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有一个计划,想看看现在的爱情怎么样了

塔门 塔门 2022-05-02




当代爱情非常迷。
 
观念上,当代爱情既开放又保守。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亲密关系的讨论,存在一个非常简单、单一的标准:「忠诚」。爱情模式变得更开放和多元,但是爱情关系的定义近乎缩减到了只剩唯一的一个:「忠诚」。一旦偏离这个标准,就会被劝「分」。年轻人对「出轨、小三、无缝恋爱」更是同仇敌忾的。每每有公众人物出现相关事件,就会掀起阵营一致的集体愤怒和道德宣判。
 
而这种共通情绪反映的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慌。交友软件普及让约会对象更容易觅得,社交网络展示了更多恋爱形式可供选择,网络轻易可得的娱乐让人随时随地获得刺激。爱情比以往更难长久维系。一方面以往亲密关系能提供的性、情绪价值、经济价值,被各种商业服务和女性经济独立分摊出去,另一方面越来越原子化的年轻人又更需要有人来陪伴和认可自己,对亲密关系更加依赖。
 
于是,即便是认为「单身好」、思想上认同「爱情很麻烦」的人,也几乎不会抗拒爱情。相反,「得不到爱情」才与年龄、能力、资产等指标一起更让人焦虑。
 
但悲观的是,爱情中浪漫的成分正在不断让位于「理性计算投资回报比」。
 


社交网络越来越多地反思仪式感、提倡独身主义、攻击和批判「恋爱脑」。比起对爱情的赞颂,舆论场呼声更大的是「谈什么恋爱,搞钱才是正经事」,似乎后者更迫切。年轻人变得更加自我,更加自洽地自利。在浪漫的叙事中,牺牲、奉献、放低自我的部分不再受欢迎。在个人主义时代,关系中的双方既需要绑定在一起,又想要保持独立性。
 
和过去一样,人们依然需要被爱情认可,但现在的主流爱情观是:要爱,但不能为了爱,过度让渡自己的利益。这和「相爱需要让出自我」的爱情原理矛盾。在社交网络上,爱情课程、爱情理论、爱情互助贴层出不穷,人们希望学习怎样爱,爱情开始强调方法论、越来越精于比较得失。
 
不仅恋爱,婚姻也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越来越只是诸多生活方式中的一种。
 
毕竟,以前婚姻中为了传宗接代、男女分工、延续家族利益的功能不再必须。受教育时间拉长,整体上推迟了人们结婚生子的年龄,而严峻的社会经济现实让年轻人独立的时间越来越晚。高房价、高婚姻和育儿成本,让年轻人担心「婚恋会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对婚姻持质疑甚至恐惧态度的人也越来越多。
 
当人们发现,一段关系如果不仅不能提供情绪价值,还需要付出心力财力维护、修复,甚至反过来会「侵占自我」,爱情就没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一大批人宁愿自己生活,也不结婚、生育,甚至选择退出婚姻:
 


换句话说,在以「我」为中心、效率至上的时代,在凡事都追求投资回报率的当下,爱情在浪漫和效用之间反复横跳。

现代爱情观之所以复杂,正因为我们正处在新、旧两种观念的夹缝之中,保守和开放并存。一方面,我们希望自由、浪漫、实现自我价值也保持相对独立,另一方面,又得考虑现实利益,沿袭自过去的性别观念依然存在于年轻人的择偶偏好中,而作为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也比过去更密切,这会把原生家庭的影响带进年轻人的关系、尤其是婚姻中去。
 
在这一系列观念、现实冲突之外,也有人反思:或许是传统模式中「一对一、一生一世」、「互相占有式」的爱情观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在这种情况下,周末情侣、分居婚、开放式关系等不同爱情形式开始被广泛科普、尝试。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的心理学助理教授艾米·缪斯指出,所有处于恋爱关系中的人中,大约有5%会被定义为知情同意的非单偶制,而有21%的人曾经体验过非单偶制。
 
当然,对一些人来说,矛盾也许在于:他们对爱情的各种可能性保持开放,但又割舍不下传统爱情的稳定性,而大量流行的「渣男渣女」舆论批评对他们来说也是需要规避的。更普遍、也更可行的实践是,越来越多人与对方保持「情境关系」、「稳定的不确定关系」(做情侣间的事,但不确定关系)不用硬关系互相捆绑。或者满足于crush、嗑CP。
 

爱情史无前例地分裂成无数多的形式。如果非要说清当代爱情是什么样的,或许就只能让每个人自己来说明。
 
因此,我们发起一项「我的爱情说明书」的征集,希望不同于婚恋市场上那些求偶标准、交友宣言,让每一个当代人自己来为独属于自己的爱情写一份说明书。
 

 
此前,我们已经发起过一份《2021中国青年爱情观大调查》,目前已收到 2525份的有效回答。我们在后台统计到许多很有意思的结论。分析稿件正在赶制中,推荐期待。

事实上,这份爱情观调查是一个企划的先导选题。我们想通过这个企划系统性地讨论「当代年轻人的亲密关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