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普梯村的“宝”

人民武警 2023-09-22



普梯村的“宝”

武警贵州总队黔西南支队助力乡村振兴

系列报道之二


      初夏时节,走在普梯村的田间小道上,青山、绿植、农田环绕,花农、果农、药农忙碌的身影点缀其间,构成一幅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画卷,让人很难想象这曾经是省级一类贫困村。



      “村里藏着宝,生活更美好。”普梯村村民杨明芳告诉记者,贵州龙化石、土墙人家、金丝榔树木曾是全村引以为傲的“三件宝”。如今,在武警官兵的帮助下,又增加了提灌站、致富桃、幸福路这“新三宝”。有了这些“宝”,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有奔头。


修建提灌站,黄泥河水爬上山


      走进普梯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口牌坊上的楹联——“武警驰援河水上山,山区百姓百年梦圆;干群同心艳红飞花,花开万朵万象更新”,生动表达了村民对武警官兵帮助解决吃水难题的感激之情。



      过去,普梯村流传着一段顺口溜:“普梯住在半山坡,年年干旱实在多,黄泥河水门前过,只能看着无法喝。”那时,坐落在黄泥河畔半山腰上的普梯村是典型的缺水村庄。由于村寨距河面的垂直高度超过260米,村子到河边的山路有10多千米,村民们只能望水兴叹,人畜饮水、农田灌溉全靠“望天水”,村民们吃够了缺水的苦。


      水是生命之源,让贫困群众喝上健康水,是精准扶贫的“硬任务”。2008年,黔西南州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与普梯村结成帮扶对子的武警贵州总队黔西南支队官兵开着水罐车运水到山下,再通过肩背手提把一桶桶清水送到村中的每家每户。随后制订精准扶贫计划时,对村民们用水难感同身受的支队官兵决定,把扶贫攻坚的突破口放在“水”上,竭尽全力确保普梯村“家家户户喝上安全水”。



      2010年4月,经多方协调,支队共筹措资金92.6万元用于修建普梯村的提灌工程。3个月后,经过军民共同奋战,垂直高度为295米的饮水提灌工程顺利建成。自此,流淌了千万年的黄泥河水“爬”上了高高的山坡,解决了村里200余户的人畜饮水问题,以及近万亩果林的灌溉难题。


      村党支部书记郭成林介绍,“修建提灌工程时,支队官兵肩扛手提,挖出5米宽、5米深的井和2000多米长的渠道,连续攻坚数天。即使很多官兵手脚肩头都磨出了水泡,也没有人叫苦叫累。在官兵们的带动下,本来村里通知1户出1名劳动力,可实际上,所有在家的村民都自发参与进来。”提灌站正式投入使用的那一天,罗开芬老人流着泪将接到的第一瓢水捧给身上还裹着泥浆的武警官兵,话语中满是感激:“我自从嫁到普梯村,背水背了几十年,背都背驼了。没想到我还能喝上自来水……”


      2012年,支队再次筹措近500万元建设二期提灌工程,从一级饮水提灌站再向上扬程200米,进一步惠及普梯村及周边的大兴寨村、佳克小学。


      “现在每逢游客进村,我们都会带他们来看看这个储水罐,这是我们村从贫穷走向致富的标志。”站在印刻有“感谢武警送水来”的提灌工程水箱旁,村委会副主任田大香告诉记者,这个水箱在数次工程改造中都面临被拆换,可村民们听说后总是要求保留,并且每年都会自发把水箱表面的几个大字描红翻新。


      如今,提灌站已成为普梯村的“网红打卡地”之一。站在一级供水工程的蓄水池密封房顶,普梯村全貌尽收眼底,黄泥河依稀可见。滚滚的黄泥河水由此变成汩汩清泉,流进普梯村每一户人家,也浸润着每一名村民的心田。


培植致富桃,万亩桃林结硕果


      有了河水浇灌,山坡变果园,荒坡变梯田。在提灌站所处的小山坡上眺望,漫山遍野的桃树长势喜人。身处郁郁葱葱的桃林,看着桃子挂满枝头,闻着阵阵果香,记者感到心情十分舒畅。



      “这万亩桃林是支队对我们村产业帮扶的一个开端。如今桃子生产加工已成为我们村的支柱产业,这片桃林也成了我们普梯村人的宝贝。”回想当年种植桃树的经历,村民王统彪感触很深。


      结对帮扶之初,支队邀请的农技专家对村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进行论证后建议村民将绿化桃更换为艳红桃。然而,由于路途远、交通不便等多种原因,村子与艳红桃育苗基地的对接卡在树苗运输上。针对这一情况,支队主动协调车辆,把艳红桃树苗从育苗基地运至普梯村,并安排官兵与村民一道栽种树苗。


      桃树3年才能结果。在这3年里,支队不仅定期邀请专家进村指导桃树养护,还帮助村子成立公司和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陆续引进精品水果、名贵中草药和花草种植,重点打造优质桃园、三角梅和魔芋种植基地,着力形成新产业链,培育新增长点。



      3年过去,艳红桃开花结果,喜获丰收,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随后几年,艳红桃产业收入稳定,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仅这一项产业的年收入就有500多万元。与此同时,支队还积极协调对接黔西南州科技局和喀斯特区域研究院,引进小黄姜、丑柑、早熟玉米和有机水稻种植项目,既丰富了普梯村产业结构,也为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增添了时代元素。


      2021年,为推动支柱产业持续增收,支队邀请省农科院、黔西南州科技局相关领导和专家到村里考察商讨艳红桃升级换代事宜。消息传开后,部分村民犯起了嘀咕:“现在艳红桃收入那么高,怎么还要升级呢?不知道升级之后会不会降低收入、有没有风险?”


      “要想增收致富,就要改变思维。”支队宣传保卫股股长王品力耐心向村民解释,“现在的桃树树龄偏长、树干老化,产量比起前两年下降了不少。对艳红桃进行品种改良,为的是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更新换代是如何更新?”“更新之后收益怎么样,会不会比现在少?”“引进新产品的话,我们都不熟悉,到时候如果赔本了怎么办?”……在商谈会现场,村民议论纷纷。



      为了打消村民的疑惑,支队官兵与专家带领村民去黄桃种植基地考察论证。在听取了工作人员的讲解,实地看到了黄桃生长现状和了解了每年收益情况后,村民们心里有了底,桃树升级换代的相关工作也逐步推开。


      看着支队官兵、技术工人和村民们在万亩桃林中忙碌的身影,郭成林相信,今年艳红桃完成更新换代,明年将又是一个丰收年。


开通幸福路,特产出山销四方


      走出桃林,一条崭新的柏油路在青山绿水间蜿蜒盘旋。绿树交映,道路整洁,各式车辆穿梭其间,成为这个偏远小山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普梯村地处滇黔交界、大营山下,群山怀抱、山高坡陡。受地理环境影响,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进出普梯村唯一的道路是一条无法通车的狭窄砂石路。


      “那时候,出门难啊,全是泥巴路。一下雨,鞋子踩在泥巴路上、落在泥潭里,找都找不到。”村民张维香告诉记者,以前赶集、看病,她至少要翻山越岭走上两个小时。路不通,村民们收获的农产品运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烂掉。修路成了普梯村人世世代代的梦想。


      乡村道路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经济动脉”,也是牵动民心的“神经末梢”。2009年8月,支队主动承担起这项重任,积极与有关部门对接协调,多方筹措启动资金,组织官兵成立施工突击队,与村民一道挖山、铺石、填土。经过3个多月艰苦奋战,终于修通了一条通往山外、承载村民致富希望的水泥路。



      支队警勤中队武警中士胡江是第一个将车开进村里的人,说起当时的场景,他仍记忆犹新“:通车那天,村民们打出‘感谢人民子弟兵’的标语横幅,吹起芦笙、唱起山歌、跳起舞,欢腾热烈的场面叫人一辈子都忘不掉。”


      “路修好了,农产品好卖多了。”村民文建明欣喜地说,现在一到丰收季节,很多老板就提前电话预订农产品,每天都有10多辆车到家门口收购,产品远销到贵阳、昆明等城市,农户每年增收3万余元。



      公路修到家门前,普梯古村换新颜。近年来,乡村道路持续修建:2条通村公路连接324国道,22公里通组路和21.5公里串户路全部硬化,标准产业路全村贯通……原生态瓜果蔬菜、农家自产的土鸡蛋等农副产品,纷纷运出大山、走向市场。曾经走不出、进不来的大山村落,也逐渐成为城市青年热衷的打卡地。


      “小伙子,你们来了,快到家里喝口水。”看见支队官兵从家门口经过,正在晒玉米的村民谷加成高声喊道。


      “解决吃水难题、打通出行梗阻、扶持特色产业,武警官兵是我们村子的恩人。现在,只要穿着军装的官兵走在村里,村民隔着老远就会和你打招呼,热情地邀请你到他家去做客。”听着支队宣传保卫股干事徐民康的介绍,看着村民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一种感动在记者心中升腾。这感动源自官兵的无私奉献,源自村民的善良质朴,源自不断续写的鱼水深情。


作者:张丁允;武警贵州总队 武文治、欧阳井河


往期推荐

1、有关军娃的奇趣事,今天一次看个够!

2、熄灯号 | 山里娃破茧成蝶

3、我的好班长丨班长带我打赢“逆风局”

4、武警部队大校以上警官理论轮训圆满结束

5、太萌了!快看人民武警IP与战友的军营日常~



主   办: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
监   制:姚洪华
主   编:王   文、赵冰晶
编   辑:别   特
邮   箱:wjxinmeiti@163.com
电   话:010-50978383(外线)
            0201-678383(内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