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李运富主编《汉字职用研究·理论与应用》出版


《汉字职用研究·理论与应用》

李运富主编,张素凤、何余华协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



  内容介绍  



     从汉字的本体属性出发,研究汉字的形体、结构和职用,形成汉字形体系统、汉字结构系统和汉字职用系统,共同构成汉字学三维体系,这是新近提出的“汉字学三平面理论”。其中的汉字职用研究以前处于潜意识无系统状态,“汉字学三平面理论”提出后,汉字职用的研究才走向理性发展。《汉字职用研究》论文集收录的就是在该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批相关成果,根据论文性质分为两个专集。本册是“理论与应用”专集,主要是对汉字职用的理论性认识和讨论,涉及汉字学三平面理论、汉字发展史理论、汉字职用理论、字词关系和字际关系论述,以及对前人有关汉字职用的研究和认识(汉字职用学术史)的总结评述等。同时,也有部分论文属于学界对汉字学三平面理论、汉字职用学理论的评述,以及对这些理论的有意识运用。




  主编介绍  



   李运富,1957年生,湖南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担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轮值),《励耘语言学刊》(CSSCI)主编,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和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国务院法制办立法用语咨询专家,全国人大立法用语规范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院校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学会理事,北京市社科规划办评审专家,《古汉语研究》《古籍研究》《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等多家刊物编委。国际学术兼职有韩国中语中文学会海外编委,韩国CCK(中中韩)字典编委会监修委员,世界汉字学会中国理事,《世界汉字通报》(英文)编委,日本“中国出土文献研究会”会员等。


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的教学、科研和古文献的整理、释读工作。已出版《汉字学新论》等各种著作、教材、工具书和古籍整理作品2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中国语文通讯》(香港)《中国出土文献研究》(日本)《世界汉字通报》(韩国)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6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多项。




  目录  



李运富:《汉字职用研究》前言

 

【三个平面与汉字职用】


李运富:“汉字学三平面理论”申论

李运富、张素凤:汉字性质综论

李运富:汉字演变的研究应该分为三个系统

李运富  汉字语用学论纲

李运富:论汉字的记录职能

李运富:论汉字职能的变化

李运富、何余华:汉字超语符功能论析

蒋志远:论汉字的超语符示数运用

张素凤:记录职能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

 

【字词关系与字际关系】


李运富:论汉语字词形义关系的表述

李运富:论汉字的字际关系

李运富:论出土文本字词关系的考证及表述

李运富:关于“异体字”的几个问题

李运富:楚简“”字及相关诸字考辩

张晓明:从《说文》重文看汉字字际关系的研究

  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字词关系研究述评

  近代字词关系研究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字词关系研究现状考察

 

【汉字职用学史】


曹云雷、张素凤:王观国《学林》对汉字使用问题的探究

钟  韵:《段注》“古今字”的字用学思想浅析

李玉平郑玄《周礼注》从历时角度对字际关系的沟通

李玉平:论郑玄《周礼注》从泛时角度对字际关系的沟通

李玉平:郑玄《周礼注》“读如”类沟通字际关系术语分析

李玉平试论郑玄《周礼》注中的“古文”与“故书”

李玉平:论“古今字”观念的产生时代

李运富:早期有关“古今字”的表述用语及材料辨析

蒋志远魏晋南北朝“古今字”训诂论略

  颜师古和郑玄、段玉裁的古今字观念的比较

蒋志远论王筠的“古今字”观念

蒋志远论王筠“古今字”观念的历史继承性

李运富蒋志远论王筠“分别文、累增字”的理论背景与研究意图

李运富蒋志远从“分别文、累增字”与“古今字”的关系看后人对这些概念的误解

蒋志远章太炎“古今字”观念正析

温敏:黄侃的“古今字”和“后出字”

韩  琳:黄季刚“用字之假借”阐释

韩  琳:黄季刚字词关系研究方法要略

 

 

【评述】


陈  灿:“字用学”的构建与汉字学本体研究的“三个平面”——读李运富先生《汉字汉语论稿》

张素凤: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学史与学理并重——李运富先生《汉字汉语论稿》述要

张道升:李运富先生对汉字学理论的贡献

郭敬燕:汉字研究从“形音义”到“形意用”——读李运富《汉字学新论》

赵家栋、殷艳冬:浅议《汉字学新论》之新

何余华:汉字“形构用”三平面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应用】


李运富: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字教学

张  喆:基于“汉字三平面”理论的对外汉字教学

杨  毅: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的汉字教育理念与汉字专业修养

张素凤、郑艳玲:汉字学理论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徐加美:现代汉语字典中的字用学概念和研究内容

赵小刚:字用背景下形声字的职能变化

王耀芳:汉字字用学理论对东巴文研究的适用性探究

夏大兆:汉字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字用研究——读《古汉字发展论》

李晓红:异体字·古今字

温敏:从字词关系角度看异形词整理

 




  前言  



   古代的汉字研究称为“小学”,实际上相当于“语言文字学”,文字跟语言不分,皆为文献解读服务,内容非常广泛;二十世纪初开始语言文字学脱离经学独立,语言与文字也明确区分,汉字学排除语言的“音义”后只剩下材料性的“形体”。我在跟随王宁先生学习汉字构形学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汉字学范围或过宽或过窄的弊端,并努力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经过10多年的探索,我们认为汉字学过宽过窄的主要原因是对汉字的本体属性缺乏正确认识,所谓“汉字三要素”(形音义)、“汉字工具论”和“汉字文化学”都或多或少违背了汉字的本体研究原则,这不是说它们没有研究意义和价值,而是说据此难以建立科学的汉字学体系。汉字的本体属性是“符号”,关系属性是“泛文化”。就本体属性而言,作为符号的汉字应该在形体、结构和职用三个方面跟别的符号相区别,从而体现自己的特性。就关系属性而言,作为一个文化项的汉字,可以跟任何其他文化项发生关系,从而实现彼此之间的互证。如果以汉字作为研究对象,那其学科体系的范畴应该限定在形体、结构、职用三个本体属性上,描写和阐释本体属性时可以利用有关系的文化项(特别是语言项)来说明或证明,这是研究方法问题,不是研究范围和体系问题。把关系属性当作本体属性的话,任何学科都难以界定自己的范围和构建科学的体系。


如果认可汉字研究应该以本体属性为基本范畴,那汉字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应该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和职用,这样的研究会自然显示汉字的形体系统、结构系统和职用系统。形体、结构、职用三个系统不是并列关系和层叠关系,而是处于不同视角的三个学术平面,可以形成共属一体的三个分支学科。这就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倡导的“汉字学三个平面理论”,它是从汉字本体属性出发构建的新体系,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文字学广而杂的非科学性,也有效解决了现代汉字学窄而单的纯形体问题。


在汉字学的三个平面中,结构平面是研究得最充分的,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到王宁先生的《汉字构形学导论》,这个分支学科已经相当成熟;形体平面的研究也不少,蒋善国出版过《汉字形体学》,但汉字形体的研究多数时候跟结构混在一起,或者延伸到艺术角度,真正的形体系统研究还需继续努力;职用层面是研究得最薄弱的,不是说没有涉及,事实上汉字的职用是汉字存在的价值,谁也无法回避和忽视。从汉代开始,学者们已关注到用字问题,到宋代和清代,甚至有了一些专门谈用字现象的札记,但前人触及汉字的职用往往是以解读文献为目的的,并没有站在汉字本体的立场从学理上研究汉字的职用规律和体系,因而“汉字职用”的研究尚处于无意识状态,谈不上“学”。“汉字字用学”的名称是王宁先生最先提出的(1994,我们在王先生的启发下,从1996年开始有意识地研究汉字职用问题,到2004年提出“三个平面理论”2005年发表《汉字语用学论纲》,正式倡议建立“汉字职用学”(当时称“汉字语用学”),并在《汉字学新论》(2012中首次给予汉字职用独立的地位。我们先后从多个角度展开对汉字职用的调查研究,并给研究生讲授“汉字职用学”,指导研究生撰写系列汉字职用方面的学位论文,同时在不同场合宣讲我们的“汉字本体三属性”“汉字研究三平面”以及“汉字职用学”思想,希望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讨论。我们高兴地看到,近10多年来,文字学界出现了大批与“汉字三平面理论”相关,特别是与“汉字职用学”相关的应用成果,研究字词关系和文献用字现象已经蔚然成为时尚。我们的一些同道,如黄德宽先生、陈斯鹏先生等也在字用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和研究。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认为有必要也有基础写出一部概论性的《汉字职用学》了,下面就是我们拟定的《汉字职用学》框架:

 

汉字职用学(题纲)

第一章汉字职用学的提出

第一节      汉字的三维属性

第二节      汉字学研究的三个平面

第三节      汉字职用学的任务

第四节      汉字职用学与训诂学的关系

第五节      汉字职用学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第二章汉字的“职”与“用”

第一节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第二节      汉字的本职与兼职

第三节      汉字的借用与误用

第四节      一字多职与多字同用

第五节  汉字职用的考察角度


第三章 汉字职用考察的材料

第一节  语料与字料

第二节  字典词书的利用与局限

第三节  原始文本与后出文本

第四节  文献的同时代文本

第五节  各种材料的综合利用


第四章  字符职能考察

第一节  字符职能的考察方法

第二节  单字构意本职的确定

第三节  单字职能的扩展

第四节  单字职能的减缩

第五节  单字职能变化总图


第五章  语符用字考察

第一节  语符用字的考察方法

第二节  一语符仅用一字

第三节  一语符可用多字

第四节  语符用字变化的历史

第五节  语符用字变化的原因


第六章  字组的职用调整

第一节      字符职用的转移

第二节      字符职用的兼并

第三节      字符的孳乳与职用的调整

第四节      字符的行废与职用的调整

第五节      职用调整的原因


第七章文本用字考察

第一节      文本用字的考察方法

第二节      文本的字位与字频考察

第三节      文本单字的职能考察

第四节      文本语符的用字考察

第五节      文本用字现象讨论


第八章汉字职用的系统比较

第一节比较的目的与方法

第二节同时职用比较(不同文本、地域、集团、行业的用字)

第三节异时职用比较(同书异版、不同时代的字符与用字)

第四节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用字比较

第五节用字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第九章汉字的超语符职用

第一节      史前文字的图载职能

第二节      利用汉字笔画表意

第三节      利用汉字构件表意

第四节      利用汉字外形表意

第五节      改变正常形体表意

第六节      汉字的艺术魅力


第十章汉字职用的规范

第一节      汉字职用的理据性与社会性

第二节      汉字职用的现实调查

第三节      汉字职用的刚性规范

第四节      汉字职用的柔性规范

第五节      汉字职用规范的时代性

 

   这个框架基本上反映了“汉字职用学”的内容,也体现了我们对汉字职用研究的一些看法,如果完整地拿出来,既是对此前研究汉字职用实践的总结,也会对目前正在兴起的汉字职用研究热潮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我们已经有了讲义性的简单初稿,但作为理论专著增补加工,写起来并不轻松,经常为一种现象的表述或一个问题的解释是否妥当、一个小标题的拟定或一段论述的摆布是否合理而犹豫不决,费心斟酌。眼下我们还有更紧迫的任务是要按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的一个重点项目和一个重大项目,所以实际上很难保证有充足时间让我们来慢慢打磨《汉字职用学》,如果把尚不成熟的想法包装成理论专著出版,心中难免不安,甚至抱憾终生。在这种窘迫矛盾的情况下,想起古人在正式推出某种学术专著之前,往往会先行发表某种资料性的“长编”,一则展示前期工作成果,二则征求学界意见建议。那么我们似乎也可以把10多年来研究汉字职用的一些论文和有关材料汇集起来先行出版,它们大致能够反映我们这些年对汉字属性、汉字研究三个平面和汉字职用学的认识和探索过程,同时也是我们撰写《汉字职用学》理论专著的主要依据。于是,我们编辑了这套《汉字职用研究》论文集。

   

   论文集的内容大致分三个方面,一是有关汉字职用的理论性认识和讨论,涉及汉字三平面理论、汉字发展理论、汉字职用理论、字词关系与字际关系论述,以及对前人有关汉字职用认识的研究等;二是对汉字三平面理论、汉字职用学理论的评述,以及学界对这些理论的有意识应用(限于篇幅,只收部分论文,不收应用了这些理论的专著、硕博士论文和没有明引的论文);三是对汉字职用情况的实际考察,包括字符职能的考察、语符用字的考察以及用字的比较考察。前两个方面的内容比较杂,不全是讨论汉字职用本身,但都与汉字职用相关,如“汉字三平面理论”是汉字职用研究的理论背景,没有“三平面说”,就没有汉字职用的地位;又如“古今字”反映了不同时代用字的差异,“异体字”“通假字”等反映了多字同用的现象,所以都具有汉字职用学方面的价值。我们根据以上内容的篇幅和主题,将第一、二方面编为一册,命名为《汉字职用研究·理论与应用》;第三方面编为一册,命名为《汉字职用研究·使用现象考察》。


   编入集子中的文章,除评述和应用性质的外,都是我本人或由我指导学生撰写的(绝大多数跟学位论文相关),所以思想和方法大体一致,体现出团队学术意识。这些论文大多数是公开发表过的(集中注明原刊出处),编入时如有修改则加说明;也有一些是未刊稿,或刚写出还来不及发表,或是从相关硕博士论文中节选和改写,也有出于文集专题需要而临时增写的。选自硕博士论文的,大都限定字数由原作者改写;一时无法联系到的,则委托专人改写,改写者共同署名。未刊稿虽然署了原作者姓名,但并非原作者主动投稿,也许还有单位不承认这样的论文成果,那么原作者可能因为本集的收录而无法获得论文发表的利益。这套论文集实际上也确实与一般的论文集不同,它是围绕“汉字职用研究”这个主题而进行的专题性研究资料汇编,无论已刊稿还是未刊稿,都应该属于编辑成果。因此我们特别声明,编入本集的未刊论文只是编者对有关资料的搜集,不算作者投稿的正式公开发表,原作者还可以用其他方式刊布自己的成果(不应算一稿两投),以享受作者应得的权益。另外,本集评述和应用性质的文章意在部分反映“汉字三平面理论”和“汉字职用学”的影响和价值,其中的具体内容并不代表本书编者的观点,有关学术创获和文责也由原作者享受和承担。

   

   集中收编的文章虽然大体上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但成于众手,跨时漫长,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在所难免。就我本人的文章而言,由于认识不断变化,思路常有调整,加上写作目的、读者对象、发表场合的不同,某些文章之间也可能存在内容重复、观点参差、表述不一的情况。还有少数几篇原已收入过《汉字汉语论稿》(2008),这次因专题需要再次收入本集,特此说明。本集文章的编排大致按照主题和内容,也适当照顾发表时间的先后;为了节省篇幅,原文发表时的中英文内容提要、关键词和作者简介等都予以删除;根据出版社的规范要求,不管原文发表时是用繁体还是用简体,本集收录时全都转换为简体,涉及字形分析和字际关系说解的字,如转换为简体有可能说不清楚或引起误解,则仍保留繁体或隶古定形体。文集作者众多,稿件浩繁,既要编,又要增,还要删改,加工表述,统一格式,直至校对出版,工作量特别大,个人精力有限,故请何余华、张素凤协助,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总之,这个论文集是为《汉字职用学》所做的材料准备,也是《汉字职用学》主要思想和方法的提前展示,杂集草创,良莠不齐,唯虑无拘小节,总观大局,或有一二可取焉;亦望学界批沙去泥,点石成金,共铸“汉字职用学”之辉煌。


                                              李运富

                                   201658




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蒋善国:《汉字形体学》,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版。

王宁:《〈说文解字〉与汉字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7页。

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举办“传统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李运富作“汉字学研究的三个平面”的学术报告,第一次使用了“三个平面”的说法。

李运富:《汉字语用学论纲》,载《励耘学刊》(语言卷),2005年第1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李运富:《汉字学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选稿录入:南客子

         排版编辑:Koala


长按下方指纹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