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交换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手作抄本:哥伦比亚大学项目

徐力恒 付梅溪 零壹Lab 2022-10-08

项目推荐


Secrets of Craft and Nature in Renaissance France:

A Digital Critical Edition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BnF Ms. Fr. 640




项目简介





A production of the Making and Knowing Project, this edition provides a transcription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s. Fr. 640, composed by an anonymous “author-practitioner” in 1580s Toulouse and now held by the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This manuscript offers unique firsthand insight into making and materials from a time when artists were scientists. The research resources in this edition explore the manuscript’s context and diverse topics. 



网址

https://edition640.makingandknowing.org




推荐语




徐力恒



系里朋友给我介绍这个哥伦比亚大学的项目,我就此借来推荐给零壹Lab的朋友。项目的对象是16世纪法国一部记载各种工艺技术的手稿,项目除了抄录、标记了整部手稿的文本,在线上平台分享,还召集师生做了一批实验,还原手稿记载的各种手艺,并写了一系列研究文章。


这可以说是数字人文分支中数字版本(digital editions)技术用于研究工艺和科学知识的范例,既充分发挥数字人文和科学史的动手动脚“造”东西的传统,又严格遵从数字人文领域文本标记的标准。如何同时在网络上和物理世界中重现过去的手工艺技术?这个项目会带来诸多启发。





付梅溪

力恒老师推荐的这个项目,放入当下常见的数字人文项目里面,颇有些“清流”的味道。这个项目网站上的大部分essays最吸引我的地方,恰恰在于:它们都十分默契地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法国16世纪手工艺的“还原”上,详细地描述了文章作者是如何以实验的方式来推敲这本名为BnF Ms. Fr. 640的手稿中所记载的若干工艺;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对于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作者们并没有立刻对其进行量化以便读者能从当下的工艺体系去理解(譬如对应到色卡),而是更多地去回溯和反思——彼时的手工艺,对于其手工业者(maker)和使用者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又折射出了怎样的社会变迁?

 

是的,在我看来,在对古老工艺进行数字还原之后,其实并不必然就该开始考虑如何与当下的相关工艺进行技术层面的对接;相比之下,回头检视该工艺的诞生是否有助于我们理解该工艺出现时的社会背景与社会文化未必不是一种更大的收获。就好像,大家都听周杰伦唱“天青色等烟雨”,可是“瓷器中的天青釉到底是怎样的颜色和怎样的质感,釉色的定义又如何因地域和朝代的不同而不同,又曾分别对应于哪些古诗古词古籍”,这些都是很值得去还原和比对的。


Wenzel Jamnitzer, Daphne, ca. 1570–75. Silver, gilding, coral, and precious stones 67.7 x 26 cm.


仅仅是项目的命名(Making and Knowing),可以说基本奠定了这个项目所具有的浓厚“手作”,“实验性”调性。在项目主理人Pamela H. Smith教授看来,16-17世纪的法国人,正好处在了一个知识与实践开始融合的世纪;也即,知识开始不仅仅来自于教会或学校,书写的普及使得当时的工匠和画家都开始记录自己在日常工作时的心得——譬如,用怎样的原料来调制颜料才最接近珊瑚的颜色。进而,工匠们日常劳作中(making)对于各种材料和工艺的尝试,实际上逐渐累积成若干关于自然的知识。因此,“making is an epistemic activity”。此一观点,与列维斯特劳斯的“修补术”或可称得上遥相呼应。

 

Coral contrefaict (Counterfeit coral) made by the Making and Knowing Project, following the process described on fol. 3r, with assistance from Elizabeth Berry Drago, 2014.


身处数字时代的我们,已然太习惯直接的信息流冲刷(knowing),忘记了机械式的劳作,手工的方式(making)同样是能让我们获取不一样认知和感受的通道。而这,既是这个项目的意义,也是手工的意义。



END


主编 / 陈静 付梅溪 徐力恒

责编 / 任苗青

美编 / 付梅溪 任苗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