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研讨 | 第三届英语教学与测评学术研讨会系列报道(二)

语言测评部 外研测评 2022-04-24

2019年4月18~20日,第三届英语教学与测评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召开。会议内容包括4场主旨报告、6场专题研讨、7场案例论坛,还包括大会研讨4场会前工作坊。各位发言人从不同角度、以多种形式,阐述目前英语测试与评价中的关键问题,分享测评理论发展与应用实践中的新思考与新发现,为参会者提供了新的研究与教学思路。会议过程中,亮点纷呈,精彩不断。


专题研讨环节共分为3个平行会场,6组教师团队聚焦测评标准、教学理念与具体教学实践,多方位展示了研究成果在教学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在研究项目的带动下,教师评价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核心素养与学业检测

本场研讨由北京师范大学林敦来副教授主持。研讨中,来自江苏和南京的两组教师团队分别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标准开发与学业检测进行了分享。他们的发言呈现了教研团队关于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所进行的最新探索和实践。 

林敦来副教授





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试题命制

马黎老师

张敏老师

齐玲老师

王群丽老师

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英语学科组长、中学英语教研员马黎老师首先介绍了试题命制的背景,即基于“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检查”的需要。马黎老师团队在充分学习、分析《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于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及江苏省学生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试题设计框架的构建。马黎老师对该试题设计框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

接下来,团队四位老师分别结合具体的实例展示了核心素养四要素,即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在试题命制中的体现。江苏省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张敏老师介绍了基于语言能力的命题框架设计,并对相关案例进行了分析。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齐玲老师分享了面向思维品质的命题框架设计,并分析了具体命题案例。南京市雨花台中学王群丽老师介绍了基于文化意识的命题路径和案例。马黎老师则通过不同试题样例解释和说明了对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测评框架。

在最后的总结中,马黎老师感慨一路走来的不易,她希望能有更多这样以教学和测评相结合为主题的会议,让一线的老师对测试有更多的了解。


基于核心素养的北京市初中英语学业标准的开发与应用

蒋京丽老师

陈芳老师

孙铁玲老师

王冬梅老师

李珍珠老师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英语教研员蒋京丽老师首先介绍了北京市初中英语学业标准开发的目的,即帮助全市初中英语教师统一对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然后,蒋老师介绍了团队在梳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上开发、整合并升级《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学英语学科学业标准》的艰辛过程,以及该标准框架的特点和意义,并介绍了在此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和具体的操作办法。

接下来,团队四位老师向与会者展示了两个教学案例和10个评价案例,诠释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标准框架对教学和评价的作用及效果。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英语教研员陈芳老师分享了一个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案例,展示了学业标准对于教学的指导作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英语教研室主任孙铁玲老师分享了一个英语阅读课教学案例,并解读了其中涉及的学业标准要求。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王冬梅老师介绍了四个英语语言能力评价案例,展示了学业标准在学习效果评价中所起的作用和效果。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副主任李珍珠老师介绍了六个评价实例,分别展示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方面的教学评价应用。


本场专题研讨,两组教师团队结合丰富的测试题目和教学案例说明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英语试题命制和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标准框架中的体现和应用,提供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和范例。


诊断测评与教师发展

本场研讨由华南师范大学朱晓燕教授主持。研讨中,来自山西和河北的两组教师团队分别以“高中英语写作课‘诊—学—研—教’中教师测评素养的提升研究”和“‘诊—教—学’模式研究与高中英语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为主题,向参会老师们介绍了他们在使用“优诊学”诊断工具的基础上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研究过程与成果。

朱晓燕教授





高中英语写作课“诊—学—研—教”中教师测评素养的提升研究

王学锋教授

范鑫老师

张向华老师

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王学锋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内外英语教师测评素养的相关研究,接着说明了课题的研究问题、研究工具、研究过程和结果。王学锋教授团队以“优诊学”系统为工具,在4所学校中对800名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实施诊断测评,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还在此过程中探索了“诊—学—研—教” 模式对高中英语教师测评素养的提升作用。

接下来,团队另外两位老师分享了各自所完成的高中英语教学研究案例。山西省太原市育英中学的范鑫老师分享了以育英中学4个高中班200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的高中英语写作课堂行动研究。针对各个阶段对学生写作微技能的诊断结果,范鑫老师先后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方案的调整。她在研究中发现:1)“优诊学”系统是发现问题、制定行动方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工具;2)教师实施的行动方案只有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的张向华老师介绍了她借助诊断测评工具开展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形成性评价的课堂实践案例。张老师在教学中贯彻“以评为学”的理念,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她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制定评价标准,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课堂写作任务,并提供有效反馈,激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自我监控和反思。她在研究中发现:1)运用形成性评价能够促进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2)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形成性评价是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课堂测评素养。

正如王学锋教授在结语中指出的那样,两位老师的分享表明:使用诊断性测评工具和开展行动研究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和教师教学的改进;同时,因研究需要而建立的学习共同体也成为提升高中英语教师测评素养的有效途径。


“诊—教—学”模式研究与高中英语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周红老师

王海平老师

孟建芳老师

施东梅老师

许琳老师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英语教研员周红老师首先介绍了课题团队的研究问题、 “诊断测评数据解读——制定计划——教学实施——反思改进”的研究过程、四个子课题的行动研究计划以及研究取得的成果。

接下来,团队四位老师分享了针对不同语言技能教学所进行的行动研究。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的王海平老师分享了基于诊断测评提升高中生听力技能的研究。王老师在研究中发现,在多轮教学改进和研究实施后,学生不仅听力能力有所提高,阅读、语言知识运用和写作技能也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石家庄市第二中学的孟建芳老师展示了她基于诊断测评的阅读教学模式研究。她首先分析了通过诊断测评工具发现的学生存在的问题,接着介绍了她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提升了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过程。石家庄市第二中学实验学校的施东梅老师聚焦高中英语词汇和语法教学研究,分享了她的研究过程、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展示了她在研究与教学中使用的大量教学材料以及取得的教学效果。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的许琳老师则分享了诊断性测评用于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研究。她首先分析了学生的能力状况,接着介绍了她在研究和教学两方面的具体做法,并展示了一个完整的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周红老师团队探索性地进行了高中生英语各项技能提升的教学研究,积累了大量可供借鉴的研究和实践成果。研究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是团队诸多收获中最突出的亮点。


本场专题研讨,两组教师团队的分享信息量巨大、案例详实,多维度、多层次地展示了高中英语教—学—评—研的方法和路径,为高中英语教师测评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高校测评研究与实践

本场研讨由北京师范大学罗少茜教授主持。研讨中,两组高校教师团队分别围绕各自在高校中的测评研究和实践展开了发言。

罗少茜教授





面向教与学的测评——反馈与课堂应用

金艳教授

潘鸣威教授

孙杭博士

杨莉芳副教授

李颖教授

余国兴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金艳教授作为本组发言的主持人,首先介绍了学习型评价及其七个相互关联的维度,认为评价、学习、教学紧密联结,评价在教学和学习中应发挥其导向、鉴别、诊断、反馈、激励等作用。接着,她从评价方式、评价报告的有效性、外部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介绍了本组各发言主题的意义。

接下来,团队四位发言人分别就基于大学生英语能力诊断测评和国才考试展开的研究进行了阐述。上海外国语大学潘鸣威教授聚焦于如何设计开发有效的自评工具以促进学生写作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他介绍了UDig大学生英语能力诊断测评系统中写作自评量表研制的理论依据和研制过程以及量表效度的验证。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写作自评量表在诊断系统中实现了自评功能,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上海交通大学孙杭博士聚焦于诊断性测试与反馈的设计及其促学作用的论证,探究教师和学生对英语阅读诊断性反馈的理解与使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与学生能够理解诊断性反馈的概念,并认为诊断测试的反馈对教与学具有正向反拨作用。北京外国语大学杨莉芳副教授聚焦于如何设计和论证综合性测试任务的效度。她以“国才考试”书面任务为例,从评分过程和评分结果两方面阐述了论证过程。她提出,从评分角度进行测试任务的效度验证,应从评分标准制定、评分员培训、评分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把关。杭州师范大学李颖教授则聚焦于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评价以实现教与学的融合。她介绍了“国才考试”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并通过实例阐释了如何有效地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

最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余国兴教授对四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他分别从学习分析、如何实现反馈作为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作用、任务设计与测试构念的统一、learning-oriented assessment 与 assessment for learning的界定等方面,结合四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阐释,给现场听众带来了诸多有益启发。


校本语言能力标准制定与课程教学实践

刘力博士

冯瑞敏博士

王晓彤副教授

Ken Ferguson老师

本组发言由中国人民大学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老师们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校本语言能力标准的制定以及标准指导下的校本测试开发和教学实践。

在发言中,刘力博士详细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口语能力标准的制定,并介绍了该标准指导下的英语口语水平测试的开发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冯瑞敏博士介绍了基于校本标准开设的英语演讲课程,介绍了课程的基本情况以及多元的评价模式。她还提到,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演讲学习。王晓彤副教授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写作能力标准的制定,以及标准指导下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践和测试评估。她的团队设计的课程线上线下相结合,课程内容互相补充和配合,共同助力学生达到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目标。Ken Ferguson老师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任务及要求、评价与反馈的方法和过程、事后分析调整等几个角度介绍了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进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课堂设计及评价反馈实践。

在本组发言中,校本语言能力标准制定和标准指导下的测试开发与教学实践展示充分,为大学英语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参会老师们就教学中的操作方式与发言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本场专题研讨,两组教师团队的分享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思考深度;既有研究层面的路径探索,也有教学实践的操作方法与成果展示,令在场参会老师们受益匪浅。


新时期对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届会议的专题研讨聚焦中学和高校的教学与测评,展示了研究与实践的连接、测评对教学的促进,帮助老师们增强对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解,对外语教师测评素养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习·分享·成长

长按关注外研测评


“中国基础教育外语测评研究基金”第二期课题火热申报中,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申报信息!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