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说马英九“独台”?从林心如被指“台独”谈起

2018-01-10 杭子牙 杭子牙

因为获得台“文化部”2000万新台币辅助金,林心如新剧《我的男孩》因投资纠纷被“台湾自己人斗自己人”举报指涉“台独”,遭到下架。

 

我不了解林心如,也没有看过《我的男孩》,不知道它是否“台独”,没有发言权。但因为工作关系,对台湾“文化部”倒是有些认识。

 

1

 

台湾“文化部”的前身是1981年成立的“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建成“文建会”),为台湾文艺工作者和团体提供补助与奖励是它当时的主要任务。

 

在台“行政院”下设的各个部会里,“文建会”当时是个弱势部门。

 

从1993年起,“文建会”开始转型,介入公共艺术设置规划,建立各种文艺机构,成立文艺基金,举办各种地方性和国际小型展演活动等。

 

陈水扁执政最后一年,2008年2月,开始致力于促成建立“文化观光部”。

 

马英九上任后第一任期即制定公布了《文化部组织法》和所属机关组织法。2012年5月20日,马英九第二任期上任当日,“文建会”升格为“文化部”,并于5月21日正式挂牌,龙应台被任命为第一任“文化部长”。

 

新成立的“文化部”除了原有负责的文化行政与推广事务外,还接管了原“行政院新闻局”及“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主管的广播电视、电影与出版事务。这使得它立刻从一个弱势部门,变成了一个所管身宽的强势部门。


现任“文化部长”是郑丽君,颜色深绿,而且和赖清德一样从不掩饰自己的“台独”政治立场。


郑丽君和蔡英文关系密切,一直是蔡政府推动文化领域“去中国化”最积极、最得力、也最倚重的人。也可能是因为她和蔡英文的这层私人关系,以及她被蔡政府赋予的文化领域“去中国化”使命,“文化部”近两年来变得尤为强势。

 

另一个在文化领域积极推动“去中国化”的执行人是“教育部长”潘文忠。潘文忠亦属深绿,“台独”意识形态的认同者和推动者,在台湾近年的累次课纲调整中,都有潘文忠的影子。

 

民进党在2016年二度执政后任命郑丽君和潘文忠担任“文化部长”和“教育部长”,用意不言而喻。而这二人在上任后火力全开的“去中国化”举动,也令民进党和深绿相当满意。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部”是1949年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后第一个新组建的部。因为国民政府迁台后的行政框架完整继承了“中华民国”法统体系,从政治象征意义上说,“文化部”在2012年成立,在台湾政治本土化演进的过程中,绝对具有里程碑式的政治象征意义。

 

当然,这样说不代表由台“文化部”襄助的所有作品都是“台独”。林心如和《我的男孩》到底是不是“台独”,要看林心如的意识形态与这部剧的具体内容。台湾的问题是文化市场严重萎缩而又盛产艺人,如果没有大陆市场和官方辅助基金,那些文艺机构和艺人估计一半都得饿死。

 

2

 

北京经常批蔡英文政府“文化台独”、“渐进台独”、“变形台独”,是因为她上任后透过“转型正义”掩护,在彻底搞垮国民党这个竞争对手的同时,不断在台湾政治及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推行“去蒋化”、“去孙化”等“去中国化”动作。

 

另外,北京一直警惕防范的是台湾会不会透过“修宪”,费除掉现行的“中华民国”法统体系,建立起一套新的基于“台独”的法统体系,从而实现法理“台独”。

 

其实从这个逻辑上说,“文化和法理台独”在台湾演进,从李登辉1993年促进“文建会”转型就开始萌芽。经由陈水扁积极推动,在马英九第二任伊始,以“文化部”设立为标志,就已经于宪制结构和组织形态上成功落地。

 

所以,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到马英九,再到蔡英文,连续四位台湾领导人,在推动台湾人的文化认知从更宽泛的大中国概念向台湾本土收窄的渐进式“本土化”过程,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而且是和教科书修改分两条线交替并进。

 

“本土”本来无可厚非,它可能是在国家意识之下对家乡的朴素感情,就好像台南人相对于台北更爱台南,郑州人相对于沈阳更爱郑州。


但是,被附加了政治意涵的、超越了国家意识的本土化认同,就有了“独”的政治意识,可以归入“独”的范畴。就好像香港的激进本土,应该被归入“港独”打击一样的道理。

 

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都是典型意义上的“台独”,即追求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因而不断朝着“台独”推进。而马英九的“独”则比较隐蔽,是另一种性质。

 

马英九坚持“一个中国”,但他要的中国是“中华民国”,地域范围仅限于台澎金马。


所以,马英九虽然不搞“台独”,但台湾媒体及评论经常会说他是在搞“独台”——即把台湾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独立于中国大陆之外。

 

这其实就是国民党经常说的“一中各表”的“各表”的实质,也是马英九和洪秀柱所代表的两条两岸政策路线冲突的根本原因。

 

洪秀柱也认同“一个中国”,但是她认同的中国是包含大陆在内的整个中国,只是因为目前两岸尚未统一而只能局限在台澎金马,而马英九则是主动自我缩限到台湾。

 

另外,洪秀柱的诉求是两岸统一,而马英九的诉求是“不统不独不武”。

 

——这里的“不武”是废话,因为武不武的主动权完全在北京手里,台北根本做不了主。关键是“不统不独”,实际上就是把台湾作为一个独立于中国大陆之外的政治实体,是“独台”。

 

3

 

马英九抱定“三不”,认为找到了可以和对岸和平共处,并在台湾政治场域安全自处的政治秘诀,然而民意如流水,当他在“统”的一面落下闸门,水流必然会向“独”的方向泛滥,更不用说还有民进党深绿等,在朝向“独”的一面挖沟开渠。

 

马英九在“一中”政治意涵、地域认知上的自我收窄,以及在台湾人文化认知上朝向台湾主体性方向的持续形塑,让国民党吃尽了苦头,使得国民党完全丧失了在两岸关系上区别于民进党的论述体系,很轻易就被蔡英文在2016年大选中用一句“维持现状”劫持过去。

 

而马英九自己,也被这股“独”流反噬,被民进党扣上了“亲中卖台”帽子。

 

其实马英九一点都不“亲中”,他亲的是台湾,他也没有“卖台”,他只是把台湾水果卖到大陆。


但,马英九虽然不追求“台独”,却和李登辉、陈水扁一脉相承地形塑了产生“台独”的政治本土化认知,培育了台湾人基于台湾主体的国家认同,使得台湾人的文化认知和国家定位在其执政八年,不断向政治光谱中“台独”移动,使得国民党在台湾的民意版图不断萎缩。

 

马英九想用“独台”稳居中庸并和“台独”区隔,但是因为台湾人的整体认知被不断向“台独”形塑,他的“独台”看起来就好像越来越和大陆亲近,越来越远离台湾主流民意,最终,他作茧自缚地、无厘头地被陷入到“亲中爱台”语境。

 

台湾蓝营今天总有声音批评马英九,说他在任八年,不敢纠正李登辉、陈水扁任内十几年,透过教科书修改给台湾人灌注的“台独”史观,不敢将李登辉、陈水扁修改的教科书再修改回去,而只是进行一些细枝末节上的调整。

 

其实,马英九不是不敢修改,是他的“独台”意识形态,决定了他不会修改。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杭子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