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八岔岛,鲜为人知的知青们边疆保卫战

2018-01-13 橡树 流浪的橡树

娱乐解读:西安双十二

杨虎城将军被逮捕始末

黑色的羁押与暗杀——杨虎城将军最后时光

双十二,侧目一瞥张学良

鸣谢各位朋友对《流浪的橡树》原创的支持。

远征军系列连载中:

第一次远征军《中国远征军,出战国门》《临危赴难》血战同古(上)血战同古(中)血战同古(下)

腾冲会战系列《血战高黎贡山》《浴血来凤山》《腾冲涅槃》

钢的花朵——宋美龄抗战断章

抗战,记住蒋经国

击败日本联合舰队的军刀——戴笠将军

翁达,黄埔四期的抗战名将

抗战战略魂——蒋方震


首先,鸣谢各位朋友的支持,鼓励。因为赶写此文,耽误数条鼓励我的朋友的回复。抱愧,在此,致歉。


黑龙江建设兵团女知青。


1968年,中苏矛盾淤积,关系不断恶化。


两个同为社会主义体制的大国,相互外交关系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至深。在1968年之前,均出现较大的政治调整和政局动荡。


对中国而言,文革在孕育、爆发。


对苏联而言,相对理性的赫鲁晓夫在1964年10月,被苏共中央书记苏斯洛夫和克格勃头脑谢列平联合政变赶下台。


10月14日,苏共中央全会上推举了能够代表苏军强硬派、少壮派的勃列日涅夫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苏联,就此走向二战后再一次的军事崛起。世界冷战也再一次被推向热战的边缘。


其中,六十年代末期,中苏关系巨变,似乎也侧证勃列日涅夫代表是强硬派、少壮派,借大幅调整赫鲁晓夫对华政策,对苏联大佬谢列平,波德戈尔内,柯西金实施“斗争”。


六十年代末期,中苏边境爆发了最为著名的珍宝岛冲突。


此外,几乎同一时期,中苏自新疆到东北边境,持续、频繁爆发了若干次冲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想,战争尤其附庸于政治。所以,这一系列中苏边境冲突,实际上两国政治调整、政局动荡息息相关。


中苏边境在六十年代末期爆发的大大小小的武装冲突,也是中国近现代战争史的构成内容。


今天,主要闲谈八岔岛中苏冲突,中国知青用手榴弹“炸沉”苏军炮艇的往事。


1969年3月,中苏发生珍宝岛冲突事件。昨日老大哥,已成今天反动派。


那个时代,号召之下,全国全民学习人民日报,“反修”情绪高涨。——也就在珍宝岛冲突前后,千余杭州知青“上山下乡”专列由哈尔滨飞驰路过,前往合江地区中苏边境。


这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也是当时区别于到老边穷地区农村接受“改造的”最时髦的知青。


作家梁晓声、张抗抗等,曾经写过不少关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的故事。


但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确实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建设兵团,而是中苏矛盾淤积,关系不断恶化的产物。


在苏联历次诸多领导人里,勃列日涅夫对华外交态度算是最为强硬。1965年以后,苏联对东北边境原来的小部分边防师、架子师,迅速换装,充实。


当时,中苏均拥有导弹、氢弹和原子弹。但是,两国战争思维依旧停留在苏联卫国战争和朝鲜战争。两国都非常看重机械化作战。


苏联拥有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化军团。而这些军团为勃列日涅夫的“有限主权”论服务,给世界,尤其给中国一定影响。


苏联在东北边境迅速换装、充实边防师、架子师,并且列装当时苏联最先进的坦克,基本形成了对东北地区的突击作战战力。


在东北地区防备、消耗苏联可能发起的攻势的“战略考虑”,中发(68)98号文件《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正式出台。


组织知青,屯垦戍边。


平时,这些兵团各生产团、连担负生产,战略监视苏联。


一旦苏联侵略战争发生,在黑河、合江、佳木斯、牡丹江等边境重点地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们将成为阻击苏军机械化集团攻击的第一梯队。


理论上,他们将成为沈阳军区次要的国防力量,凭借战役要点,杀伤迟滞敌有生力量,实施“人民战争”以歼灭入侵者在东北。


幸好,苏联入侵并没有成为现实。很多知青作家在回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往事,也就多了一番美滋滋的春花秋月的景象。


否则,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云集的知青们的战力,要应付机械化集团的突击,实现《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的战略设想,现在客观而看,几乎没有丝毫可能。


但是,当时知青并不知道这个战略设想。甚至到现在,可能也不一定知道。


其实,很多事情不知道,内心真的岁月静好。


八岔岛中苏边境冲突事件,就发生在中苏珍宝岛冲突之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某部”知青对苏军的一次主动作战。


这次冲突规模不大,影响不小——阿尔巴尼亚国内刊物率先“声讨”苏联。同时,美国一些同情中国和同情苏联的报媒也有不同角度的大量报道。


八岔岛中苏边境冲突事件,在促成中国与美国迅速改善关系,促成苏联、中国既东欧、朝鲜等社会主义兄弟国家分化的过程中,这一小小的事件,影响深远。


这些来自杭州的知青和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一样,经过简单的政治甄别、教育,便投入了日程生产。


当然,靠近边境地区的知青,则立刻做了军队化编制,开始军事训练。


这些训练包括基础战术训练,以及武器使用,诸如反坦克火炮射击,反坦克地雷使用和半自动步枪射击,手榴弹投掷等等。


1969年5月,黑龙江化冻,八岔岛当地知青和老乡根据生产惯性,在相关上级指示下,陆续开始在黑龙江上一些属于中国管辖,但毗邻苏联的相对边防敏感地域岛屿生产作业。


此外,他们也担负沈阳军区安排下来的就近监视苏联边防军动向的任务。


客观而言,他们的工作充满一定的危险。


虽然不是军人,客观上,这些十六、七岁的知青,秘密承担着保家卫国的边防任务。


亦兵亦民的建设兵团知青


因此,他们都暗中携带了一些仿苏制53式7.62mm步骑枪和手榴弹,以及其他一些自卫武器——珍宝岛冲突前后,当时的苏军边防部队均有冲过争议边界,武装入侵、挑衅甚至绑架中国军民的前科。


武器一般装在麻袋里,或者藏在衣服里。


除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时较为普遍配置的仿苏制53式7.62mm步骑枪,甚至还携带了仿苏制德普型53式 7.62mm轻机枪一挺。


苏联边防目尞望哨远远望去,零零散散,无非东一群西一群各自忙碌的当地农民。


这可不是一般的少年农民。他们是熟读“要准备打仗”的血气方刚的知青。


当时的知青爱国情怀,远远不是现在网吧里拍键盘抵制肯德基、日系车的“爱国者”可比。


他们来自大城市,关心国家大事,有激昂的保卫边疆的激情。编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后,他们较为了解中苏边境冲突的情况通报,正盼着有展现有我无敌的大无畏精神的舞台。


黑龙江东部靠近抚远三角洲的同江县的八岔岛、董喀叭亮子岛,便是最佳的舞台。


此刻,苏联1969年6月开始密集对美国外交。


勃列日涅夫希望他的对华强硬政策能够得到美国的理解、支持。这样,苏联希望通过不断增加中苏边境驻军,形成对华压力,以得到屈服北京“冷静”,寻求有利谈判资本。


相对而言,东北地区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北京向北屏障。


在苏联依然保持“欧洲重点”的态势下,苏联军备相对薄弱的远东,正是中国重点国防地区——中国最具实力的沈阳军区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备苏联的入侵。


中苏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中国加强东北战备。在黑龙江对苏联边境及纵深,机械化装备不如苏联的中国,次第部署国防工事,也部署了较为庞大的炮群。


相对而言,以架子师、边防师为主的苏军,尚无集团攻击中国的战力。


珍宝岛冲突之所以控制在局部范围,苏军数次寻衅均黯然收场,其实,很大程度在于中国军队在珍宝岛前线后面,有着强大的野战军炮群支撑。


虽然这些炮群并没有投入实战,但也很大程度干扰了苏联的报复情绪。


同样,这些部署在珍宝岛后侧的中国野战军炮群,威力也直接覆盖珍宝岛向北的八岔岛、董喀叭亮子岛地区。


苏联边防目尞望哨上,苏军密切监视着登岛作业的“中国农民”,其实也没有胆量发起武装入侵、挑衅甚至绑架中国军民企图。


然而,双方在特定的环境和事件背景下,最终,还是碰撞。


八岔岛,位于黑龙江省东北同江市八岔乡西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国一侧。八岔岛由14组江心岛组成。南北蜿蜒,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总面积约45.6平方公里。


相比 0.74平方公里的珍宝岛、1.6平方公里的吴八老岛,八岔岛无疑大得多。


黑龙江东北一区域,历来是满清和沙俄,日本和苏俄的边界争议最炽区域。多年以前,这里也是苏军在中东路事件中,侵略中国的一个分战场。


伪满洲国时期,苏军和日军也在这一区域的张鼓峰地区发生大规模摩擦。


渊源颇深的中苏边境纠纷,在中苏蜜月期间,也被双方忽视,没有及时修正、解决。


中苏交恶,这些边境遗留矛盾,便成为各自政治、外交“试应手”的要点。


自1949之后,黑龙江中苏中间航道航标维护历来由苏军边防军完成。到1968年9月入冬前,苏军航标艇最后一次越境,放下工作人员进行航标灯维护。


当时,中苏边境尽管气氛紧张,但是,中国军民和苏军边防军在中苏中间航道航标维护工作中,互相警戒,也没有发生冲突。


同时,苏军和苏联政府对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情况也不甚了解。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有着最热血的中国孩子,这些以杭州知青为主的兵团战士们,此刻,正怒火中烧地监视着“苏修”的一举一动。


又到1969年例行的中苏中间航道航标维护时间。


7月8日8时,苏联边防军两艘航标汽艇一如往年,不打招呼,大摇大摆进入同江县所属八岔岛中方水域,进行“航标维护”作业。


显然,在珍宝岛事件发生后,苏军不注意边防细节,贸然突入边境争议区域,客观上就被认定为侵略了。


苏联边防军和航标维护人员上岛作业,很快就被正在岛上进行生产作业和监视苏军侵略的知青发现。


红场上的勃列日涅夫。


当时,珍宝岛自卫还击战的胜利和反苏修宣传深入人心。这些渴望保卫边疆、建功立业的半大孩子,自然情绪十分激动。


在当时,知青有一定的文化,军训科目虽然简单,但是战争意识绝不比现役军人落伍。


目前,尚无明确资料注明这次反击战斗的指挥者。但是,当时的知青显示出一定的战术修养。


一些知青围上去,高举语录本喊着口号,用汉语向不懂汉语的苏军边防军发起说理斗争。


七八名同样年轻的苏军边防军立刻紧张起来——苏联边防军没有配汉语翻译。


鸡同鸭讲的说理斗争持续十多分钟,很多执行生产任务的知青情绪冲动起来,人也越聚越多。


按照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惯例,这些知青中少数的退役军人和民兵骨干。他们是担负警戒苏军侵略动作的主力。


很快,他们一部分人在外围散开,占据有利地形,做战斗准备。一部人和更多知青围拢,一边掏出反坦克手雷,手榴弹,一边激昂抗议苏军悍然越境。


这时,苏军一个年轻的士兵手抖了,哗哗,一排子弹胡乱扫射。


枪声一响,这群苏联年轻士兵纷纷手忙脚乱,或者拉开保险,或者跟着胡乱射击。


他们其实也没有胆量向围拢的大群中国知青直接开火。


只是,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年轻的知青们入驻边境之前,苏军边防军每次越境寻衅,以开枪恐吓,驱散、逮捕当地农民,屡试不爽。


不料,这次撞瞎了。


枪声一响,一些知青们四散逃跑。挤拢的有武器的知青七手八脚开始掷弹。


反坦克手雷,手榴弹,一时间噼噼啪啪丢了过去——瞬间,四周占据有利地形的知青的仿苏制德普型53式7.62mm轻机枪打出了长点射。


无疑,这群知青的军事骨干给出攻击信号。


这次苏军边防军遇到的,不是往年普通的中国农民,而是经过军事训练的,有武装的知青民兵。


枪声大作。


当时,中苏确实存在军力差距。中国对苏联边境策略是不主动在“争议岛”上攻击入侵苏联边防军。


1968年中央军委为之制订明确的边防斗争政策。政策规定,无论发生任何情况,决不能先打第一枪。


“如苏方向我开枪,我应当场向苏方提出最强烈抗议,并鸣枪警告。


当我两次警告无效,打死打伤我方人员时,我边防部队可以开枪实行自卫还击;


采取上述任何一种自卫措施,都要掌握先礼后兵的精神,并把还击行动控制在我境内”。


这项政策,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向各级单位反复强调,传达到每个武装的知青。


就当时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较为严明的纪律性而言,苏军走火,可能已经造成知青的伤亡。


此刻,珍宝岛上空硝烟尚未散去,中苏边境,尤其黑龙江东北区域东段,中苏剑拔弩张。


在边境冲突一触即发的紧张和不信任时期,年轻的、情绪高涨的知青自然也就把未打招呼即越境作业,并且率先开枪射击苏军边防军视为侵略者。


既然早有监视苏军侵略的任务,也无法及时请示上级,枪声一响,知青们也就自然毫不犹豫,开火即以“消灭一切来犯之敌”气概,热情高涨投入战斗。


苏军边防军单兵武器并不吃亏。但是,仅经过常规、短暂军训的知青们却打得十分活跃。


射程仅400米左右的仿苏制德普型53式7.62mm轻机枪,架设在距敌仅100米的位置,周边配属十多支老旧的单发步骑枪,形成扇面火力。


加上几个知青勇敢突前投掷手榴弹,装备全自动单兵武器的苏军立刻不支。


苏军开始往江边撤退。


像电影演的那样。知青们一看苏军溃退,立刻四面涌来,高呼冲锋。


当时场面十分混乱——后来,散见当时知青散笔,各有所述。但是也就在混乱的近战中,一位知青奋力向苏军两艘航标汽艇丢掷反坦克手雷。


其中一艘,沉了。


剩余的苏军边防军慌忙挤在一艘航标汽艇急忙向下游北岸逃离。他们的背后,是吼声如雷的口号声。


很快,在得悉八岔岛发生武装冲突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前敌的负责人下达了紧急撤退的命令——参考后来发生的铁列克提事件,这道命令显得人性,理性。


也正在这天,知青多有散见的记载,苏军一艘装有高射机枪的巡逻艇在八岔岛60公里外的董喀叭亮子岛附近水域,也和知青小船发生摩擦。


不过,细节也有苏军巡逻艇“前后高射机枪的枪衣也没脱”的状态。


由此可见,苏军不过是沿袭飞扬跋扈的挑衅惯性——虽然中国野战军炮群主要目标设定在中国国境线内,但是,万一事态扩大,中国炮群打延伸,苏军边防军也是十分顾忌。


在远东、黑龙江东北区域,苏军几个架子师和边防师确实也不如中国野战军战备周全。


很快,在八岔岛后面的中国野战军炮群,便开始对国境线内的八岔岛目标做应急准备。当时,沈阳军区值班战备的野战应急部队也急速赶往战区预备。


这里和珍宝岛相去不远,中国野战军的预备也较为充分。


是以,匆匆忙忙赶来欲图报复的苏军边防军面对空无一人的八岔岛恼怒之余,也顾忌中国境内潜伏的应急野战部队和重炮。


于是,他们在岛上破坏了知青们的生产设施和简易阵地,只好悻悻而去。


兵团知青。


这次冲突规模,相比珍宝岛冲突规模小,中国也最大程度单方克制冲突。然而,无论中国,还是苏联,对这一突然事件,却无具体情报报告。


目前,多有传说绘声绘色描叙知青用手榴弹炸炮艇,以半自动伏击苏军说法,可能离题太远。


不过,当时知青突然爆发的战斗力使得苏联一直以为是中国野战军参战。在八岔岛上,苏军搜获一份知青草拟的“游戏”性质的手绘作战示意图。


中苏都在当天第一时间,向对方发出照会,相互谴责。


这份手绘示意图被苏联当做中国军队参战的证据——两国外交官员为之互相辩解,等到解释清楚,苏联也为中国知青的军事素养感到吃惊。


相比珍宝岛事件,这是一次年轻士兵和年轻知青的带有误会色彩的冲突——在冉冉上升的勃列日涅夫看来,这是对他的领导权威的挑战。


因为顾忌在远东部署重兵需要事件,也需要和美国进行必要的谈判,急于报复的苏军决定,避开中国国防相对完备的东北地区,把寻衅目标转移到中苏边境西段。


相比东北,新疆对苏联边境地广人稀,更利于苏军以机械化优势进行作战。


此外,中国在新疆国防相对薄弱,不易组织如东北地区的有力的远程火力的保障和迅速集结机动部队的反击。


这年,8月13日,在新疆铁列克提地区,苏军在其最高首脑亲令下,发起对我边防军巡逻队的袭击,苏军以“先发制人” ,实施报复,铁列克提事件爆发。


很多军迷以为是珍宝岛事件激化,关联后来的铁列克提事件。实则,铁列克提事件和八岔岛事件关联甚大。


而八岔岛事件后,苏联炮制铁列克提事件,似乎取得心理平衡——美国也在这之后向勃列日涅夫明确反对其对华策略。


中苏边境纠纷很快进入理性外交轨道。政府行为,替代了两军对垒和苏军对峙知青的常态。


1970年,中国航标部门开始先后接管中国一侧的所有航标。


同时,对一些所谓有“争议”中国岛屿,苏联也默认了传统意义上中国平民的生产。1970年2月,苏方同意中方居民在黑河地区境内23个岛屿上进行生产作业,但仍坚持这些岛屿是苏联的领土。 


除却少数例行的寻衅、摩擦外,通常,对迷路、误入苏境的中国知青,苏军也较多采取谨慎态度,只喊话,监视,不近身驱逐。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发珍宝岛事件和八岔岛事件的黑龙江东北中苏边境地区,反而较早进入相对温和状态。


一方面,中苏确实再无大规模战争计划;一方面,常规部队配置、机动和准备上,中国在这一战区具有相对优势。


八岔岛事件历来被认为是“边境地区反干涉反挑衅斗争”事件。不过,客观看来,这是一起苏军年轻士兵和中国少年知青过分紧张、冲动酿成的误会事件。


这次事件,目前似乎还没有更翔实的伤亡数据。


不过,就苏军人数不过熟人,中国知青虽然人数众多,但武器简陋,以及事件爆发后,持续时间不长,以及苏军报复未遂等情况看,中苏伤亡合计应该是十人之内。


不过,这次事件,知青表现了较高的应变战斗素养,甚至得到中国军队的认可。之后,黑龙江建设兵团得到扩大——但是,对于知青冲动和缺乏现役军人的纪律性而言,建设兵团也做了更详细的规定。


昙花一现,几朵大红花表彰后,这个事件和事件涌现出来的英雄,自然也就被低调搁置了。


风景秀丽的八岔岛。


一晃,五十年过去了。


那些在八岔岛抱着献身边疆,保卫边疆的知青们,现在已然年近、年过古稀。


回首往事,我们应该庆幸1969年中苏边境若干事件,并没有激起中苏两国更大规模战争。


否则,今天谁也写不出关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更美好的“知青的传说”。


和平万岁!

汤恩伯及汤军团抗战系列文稿(点击可见)

纪念南京大屠杀八十周年文稿(点击可见)

珍宝岛战事,临战前的暗战

神仙打战——珍宝岛战事之前随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