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者新论】 郇庆治:2019年生态主义思潮:从中国参与到中国引领



2019年生态主义思潮:从中国参与到中国引领


【摘  要】经过近两个十年的此消彼长的变化,全球生态主义思潮与政治的整体形象已经发生了一种脱胎换骨式的阶段性改变,具有了鲜明的“中国印记”。新时代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针对某一生态环境方面,而是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动贡献与分享中国的经验智慧。


【关键词】生态文明政治 生态引领 中国贡献






从2010年以来,全球生态主义思潮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这其中的一个最突出变化就是中国角色所悄然发生的改变:从国际生态环境治理(合作)的参与者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话语和实践的引领者、贡献者。可以说,2019年的全球生态主义政治最为明显地体现了这一变化趋势及其将会带来的结构性变革,值得充分关注。在国内层面,2019年生态主义思潮最重要的动向就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性学理研究与国际化传播概括来说,2019年度国内生态思潮进展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重要讲话的公开发表,为国内学界深入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献素材。发表于《求是》杂志2019年第3期的《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文,系统阐述了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如何建设这样的生态文明等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或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因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确立的标志性理论文献;分别发表于《求是》杂志2019年第17期的《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和第20期的《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是对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战略的系统完整论述,也是对我国区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国家战略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规约。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的具体阐述——“深刻理解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涵”“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脱贫攻坚战”,就具有普遍性的理论价值与指导意义。二是数量众多的学术研究论著的发表与出版,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理性研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的一大亮点。比如,学术著作方面,中国林业出版社推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文库”第一辑,其中包含廖福霖等著的《生态文明学》(第2版)、郇庆治著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实践的哲学研究》、张云飞著的《天人合一:儒道哲学与生态文明》、付伟等著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云南探索》等,致力于成为我国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平台;潘家华等主编的《美丽中国:新中国70年70人论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分六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做了回顾和展望(即“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70年基本历程”“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与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基础理论与生态文化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安全体系”);潘家华等著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架构下对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渐形成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意涵和政策要求作了系统性阐释。三是多维度立体化的学术与大众性传播,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强有力理论指南,并在迅速扩大其国际性影响。这既表现为由国家部委、全国性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等主办的众多高层次专题学术研讨会,也包括由国家主要传媒机构组织出版的一系列普及性宣传读本、影像或专题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动性国际传播与对话,成为这些学术会议与出版物(专题片)的明显侧重或战略性考量。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举办的国际论坛的第一个分论坛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而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关键词》系列不仅采取了如今非常时尚的口袋书的款式,而且对于词条内容的翻译也尽量考虑到国外读者的理解方式与阅读习惯——“生态文明”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采用直译,而是仍译成“生态进步”。因而,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与阐释为核心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及其所指导下的实践探索,已成为我国生态主义思潮与政治的最主要体现,而且全国的主流性研究机构、思想智库和学术群体正在扮演着一种显而易见的引领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的绿色意涵或维度的理论概括,那么,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宣传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推进生态环境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所开展的研究,就构成了更加具象性的生态环境治国理政层面上的中国智慧或中国方案。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政治或生态主义政治的主要意涵。在国际层面,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呈现为一种在多重挑战中继续前行的状况与态势受全球经济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政治文化笼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生态主义思潮及其政治或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呈现为一种在多重挑战中继续前行的状况与态势,而中国正在成长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我们可以从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和绿色政治新进展等三个层面进行阐述。一是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在因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受挫后继续推进。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证自明的社会性异常现象,唯有日益密切的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应对或治理这一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难题。正因为如此,包括欧盟和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主体都明确表示,将会继续推动《巴黎协定》的贯彻实施。2018年12月在波兰卡托维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4次缔约方大会,中国政府自始至终参与了大会的筹备、协商并为相关决定的达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在会场内设立“中国角”,全面立体地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与成效,展现了积极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责任大国形象。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会议,几经周折后于12月初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该会议对包括能力建设、毁林、土著人民、城市、金融、技术和性别平等在内的众多议题展开讨论,并正式启动了一个为期12个月的进程以审查各国的“国家自主贡献”承诺,此外还讨论了有关碳交易的“市场机制”问题。尽管这次大会前面临着来自许多方面的压力,比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排放差距报告2019》强调,过去十年中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仍在持续增加,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会在未来几年中达到峰值,但该报告却明确指出,中国是能够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实现其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6个成员国之一,而刚刚辞任联合国气候变化特使并资助了一个美国代表团参加马德里大会的布隆伯格也公开表示,要想使《巴黎协定》得以持续推进,美国“不与中国合作,就不会有解决方案”。二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继续取得进展。为了完成千年发展目标的未竟事业和汇聚国际社会力量共同应对新的全球性挑战,2015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是一幅由世界各国共同描绘的未来发展蓝图,旨在重塑当今世界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体系。该议程从三个维度,即通过善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包容与环境可持续性确定了17大项、169小项的可持续发展指标(SDGs)。中国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签字国,而它的履约实践对于当代中国的未来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比如,积极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将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更好实施,但也将会面临更明显的国际社会期望与压力。依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中心(UNSDSN)和贝塔斯曼基金会联合发布的《2018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报告》,在世界156个国家和地区中,三个北欧国家(瑞典、丹麦、挪威)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排名最靠前,意味着这些国家距离实现 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最为接近;相比之下,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往往排名垫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总指数为70.1,超出同地区平均水平9.4%,全球排名第54,是全球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2019年3月11—15日举行的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主题是:“寻求创新性解决方法、应对环境挑战并实现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来自世界各地的4700余名政要、商界人士和民间机构代表参会,规模为历届大会之最。大会发表的第六版《全球环境展望》,对全球环境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并高度肯定了中国在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所取得的成效。而在2019年9月23日举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强调,鉴于当前全球气候安全的严峻形势,国际社会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各国在2020年以前对其国家自主贡献数额作出进一步承诺,并力争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峰会结束前后,大约70个国家宣布将于2020年前提交进一步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65个国家和主要地区经济体承诺致力于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三是世界多国绿党在选举政治中表现突出。对于至少大多数欧洲国家来说,绿党政治已经成为现实主流政治中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在选举政治中,绿党不仅总体上有着相对稳定的表现,而且进出全国性议会或政府都已经是一种常态性的现象。比如,在2018年1月举行的芬兰总统选举中,“绿党联盟”候选人哈维斯托获得了12.4%的选票,位居第二;在2018年4月举行的匈牙利大选中,绿党“政治可以有所不同”获得了7.06%的选票和8个议席,比上次大选增加了3个议席;在2018年10月举行的卢森堡大选中,绿党获得了15.12%的选票和9个议席,比上次大选增加了3个议席,表明参与“红绿”执政联盟并未对其政治声誉产生负面影响。2019年,对欧洲绿党整体来说最为重要的当然是5月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而且总的来说表现优异。结果是,“绿党—欧洲自由联盟”获得了欧洲议会全部751个议席中的74个,比上届增加了24个。以“欧洲选举是关于气候的选举”作为竞选口号的欧洲绿党,显然抓住了今年欧洲议会选举中的大众核心性关切——生态环境保护,而德国绿党的贡献也至关重要(提供了近1/3的议席)。具体来说,德国“联盟90/绿党”获得了20.5%的选票,第一次超过社会民主党,成为全国第二大政党;法国“欧洲生态—绿党”以13.47%的得票率位列第三,高于法国共和党5个百分点;英国绿党的得票率为11.78%,比上届欧洲议会选举增加了一倍;此外,卢森堡、芬兰、奥地利、比利时、爱尔兰和荷兰等国的绿党,也都获得了超过10%的选票。绿党政治崛起的背后,是欧洲民众对于气候变化议题的高度关注和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强烈要求。比如,欧洲议会在当地时间11月28日晚、距离美国正式启动退出《巴黎协定》三周之时,以429票赞成、225票反对、19票弃权的投票结果,宣布欧洲进入“气候紧急状态”,成为全球首个宣布气候紧急状态的大洲,彰显了欧盟要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行动领导者的决心;同一天,欧盟委员会也发布了一项长期愿景,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即将净碳排放量降至零。随后,新一届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一系列跟进措施,尤其是以《欧洲绿色新政》为核心的行动计划,包括通过《气候法》立法把原来到2030年的削减目标再提高10%。四是大众性环境抗争运动再起波澜。2019年,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到了气候大众性抗议之中,呼吁世界各国政府积极采取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被称为“未来星期五运动”(或“星期五为未来”)的大众抗争行动始于2018年8月,瑞典女孩格蕾塔·桑伯格坐在斯德哥尔摩国会大厦外罢课三周,抗议政府在气候变化应对问题上的不作为。随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学生纷纷仿效,在星期五举行罢课,逐渐形成了席卷全球的以争取气候正义为目标的大众性抗议运动,并得到了工会、企业、教师、科学家、著名人士和宗教组织等社会各界的支持。2019年共发生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全球性气候抗议行动:第一次是3月15日,136个国家的超过200万名学生和青年走上街头,通过和平抗议的方式,组织了大约2700次罢课行动;第二次是5月24日,欧洲议会选举前夕,100多个国家的超过70万青年学生,发起了全球性气候抗议行动;9月20—27日,纽约联合国气候峰会召开前后,各国年轻人自发组织了第三次未来星期五行动,这次活动又被称为“全球未来周”,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大罢课,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700万人参与到了这次行动中;11月29日—12月6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前夕,第四次气候抗议行动在“黑色星期五”这一天开始,162个国家与地区的超过11万人参与其中——活动发起者希望人们停止并重新审视这一疯狂的消费行为,同时呼吁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采取相应的干预行动。这些较大规模的抗议行动,一方面反映了普通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焦虑心态以及对各国政府在气候变化应对议题上不作为的不满或愤怒;另一方面表明围绕气候变化应对议题正在形成一种拥有强大群众基础与日益组织化架构的社会政治动员,是民众气候抗议行动的新形态或新呈现,因而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持续较长时间的常态化行动。比如,“美国青年气候罢工联盟”声称,他们的政治诉求涵盖绿色新政、尊重原著民的土地与尊严、环境正义、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农业,并宣称“2020年我们的力量会更强大”。此外,这些抗议行动确实已经对现实绿色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欧洲议会选举中绿党的惊艳表现与欧盟委员会所采取的以“欧洲绿色新政”为核心的政策取向,应该说确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而2019年9月德国大联盟政府所通过的迄今为止最具雄心的气候保护计划,也与绿党选势形成的选举竞争压力有一定关系。综上所述,在笔者看来,经过近两个十年此消彼长的变化,全球生态主义思潮与政治的整体形象已经发生了一种脱胎换骨式的阶段性改变,具有了鲜明的“中国印记”。新时代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针对某一生态环境方面或元素的被动性末端治理,而是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依此为基础,当代中国已经不再只是适应和参与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以来逐渐形成的国际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而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这一体系本身的进一步制度化和深刻变革主动贡献与分享自己的经验智慧。这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政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曾长期争论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动力的“内外有别”难题,而且使得我们在国际生态政治的主要议题领域中都在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领导性角色,并验证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指出的,当代中国正在日益“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18年度重大招标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8ZDA003)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①郇庆治:《中国的全球气候治理参与及其演进:一种理论阐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②郇庆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理论文献》,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年2月7日。③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17期。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本文来源:《人民论坛 2019年12月25 日




学者新论





宋朝龙:马克思主义的金融资本理论:分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论工具          

郇庆治:生态文明建设区域模式的学理性阐释

郇庆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宇文利:跨越封闭的“心墙”

顾海良: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路标” ——在“经济学动态•大型研讨会2019”上的主题演讲

白雪秋:年轻人要“情商”更要“经济情商”

孙来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制度保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陈培永:经济人是市场经济塑造的产物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官方公众平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