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杉资本一分为三背后的几个信息

StartupBoy 投资实习所 2023-09-27

昨天红杉资本正式宣布一分为三,将 Sequoia 全球分成三个完全独立的品牌,红杉美国和欧洲继续用 Sequoia Capital 品牌,红杉中国和红杉印度/东南亚将分别用 HongShan(中文红杉) 和 Peak XV Partners。

在昨晚红杉中国发布《致红杉中国成员企业创始人的一封信》后,Peak XV Partners 在今天已经正式上线了新的官网,并且解释了这个新名字的来源和意义:Peak XV 是珠穆朗玛峰最初的名称,它象征着创始人不懈追求雄心勃勃的目标,并克服途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在 Sequoia 全球发布的公开信里,谈到了此次分拆的三个原因:

  1. 面向创始人(Founder-focused)、本土优先(Local-first)是每个区域成功关键所在;

  2. 运营分散化的全球投资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导致投资组合冲突加剧;

  3. 每个实体都已经成为各自市场的领导者。

这三个原因都导致大家要独立发展,这确实也是非常合理的理由。不过大家的解读可能会从更多视角去看,比方说全球地缘政治的变化,各自业绩在今年遭受的各种压力等等。
但三位负责人 Roelof Botha、Neil Shen(沈南鹏)和Shailendra Singh 都否认了地缘政治是导火索这个因素,而主要原因是利益冲突、不同的投资理念和日益复杂的监管合规问题。

在我看来,这是这几年大家都在谈的去全球化 Deglobaliztion(或者说逆全球化)趋势的一个结果,或者也可以说是 Local-first 趋势加强的结果。相比于制造等其它行业,VC 行业的 Local-first 在形式上来的已经是比较晚的了,很多人认为这可能会带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其它类似的 Global VC 很可能也会做出这样的决策,我只能说过去已经回不去了,未来会如何,是一个未知数。

福布斯昨天对红杉的分拆也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报道,他们采访了三位老板 Roelof,Neil Shen(沈南鹏)以及Shailendra,我挑了几个我觉得有价值的信息,这里简单概括了几点:

  1. 红杉资本成立于 1972 年,最开始的基金规模为 300 万美金,是苹果、思科、谷歌和英伟达等公司的早期投资人,自此成长为全球最顶级的 VC 机构;

  2. 2000 年代中期开始扩张到海外,包括中国和印度,这些年这两个国家快速成为发展最快的国家,也成就了红杉在这两个地区的业绩。因此巴菲特所说的投资就是投国运,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3. 虽然是一个品牌,但从一开始其区域基金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的,彼此不会干预对方的决策;同一个品牌体现的地方在共享后勤职能,包括合规、财务和投资者关系、基础设施以及 LP 有限合伙人的在线门户网站;

  4. LP 有重叠,合伙人也会经常个人投资于彼此的基金,此次分拆后,彼此之间的利润分享会在 12 月 31 日停止;

  5. 红杉美国/欧洲对 FTX 和马斯克新推特的投资遭到了比较大的质疑;另一个遭受质疑的就是之前推出的常青藤基金模式,在二级市场估值调整后损失比较大,目前已经允许 LP 取出自己的钱;

  6. 红杉中国是字节跳动最大的外部股东,占股 10%左右,红杉美国也是字节跳动的股东;

  7. 各自投资组合公司之间的竞争已经非常普遍,比方说美国红杉支持的 Stripe 和红杉中国支持的 Airwallex,这导致决策困惑;红杉中国和红杉印度最近都独自募集了最新一期基金,分别为 90 亿美金和 28.5 亿美金;

  8. 对于英文取名 HongShan,沈南鹏说很多中国的创始人可能都不知道如何拼写 Sequoia 这个单词,因此直接用了红杉的拼音,而且新的名字不会造成什么影响,毕竟大多数投资者都是从回报和绩效的角度考虑的。

最后,Botha 说他希望未来三家公司将彼此视为具有共同传承的堂兄弟,即使他们将不再有任何特殊关系:

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因为我们自己是企业家,并帮助崛起了另外四个出色的企业,它们现在都是自己的领袖。

这里他所说的四个出色企业,除了现在分拆出来的 3 家 VC,第四家是指红杉资本这些年支持的成功企业。其实不管基于何种原因分拆,我觉得红杉资本在 VC 行业真正创造了一个历史,除了成功支持如此之多的伟大企业外,还让自己的区域基金成长为各自区域的 No.1,目前没有其它基金做到的,而且未来可能也很难有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