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菌菇撑起山乡“致富伞”

刘鹏方 刘志宏 当代江西 2024-05-12

安福县洋门乡是如何成为高端菌菇的种植基地?


“羊肚菌经济价值高,产出周期快,市场行情好!绝对值得干!”日前,深耕多年苗木行业的创业家廖程,又一次来到安福县洋门乡羊肚菌产业基地进行考察,在向基地负责人谢志星认真了解情况后,他果断决定投入数千万元在不远的甘洛乡种植500亩羊肚菌。
2023年,洋门乡“无中生有”打造了全省最大的连片羊肚菌种植基地,次年顺利实现量产,并建成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羊肚菌智慧产业园,又接连2次承办全省羊肚菌产业发展和高效栽培技术交流现场会。
这个偏远山乡是如何成为高端菌菇的种植基地?
安福县千亩羊肚菌种植示范园全景图。周琳/摄
 “无中生有”建成规模化基地
洋门乡地处安福县南端,是人口大乡、面积小乡,人地矛盾突出,现代农业和村级集体经济等方面欠账较多。“人多地少桎梏多、产业基础底子薄、现代农业基本无”,曾经是洋门乡经济状况的真是写照。
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富民产业呢?
2022年,该乡选派有招商经验、懂招商政策的党员干部组成3个招商小分队,先后到周边县区,以及浙江、四川、云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中招商队实地看了很多产业发展势头好、潜力足的农业产业项目,经过一番筛选,市场新宠羊肚菌进入洋门乡党委政府的视野。
羊肚菌是珍稀菇类,过去因作为皇家御膳而久负盛名,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对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疲劳和降血糖均有功效。而洋门乡的气候、土壤条件,均有利于羊肚菌生长。经过5次特色产业项目招商引资专题推进会、7次座谈交流会。最终,洋门乡敲定了两年内构建起以羊肚菌为主要支撑的“四个千亩”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发展格局。
万事开头难。2023年3月,“企业+基地+村集体”模式的羊肚菌产业项目正启动,一期建设面积800亩,总投资1亿元。800亩连片土地的流转是摆在项目面前的第一道关。该乡党政班子成员“揭榜挂帅”,带领20位乡村干部分成两个工作专班,在一个月内出动1000余人次,跑断脚、磨烂嘴,最终成功从村民手中流转了800亩的土地。
“我在别处干过这么多年农业项目,就没见过这么用心的!”羊肚菌基地负责人谢志星非常惊讶,目睹了当地乡村党员干部如此迅速高效的执行力,也给了他莫大的发展信心。
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专班工作人员每天主动上门服务。事无巨细,项目审批、平整土地、用工用房、用水用地、村民纠纷协调等事项,但凡有需要,他们都第一时间响应。
洋门乡千亩羊肚菌种植基地吸纳周边群众学用技术、务工增收。王瑞贤/摄
“化危为机”实现量产
2023年10月,800亩单体连片温室大棚建成。2023年11月,第一批菌种下地。
“第一次搞就这么大面积,这么大投入,你要说心里不慌,是假的!”谢志星心怀忐忑。同样忐忑的还有乡里参与项目服务的乡村干部,他们和谢志星一起,没事就到大棚边转,观察羊肚菌的长势。
终于,2023年12月中旬,第一批菌种长出幼菌。很快,大棚里像一朵朵撑着的小伞的羊肚菌不断冒出。
可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突然降临。2024年1月21日,一场超级大寒潮席卷江西。洋门乡降下大雪,气温低至摄氏零下6度,这对羊肚菌生长来说是致命的,处置不当将面临冻死绝收,而整个项目也可能迎来灭顶之灾。
1月21日下午,正当谢志星组织基地务工村民除雪防冻时,该乡全体60余名党员干部,化身“吉先锋”志愿者,冒着风雪而来。
他们帮着谢志星在温棚里搭起钢筋支架生火升温。数百亩大棚,要数千个支架谈何容易?支架的需求远超预期,于是他们兵分几路,急忙召集村干部向周边村庄老乡借,还不够,又紧急用小车拖来砖块,搭起临时支架……直到感到大棚温度慢慢回升,棚顶的积雪簌簌融化下落,大家这才发现,已是凌晨3点。
正是这场及时救援行动,让基地的羊肚菌活了下来。在今年的春节前后,基地羊肚菌大卖,亩产达到了3万余元。
“接二连三”引才延链
在洋门乡羊肚菌全链条智慧产业园产品展示馆,负责招才引智的乡干部欧阳建星向我们介绍,“这是羊肚菌品种六妹、七妹和梯棱,省农科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魏云辉博士团队已经多次来我们这进行采样,将在这三个品种的基础上,驯化培育出抗寒性、出菌率、成活率更好的‘井冈一号’。此外,华中农业大学陈建军博士团队完成了样品的分析,正在帮我们开发羊肚菌深加工配方……”
去年以来,洋门乡先后引进华中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江西省农科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3个博士科研团队,共同建设集智慧烘干分拣、高端育种研发和线上线下销售为一体的羊肚菌全链条智慧产业园,成立羊肚菌产业科研创新中心,为企业进行羊肚菌菌种培育提供技术支持。
省农科院在乡里设立了驻乡科技服务站,开展农民技能培养行动计划,推动菌菇种植过程标准化、模块化,培育一批实用型技术人才,为企业和农户提供种植新技术、新理念。
实现了前端生产菌棒和营养包,后端通过精深加工,推出多种野生菌味原料和预制菜,加工制作菌汤煲、菌火锅底料、羊肚菌下饭菜等系列产品。
一条集羊肚菌研发、种植、加工、储运、销售、培训为一体的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条已初见雏形。
博士科研团队在洋门乡羊肚菌产业科研创新中心开展科研服务。王瑞贤/摄
“溢价增值”打造品牌
“我们不但注册了‘菌菌’品牌,设计了Logo,还开通了‘菌菌成长记’短视频平台账号,记录我们羊肚菌基地从播种到收获的各种细节。”欧阳建星介绍。
从项目建设之初,洋门乡就注重品牌的建设,做到与项目建设一体推进,实现品牌的“溢价增值”。帮助企业进行体系化认证及产品认证,帮助企业加强自身资质,完成“三品一标”认证,带动产品质量提升,逐步树立品牌。
同时,乡里还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对接,把乡里的羊肚菌、藏红花、美都西瓜、金兰柚等农产品主动融入“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争取获得品牌授权,尽早让羊肚菌等在“井冈山”农产品旗舰店上线,推动产品入驻高端商超和餐企。
今年,洋门乡打造了“菌菌有味、洋羊领鲜”等农产品销售品牌,通过线下和网络直播等方式助推农产品销售,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全力以品牌化带动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品牌的增值,让今年基地生产羊肚菌供不应求,总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项目的落地见效,让企业、村集体和村民都从中获得不小的收益。
项目签约时,基地所在的彭山村、洋门村就通过120余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入股到基地,每年固定分红7%给基地所在的两个村集体。
“去年,我的6亩地租给了基地,每年有2400元收入,在基地做事,我还赚了3万多元呢!”说到今年的收入,在基地务工的洋门村村民左建华喜不自胜,这与起初和他洽谈流转土地时的顾虑重重形成鲜明反差。去年,基地发放的村民务工工资、土地流转租金总额达260余万元。
眼下,该乡正依托羊肚菌产业种植示范基地、羊肚菌智慧产业园和洋门乡特有的山水田园生态风貌,链接嘉溪古村、上街列宁学校、千亩金兰柚种植示范基地,有机整合资源推动生态农旅休闲,打造集“观光、休闲、餐饮”一体的旅游观光路线。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从“两猫”雕塑看南昌文旅“长红
凯丰与延安文艺座谈会
药都匠人
山村寻“兴”
李小平:一支毛笔话古今

见证科举文化的“活化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