唐宋禅籍俗成语的研究价值

第一节 唐宋禅籍俗成语与汉语语汇史研究

一、为汉语语汇史研究提供了数量十分庞大的新成语

二、为汉语语汇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俗成语演变现象

三、为汉语语汇史研究提供了数量庞大的同义成语

第二节 唐宋禅籍俗成语与辞书编纂

一、纠正误释

二、补充语目

三、补充义项

四、提前书证

第四章 唐宋禅籍俗成语的新质

第一节 唐宋禅籍俗成语新质的类型

一、唐宋禅籍里的新成语

二、唐宋禅籍俗成语的新变体

三、唐宋禅籍俗成语的新义

第二节 唐宋禅籍俗成语新质的构成

一、唐宋禅籍新成语的构成

二、唐宋禅籍俗成语新变体的构成

三、唐宋禅籍俗成语新义的构成

四、唐宋禅籍出现的先唐旧成语的构成

五、唐宋禅籍俗成语的构成分析

第三节 唐宋禅籍新成语的来源

一、唐宋世俗口语创造的新成语

二、唐宋佛教口语创造的新成语

三、唐宋禅林口语自创的新成语

四、唐宋口语中定型的新成语

第四节 唐宋禅籍新成语的产生方式

一、组合式

二、离合式

三、概括式

四、缩略式

五、转化式

六、填充式

第五章 唐宋禅籍俗成语的系统

第一节 语义二分法

一、核心语义

二、范畴义和核心义

第二节 “语义二分法”与成语系统的构建

一、成语系统的构建原则

二、成语系统的构建方法

第三节 唐宋禅籍俗成语的系统

第四节 唐宋禅籍俗成语系统性的表现

一、系统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系统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六章 唐宋禅籍俗成语的同义群

第一节 唐宋禅籍同义成语辨析

一、同义成语界说

二、同义成语理据辨析法

第二节 唐宋禅籍同义成语群历时研究

一、“言语胡乱”类

二、“做事多余”类

第七章 唐宋禅籍俗成语的演变

第一节 语义演变的路径

一、世俗义——禅义

二、禅义——世俗义

三、禅义——禅义

四、世俗义——世俗义

第二节 语义演变的类型

一、语义引申

二、语义分蘗

第三节 语义演变的机制

一、“隐喻”机制

二、“转喻”机制

三、“重新分析”机制

第四节 语义演变的规律

一、范畴义经常变化,核心义通常不变

二、核心义往往制约着语义演变的基本方向

三、构语成分意义的变化导致整体语义的变化

第五节 唐宋禅籍俗成语的形式演变

一、语素换位变化

二、语素替换变化

三、语法结构变化

四、综合变化

附录一: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主要征引文献

上下滑动翻阅


5. 《宋金对峙时期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研究


作者:张海媚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价:68.00

ISBN:9787510890178

内容简介

《宋金对峙时期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研究》致力于研究宋金对峙时期南北词语的差异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五大部分:部分讨论了南北文献中“同词异义”(同一个词在南北文献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和“同义异词”(表达同一个意思在南北文献中使用不同的词)现象。第二部分论述了南北方言词的使用差异。考察了南北文献中代表方言词的始见年代及发展流变,以此论证了南北方言词使用地域的泾渭分明性和古今籍的不接近对等性。第三部分考察了“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的语言接触情况。第四部分论述了南北代表性文献中新词的使用差异。第五部分分析了造成南北用词差异的原因为语言内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为词汇系统的调节机制、语音的变化、语言接触的影响。外部因素主要为政治地位、文化强度、地理位置、社会动荡和民族迁徙、个人用语习惯。

作者简介

张海媚,河南周口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汉语靠前教育中心主任,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校精神文明优选个人,校青年骨干教师,校很好教师。2004年于河南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于兰州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10年于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6月至今任职于河南理工大学,一直从事语言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河南省创新人才项目1项、河南省哲社项目1项、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项等,参与重量、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省级规划教材2部。

目录

概论

第一章 

南北文献中“同词异义”和“同义异词”的挖掘

第一节 同词异义

第二节 同义异词

第二章 

南北方言词的收集和探源溯流

第一节 见于南方文献的南方方言词

第二节 见于北方文献的北方方言词

第三章 

“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的语言接触情况考察

第一节 南方文献中官话方言词考察

第二节 南方文献中“儿尾”现象窥探

第三节 金代女真语同北方汉语语言接触的文献学考察

第四节 北方文献中夷虏成分考察

第四章 

宋金对峙时期南北语言中出现的新词语的挖掘

第一节 《张协状元》中所见的宋金新词

第二节 《董解元西厢记》中所见的宋金新词

第三节 宋金对峙时期南北代表性文献中新词比较

第五章 

十二、十三世纪南北词语差异的原因探讨

第一节 语言内部因素

第二节 语言外部因素

主要引用书目

主要参考文献

论文类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翻阅


6.《汉语构式的理据性承继探究


作者:顾鸣镝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价:55.00

ISBN:9787308214063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汉语构式的理据性承继描写方法的思考与实践。将构式承继的层级性和理据性作为始终贯彻的研究原则,关注句法分布的不对称现象,将理据性承继描写划分为三个层面:以原形构式为对象,展开基于语块变量的扩展性承继描写;以句法语义为接口,展开基于形义变量的辐射状承继描写;以语用情境为切面,展开基于功能变量的耦合度承继描写。从以上三个层面入手,探索汉语自然语言处理的新方法与新路径;以此为基础,致力于某个特定生活领域、某个特定主题范围内的汉语构式数据库建设;通过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具体实践,反过来推动和促进构式语法的理论发展。

作者简介

顾鸣镝,男,1974年4月生,上海人。浙江警察学院国际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汉语构式及其理据性承继研究,曾出版专著《认知构式语法的理论演绎与应用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语言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语言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构式语法及其理论发展

第二节  构式承继及其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面向对象与语块替换

第一节  语块替换与语义因子激活

第二节  语块替换与动词类型扩展

第三节  语块替换与范畴理据关联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对象与语块移位

第一节  语块移位与结构源起

第二节  语块移位与语义偏移

第三节  语块移位与语境适切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对象与语块隐现

第一节  语块隐现与句法象似性

第二节  语块隐现与表达视角

第三节  语块隐现与推理方式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接口与语义延伸

第一节  语义延伸与词项扩展

第二节  语义延伸与状态转换

第三节  语义延伸与图式变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接口与语义对立

第一节  语义对立与句法限制

第二节  语义对立与语序制约

第三节  语义对立与范畴分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面向接口与语义序列

第一节  语义序列与量差层级

第二节  语义序列与整合层级

第三节  语义序列与隐性层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面向切面与语用接受度

第一节  目标的可及度与指别度

第二节  言者视角与听者视角

第三节  同语式的复句编码与语用倾向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面向切面与语境适切度

第一节  句法语义与语体依赖

第二节  语义语用与心理预期

第三节  语言模因与生态语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语与思考

第一节  本书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后续研究的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主要英文缩写词注释表

后记

上下滑动翻阅


7.《<汉语大词典>修订脞论


作者:赵红梅,程志兵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价:58.00

ISBN:9787532658206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汉语大词典订补》看《汉语大词典》中的诸问题,从立目、注音、释义、相互参照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第二部分,古代专书词语研究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以《齐民要术》及《型世言》《醒世姻缘传》等明清小说为例,探讨了古代专书词语研究对《汉语大词典》的补正和补充义项、提早书证年代等方面的作用。第三部分,近代汉语类词典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以《近代汉语大词典》和《白话小说语言词典》为例,探讨其成就与不足,及其对《汉语大词典》修订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近代汉语词语辨考,列举并辨析了若干词语,一些是《汉语大词典》未收的,一部分是有不同理解有争论的词语。

作者简介

赵红梅,女,新疆石河子人,博士,山东理工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词汇学和词典学。参与或主持国家及省部研究项目5项,独立或合作出版专著3部,独立或合作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当代汉语学习词典》(商务印书馆,2020年)等多部词典的编写工作。

程志兵,男,新疆奎屯人,教授。先后任教于伊犁师范学院(现伊犁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2018年9月至2021年7月赴新疆喀什大学援疆支教。近30年来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教学和研究,曾出版《汉语大词典订补》(2006年)著作一部,校点《松窗梦语》《奚囊蠹余》(《杭州文献集成》,2014年)两部古籍,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汉语学习》《修辞学习》《语言与翻译》《辞书研究》《新疆大学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汉语史学报》等20多种刊物上发表词汇与词典类学术论文80多篇。2012年起参与《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的专家稿审稿工作。

目录

第一章 

《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与研究任重而道远

第一节 《汉语大词典》立目和释义商榷举例

一、立目不妥

二、释义商榷

第二节 《汉语大词典》内部失照举例

一、词语条目之间意义失照

二、注音之间的失照

三、书证之间的失照

四、存在数量较多的未列目词

第二章 

古代专书词语研究与《汉语大词典》修订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

一、《齐民要术》及其词语的研究概况

二、《汉语大词典》未收《齐民要术》新词新义及书证滞后举例

三、《汉语大词典》所收《齐民要术》词语问题商榷

第二节 《型世言》与《汉语大词典》修订

一、《型世言》及《型世言评注》词语研究概况

二、《型世言》词语对《汉语大词典》的补正作用

第三节 《醒世姻缘传》等明清小说与《汉语大词典》修订

一、《醒世姻缘传》词语对《汉语大词典》的补正作用

二、《歧路灯》词语札记

三、《杜骗新书》词语杂记

四、《风月梦》方言词拾零

第三章 

近代汉语类词典与《汉语大词典》修订

第一节 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的成就与不足

一、《近代汉语大词典》的成就

二、《近代汉语大词典》所收词语问题商榷

第二节 《白话小说语言词典》释义商榷

一、《白话小说语言词典》概况

二、《白话小说语言词典》词语商榷

第四章 近代汉语词语辨考

第一节 近代汉语词语杂释

第二节 疑难词语辨考

余论 对《汉语大词典》收词的一些看法

参考文献

主要词语索引

后记

上下滑动翻阅


8.《中国汉字设计史


作者:陈楠

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定价:386.00

ISBN:9787539491325

内容简介

本书是首部从设计学的维度系统讲解中国汉字设计史的专业著作。以汉字设计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脉络开篇,结合设计学、传播学和美学的宏观视角,通过研究与分析,挖掘潜藏于汉字艺术审美与信息传播功能背后的思维与方法。将研究视域扩大到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历史紧密相关的各种文字形态,将汉字从纯粹的美术学或文字学中独立出来,在“设计学”的维度下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体系。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与参考。

作者简介

陈楠,男,1972年8月出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视觉传达设计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设计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全国委员、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理事、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著述出版20余部、论文数十篇,其中《视觉东游记》、《爱与友情的东巴文》、《标志设计》、《汉字的诱惑》等著作获得较大反响。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1.1 汉字的神圣地位与旺盛的生命力

1.2 汉字的多重属性

1.3汉字不间断的文化传承

1.4汉字设计思维与方法论的历史研究

第二章 汉字字形设计的演化史

2.1 汉字设计史四条并行的线索

2.2 正——汉字标准体的规范设计历程

2.2.1 甲骨文

2.2.2 金文

2.2.3 篆书

2.2.4 隶书

2.2.5 楷书

2.2.6 行书

2.2.7 宋体与明朝体

2.2.8 仿宋体

2.2.9 黑体

2.2.10 汉字规范与简化

2.3 草——汉字快速书写的设计历程

2.3.1 草书的发展形成

2.3.2 隶草

2.3.3 章草与草书标准化之路

2.3.4 今草

2.3.5 行草

2.3.6 狂草

2.3.7 速记符号与汉字密码

2.4 音——汉字的注音设计

2.5 饰——汉字艺术化、装饰化的设计之路

2.5.1 汉字的图形起源

2.5.2 鸟虫书与花鸟字

2.5.3 古文字合文的设计方法

2.5.4 日常生活中的汉字装饰设计

2.5.5 汉字的游戏

2.5.6 汉字的避讳

2.5.7 飞白书

2.5.8 古铜钱币、纸币和票据上的汉字设计

2.5.9 标志设计中的汉字

2.5.10 清末民初时期的美术字设计

2.5.11 现代汉字字体设计

第三章 汉字型的民族文字

3.1 汉字与少数民族文字的关系及变异形态

3.1.1 东巴文

3.1.2 契丹文字

3.1.3 西夏文字

3.1.4 女真文

3.1.5 满文

3.1.6 水书

3.1.7 彝文

3.1.8 古壮字、布依方块字与古白文

3.1.9 女书

3.2 汉字设计在东亚汉字文化圈的相互影响

3.2.1 日本文字中的汉字

3.2.2朝鲜文字与汉字的关系

3.2.3越南文字中的汉字

3.2.4 中国港澳台地区的文字

3.2.5 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华文

第四章 汉字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审美变迁的关系

4.1 汉字呈现方式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4.2 陶文——陶器烧制与文字符号

4.3 甲骨文——雕刻与书写并存的古老的文字

4.4 朱墨书迹

4.5 金文与铸刻技术

4.6 大漆工艺与漆书

4.7 纺织技术与帛书

4.8 简牍文字

4.9 石刻与汉字呈现

4.10 印玺中的汉字设计

4.11 书写工具的变迁对汉字字形设计的影响

4.12 受印刷术发展影响的汉字设计

4.13 个人电脑、互联网的普及与汉字技术革命

4.14 在汉字中混入图形符号的传播方式

4.15 人工智能技术与字体设计

第五章 汉字设计的思维与方法论

5.1 研究汉字设计思维与方法论

5.2 汉字检字法、输入法中的模件思维

5.3 汉字拆字法中的模件思维

5.4 汉字笔顺与阅读顺序中的设计问题

5.5 汉字设计与网格

5.6 “帖学”与“碑学”之争折射的汉字艺术美学范式

5.7 汉字书写笔迹中的设计问题

5.8 甲骨文书法与字文化设计

参考文献

后记

上下滑动翻阅


9.《汉字精气神

作者:张一清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定价:59.00

ISBN: 9787208171909

内容简介

本书从汉字的起源入手,阐述古人造字的哲学思辨,连通古今,立足当代,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具有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全书内容叙述简洁,深入浅出。以三大板块展开:从提高个人修养的“生命之初”“立德树人”“君子之格”“德行之修”“高远之志”到担当社会角色的“尊长爱幼”“言而有信”“职场操守”“遵纪守法”“环保节约”以及树立家国情怀的“思源‘首丘’”“家国百年心”“境界须开更放开”“薪火相传”等,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修身立德的意识与主张一脉相承。我们既重视个体提升自身修养,也强调每个人的社会角色,更主张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具有高尚的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

张一清,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教育部、国家语委颁布的语言文字规范《汉字应用水平等级及测试大纲》主要研制者和起草人,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主要编写人员。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文化嘉宾,《百家讲坛》“解码汉字”系列主讲人,浙江卫视《汉字听写季》文化嘉宾,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汉字文化的推广。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修身

第一节 

生命之初:天赋善才

(天才、禀性、善)

第二节 

栋梁之成:立德树人

(教育、师、树、立、栋梁)

第三节 

君子之格:万物有品

(品格、梅、兰、竹、菊、松、芝)

第四节 

德行之修:正心明德

(修道、德、温、良、恭、俭、让)

第五节 

高远之志:人生须有“鹄的”

(目标、方向、正直、仁、义、礼、智、信)

第二章 担当

第一节 

齐家:在心为敬,尊长爱幼

(孝、敬、尊、长、亲、爱、幼)

第二节 

睦友:言而有信,虚怀若谷

(称呼、交际、朋友、诚、谦虚、睦)

第三节 

称职:协济苍生,敢失守乎

(职业、团队、融合、协作、规矩/章、守则)

第四节 

遵道:丝缕有纪,网罟有纲

(法律、遵纪、自由、平等、公)

第五节 

护生:生我百谷,道法自然

(环境、生态、保护、节)

第三章 家国

第一节 

乡思:南枝之死,垂颖顾本

(首、丘、家乡、禾、根本、桑梓)

第二节 

国心:山城十日雨,家国百年心

(祖国、富强、安定/宁、建设)

第三节 

天下:畛畦有碍皆除去,境界须宽更放开

(世界、开放、民主、和谐)

第四节 

礼乐:明天地之理,寓万物之情

(共同、尊重、差异、殊、理解、礼/乐)

第五节 

文明: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文明、价值、薪/新、继承、弘扬)

上下滑动翻阅


10.《大美汉字


作者:徐超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定价:378.00

ISBN: 9787559838704

内容简介

汉字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汉字文化则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通路。本书是一部讲述汉字演变与发展的作品,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专为初学者设计,题为“古汉字入门浅谈”,带有导读和总论的性质。下编题为“一百个古汉字浅解”,以一个字为一个字条。每个字条一般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其甲骨文、金文、小篆三体字形;二是以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为基本依据,解释每个字的构形意义和构形方法,说明其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及其在卜辞、铭文中的用法,其中一些字条还连带介绍了少量与被解释字相关的其他字。每个字条均附有作者书写的金文书法作品。

本书凝结了作者在书法、文学、文字等方面的综合成就,对读者了解汉字本源、汉字演变、中华文化和历史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徐超,江苏盐城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书法与书法文化。独立出版专著《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崧高维岳——蒋维崧和他的书法篆刻艺术》《对联艺术》《宋诗集泉》《古代汉语语法》等。新著《古汉字通解500例》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纸上瓣香——山东大学百廿校庆纪念花笺》即将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二人合著《贾谊集校注》《书法教程》等。参与主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汇典》《中华文化精华文库》等。曾任山东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书法艺术报》特聘副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曾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二等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等。书法和书法研究得益于启功先生和蒋维崧先生。担任蒋维崧先生工作助手多年。


目录

前言

上编 古汉字入门浅谈

下编 1 0 0个古汉字浅解

索引


上下滑动翻阅


11.《甲骨学初阶

作者:郭旭东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价:98.00

ISBN: 9787520393355

内容简介

全书包括殷墟甲骨的发现与收藏、殷墟甲骨的科学发掘与著录、罗正之学、甲骨文专业术语、甲骨文与中国文字、甲骨文的分期与断代、甲骨文反映的殷商史、甲骨文中的传统文化、甲骨文书籍举要及甲骨片选读共十章内容,系统、专业地介绍了甲骨学的相关知识、内涵与理论,内容简练,深入浅出,图文并茂。

作者简介

郭旭东(1965-),男,河南林州人,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殷都学刊》《安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河南省文字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政协常委、安阳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安阳市委主委。主编的《殷都学刊》特色鲜明,发行20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殷都学刊》被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命名为该学会会刊,蝉联五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和八届“河南省一级期刊”。2011年,“殷商文化研究”专栏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2012年,《殷都学刊》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项目。2018年,《殷都学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目录

第一章 殷墟甲骨文及其发现

第一节 甲骨文的发现

一、甲骨文发现过程

二、相关问题辨正

第二节 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一、中国信史前提1000年

二、促成殷墟开始科学发掘

三、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第二章 殷墟甲骨文的科学发掘与著录

第一节 史语所的科学发掘

第二节 小屯南地甲骨的出土

第三节 花园庄东地甲骨的发掘

第四节 甲骨文的早期著录

第五节 史语所科学发掘后甲骨文的出版

第三章 罗王之学

第一节 罗振玉及其甲骨学贡献

一、甲骨搜集与著录

二、甲骨文考释

三、揭秘殷商信史,奠基甲骨之学

四、甲骨文书法成就

第二节 王国维及其甲骨学贡献

一、甲骨著录与考释

二、考订商代史实

三、甲骨断代

四、甲骨缀合

第四章 甲骨文专业术语

第一节 甲骨刻辞及其类别

第二节 甲骨的整治与

一、甲骨的整治与钻凿

二、甲骨灼烧与占卜

第三节 甲骨卜辞的契刻

一、甲骨卜辞的契刻术语

二、甲骨卜辞的辞例

第四节 甲骨文例与阅读

第五章 甲骨文与中国文字

第一节 汉字与甲骨文字的构形特点

一、前贤学者的文字研究

二、中国文字的发展特点

三、甲骨文构形特点

第二节 甲骨文与“六书”

一、表意字

二、假借字

三、形声字

第三节 甲骨文字形结构演变及规律

一、简化

二、分化

三、声化

四、规范化

第四节 甲骨文字的考释

一、形体分析法

二、假借读破法(以声求义)

三、辞例推勘法

四、历史比较法

五、据礼俗制度识字

第五节 甲骨文可识字分类举例

一、人体及相关造字(部分例)

二、自然界与动植物(部分)

三、社会与生活(部分字例)

第六章 甲骨文的分期与断代

第一节 分期断代研究的前提

第二节 早期分期学说的提出

第三节 分期断代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 卜辞分类与殷墟文化分期

第七章 甲骨文反映的殷商史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

一、上层结构

二、官制体系

三、下层结构

四、法律制度

五、军队

第二节 社会经济与科技

一、农业

二、畜牧业

三、手工业

四、建筑业

五、科技

第三节 宗教信仰和祭祀

一、上帝崇拜

二、自然神崇拜

三、祖先崇拜

第八章 甲骨文中的传统文化

第一节 重视农业生产

一、“求年”卜辞

二、“受年”卜辞

三、甲骨文重农文化对后世影响

第二节 重视子弟教育

一、甲骨文中的教育制度

二、子弟教育内容

第九章 甲骨文书籍举要

一、《铁云藏龟》

二、《殷虚书契前编》

三、《殷虚书契菁华》

四、《殷虚书契后编》

五、《殷虚书契五种》

六、《殷虚文字甲编》

七、《殷虚文字乙编》

八、《甲骨文合集》

九、《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

十、《英国所藏甲骨集》

十一、《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

十二、《小屯南地甲骨》

十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

十四、《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

十五、《卜辞通纂》

十六、《甲骨文编》

十七、《甲骨文字典》

十八、《殷墟卜辞综类》

十九、《甲骨文字集释》

二十、《甲骨文字诂林》

第十章 甲骨片选读

一、《合集》24975

二、《合集》32384

三、《合集》22723

四、《合集》137正、反

五、《合集》6057正、反

六、《合集》10405正、反

七、《补编》11299正、反

八、《花东》37

九、《花东》150

十、《村中南》212

十一、《合集》36975

十二、《合集》19817

十三、《辑佚》690+《合集》36182

上下滑动翻阅


12.《西周铭文史


作者:丁进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定价:180.00

ISBN:9787501073429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编写西周铭文史;试图对这一时期所有的青铜器铭文作品作穷尽性的搜集、整理,开展溯源研究、分期研究、分类研究、技法研究、背景研究、史事研究和知识研究。

以时间为经,即按照大致上的时间先后描述和分析西周铭文创作的历程。

以空间为纬,即按照地域来划分铭文创作单元,形成块状结构。以西周王朝贵族铭文创作为主干,以列国铭文创作和贵族世家铭文创作附之于后。由于列国和贵族世家的铭文创作也有时间的延续性,作者以列国和贵族世家中最著名的作家或最著名的篇章为介入点,附在这位作家之后或这篇作品同一时代的王朝创作的主线上,然后再前后发掘,一并将这个诸侯国或者这个家族的铭文创作成就集中在一处分析。

作者简介

丁进,1962年生于安徽省青阳县,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2002年6月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7月,在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工作,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19年7月,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安徽省社科项目“皖派经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商周青铜器铭文文学研究”、国家规划办一般项目“西周铭文史”、国家规划办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周礼学简史”等。出版专著《周礼考论》《商周青铜器铭文文学研究》。在《学术月刊》《孔子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春秋赋诗的真相》《再续中国经学学术传统》《小盂鼎铭所见西周大献礼典》等四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西周铭文史研究现状

第二节 西周王朝的兴衰与青铜器铭文的发展

第三节 西周王朝铭文发展分期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章 西周铭文的发轫

第一节 晚商铭文写作技术的演进

第二节 关于武王伐纣的铭文创作

第三节 以成王爲中心的铭文创作

第四节 周公集团的铭文创作

第五节 召公集团的铭文创作

第三章 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发展

第一节 分封赐采铭文

第二节 南宫盂及其家族的铭文创作

第三节 军事斗争铭文

第四节 行政奖赏类铭文及其他

第四章 昭王时期的铭文创作

第一节 王朝政治活动铭文

第二节 作册令家族的铭文创作

第三节 礼乐活动铭文的出现

第四节 昭王南征铭文

第五章 西周中期礼乐铭文的繁荣

第一节 礼乐铭文的繁荣

第二节 军礼铭文的繁荣

第三节 册命礼铭文的内容和类别

第四节 册命礼铭文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第五节 册命礼铭文模式突破的尝试

第六章 西周中期经济生活铭文的繁荣

第一节 裘卫及其家族的铭文创作

第二节 师永、格伯、曶和效的铭文创作

第三节 行政奖励类铭文的繁荣

第四节 赏赐类铭文名家的铭文创作

第七章 西周晚期青铜器铭文的极盛

第一节 西周晚期铭文概况

第二节 琱生三铭与西周晚期的社会矛盾

第三节 册命铭文集大成之作

第四节 战争铭文与家族世系铭文集大成之作

第五节 记功铭文集大成之作

第八章 西周主要诸侯国的铭文

第一节 西周应国青铜器铭文的创作

第二节 晋侯的铭文创作

第三节 霸国和倗国的铭文创作

第九章 西周青铜器铭文的特征和价值

第一节 西周青铜器铭文的特征

第二节 西周铭文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三节 西周铭文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后记

上下滑动翻阅


现代汉语与其他


1.《戴庆厦先生口述史


作者:赵燕珍采访、整理   戴庆厦 口述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月
定价:108.00

ISBN:9787520395700


内容简介

戴庆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主要从事汉藏语系语言和语言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本书既是对七十年来他在语言学领域勤奋耕耘和创新贡献的真实记录,也是对新中国民族语言研究光辉历程的深情回顾。

作者简介

赵燕珍,1981年生,云南大理人,白族。2003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2006—2009年跟随戴庆厦先生攻读博士学位。现为云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

戴庆厦,福建省仙游人。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藏语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汉藏语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国家语委咨询委员。北京市教学名师。美国语言学会终身荣誉会员;泰国清莱皇家大学荣誉博士。主要研究汉藏语和社会语言学。

目录

第一章  童年、兴趣

第二章  大学、专业

第三章  语言实习

第四章  专业方向

第五章  科学研究

第六章  语言大调查

第七章  景颇语研究

第八章  “田野调查派”

第九章  濒危语言调查研究

第十章  语言国情调查研究

第十一章  跨境语言调查研究

第十二章  语言和谐调查研究

第十三章  反观论

第十四章  治学

第十五章  教学

第十六章  弟子

第十七章  “双肩挑”

第十八章  社会兼职

第十九章  出访

第二十章  汉藏语研究院

第二十一章  妻子

第二十二章  感恩和感悟

附录

后记

上下滑动翻阅


2.《语言学和文史语言研究集稿(续集)


作者:李开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6月
定价:116.00

ISBN:9787550634329


内容简介

《语言学和文史语言研究集稿(续集)》涉及语言理论的中外对比研究,对汉语本体、汉语研究本体的把握有一定指导作用,书中具体收录了《寻求汉语和汉语语言学的科学发展之路——何九盈教授近语言研究述评》《札记四则》等文章。

作者简介

李开,1943年生,江苏张家港市人。文学(语言学)硕士,哲学博士。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9月退休,现任科技大学特聘教授(2011-)。研究方向为汉语史及相关理论。著有《戴震评传》(1993、2001、2011)、《汉语古音学研究》(2008)、《语言学和文史语言研究集稿》(2015)等。

目录

音韵校勘注释

西汉竹书《老子》上经校勘绎言

关于北大汉简《老子》的辨伪

西汉竹书《老子》下经校勘绎言

西汉竹书《老子》下经校勘考述

《说文段注》在汉简《老子》上经考订中的解释作用例举

关于陆志韦先生的古音学思想

试论俄籍汉语古音学家斯塔氏的古音学

胡小石先生《声统表》解读

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叙录

段玉裁《戴东原集覆校札记》叙录

段玉裁《汲古阁说文订》叙录

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要综

周锺灵师著《韩非子的逻辑》一书《序言》《绪论》注释

语言理论语学语史

《汉文经纬》与《马氏文通》比较研究

寻求汉语和汉语语言学的科学发展之路——何九盈教授近语言研究述评

从语言哲学看话语体系理论

《马氏文通》和它的科学思想方法——纪念《马氏文通》诞生120周年

《汉文经纬》与《马氏文通》古代汉语教学思想比较研究

徐复先生经学思想初探

方光焘、黄淬伯的时代语境和当下研究

方光焘理论语言学的思想方法底层是形上学——纪念方光焘先生诞辰120周年

《新编大学语文》的一篇阅读课文导读

汉语文化

《春秋》经文和《左传》所述日食情况制表

《辞源》第三版释义研究:以丑集为例

孙叔平中国哲学史观探论——纪念孙叔平教授诞辰110周年

外演在场礼仪,内合情美之礼——《仪礼》的礼仪存在和语言叙事

札记四则

刘冠才著《北朝通语语音研究》序

乔永著《辞源史论》序

宋洪民著《八思巴字资料与蒙古字韵》序

郭骏主编《学生成语词典》序

李葆嘉著《尘封的比较语言学史》序

附录:

人名索引

词语名目索引

2015年以来著述目录

上下滑动翻阅


3. 《现代汉语隐语研究


作者:邵燕梅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定价:168.00

ISBN:9787520380607


内容简介

汉语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有机组成,也是汉语共同语词汇的重要来源之一。《现代汉语隐语研究》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现代汉语隐语理论研究”,主要对现代汉语隐语的结构与造词进行研究并创建现代汉语隐语结构与造词法体系。汉语隐语的结构和造词不仅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一般性规律,其独特的结构和造词也体现了汉语隐语的个性化特点,同时彰显了汉语词汇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下编为“现代汉语隐语个案研究”,主要以活隐语“调侃子”、《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隐语词条理据以及汉语隐语辞书校勘等个案为研究对象,具体展示了汉语隐语本身所体现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现象。隐语由隐秘走向公开,是使用泛化的结果,其动态性表现反映着词汇与社会、文化间的互动。汉语隐语不仅具有较高的语言学价值,同时具有巨大的社会学和文化学价值,因此,汉语隐语研究在汉语研究乃至语言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由于隐秘机制下汉语隐语造词手段和方法的多元性,其隐秘意义的理据探求很有难度,加之汉语隐语研究需要与时代性、社会性、地域性等文化要素相结合,造成汉语隐语研究领域门庭冷落、成果产出较少的现状,目前该种现状亟待改善。

作者简介

邵燕梅,女,1968年出生,山东郯城人。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学、词汇学与词典学,主要致力于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及相关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任务4项、省部级重点课题2项及其他省部级、市厅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郯城方言志》、《沂南方言志》、《费县方言志》等著作,在《方言》《语言研究》《语文研究》《南开语言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上编 现代汉语隐语理论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隐语的域界

第二节 汉语隐语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语料、价值与方法

第二章 现代汉语隐语概貌

第一节现代汉语隐语的使用群体概貌

第二节 现代汉语商业隐语概貌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现代汉语基本隐语结构与造词研究

第一节 现代汉语基本隐语结构分析

第二节 现代汉语基本隐语造词法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现代汉语数词隐语结构与造词研究

第一节 数词隐语概貌

第二节 数词隐语造词法研究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上编结语

下编 现代汉语隐语个案研究

第六章 活隐语“调侃子”的调查与研究

第一节 关于“调侃子”

第二节 “调侃子”的运用及造词对比分析

第三节 两种“调侃子”的接触、融合与发展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相关研究

第一节《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的内容、版本及影响

第二节《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相关考辨

第三节小结

第八章 现代汉语隐语造词理据汇释

第九章 现代汉语隐语辞书校勘

第一节《中华隐语大全》校勘

第二节《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校勘

第三节《中国秘密语大辞典》校勘

第四节多辞书汇勘

第五节小结

第十章 下编结语

一 隐语反映社会历史和文化现象

二 汉语隐语研究的难点

三 汉语隐语研究存在的问题

四 汉语隐语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后记

上下滑动翻阅


4.《功能话语研究新发展


作者:黄国文、赵蕊华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定价:128.00

ISBN:9787302573821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了新时代背景下功能话语研究的新发展和新趋势,突出功能话语研究的问题导向、跨学科融合以及本土化特点。本书由理论介绍、研究近况和实证分析三个部分构成。理论介绍部分梳理了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的研究背景,厘清了与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相关的基本概念,讨论了功能话语研究的含义、主要理论假定和科学研究方法。研究近况部分主要展示了近十年来功能话语研究的状况,重点讨论了功能话语研究的分析路径和研究领域的发展以及一些重点话语类型的扩展和理论的细化。实证分析部分主要是关于翻译语篇分析、多模态语篇分析、生态语篇分析以及和谐话语分析的探索。本书既重视对经典话语分析文献的理解和阐释,更关注功能话语研究目前的成果,同时对功能话语研究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本书将理论结合实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供从事话语分析、功能语言学、生态语言学和翻译等研究的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黄国文,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英国威尔士大学博士,教育部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生态学”博士点带头人,华南农业大学生态语言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国际生态语言学学会(IEA)中国地区代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汉语篇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外国语言学会会长,CSSCI来源期刊《中国外语》主编,先后担任国内外数十家期刊的编委或顾问。2011—2014年任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学会(ISFLA)执行委员会主席,2004—2005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富布莱特学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百篇,编撰出版专著、教材多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多部。

赵蕊华,中山大学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博士,中山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生态语言学研究会理事。入选广东省博士后人才引进计划海外青年博士后引进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和生态语言学,合作出版专著多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外语》《现代外语》、Language Sciences、Language in Society、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担任国内外多家期刊匿名审稿人,主持省部级及市级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科、省部级项目多项。

目录

第一章 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

第二章 功能话语研究简介

第三章 功能话语研究的主要理论假定

第四章 功能话语研究的科学方法

第五章 功能话语研究的成果

第六章 翻译语篇分析

第七章 多模态话语分析

第八章 生态话语分析

第九章 和谐话语分析

第十章 功能话语研究思考

参考文献

术语表

附录

上下滑动翻阅


5.《现代汉语限定性副词研究


作者:刘立成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定价:59.00

ISBN:9787569293869

内容简介

本书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多种角度对现代汉语限定性副词进行了系统描写,并综合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对该小类词专享的一些句法、篇章表现做出解释。主要涉及了限定性副词的次类划分、各次类内部差异、+名、重叠、共现连用、篇章连接、功能等方面内容。主要论点有:限定性副词可据其语义特征进一步划分为数量限定和范围限定两个次类;"限定性副词+名"组合中,两者具有双向选择性;限定性副词可重叠,重叠式具有语用价值;限定性副词内部有连用现象,连用语序受省力原则支配呈现出规律性;限定性副词本身具有连接功能等。本书同时对副词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索。

作者简介

刘立成(1969一),男,吉林省农安县人,文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靠前语言学院讲师,专业方向为汉语语法及对外汉语教学,在《汉语学习》等期刊发表过论文若干篇,出版(合著二作)《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主持吉林省语委十二五规划项目一项(JYKU25YB-28),参与重量、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曾赴韩国高丽大学中国学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任汉语教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2研宄对象及相关概念

1.3关于范围副词的再分类

1.4本研宄与巳有研宄的关系

1.5研宄取向及各章节内容安排

1.6语料来源

1.7符号说明

第二章限定性副词的句法语义考察(一)

2.1范围与数量

2.2限定性副词的语义指向分析

2.3限定性副词与否定词的共现

2.4"+是"和"+有"

2.5本章小结

第三章限定性副词的句法语义考察(二)

3.1限定性副词的数量意义考察-LF的内部差异

3.2限定性副词的范围意义考察-WF的内部差异

……

上下滑动翻阅


6.《现代汉语动补复合词研究


作者:李丽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定价:96.00

ISBN:9787520197250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语义分析与语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原型范畴、动词配价、构式语法、语法化与词汇化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现代汉语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结构、意义、功能进行了比较全面而又系统的考察与分析。在深入挖掘动补式复合词内部结构的基础上揭示了动补式复合词的致使性语义特征,从句法角色、组合能力、与某些特殊句式和句法格式的关系等方面对动补式复合词的语法功能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描写与阐述,也尝试对复合词特别是句法复合词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作者简介

李丽云,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汉语言文字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词汇学、辞书学、对外汉语教学。曾作为交换教授赴韩国(一年)进行汉语教学。目前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动补式复合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从普通话审音角度看《现代汉语词典》异读词处理标准”(河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语言文字专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要素教学”(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示范性课程建设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辞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动补式复合词的界定

第二章

动补式复合词的表层结构

第三章

动补式复合词的深层结构

第四章

动补式复合词的句法功能

第五章

双音节复合动词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六章

动补式复合词与对外汉语教学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上下滑动翻阅


7.《汉语句子的信息结构和语调模式》


作者:秦鹏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价:68.00

ISBN:9787310062317


内容简介

本书在韵律音系学的理论框架下,利用韵律格的实验方法,从汉语声调和语调关系的反思入手,求证汉语句子语调韵律分布模式的决定因素,并初步考察表现焦点的韵律手段和其他表达手段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得出了三个主要的研究结论:第一,汉语声调和语调不存在系统性叠加共生关系,“橡皮带”效应观点值得进一步思考;第二,句子的语调韵律分布模式取决于信息结构;第三,汉语信息焦点和对比焦点在韵律凸显的策略选择上有系统性的不同。

作者简介

秦鹏,文学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现为天津师范大学语言心理与认知科学研究院讲师。研究领域为实验语音学和音系学,主要研究兴趣为汉语信息结构的韵律编码。曾获得国际中国语言学会“青年学者奖”(YSA)。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汉语语调和字调

第三章 

韵律层级和语调的音系归属

第四章 

信息结构和语调模式的关系

第五章 

不带标记焦点的语调模式

第六章 

焦点标记形式:以“是”字句为例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上下滑动翻阅


8.《汉语后置的介词结构研究


作者:贾君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定价:98.00

ISBN:9787520397223

内容简介

汉语介词结构在句中所居位置的变化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书以后置介词结构为对象,运用历时分析的方法,通过大量的文献典籍,考察汉语后置介词结构语序演变的过程,讨论介词结构移位的动因。本书从语言事实出发,全面研究了汉语后置介词结构的发展变化,研究结论对于汉语语法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贾君芳,男,1977年10月生,湖北襄阳人,文学博士,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语法研究专题等方面的教学,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语法理论。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2部;参与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主持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湖北省教育厅教科研项目2项。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先秦至西汉的后置介词结构

第三章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后置介词结构

第四章  

唐宋至元明清的后置介词结构

第五章

现代汉语后置介词结构缀化倾向.

第六章

后置介词结构语序演变的类型学观照

第七章  结语

主要语料文献

参考文献

后记

上下滑动翻阅


9.《汉语动结式的功能与认知研究》


作者:宋文辉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定价:78.00

ISBN:9787548617990

内容简介

动结式是汉语历时和共时语法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语法现象之一。从共时方面来看,动结式与重动句、把字句等其他语法结构有着复杂的联系;从历时角度来看,其形成发展是汉语语法历时演化中的重大变化,和很多语法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因此其研究价值很大。目前虽然该领域成果已经十分丰硕,但仍有一定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空间。本书旨在用功能语言学中的构式语法和基于用法的语法理论来研究与动结式相关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动结式的语法地位和形式构造限制;二、动结式与相关结构的关系,动结式和部分相关结构的历时发展规律;三、动结式补语的语法化的过程与机制。

作者简介

宋文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1998年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方言学者崔荣昌先生学习汉语方言学,1998年获得现代汉语专业文学硕士学位;2000-2003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师从学部委员沈家煊先生学习汉语句法语义学,2003年获得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句法语义和词典词义。旨在基于功能主义语言学理论来分析汉语历时、共时语法现象,在汉语述补结构和话题、语法关系方面做过系统研究。已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并结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教育部国家语委项目1项。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关于动结式语法地位的考察

第三章

动结式韵律限制的功能动因

第四章

动结式词汇化的制约因素:从构式组织和演化的角度看

第五章

动结式在表达致使事件的诸结构中的地位:语言类型学的视角

第六章

动结式和状态补语结构主观性程度的差别

第七章

从致使运动句演变看小句后场容量受限的成因及动结式的发展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第八章

动结式的补语语法化札记

第九章

趋向补语语法化的对称与不对称:“来”和“去”

第十章

复杂趋向补语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一)———演变机制和过程

第十一章

复杂趋向补语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二)———其他复杂趋向补语的情况

参考文献

后记

上下滑动翻阅


10.《面向语言工程的现代汉语词类体系与词性标注研究


作者:邢富坤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定价:98.00

ISBN:9787030714954

内容简介

本书面向语言工程,对现有汉语词类体系和词性标注工作展开调查,梳理总结汉语词类体系和词性标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英汉语对比为基础,揭示汉语词类体系与词性标注的主要特点,为汉语本体研究和语料库加工提供参考。本书还开展了词性自动标注模型研究,在隐马尔科夫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多观察和多状态搭接的COV模型,并将该模型运用到词性标注任务中,获得了较好的标注效果。本书适合语言学研究者和学习者以及对语言工程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作者简介

邢富坤,男,河北唐山人,1975年12月出生,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现任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语料库语言学学会理事、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会员、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编(译)著3部,获军队科技进步奖2项,军队院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曾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十佳青年”。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词类研究概述 

第三章 

词性标注研究概述 

第四章 

词类属性调查 

第五章 

词性标注调查 

第六章 

汉语词类与词性标注问题分析 

第七章 

英汉语词类问题的比较 

第八章 

COV模型与词性标注 

第九章 

汉语词性标注体系与自动标注错误的关系分析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词性标注调查词(词频)表 

上下滑动翻阅


11.《义符认知功能的心理语言学探索



作者:张积家 等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定价:99.00

ISBN:9787519463007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及研究团队近三十年来关于义符认知功能研究的论文荟萃。包含17篇论文,全部是研 究报告。分为三编:第一编是“义符的语义提取功能”,包含5篇论文,考察义符在汉字范畴语义、特征语义 、动词的动作器官和动作工具语义提取中的作用, 发现当义符与汉字类别一致时有利于汉字形声字范 畴语义提取,不一致时干扰对汉字形声字范畴语义 提取;义符影响汉字定义特征语义提取,不影响汉字词特有特征语义提取;当义符标志汉语动词的动作器官与动作工具时,有利于汉语动词动作器官和动作工具语义提取。第二编是“义符的字词识别功能”,包含9篇论文,考察义符熟悉性、义符的类别一致和义符家族大小在汉字识别中的作用,发现义符熟悉性影响形声字识别,义符的类别一致性、家族大小、义符位置是影响形声字识别的重要变量,义符与声符在形声字识别中有不同作用,汉语肢体动 词在义符水平上存在具身模拟。第三编是“义符的语法标记功能”,包含4篇文章,考察义符的语法标记功能,核心观点是义符有句法倾向性,一些义符属于名词性义符,一些义符属于动词性义符,汉语名词和动词以义符为语法标记,名词用义符标记类别、事物组成或构成,动词用义符标记动作器官或工具。义符语法标记影响汉字词的词类加工。义符语法信息激活受任务性质、家族大小和词类一致性影响。

作者简介

张积家,男,山东蓬莱人,1955年6月生。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二级教授、 “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民委民族语言文化心理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中国神经语言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编委,长江学者通讯评审专家。在国内外期刊和报刊发表论文600余篇,115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教育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国内顶级期刊上,出版《民族心理学》(上下卷,2019)、《心理语言学:研究及其进展》(上下卷,2016)、《纳西族摩梭人语言文化心理研究》(2015)、《语言认知新论》(2010)、《语言认知心理研究》(2007)、《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1994)等专著与教材12部,主持国家重点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多项,在心理学界、语言学界、教育学界和民族学界有重要学术影响。

目录

序言

第一编 义符的语义提取功能

一、分类过程中汉字的语义提取

二、汉字词特征语义提取的实验研究

三、汉字义符在汉语动作动词意义认知中的作用

第二编 义符的字词识别功能

一、义符熟悉性对高频形声字词汇通达的影响

二、义符熟悉性对低频形声字词汇通达的影响

三、义符和声符在形声字语音、语义提取中的作用——来自部件知觉眼动研究的证据

四、义符的类别一致性和家族大小影响形声字的语义加工

五、义符启动范式下家族大小和类别一致性对义符语义激活的影响

六、部件启动范式下可成字部件的位置效应

七、汉字形声字识别中义符和声符的家族效应

八、具身模拟在汉语肢体动作动词理解中的作用

九、形声字的语义透明度和结构类型对义符语音激活进程的影响

十、汉字词和图片命名与分类的比较

十一、义符熟悉性和典型性对汉字词和图片命名与分类的影响

十二、图词干扰范式下义符、声符和语音对汉字产生的影响

十三、小学生义符一致性意识的发展研究

第三编 义符的语法标记功能

一、义符在中文名词和动词分类中的作用

二、义符的句法倾向性及对形声字词类判断的影响

三、义符启动范式下义符的语义和语法激活的时间进程

四、任务性质、家族大小和词类一致性对义符语法信息激活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翻阅


12.《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



作者:冯天瑜、聂长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定价:198.00

ISBN:9787520377416

内容简介

人是“语言动物”。词汇是表达文化意义的基本语言符号和基本单位。关键词(Key words)蕴合某一文化序列的核心概念(Key Concepts),构成人类精神网络的纽结。透过关键词这扇“窗口”,可以进入文化时空,品味具象深处的意义。本书撷取三十个关键词,依生成机制,分为古典引申、语义假借、借形变义、新名创制、侨词来归、名实错位六大类,在古今东西的时空坐标上,追索其概念的生成、演变历程,诚如陈寅恪所言“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清文化散论》、《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辛亥武昌首义史》、《张之洞评传》、《“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新语探源》、《“封建”考论》、《中国文化生成史》等。

聂长顺 男 1966年4月生于河北省玉田县,历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专攻日本文化史、中日近代文化交流史。主要著作有:《语义的文化变迁》、《中国“封建”社会再认识》、《近代教育术语生成研究》等。

目录

题记

导言

一、古典引申

1. 中国

2. 文化

3. 文明

4. 革命

5. 教育

6. 伦理

二、语义假借

1. 科学

2. 自由

3. 共和

4. 社会

5. 心理

三、借形变义

1. 民主

2. 宗教

3. 天主

4. 归纳演绎

5. 国学

6. 幽默

四、新名创制

1. 中华民族

2. 脑筋

3. 几何

4. 逻辑

5. 哲学

6. 美学

7. 元素

五、侨词来归

1. 地球

2. 物理

3. 卫生

4. 小说

六、名实错位

1. 经济

2. 形而上学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翻阅


13.《民国时期汉语国际传播研究


作者:于锦恩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定价:158.00

ISBN:9787520382809


内容简介

本书是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民国时期汉语传播研究”(15FYY020)的结项成果。本书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师的角度,对民国时期汉语传播的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等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作者从微观入手,所得结论便于从事汉语传播实际工作的有关人士检验、批评并借鉴。然而本书的研究又不止于微观,而是从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微观事实背后的宏观原因。同时,与既往的相关研究不同,本书是将汉语在华侨华人中的传播和汉语在国外异族中的传播同时放在一个大的论题之下“汉语传播”进行。

作者简介

于锦恩,1962年10月生,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外语言规划、汉语国际传播史、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主要致力于语言规划和汉语国际传播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民国注音字母政策史论》、《民国时期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等。

目录

上编 汉语在华侨华人中的传播

第一章 中外对华文教育的态度

第一节 中国的华文教学政策

一、民国时期华侨汉语教育政策:宗旨

二、民国时期华侨汉语教育政策:民族认同

三、民国时期华侨汉语教育政策:本土化

四、民国时期华侨汉语教育政策:教育

五、民国时期华侨汉语教育政策:启示

第二节 民国时期殖民地华文教育政策研究

一、殖民地查禁华校教材的时期

二、民国时期华校教材遭查禁的时代背景

三、民国时期殖民地对华校教科书查禁的三个阶段

四、相关文献和查禁科目

五、遭查禁的教科书的相关内容

六、小结

第二章 华文教学的教材

第一节 华校国语文教材出版及收藏情况——以新加坡和中国的当代图书收藏为考察对象

一、当代中外对民国时期东南亚华校专用国语教材的收藏比较

二、民国时期东南亚华校专用的国语教材

三、民国时期东南亚华校国语教材的出版单位

第二节 外通用国语文教材分析

一、编辑主旨

二、教材内容

三、教材特点

四、不足之处

五、总结

第三节 所编华校专用国语教材分析——以沈百英所编华校国语文教材为例 

一、稳妥处理敏感话题

二、选材符合地方实际

三、儿童文学充当主角

四、教给儿童规范国语

五、结语

第四节 民国时期东南亚人士编写的国语(华语)教材研究

一、目前能见到的民国时期东南亚人士编写的国语教材

二、东南亚人士所编国语教材的内容导向

三、东南亚人士所编国语教材的语言知识处理及效果

四、东南亚本土国语教材的编写者

五、民国时期东南亚人士编写国语教材对今人的启发

第五节 民国南洋中学国文国语教材: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

一、兼顾传统和现代的选文视角

二、厚今薄古的文白编排

三、缺陷较多的教材系统

四、初露端倪的单元组合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华文教师

第一节 华校国语文教师的几个来源

一、南来作家与民国时期的华语文教师

二、教育机构为华校培养的教师

三、南洋教师中的革命者

四、自愿远赴南洋从教者

第二节 华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表现

一、华语文教师的出身

二、社会环境对华语文教师的影响

三、华语文教师的工作情况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东南亚本地汉语教学的开创者之一——蒋克秋

一、蒋克秋其人

二、蒋克秋国语教学的特点

三、课文内容注重实用

第四章 民国时期华校国语文教学研究

第一节 华校国语文课程的编配问题

一、南洋华校国语文教学的社会背景

二、国语在华校课程设置中的地位

三、国语各分支的课程编配

四、教学方法

五、国语教学的作用

六、国语教学的努力方向

第二节 华校国语文考试研究

一、国语文考核的科目及比重

二、国语文考核的标准

三、国语文考核的题型

四、考试分数的计算

五、校考和会考

六、强调过程评价,重视平时成绩

七、体现华语文特色的诸方面

第三节 民国时期华社方言和国语关系研究——以东南亚华社为研究对象

一、中国处理华社方言和国语关系的相关政策

二、华社处理方言和国语关系的主张

三、民国时期殖民地对汉语国语和方言关系的政策——以英属马来亚为例

四、华校对国语和方言关系的处理

第四节 民国时期东南亚华族对异族语言的学习

一、研究范围和资料收集

二、华族学习异族的语言是现实的需要

三、新、马、印尼华人学习当地语文的历史

下编 汉语在外国人中的传播

第一章 传教士汉语传播研究

第一节 民国时期传教士在华汉语学习概述

一、传教士的外延

二、民国时期传教士学汉语分期

三、传教士学汉语的形式

四、传教士的方言学习问题

五、民国时期传教士的汉语教材

六、传教士的辞典编纂

七、教学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 清末民国时期基督教传教士不同传教思想指导下的汉语学习——以英国戴德生和美国丁韪良为例

一、基督教新教两大派别传教指导思想的不同

二、汉语学习

三、总结

第三节 卫礼贤汉语学习和传播研究

一、汉语学开始阶段

二、汉语学后续阶段

三、卫礼贤为什么要拜遗老为师?

四、卫礼贤传教策略对其汉语学影响

第二章 汉学家的汉语传播研究

第一节 英国汉学家的汉语传播

一、亚瑟·韦利汉语学动机与策略研究

二、李约瑟的汉语学习

三、翟理斯的汉语学习和教学

……

上下滑动翻阅


14.《新中国国家语言能力研究》


作者:文秋芳、杨佳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定价:51.90

ISBN:9787521330588



内容简介

《新中国国家语言能力研究》共七章。第一章详细介绍了国家语言能力新理论框架;第二章对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历程进行了简单回顾;第三章以举例方式简要介绍了新中国在国家语言能力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第四至六章逐一考察了国家语言能力三类分项能力——国家语言治理能力、国家语言核心能力、国家语言战略能力的建设情况;第七章主要讨论了国家语言能力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并根据中国国情对国家语言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出了相关建议。

作者简介

文秋芳,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应用语言学(英文)》、《中国外语教育》主编,System及Journal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编委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语言学,研究兴趣包括二语习得、教师教育、语言政策等。主持和省部级研究项目30余项。

杨佳, 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师。201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9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国家语言能力,在《方言》《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等中文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目录

第一章 

国家语言能力新理论框架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历程

第三章 

新中国在国家语言能力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国家语言治理能力的建设

第五章 

国家语言核心能力的建设

第六章 

国家语言战略能力的建设

第七章 

国家语言能力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上下滑动翻阅


15.《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语术语生成》



作者:冯天瑜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定价:198.00

ISBN:9787216101424



内容简介

《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精)》考察的近代术语,在从原产地(欧美)、中介地(中国或日本)到受容地(日本或中国)的漫长周游中,也经历着类似赛义德所说的“思想及语言旅行”的几个阶段,在中介地和受容地遭遇接受条件或抵抗条件,获得“新的重要性”和“新的用法”,成为汉字文化圈词汇的新成员,故被近代中国人称之“新学语”(简称“新语”)。这些充当诸学科关键词的汉字新语,词形和词意大都受到中国因素和西方因素的双重影响,日本因素也曾参与其间。故追溯汉字新语的源流,将展开中-西-日文化互动的广阔图景。而通过这种寻流讨源,汉字新语的文化内蕴将徐徐呈现,中国近代文化的某些本质内蕴将得以彰显。

作者简介

冯天瑜,现任武汉大学专门史教授。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总编纂,湖北省历史学会第五届副会长。1942年生于湖北红安。1964年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生物系,1994年任武汉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明清史及湖北地方史志教学与研究。近年侧重探讨中国文化近代转型、中日近代文化交互关系。著有《明清文化史散论》、《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人文论衡》、《月华集》、《张之洞评传》、《辛亥武昌首义史》、《千岁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商务印书馆2001年10月)、《新语探源》等。 曾获中国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湖北省政府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目录

第一章 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及古代借词第一节 “汉字文化圈”界说一、“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二、汉字文化的境内传播三、汉字文化的境外传播第二节 汉字文化对日本的深广影响一、汉字传日·“神代文字”子虚乌有二、汉籍东传时段考三、汉文及汉字词广泛使用四、国名:从“山岛”、“邪马台”、“倭”、“大和”到“日本”五、“天皇”、“年号”与汉字文化六、“雅语”多源于中国第三节 借词西域一、军事外交“凿空”西域二、“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文明的桥梁三、西域名物词偕物入华第四节 汲纳印度佛教术语一、佛教东传二、佛典汉译三、佛语丰富汉语词库四、汉译佛词进入日本语文第五节 佛典汉译树立借词范式一、“存梵音而变为熟语”——音译二、“缀华语而别赋新义”——意译三、梵音汉意联合——音意合璧译第二章 明末清初西洋术语的译介第一节 入华耶稣会的“适应政策”与“学术传教”一、基督教的第三次入华二、“适应政策”与“利玛窦规矩”三、学术传教第二节 澳门:耶稣会士与西学的入华之“门”一、澳门在中西语汇互动目前的地位二、“打开岩石”三、经澳门入华的耶稣会士如过江之鲫四、澳门是西书西语中转站第三节 利玛窦与徐光启、李之藻翻译西洋术语的首创之功一、先驱的足迹(一):以生理学、心理学术语“脑囊”为例二、先驱的足迹(二):以地理学术语“地球”为例三、先驱的足迹(三):证明“契丹”即中国,“汗八里”即北京四、利氏创译新语的合作者:徐光启、李之藻第四节 西洋术语汉译及其论争一、意译、音译并举,意译为主二、“几何”:从疑问数词到数学术语……第三章 晚清译业及新语厘定第四章 日源汉字新语厘定第五章 日源汉字新语入华第六章 汉字新语个案考索结语 

近代新语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上下滑动翻阅


16.《我说故我在:青少年网络语言生活方式研究》


作者:郑欣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价:178.00

ISBN:9787520388658


内容简介

每个时代都有其语言特色。当我们进入互联网时代,就注定这个时代的语言自然会被烙上“网络”的印记。而关注和研究网络语言,则需要从青少年自身的视角出发,了解和分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创作或使用网络语言。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网络语言建构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源于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二者之间是一种“传播”与“建构”相互作用式的循环嵌入关系。任何网络语言的生产与传播,都追求群体区隔而形成的青少年彼此之间的传播默契,是青少年与周遭文化、社会融合后的时代产物。或许这正是我们借由网络语言得以窥探当代年轻人日常生活集体表象的窗口。

作者简介

郑欣,男,1973年10月出生,汉族,江苏扬州人。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传播社会学、乡村传播学、青年文化、网络亚文化研究等。主持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进城:传播学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平民偶像崇拜:电视选秀节目的传播社会学研究》《批判与倾听:电视节目低俗化研究》等七部,其中个人专著《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曾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听不懂,你就out了”的网络语言

第二节  文献综述:源于语言学的多学科探索

第三节  研究思路:基于生活方式的传播社会学分析

第四节  研究方法:走进青少年的语言生活世界

第二章  日常化:网络语言在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嵌入

第一节  从陌生到日常:变迁中的网络语言传播与运用

第二节  从自我走向社会:网络语言日常化的常见类型

第三节  或然更是必然:网络语言日常化的逻辑及其效应

第四节  嵌入式传播:网络语言与日常生活的互构

第三章  扁平化:情感表征与青少年网络语言传播

第一节  精简与弹性:青少年网络语言的扁平化表达

第二节  主动与被动:青少年网络语言的体验和感知

第三节  结构与内涵:青少年网络语言的逆向扁平化

第四节  “放飞自我”:全新的书写空间与情感体验

第四章  圈层化:互动聚合与青少年网络语言传播

第一节  线上抑或线下:网络语言的圈层传播形态及其路径

第二节  互动聚合:网络语言“圈层化”的传播机制

第三节  文化认同:网络语言“圈层化”传播的表征及意义

第四节  圈层化交往: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五章  关系泛化:新差序格局与青少年网络语言传播

第一节  可见的“不可见”:网络语言的筛选与泛化

第二节  关系泛化:网络语言影响下的关系变化

第三节  关系逃避抑或对传统差序格局的冲击

第四节  新差序格局:公共交流空间中的关系再造

第六章  拟剧化:集体表象与青少年丧网络语言传播

第一节  文化脚本:“丧”网络语言构成类型及其特点

第二节  共享情景:“丧”互动实践的偶然触发及前期建构

第三节  意义传授:“丧”情感的优先识别及选择性回应

第四节  拟剧化的集体表象:“丧”网络话语实践的自我克制

第七章  身体祛魅:污化处理与青少年网络污语言传播

第一节  从污语言到污文化:污名化的网络“脏话”

第二节  浸习、内化与生产:污化处理机制与类型

第三节  污语言传播:情境化人设及其关系区隔

第四节  消解权威:污语言的文化展演与意义延伸

第八章  无性有别:性别操演与青少年网络语言传播

第一节  性别化网络语言与去自然的性别叙事

第二节  网络语言中性别身份的流动与建构

第三节  角色表演:性别阐发的个性化与社会化

第四节  性别操演:身份重构下的性别文化再探讨

第九章  软性话语抗争:公共参与与青少年网络语言传播

第一节  青少年公共参与中的抗争性网络语言类型

第二节  “话语包装,也是自我包装”:表演中的话语抗争

第三节  “催化剂,也是冷却剂”:围观中的话语抗争

第四节  “脱口而出,但有迹可循”:惯性中的话语抗争

第五节  公共参与中的网络语言:一种软性抗争话语

第十章  结语:生活方式视角下网络语言传播再解读

第一节  关注青少年:语言背后的互联网思维与技术化生存

第二节  超越语言:从作为交流方式到作为生活方式的网络语言

第三节  回到网络文化:从文化圈层到景观社会的网络语言传播

第四节  理解网络语言:不容忽视的时代标签与集体叙事

参考文献

访谈对象一览表

后记

上下滑动翻阅

17. 《南腔北调:方言里的中国


作者:郑子宁

出版社:海峡书局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定价:48.00

ISBN:9787556709595


内容简介

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南腔北调”的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维系了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本书将大众熟悉的31个趣味话题分成八大版块,解读其内在的语言学原理;又从每一个话题延展开来,阐明同一话题在不同方言的流变,铺陈出一幅幅民族历史文化的画卷。读者在收获语言学知识的同时,更能从各自方言的角度找到共鸣,在方言里发现不一样的中国。

作者简介

郑子宁,毕业于墨尔本大学。语言学达人,了解英语、法语、土耳其语、老挝语等语言,熟知常州话、上海话、西安话、广州话、海口话等多种汉语方言。在各类媒体上发表过与历史、文化、民族尤其是语言相关的文章近百篇,著有《东言西语》《中国话》。

目录

清浊:字母的前世今生

要想强国,先学吴语?

吴语中的浊音如何追溯到古代的中国字母?

陕西人把“稻子”念作“讨子”是怎么回事?

卷舌音:最具争议的卷舌音

北方话的卷舌音是其他语言带来的吗?

把“小公主”说成“小公举”是怎么回事?

南京式卷舌音是怎么影响到云南、宁夏等地的?

腭化:“鞋子”“孩子”与“上街”“上该”

四川人为什么把“鞋子”说成“hai 子”?

天津的“双港”要读成“双 jiang”吗?

陕西瓦窑堡、吴堡的“堡”为什么读“bǔ”?

张各庄、李各庄的“各”是怎么回事?

北方说的“来 qiě 了”是什么意思?

声调:老外说汉语最大的障碍

是不是记住 12431,就可以普通话转河南话了?

广东话的声调为什么比普通话多出一倍?

“六安”为什么会念作“lù 安”?

尖团:梨园人念念不忘的一条铁律

你说话“新”“欣”不同音吗?

太原人语多不正?

福建话为什么把“枝”说成“ki”?

鼻音:只要说汉语,就前后鼻音不分

南方人说话前后鼻音不分?

前后鼻音不分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山西人爱吃的“擦尖”真是“尖”吗?

上海人为什么把“生煎包”念作“双肩包”?

n、l 不分是南方人的说话特征吗?

上海人为什么自称“上海宁”?

轻唇化:“胡建”“扶兰”与“一蚊”钱

“hú 建”人为什么发不出 f 这个音?

广东话的“一蚊”钱与“Ip Man”有什么关系?

元音:各方言都搭乘过的“列车”

广东人为什么把“鸡”说成“gai”?

“胭脂”其实是错别字?

唐朝的“矩州”怎么变成了现在的“贵州”?

“远上寒山石径 xiá”的读法有没有道理?

湖北人、云南人为什么把“去”说成“ke”?

为什么这么多人把“疫情”说成“yu 情”?

上下滑动翻阅


消息来源:京东网、百道网



编辑|谭舒童

审核|仇俊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