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程千帆:文学研究者要能欣赏异量之美

周欣展 程门问学 2021-06-12

问学君按

什么是“异量之美”?它的反义词是“同体之善”。很多人能识“同体之善”,而不能欣赏“异量之美”。比如觉得唐诗好,就要说宋诗劣;觉得流行音乐好,就嫌戏曲难听;觉得普通话朗读好,就对古典吟诵嗤之以鼻……不得不说,这是非常狭隘的。尤其对于研究者来说,不能欣赏异量之美,吃亏的总是自己。读完这篇文章,留言谈谈你理解的“异量之美”。最佳者,将获赠一本《千帆诗学与中国哲学》。


程千帆先生


程千帆晚年反复强调文学研究者要能够欣赏异量之美,这一命题虽然不单是针对宋诗而言,但主要是以宋诗为主要例证加以论述的。所谓能够欣赏异量之美,简而言之,它既是一种赏析的能力,也是一种宽容的态度,而程千帆又将之视为不能偏执一端的两点论,从中也体现了独特的辩证眼光。


1

以宋诗为主要例证


1982年程千帆与硕士生谈话时说:


搞科学研究,要能够欣赏异量之美。不然的话,就太狭窄了。


1999年在口述回忆录中也说:


如何能够宽容,不仅是自己思想上、政治上的宽容,在文学艺术上,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做法的宽容,也非常重要。否则的话,结果吃亏的是自己。特别是搞文学理论的人,应该允许、欣赏异量之美,能够体会别人。


在其诗学论著中,程千帆也多次表示了赞成能够欣赏异量之美的态度。例如《日本汉诗选评》选评了坂井华的《次韵诗僧东林作》,这是一首论诗诗(诗全文为:“诗不必主虚,亦不必主实。一虚且一实,方免缚格律。请看天地间,群类谁同质。山岳万古峙,云烟变朝夕。君言宋诗新,岂无腐可斥;又言明诗丑,或有美如璧。区区论世代,不若论巧拙。本来雕虫技,巧拙亦何择!我且欲把杯,万事都忘却。其间有真诗,情味不可说。君若欲吃茶,请掬溪头雪。”), 其中表达了多种风貌的诗歌并存符合自然之理,宋诗、明诗等各代诗歌互有长短,论诗不应拘泥于一世一代的观点。程千帆称赞其“论诗能欣赏异量之美”。再如川田刚的《偶作》:“性癖恶矫揉,同心谁好友?窗前地数弓,栽竹不栽柳。” 表达了扬竹抑柳的态度。程千帆的品评是以独特而有趣的和诗一首的方式进行的,程诗云:“竹固有劲节,柳亦多柔情。寄语竹次郎,何妨共地生。”肯定了竹柳各自的长处,委婉地批评了这位日本诗人的偏颇态度。 


《日本汉诗选评》


在具体的诗歌研究中,程千帆认为宋诗就是相对于唐诗的异量之美,所以他经常赞扬那些能够欣赏宋诗的作家、批评家,而对那些以唐诗为标准衡量宋诗、贬低宋诗的人表示了不同意见和惋惜之情。例如《读宋诗随笔》对欧阳修的《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品评说:


欧阳修在宋初诗人跳不出晚唐圈子的时候,首先发现并大力肯定了与他自己作风并不相同却体现了诗中新貌的苏、梅,而感叹时人对他们还不理解,以致“举世徒惊骇”,“古货今难卖”,这就表现出这位大作家对异量之美的赏析能力和宽容态度。这一点是特别值得我们今天重视和学习的。


再如《读宋诗随笔》品评秦观《春日》组诗(选二首)时,对元好问肯定阳刚之美而否定阴柔之美的态度作了批评。元好问将《春日》中的“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与韩愈《山石》中的“升堂望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等句相比较,讽刺秦诗是“女郎诗”。程千帆则认为,元好问“在壮美与优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或男性美与女性美之间有所轩轾。我们虽然尊敬元好问在诗歌创作和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但就这一点而论,却不能不为了他之不知欣赏异量之美感到惋惜。”  


由于异量之美往往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开拓创新而形成的,因此,欣赏异量之美也就意味着反对一成不变而赞成创造异量之美的推陈出新,所以程千帆不仅对公认的宋代大诗人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开创出宋诗不同于唐诗的崭新风貌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于宋代一些不太知名的诗人,也着眼于其作品的不同于唐诗的创造性,给予了热情的肯定。


如在品评陈造的《望夫山》时,程千帆将这首诗与刘禹锡、王建的同题诗作联系起来比较,指出唐人的两首诗都只就女子一方立言,而陈诗还考虑到男方一面。并指出,其篇末句“君心为石那可得”“暗示妻子不能不考虑到痴心女子负心汉也不是什么希罕的事”,与李白在《长干行》中用其事云“岂上望夫台”,写妻子坚信丈夫之必然守约,无须登台苦望相比,另出新意,“两两对照,好看煞人”。 


再如品评罗与之《寄衣曲二首》时,程千帆也将它们与同样题材的唐人代表作——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和杜甫的《捣衣》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认为唐人诗中只说妻子寄衣,很少说征夫回信,而罗诗前一首中则暗示虽然丈夫数年未归,可是人还活着,因为每年收到寒衣之后都有回信。后一首则写出了在南宋末年,大敌当前,国亡无日的时候,一位普通士兵妻子的爱国御侮之情。她不象一般妻子那样,只是希望丈夫快些回家。因而肯定了罗诗中的“这些新意,都是以前这类诗所希见的”,“将(寄衣)这个习见的题材挖掘得更深了一层”。 


对于这些品评,我们在注意到它们体现了善于联系、比较的特点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它们为宋诗辩护的潜在用心。而为宋诗辩护,是因为程千帆肯定宋人创造的异量之美,反对以唐诗为绝对标准而否定异于唐诗的宋诗,这正是多元并重反对偏执一端的辩证态度的体现。


《苏轼的风格论》抽印本


在创造异量之美的方法中,程千帆对将已有的不同风格重加组合融为一体的方式给予了特别的重视,这一点也很能体现其辩证思维模式的鲜明特点。《苏轼的风格论》一文指出,在理论上,苏轼时时注意到各种艺术形式中对立而又统一的风格范畴,例如书法中的精能与疏淡、险劲与新丽,绘画中的疏淡与精匀、真放与精微,诗歌中的纤秾与简古、清深与温丽,等等,并把能够将互相对立的风格和谐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视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在创作上,苏轼也成功地将其最为重视的两种互相对立的风格——清与雄融合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因此,该文对苏轼这种在理论上和创作上不拘一格的辩证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


可作参照的是,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中引用了纪昀对苏轼关于王维的壁画如其诗一样具有清且敦的风格之意见的批评:“‘敦’字义非不通,而终有嵌押之痕。”其言下之意是认为清与敦不能联系在一起,也即否认两种具有对立性的风格能够互相融合。钱钟书对此表示认同:“纪昀指摘得很对,‘敦’字义大约是深厚之义,可参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所谓‘又若王右丞之深重’,但和“清”连用(collocation),就很牵强,凑韵的窘态毕露了。” 将纪昀的批评以及钱钟书的认同与程千帆对苏轼理论上创作上的辩证创新的高度评价两相对照,正可见出程千帆关于创造的辩证认识有着与苏轼美学观相一致的注重矛盾双方两相结合交融互补的特点。


2

欣赏异量之美命题的辩证性


程千帆在提倡能够欣赏异量之美时多次以苏轼的观点为依据,可见这一主张与苏轼的审美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苏轼的风格论》一文以及《读宋诗随笔》中对秦观《春日》诗的品评都引述了苏轼的《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和《次韵子由论书》二诗,分别说明苏轼能够欣赏异量之美的辩证态度及其对融合对立性的风格从而达到刚柔并济境界的审美追求。


在品评秦观的《春日》诗时,程千帆指出,在古代作家中最鲜明地提出人们应当能够欣赏异量之美的是苏轼。


他评书法云:“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句出《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又云:“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句出《次韵子由论书》)前一条指出异量之美是客观存在,后一条更进一步指出异量之美不但并非完全对立而且可以互相渗透交融。


这种解说说明程千帆已认识到苏轼审美观中所蕴含的辩证性,因此,程千帆称赞苏轼比只赞成韩愈诗的阳刚之美而否定秦观诗的阴柔之美的元好问圆通多了。


再如在《日本汉诗选评》中,程千帆在品评中岛大赉的《梦李长吉》诗时,针对诗中“如今骚人喜宋诗,黑凤谁分雄与雌”等句表现出来的贬低宋诗的态度说:“论长吉诗,即作长吉语,知此翁寝馈昌谷有得也。然扬唐不必抑宋。东坡论书云:‘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此言得之。” 再次援引苏轼的观点以证扬唐抑宋不能欣赏异量之美的缺失。


新版《读宋诗随笔》


在“两点论——古代文学研究方法漫谈”的演讲中,程千帆也以“环肥燕瘦”为例说明了要能够欣赏异量之美。对苏轼观点的多次援引以及辩证性的理解,可证程千帆的欣赏异量之美的命题不仅是一般诗学方法层面的命题而且还是其辩证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程千帆提倡欣赏异量之美与其亲身的审美体验也有密切的关系。程千帆在“两点论——古代文学研究方法漫谈”的演讲中谈到如何获得欣赏异量之美的能力时说: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训练欣赏的过程,有很多东西最初不觉得它好,等过了一段时间,到了深层次才会觉得它好。例如宋诗与唐诗不一样,有许多深刻的东西一时不能够体会。如陈师道《丞相温公挽词三首》“时方随日化,身已教人扶”,一个对国家非常尽忠的老政治家形象就凭着“身已要人扶”全都衬托出来。人家还没觉得政治已有所改变,越来越好,他已是鞠躬尽瘁,走都走不动了,写得多深刻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深刻的地方就会渐渐领悟。所以,有好多文学欣赏见解的变化同你自己的生活经历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据此段话中所举赏析陈师道诗句的例子,可知程千帆的提倡欣赏异量之美的命题以及其中包含着的辩证思维模式既出自对前人辩证观点的深入理解,也出自鉴赏诗歌的独特体验,并非人云亦云的简单承袭。


>本文为周欣展《千帆诗学与中国哲学》第四章第三节,原题“宋诗研究中的辨证命题之二:欣赏异量之美”。这里省略了部分注释。


今日荐书




千帆诗学与中国哲学

周欣展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相关阅读】

程千帆与研究生谈话:你们一定要掌握两套本事

读宋诗随笔 | 秦观《春日五首》选二

读宋诗随笔 | 罗与之《寄衣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