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鄱湖明珠”南矶山

张昱煜 当代江西 2024-05-12

两座相邻的小岛南山和矶山,长满了故事。


南矶山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境内的鄱阳湖区,距离南昌市区65千米,设有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33万公顷,核心区2000公顷,是鄱阳湖区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来到南矶山才知道,这里没有山,只有水。两座相邻的小岛南山和矶山,长满了故事。
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候鸟。
风很大,湖边的芦苇吹得忽左忽右。网友说:“在南矶山,可以看到风的形状。”这些风中的芦苇,好像来自鄱阳湖的热情手臂。
一条水泥路呈现“几”字形,伸进矶山腹地。路的两边,黄黑相间的路标,列兵一样守护着这片神秘的土地。说它神秘,是因为一到夏天,只要雨水多,这里便是汪洋一片,百姓出行不靠车,得靠船。
矶山外形似凤,既是山,也是岛。一块巨型红砂岩,托举着这个湖边小村。据说,最早是在明末,袁氏从余干县迁入此地,至今已繁衍37代。在岁月的褶皱里,以打石和捕鱼为生的南矶山人,日子安静素简。
矶山面积不大,岛上植被甚好。枫杨树、乌桕树、白花泡桐、扁担杆等树木郁郁葱葱。此处有马公庙、藏兵洞、钟山潭、夜莺台、平安塔、打钟山、刘伯温钓鱼台等人文自然景观。
平安塔也叫中天塔,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为镇岛之塔。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期间,朱元璋曾在此处躲过陈兵追杀,后逃至余干康山,反败为胜。朱元璋平定天下后,有一年此地大旱,民不聊生,朱元璋命令官府开仓放粮,当地遂建平安塔以记之。
青碧的湖水托举着葱郁的树丛,树丛与水岸的空隙处,应该是夜莺台,只此青绿间,好像藏着大秘密。忽一下,一群白鹤掠过湖面,起飞、停歇、再起飞。乡里一位小伙说,夜莺正躲在树丛中睡大觉呢,它们是南矶山的“常住居民”,一般晚上出来,还会唱歌呢。
成哥和凤姐也是南矶山的常住居民,夫妻俩开了一间农家乐,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可谓“头枕鄱阳湖水,脚蹬红石仙山”。他们家小院呈长条形,铺着一尺见方的红石,干净整洁。右边是一棵高大的苦楝树,上面挂着高音大喇叭,成了一处“记得住乡愁”的景致。
这是他们的家,也是赖以生存的店。
成哥是土生土长的南矶山人。以前,他经常捕到两尺多长的大青鱼,说起当年打鱼的日子,他意犹未尽。2020年,南矶山开始实行十年全面禁渔。灵山秀水的家园,生态文明建设步调稳健,越来越多的渔民“洗脚上岸”,有的去外地做工,有的在家乡搞农家乐。乡间的炊烟,越来越悠长。乡亲们的脚步,也越来越远。
门前的空地上,支着一张矮木桌,三位客人已落座。他们家住新建长堎,为了矶山周边自然环境的提升,他们临时来这里搞建设。早晨从家里出发,晚上披星戴月回去,他们脸上挂着质朴的笑。素炒冬瓜、香辣柚子皮、酱香莲藕、辣椒炒肉一上桌,其中一位大哥递来一双筷子,邀我坐下来喝酒吃菜,瞬间,我被他们的热情感动。
凤姐的娘家在余干县,嫁到南矶山28年。说起这里的候鸟、芦苇、辣蓼花和美食,她侃侃而谈。她还说,这两年雨水少,来岛上不用坐船,开车子更快,这是好事;可另一方面,很多喜欢深水的大鸟不来了,也是遗憾。
候鸟,是地球上最美丽的旅行者,它们把这里当做家,乡亲们也把候鸟当做自己的孩子,哪个孩子还没有回家,当家长的能不焦虑揪心吗?
矶山钟山潭。张昱煜/摄
秋冬交替时节,南矶山呈现一片苍茫。“风飘细雪落如米,索索萧萧芦苇间”,那成片的芦苇,绵延无穷尽,好像全世界的芦苇都聚集在这里。
芦苇是江湖之草,吮吸着天风和雨露。“九分芦苇,一分烟”,有风吹动,它们远接天边,平铺着、浩瀚着、拥挤着、疏离着,那摇曳的声音如天籁一般。飘飞的芦花,蕴含着无限的生机,解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是南矶山最佳观鸟期。此时,芦苇丛是灵动的,一群群候鸟,飞越千山万水,来此安然过冬。
这段时间,鄱阳湖进入枯水期,水位下降,大片的滩涂露出水面,苔草、芦苇、南荻等挺水植物,成了候鸟们栖息的温床。苦草、黑藻、金鱼藻等沉水植物的根部,以及小鱼小虾,成了鸟儿的美味佳肴。
在这里,从西伯利亚跨越6000多公里飞来的候鸟,找到了家。
在这里,白鹤、东方白鹳、黑鹳、小天鹅、白额雁等,成了有家可归的宝贝。
鸟儿飞过天空,不留痕迹。不借助望远镜,看南矶山的鸟,总有一种稍纵即逝的感觉。一位玩自媒体的朋友发来近距离观鸟的视频,他镜头里的候鸟叫白鹤鹬,轻柔的羽毛,像芦花鸡。
它长而细的腿站在水里,模样孤傲,嘴型像长柄小勺子。一口啄下去,能把湿地钻出深深的洞。它的脚晃动的地方,荡起一圈圈涟漪,形成立体的等高线。
它的脖子向前伸着,一动不动,难道美味卡住了喉咙?最后,它的脖子向后一扬,再抖动一下翅膀,成功“演绎”了一次完美的进食。
湿地滋润赣鄱,候鸟连接世界。“海陆空”三位一体巡逻,日复一日禁捕退捕的宣传,这里很安静,也很安全。白鹤鹬再一次回眸它的新家,满意地飞起来,直线和抛物线在空中交替变换着,给人无限遐想。
平安塔——矶山镇岛之塔。张昱煜/摄
鄱湖之心,南矶山湿地。据说,这里有五万多亩野生藜蒿,“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藜蒿炒腊肉是江西的一道名菜。神秘的传说,地道的美味,伴着飘逸的芦花一同袭来。
临近中午,车行至穿盔甲路。我被这里的路名吸引住了。
此时,高大的苦楝树,以碧蓝的天空为背景,成了立等可取的水彩画。平整的柏油马路干干净净,一位大姐带着推车里的小孙子晒太阳。我问这个村叫什么名字,她说就叫穿盔甲村呀。
从大姐口中得知,这里原来是朱元璋的战船兵马驻扎的小渔村,打仗时,就在这里换好盔甲,每每旗开得胜,朱元璋总是对部下说,这个村子有灵气。后来,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就把村名定为“穿盔甲”村。
“百舸竞渡衿甲生光,古韵峥嵘鄱湖浩瀚。”时光不老,竹篱、素墙、青砖、红瓦、沙滩、古樟、匾额、门楼,岁月浸染的小渔村,情致悠长。
大姐姓邱,眼神笃定而愉悦。她说,村上有1000多人,以前主要以打鱼为生,现在禁渔,好多人都外出做工了。她儿子和儿媳在新建区里做生意,她和老伴在家照看孙子、种菜、养鸡鸭。
一棵粗大的柚子树果实累累,黄澄澄的柚子似一首浓情的歌谣。柚子树下,一艘褐色的木船倒扣在地上,两个碗口粗的船桨散落在旁边,整条船如折翅的大鸟。木船的前半生在鄱阳湖里畅游,现在成了农家晾晒青菜的晒垫。上面晾晒的红辣椒、白萝卜和雪里蕻,为渐渐老去的木船,平添着生活的亮色。

南矶山穿盔甲村望湖楼。张昱煜/摄

邱大姐指了指望湖楼,示意我爬上去看看。登楼,远眺,再一次俯瞰这个耐人寻味的小渔村,环视水天一色的风景,亲切而生动。
在南矶山,我重新认识了天边的远,湖面的宽。离开时,万千芦苇挥手作别。隔着车窗,有幸看到灿若凤凰的七彩晚霞。此时,那些候鸟和芦花,与我一同感知大自然的奇妙,真好!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在南昌火车站遇见最美的“她”
新田村出了个“女能人”
解码石门村的“生态账本”
雷锋精神在鄱阳湖畔生长
“禁”“退”有度的九江之道

进贤有个“支书答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