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布衣姜夔的文化苦旅

张新冬 当代江西 2024-05-12

作为布衣文人,姜夔心怀锦绣却命似浮萍,一生转徙江湖,一路布衣终老。


在群星璀璨的宋代文坛,姜夔算得上是非常耀眼的那颗星。
他以词著称,其词清空骚雅,上承周邦彦,下开格律词派,于辛词外自成一脉。
他还是卓有成就的音乐家、书法家、鉴赏家、诗人、文艺理论家,“音节文采,并冠一时”,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可谓古代文苑中不可多得的全才。
而这样一位文化巨匠,心怀锦绣却命似浮萍,一生转徙江湖,一路布衣终老。
姜夔塑像。张新冬/摄
“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出身官宦之家,其父姜噩是绍兴十八年进士,先后任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丞、汉阳(今湖北武汉)知县,在知县任上病卒。
姜夔自幼随父亲到任职地,14岁那年,父亲去世,姜夔跟着姐姐在汉川山阳村度过了少年时光。
他聪慧好学,饱读诗书,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逐渐受到黄庭坚诗学的影响,自称“三沐三熏黄太史氏”,后深造自得。
二十来岁时,姜夔为生计踏上了漂泊之旅。
“天寒白马渡,落日山阳村。是时无霜雪,万里风奔奔。外旃吹已透,内纩冰不温。吹马马欲倒,吹笠任飞翻。”(《昔游诗其六》)
初涉江湖,他便感受到了天地的冷峻。
淳熙三年(1176),姜夔游历扬州。眼前,他看到了一个曾经繁华的城池因战火而荒废,阴暗处杂生的草木仿佛偏安之家国,随风飘摇。
他心怀怆然,感慨今昔,挥毫写下了一首词: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这篇在南宋文坛轰动一时的《扬州慢》,寄托了姜夔的家国情思,也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扬州慢》不仅是姜夔的成名作,也是有乐谱流传至今的古代音乐杰作,旷世绝响在姜夔手中化为箫声,断续峭拔,一唱三叹,清音悠悠跨过空城,也穿越了尘封的历史。
穿过扬州,姜夔的羁旅仍在继续。
姜夔词作文化墙。张新冬/摄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这是至金陵。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这是过苏州。
“冷”与“苦”就这样在他的行程中如影随形。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这是重回合肥,寻找他遗落此地的爱情。
当代词学宗师夏承焘考证出姜夔现存的80多首词中,有20多首与某个合肥女子有关。
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一直在姜夔笔下,只是孤贫不第的他没有足够的能力与勇气迎娶幸福。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赤阑桥,西小巷,暗藏着姜夔心中的“二乔”。
爱难入笔,却又情愫难平,于是爱情在他迷离的眼神里如“冷香飞上诗句”,隔了一层又一层。

姜夔《续书谱》。明代刻百川学海咸淳本
“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
辗转江湖后,姜夔声名鹊起,名流文士都争相与他结交。
诗人萧德藻既爱其词,又与姜夔父亲为同年进士,念及同窗之谊,便将侄女嫁与姜夔。诗人杨万里向范成大推荐姜夔……
连辛弃疾也是与姜夔相互酬唱的文友之一,有学者评价说:
“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
辛弃疾曾写过传世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有感而发,和了一首同名同韵词《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辛词豪放,心系河山,姜夔的词虽以骚雅格律见长,但他心中也爱家国,奈何造化弄人,只能羁旅一生。
绍熙二年(1191),又一个冬天,“奔四”的姜夔在苏州范家踏雪赏梅,65岁的范成大以咏梅为题向他约稿,姜夔当即创作《暗香》《疏影》词曲。
新曲出炉,歌妓习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一时枝头梅艳雪凝,清音亦婉转动人。范老诗人大笑,自古宝剑赠英雄,红粉赠佳人。
歌妓小红就在这样的一曲歌罢,被执手牵上了姜夔的归舟。垂虹桥下,“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的歌声在浪花上一路飞扬。
作为一介布衣,这似乎成了姜夔人生中最为得意与潇洒的时刻。而在他沉郁的心底,那只是换了形式的润格和接济,毕竟人生伤痛,冷暖自知。
姜夔公园牌坊。张新冬/摄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行旅之人最苦的时候,就会回首往事,回望故土。
自从幼时随父辈离开家乡鄱阳到湖北汉阳,姜夔就像一只从鄱阳湖起飞的候鸟,有着放不下的乡愁。
淳熙元年(1174)至淳熙十年(1183)间,姜夔曾先后4次回家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
《忆王孙·鄱阳彭氏小楼作》就是姜夔在故乡鄱阳写的。彭氏是宋代鄱阳的望族,宋神宗时,状元彭汝砺官至宝文阁直学士,姜夔望着老乡家族的小楼,感触自己屡试不第、怀才不遇的命运。
在短暂的几次回乡后,32岁的他一路天涯,从此再没回过故土。
“荷叶披披一浦凉,青芦奕奕夜吟商。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这位从鄱阳湖畔走出去的一代词宗,因为一生漂泊所以更懂乡愁,他的乡愁不仅深藏于心,更常流露于笔下,只是由于诗词风格清空委婉,意境朦胧含蓄,长久以来在世人眼中淡忘了他与故乡鄱阳一湖清水的渊源与深情。
姜夔后来到了湖州,见湖州弁山风景优美,于绍熙元年(1190)选定弁山苕溪白石洞附近住了下来,一住就是十多年。
文友潘柽见他选择的地方别有情趣,便挥毫写上“白石道人”四个字赠与他。从此,姜夔便以“白石道人”自居。

姜夔纪念馆。王忠华/摄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庆元三年(1197),43岁的姜夔曾向朝廷献《大乐议》《琴瑟考古图》,希望获得提拔,但未被重视。
两年后,姜夔再次向朝廷献上《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这次朝廷下诏允许他破格到礼部参加进士考试,但他仍旧落选,从此完全绝了仕途之念,以布衣终老。
庆元六年(1200),漂泊一生的姜夔,在经历好友离世、家中失火等磨难后,搬到杭州钱塘门外西马塍一带的香梅白雪间,过着他所向往的陆龟蒙、林逋般的隐逸生活。
嘉定十四年(1221),姜夔病逝,生前潦倒落拓,身后一无长物,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靠年轻词友吴潜等人的资助才下葬在西马塍,随葬品仅有一册乐谱、一把琴、一柄剑和一本《兰亭序》。
作为布衣文人,姜夔一生转徙江湖,在诗词、音乐、书法、艺术理论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影响深远。
《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评》《禊帖偏旁考》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史上重要的著述。
元末明初文人张羽说:“望之若神仙中人,善言论有物,工翰墨,尤精鉴书法古器;东南人士无不倾慕于夔,夔之名殆满于天下。”
清人朱孝臧所编《宋词三百首》中,姜夔词作占了17首。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把姜夔作为中国文化名人之一为水星环形山命名,从此姜夔的名字就和李白、李清照、八大山人等一同在苍穹上熠熠生辉,抵达了他一生旅程最梦幻的终点与高度。
姜夔逝世800年后,在他的故乡鄱阳,建成了一座姜夔文化公园与纪念馆。
有一支由本地八位乐师组成的“白石乐坊”,每逢重要节日或活动,都会衣着古朴、正襟危坐在姜夔纪念馆演绎《扬州慢》《石湖仙》等歌曲,传扬“白石乐曲美妙传神”的无限意蕴。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王婆说媒”凭什么击中年轻人
一个文化世家的庐山情缘
“星星”为“星星”点灯
“午休躺睡”自由背后的教育温度
晶能,何以能

从“菜鸟”到“鸟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