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院之声|第二届沪浙三校中文专业本科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23年5月27日,由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浙江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承办的惠风·友声:第二届沪浙三校中文专业本科生学术论坛”在复旦大学118周年校庆当日成功举办。


自2023年2月起,第二届本科生学术论坛的筹备工作正式启动。在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系主任段怀清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系主任汤拥华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惟学书院副院长陶然教授及三校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下,三校本科生召集成立筹备小组,创新设计征稿方式及评议流程,合作执行策划方案,全方位展现了中文学子的朝气与风采。


论坛收到来自三校中文专业本科生的踊跃投稿,最终遴选出36篇主题新颖、论证有力、问题意识突出的论文进行汇报交流。论坛当天采取“线上+线下”联动模式,综合研究方向与核心关切,分九个单元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讨。除与会的三校师生之外,来自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同学也通过在线会议参与其中。




开幕式

本届论坛开幕式由复旦大学2021级本科生郭景榕主持,邀请到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教授、陈思和教授进行主旨发言,并由浙江大学文学院惟学书院院长胡可先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文贵良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刚教授致开幕辞。



陈尚君教授由三校所处的江浙区域的文化脉络谈起,以传统的同根同源与师承的自由多样辩证阐释了学术交流的意义和必要性,鼓励同学们建立坚定的信心与责任心,主动培养开阔的眼界、开放的胸襟,既要赓续传统,创造“青出于蓝”的学术,又要同时关心社会,关心世界,关心每一个人和每一种文化



陈思和教授讲述了自己跟随贾植芳先生研究巴金,进而走上学术之路的经历,指出打好基础并与志同道合的师友交流共进的重要性,强调爱是一切学术耕耘的根本,呼吁与会师生回归纯粹的学理研究,为中文研究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开幕致辞环节,胡可先教授回顾了沪浙三校的学术渊源,强调积淀学养的重要性,并期待本届论坛能提供质疑、反思、探索和创新的平台,培养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中文专业拔尖学生。文贵良教授提出“固本开放、厚重灵动”的期许,勉励本科学生打好基础,面向世界,在写作和研究中不畏展现青年人独有的锐利眼光,扬中文之魅力,发清声于江南。朱刚教授再次突出了交流与开放的重要性,并希望这一平台能为三校师生提供一个脱离世俗因果束缚,全心沉浸于交流学问、追寻真理的天地,以真诚的讨论和批评推动现代学术的进步。

滑动查看开幕式照片



各分会场主题报告及师生评议


5月27日上午

分会场一

分会场一为语言学专场,共有三组报告,共计九篇论文,由复旦大学中文系2021级本科生伏羲主持。

滑动查看 分会场一 部分现场照片


主题一  释文 · 溯源 · 历史材料

在第一组主题汇报中,来自华东师大2020级的陈闻达同学、吴思燕同学,来自浙江大学2021级的郑依晴同学分别进行了报告和互评。报告结束后,陈闻达同学肯定了吴思燕同学对于既有文献来源和体例的辨析,也指出文章对于假借字和本字的分类标准或可更加统一、恰切。吴思燕同学肯定了郑依晴同学对词源问题中“人造训释”现象的发现,并以王力《同源字典》一书及张富海《说“井”》一文为例,补充了论文中有关“青”的词源学讨论。郑依晴同学对吴思燕同学的补充表达了认同与感谢,并认为陈闻达同学能在针对甲骨文字的考释中补充植物学等跨学科知识,展现了富有创新性的研究路径。

滑动查看第一组同学们的精彩报告


本组汇报的评议教师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蒋文老师。蒋老师首先肯定了三位同学深入钻研古文字领域的热情和能力,认为陈闻达同学充分把握了前人的研究材料,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写作语言;吴思燕同学搭建了层次清晰的论证结构,也在材料选择上体现了开阔的视野;郑依晴同学充分吸收、发挥了浙大汉语史研究的精华,将古代汉语研究融入其中。随后,蒋老师也指出,古文字研究不能拘泥于二手文献,各位同学需要进一步锻炼追根溯源的能力,并对前人的讨论做出批判性的思考,同时,也需要在论证的逻辑架构和概念语词的选用上做到更加深入、精细,方能达到古文字学科对于严谨性的本质要求。

滑动查看第一组评议



主题二   方言 · 地域 · 语言差异 

在第二组主题汇报中,来自复旦大学2022级的匡一龙同学、2020级的陆嘉怡同学和2019级的李睿淇同学分别进行了报告和互评。报告结束后,匡一龙同学首先指出自己的论文对苏南地区、青浦地区语料的处理力有不逮,并以其研究对象真如方言为例,推测陆嘉怡同学所涉杭州方言处置标记和被动标记的同形情况可能是受到了接受者标记不发达的影响。陆嘉怡同学回应了匡一龙同学的提问,并肯定其论文对于词汇复杂演变路径的清晰归纳。陆嘉怡同学也指出,李睿淇同学针对连江闽语的研究,对于丰富中国方言类型学或有独特意义。李睿淇同学则从闽东语出发,对陆嘉怡同学的讨论主题做了例证上的补充。

滑动查看第二组同学们的精彩报告

本组汇报的评议教师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吴君如老师。吴老师依次点评了三位同学的论文。针对匡一龙同学的真如方言研究,吴老师首先肯定了该选题的意义与独特性,但也指出调查方法还不够规范,语料选择的原因及其性质都需要得到更为充分的交代,所研究的“弱化合并”这一问题也还需要在音系上得到更具体的现象说明。针对陆嘉怡同学的杭州方言研究,吴老师肯定了这一探讨之于该学术领域的贡献,并指出需要在调查过程、研究方法上加以明确,同时精简目前的分类方式,尊重材料本身的历史跨度。针对李睿淇同学的论文,吴老师认为该研究对于推动连江闽语学理发展而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文章写作的规范性尚有不足,如缺乏研究范例通用的国际音标注音等,并指出关于历史演变的推理可参考写作时间更早的闽方言文学材料,而地理范围也可扩大至福州。

滑动查看第二组评议


主题三  名物 · 社会 · 语言与文化

在第三组主题汇报中,来自浙江大学2020级的杨雨奇同学、张鑫宇同学和复旦大学2021级的郭景榕同学分别进行了报告和互评。报告结束后,杨雨奇同学、张鑫宇同学主要从文本内角色、文本外作者、研究学者的生活环境及其变动等角度出发,认为郭景榕同学关于《红楼梦》亲属称谓的研究可以更加关注方言的跨时空变动,也可参考清代同期的小说内容进行讨论,并注意论文的格式规范。郭景榕同学针对提问作出了回应,并分享了阅读、写作过程中的思考与困难点。

滑动查看第三组同学们的精彩报告

本组汇报的评议教师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郭瑞老师。郭老师首先从论文写作和研究规范出发,肯定了三位同学在文献阅读、整理、问题意识和论文语言上的优长,并提醒同学们关注引用标注上的准确性、规范性问题。针对具体研究内容,郭老师认为杨雨奇同学需要在方言地理学这一研究思路上继续推进,明确关键问题,更为清晰直接地展现自身研究的独创性。郭老师肯定了张鑫宇同学对于出土文献的关注,指出还需对研究对象做出更明晰的概念界定,并注意不同历史时期的名实变化,实现更深入、透彻、全面的分析。针对郭景榕同学的文章,郭老师指出论文主题与正文在表述上还存在外延不一致的问题,需要通过对关键概念的定义、梳理进一步加以明确。

滑动查看第三组评议



分会场二

主题一  古典诗学的多重向度

分会场二上午场首先进行了主题为“古典诗学的多重向度”的中国古代文学专场汇报,由复旦大学中文系2021级本科生邓熙玟主持。

滑动查看 分会场二 部分现场照片

来自浙江大学2020级的马琦楠同学、韩鸣筝同学,华东师大2020级的刘楚戈同学、2021级的尚倩倩同学分别进行了报告和互评。报告结束后,马琦楠同学认为尚倩倩同学、郑陈锐同学的文章为词的溯源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后续可考虑在西北方言的影响等层面上进一步展开。尚倩倩同学就马琦楠同学论文中有关孔子“诗可以怨”的分析作出补充,认为“怨刺”的政治伦理价值中也内在地具备审美价值。刘楚戈同学在肯定韩鸣筝同学将空间视点引入古代文学研究的同时,也指出对于女性生活场域的考察或还可置于与男性空间、宗教空间的对比和互动之中,不局限于单一的性别和特定的诗人视角。在评议和回应中,韩鸣筝同学辩证梳理了宋词文本之于女性词作者性别意识、个人意识、生活情感表达的关系,并与刘楚戈同学就明清诗学研究是否需要避免过于直接的流派划分等问题展开交流。

滑动查看本组同学们的精彩报告

本组汇报的评议教师为浙江大学文学院特聘副研究员黄鹏程老师。黄老师首先在总体上肯定了本组论文清晰的问题意识和扎实的材料基础,认为这为同学们接入更宏观、更新颖的问题脉络打好了基础。随后,黄老师仔细地逐一点评了同学们的论文,认为马琦楠同学的文章需要更加注意逻辑层次的梳理,语词选择的精准性及其与材料的对应性;刘楚戈同学的文章可以考虑以所涉文本的时间定位为论述线索,加强论文整体的逻辑性,并关注小标题命名的准确性与分类研究方法;韩鸣筝同学对于宋代女词人词作中女性空间的探索则可以考虑宋词与宋诗的意象关联,并向宋词在表演中的具体情境以及男词人的创作心态等维度延伸,同时,“介质”等关键词的内涵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严谨梳理;尚倩倩同学、郑陈锐同学关于敦煌曲子词的研究则可以考虑将其置于同调名的其他类的曲子词中,结合敦煌及佛教的特殊性与曲子词的普遍性,挖掘其中特殊的宗教语境与宗教功能。

滑动查看本组评议


主题二  跨越:理论、文本与媒介

随后,分会场二继续进行了以“跨越:理论、文本与媒介”为主题的文艺学专场汇报,由复旦大学中文系2021级本科生周俊杰担任主持。

滑动查看 分会场二 部分现场照片

来自复旦大学2019级的郑丹路同学、2020级的李康昕同学,华东师大2021级的曹以臻同学、刘锦帆同学、张东一同学分别进行了报告和互评。报告结束后,郑丹路同学认为张东一同学针对镖客IP跨媒介演绎的分析将电子游戏与电影并置,从正面肯定了电子游戏的人文批判色彩。李康昕同学指出,郑丹路同学以拉康镜像理论切入热内戏剧,极具创新性地展开了横跨文学、哲学、心理学三大领域的元语言研究。曹以臻同学认为刘锦帆同学对柄谷行人的分析事实上将日本的自然观与中国传统的程朱理学进行了结合,并上升到国际视野推进思考。针对李康昕同学对福克纳“南方”谱系的分析,刘锦帆同学结合自己所涉猎的内容,引柄谷行人论福克纳为例,建议以更丰富多元的视角,丰富文本阐释。张东一同学指出曹以臻同学对于穆尔维视觉理论的分析与应用,或也有助于开启女性主义研究中国本土化的新路径。

滑动查看本组同学们的精彩报告

本组汇报的评议教师为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徐贤樑老师。徐老师认为本组同学有效融合了文学文本与理论文本,并且都展现出较为清晰的问题意识。随后,徐老师逐一点评了各篇文章,并针对具体文章段落与论证思路做了细致的讲评。徐老师认为,郑丹路同学借助拉康理论所展开的文本分析已经非常到位,但在后续研究中还需要更加注重一手文本的使用;李康昕同学需要考虑到不同理论以及同一思想家不同时期理论主张的差异性、断裂性,更仔细地加以甄别、串联和梳理,避免在解读中产生不融贯之处;曹以臻同学的文章体量较大,现实意义强,对理论家思想背景的系统梳理尤为可贵,需考虑如何兼重理论及实践文本,更突出穆尔维视觉理论之于电影批评的独特性;刘锦帆同学将文学文本分析融入理论建构之中,在文本分析层面说理清晰而令人信服,但相较而言,在理论阐释的层面上仅仅引入日本现代化的路径,论据不够充分,也难以将柄谷行人的思想与他人作出区分,需要加强对思想资源和概念渊源的梳理和分析;张东一同学的文章很好地完成了“为不受重视的电影和游戏正名”的论述目标,但在界定“影游同构”这一核心概念时,尚需加以系统梳理,更全面地阐释“影游同构”何以兼容两种叙事模式,说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强化“跨媒介叙事”和“文化”这两个核心问题之间的联系。

滑动查看本组评议



5月27日下午

分会场一

主题一  现代性主体的生产和生存

分会场一的下午场首先进行了以“现代性主体的生产和生存”为主题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场汇报,由复旦大学中文系2021级本科生蒋乐妍担任主持。


滑动查看 分会场一 部分现场照片


来自华东师大2021级的许非凡同学、郑陈锐同学,2020级的胡棵涵同学,以及来自复旦大学2020级的朱凌怡同学、2019级的孙辰玥同学分别进行了报告和互评。报告结束后,许非凡同学从具体的论证方式入手,指出胡棵涵同学对于海子长诗的分析较好地结合了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将对共同体建构的把握落到了实处。郑陈锐同学认为朱凌怡同学采用李泽厚先生的“启蒙-救亡”框架理解老舍1940年代创作主题转变的思考路径富有启发,并提出或可考虑纳入老舍早期的相关作品一并讨论。朱凌怡同学阐释了自己和郑陈锐同学在分析老舍笔下人物与风景的关系时所采用的不同方法,指出可以进一步思考老舍融合两种不同风景的方式,并简要分析了老舍所体现的“五四精神”及其在抗战语境下的思想变迁,回应了郑同学的提问。孙辰玥同学认为许非凡同学所聚集的对话视角为读者打开了走进鲁迅的新方式,但同时也内在地要求论者更加详细地考察和描绘读者-作者之间的张力所在;此外,她也沿着朱凌怡同学的论述逻辑,结合小说中的文本细节进一步提出了可能的反思向度,即更加全面、辩证地思考关于“启蒙”“救亡”的理论建构和阐释可能。胡棵涵同学在评议中具体梳理了许非凡同学的论文对于鲁迅小说“第一人称”的讨论,认为其较为自洽地实现了围绕“对话性”的论述,同时,她认可孙辰玥同学跳出既有研究框架而以萧红个人经历、思想变化和其他关联材料解读文本的创新性,并提出可以在行文内容的衔接性上有所加强。

滑动查看第一组同学们的精彩报告

本组汇报的评议教师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孙尧天老师。孙老师首先肯定了本组同学选取不同研究对象,横跨不同历史时期来理解主体性问题的探索,随后依次点评了各篇论文。孙老师肯定了许非凡同学在既有研究基础上进行整合与突破的努力,认为其展现了作者对于叙事学理论的深入理解,但部分论述的逻辑性、全面性还需加强。针对郑陈锐同学的论文,孙老师认为还需对“风景理论”的适用性、“风景”与“环境”概念的差异进行说明,对前人的结论有所回应,同时,呈现论据的具体方式亦可再做调整。针对朱凌怡同学的论文,孙老师指出其对战争语境的关注富有价值,在行文中也展现出较好的文本细读能力,但作者在讨论老舍与“启蒙”的关系并挑战既成结论的同时,也需要回到概念本身进行更细致的清理。针对孙辰玥同学的论文,孙老师从整体上肯定了文章的思考角度、论述语言和前期的考证工作,但也指出后半部分在“成长”这一关键问题上的推进仍显薄弱,小说主角突破成长困境的方式以及萧红对这一问题的回应还需要得到更具体的呈现。针对胡棵涵同学的论文,孙老师肯定作者在展开论题时能精准把握经典意象,论文写作也展现出自觉的理论的追求,但目前的讨论有局限于西方理论脉络的倾向,而缺少针对1980年代中国社会语境特殊性的关注,文本分析和部分结论也还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滑动查看第一组评议



主题二  现代化进程中的空间在场

随后,分会场一继续进行了以“现代化进程中的空间在场”为主题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场汇报。

滑动查看 分会场一 部分现场照片

来自华东师大2020级的李俊贤同学、王丽妍同学,2021级的艾佳仪同学,以及来自复旦大学2020级的张婷怡同学分别进行了报告和互评。报告结束后,李俊贤同学认为王丽妍同学对《新星》中科学管理范式所进行的跨文本、跨媒介考察富有创新性,并提出或可考虑将中国传统文论材料纳入阐释。艾佳仪同学认为张婷怡同学关注到了此前有所忽略的小说人物,并能充分应用图像材料进行分析,这些尝试都有助于丰富对赵树理作品的解读,并针对文中的声音材料,指出或可考虑从听觉角度展开更具体的论述。随后,张婷怡同学进行了回应和评议,认为艾佳仪同学的论文清晰地梳理了赵树理作品中“情”的多元内涵,并为赵树理试图重构“情”的文本实践正名;此外,她也期待能与佳仪同学共同探讨,在提取赵树理作品中的“关键词”后,是否能从更宏观的历史背景、空间环境和作家个人创作脉络等层面厘清各“关键词”的演进过程。王丽妍同学指出李俊贤同学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和论述本身都很好地实现了对文学和社会学理论的统合研究,并且也涉及到在西方道路之外对中国式现代化方案的探索,还可进一步斟酌文章的论述架构和文本细读中的部分论述。

滑动查看第二组同学们的精彩报告

本场汇报的评议教师为复旦大学中文系青年副研究员康凌老师。康老师首先肯定了本组论文对于先行研究的充分掌握,强调初学者深入勘探并尊重前人成果的必要性。老师同时指出,各位同学尝试超越具体文本和单一作者的语境,在更为广泛的、纵向与横向的历史语境和多重力量的汇集之地展开论述,这一探索是富有潜能的。随后,康老师逐一点评了同学们的文章。康老师认为李俊贤同学的论文富有创见,肯定其将文本重新置于费孝通个人学术史脉络和文学写作脉络这两个坐标系中的努力,并提出可以将19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争、左翼文学的乡村书写,以及个人情感书写之于社会理性力量的张力纳入进一步的研究之中。针对艾佳怡同学的写作,康老师认可作者利用不同文本中的叙事要素对“情”“理”“势”三个概念进行梳理的成果,尤其肯定了同学努力使用学术语言界定赵树理写作中诸多概念的重要意义,认为目前近似“概念矩阵”的文章为下一步重新历史化这些概念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针对张婷怡同学的论文,康老师认为作者试图通过对“燕燕”这一人物的分析进入赵树理对“赶任务”写作的个人理解,以及这一理解所塑造的“生成中的理想人物”之形象,并最终回到“赶任务”在赵树理各创作阶段中所呈现的复杂性。这样的写作和论证都是自洽的,但也由于过于自洽,可能会遮蔽赵树理创作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及背后折射出的文学与政治间更复杂的关系,需要从“燕燕”这一人物的读者接受及后续类似形象演变等方面展开更深入的考察。针对王丽妍同学的写作,康老师认为其对文本细节的理解,及其与整体社会语境、某一理论在观念和实践上的勾连都较为充分,在下一步的讨论中,可以考虑进一步完善对1950-1970年代现代性方案的论述,并打通其与1980年代自我理解的关联,以呈现更为复杂也更真实的历史样态,此外,对于管理的“东方性”的讨论也还需要更多的论据支撑,并进一步澄清媒介对情感的动员与影响与《新星》文本中科学管理意义上的“情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滑动查看第二组评议



分会场二

主题一  文体源流与文化场域

分会场二的下午场首先进行了以“文体源流与文化场域”为主题的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古典文献学专题讨论,由复旦大学中文系2021级本科生施雨璐担任主持。


滑动查看 分会场二 部分现场照片

来自浙江大学2020级的余筱然同学、陈宇涵同学,来自复旦大学2019级的麦菱玮同学、2020级的瞿晓妍同学分别进行了报告和互评。在报告结束后,麦菱玮同学评议了余筱然同学的论文,认为文章对铭文内容、形式的分析都很全面,但样本数量的有限性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研究展开的程度,并提出可以在论述形式与抒情效果之间的关系时做出更深入的分析。余筱然同学认为麦菱玮同学的文章能够联系唐宋文本,视域广阔,在结构上可考虑将对比分析另起一段,单独展开。陈宇涵同学分享了自己从瞿晓妍同学所做的对比分析中受到的启发,并肯定了该文的问题意识和严密的逻辑论证。瞿晓妍同学在评议中指出,陈宇涵同学对概念本身的反思和批判贯穿论文始终,并展现出超出文学的哲学史、思想史的视野,但个别的论证还可再加明确,相关知识性的叙述也可再做提炼。

滑动查看本组同学们的精彩报告

本场汇报的评议教师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查屏球老师。查老师认为同学们的发言和评议都展现了自身的独立思考。查老师指出麦菱玮同学的结论并不是唯一的,对于手抄本不稳定现象的研究需要标明一个确切的研究起点,在具体材料的比对上也需要做出更进一步的说明;余筱然同学的论文可以进一步探索墓志骚体铭文的历史发展线索,并提升文字表达上的精确性和分寸感;陈宇涵的论文从思想史的角度展开探讨,在旧材料上提出了新见解,建议结合魏晋时期何晏、王弼等人的讨论,在更具体的思想环境中探讨“言意之辨”的哲学内涵;瞿晓妍同学的文章论述较为全面,在阐释上也具有一定深度,在后续写作中可以进一步考察鲍照的边塞诗与汉乐府诗的关系,并深入探究诗歌创作和诗人思想情怀、精神境界的内在关联。


滑动查看本组评议


主题二  从文学出发的跨界旅行

随后,分会场二继续举行了以“从文学出发的跨界旅行”为主题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场汇报,由复旦大学中文系2020级本科生朱怡辰担任主持。


滑动查看 分会场二 部分现场照片

来自浙江大学2020级的朱泳霏同学、吴佳睿同学,2021级的陈思媛同学,以及来自复旦大学2020级的岳宇辰同学、2019级的金碧滢同学分别进行了报告和互评。在报告结束后,朱泳霏同学对岳宇辰同学的文章进行了评议,指出其论文写作的自洽与严谨,基于两人文章的共同旨趣就牧神的原型猜想作出补充,此外还提供了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伽达默达默尔《美的现实性》等书中有关艺术性质与艺术解释学的同一性问题的拓展思路。陈思媛同学认为吴佳睿同学的论文在跨学科的理论运用、制度考察等方面富有启发,并提出可以结合当前的法律观念进一步扩展。岳宇辰同学在评议中指出,朱泳霏同学的论文在分析“爱欲”“疾病”“死亡”等话题时提供了富有新意的研究路径,论述十分精彩,而文章中有部分阐释仍可进一步补充依据,并提出了结合其他西方思潮进一步展开的可能性。针对陈思媛同学的文章,金碧滢同学在肯定其文献阅读、行文思路及研究潜在的德育功能的同时,也提出可以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进一步落实斯芬克斯因子中“人性”“兽性”意涵的具体面向。针对金碧滢同学的文章,吴佳睿同学认为其将身体状况与精神道德、公共素质与政治改革并举,发掘了“健康”在艾略特小说中的多层意蕴,但若能融入精神层面的疾病话语分析,整体论述将会更加完整。


滑动查看本组同学们的精彩报告

本场汇报的评议教师为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许志强老师。许老师首先肯定了与会同学在作品精读和论文写作上的充分投入,认为这已展现出同学们自身的不俗能力。随后许老师逐一点评了同学们的写作风格、优势与不足。针对朱泳霏同学的文章,许老师十分认可其语言魅力、评述潜力及其所传达出的文本体验的深度,但指出论述框架还需进一步突出论述主线。随后,许老师肯定了岳宇辰同学论文的问题意识,但认为文章本身的体量、征引文献的数量以及对话传统的力量还需加强,以使论述的焦点更加清晰,此外,论证思路与结论也需加以深化,同时需注意引文的规范性。针对陈思媛同学的写作,许老师指出这一研究对象选择本身展现了同学向薄弱环节攻坚的意识,但在具体论述层面上,还需要避免陷入反思不足的困境,探索更加新颖的、独立的切入点。此外,老师指出文章架构的严密性也和整体论述的完整性紧密相关。针对吴佳睿同学的写作,许老师认为论文的切入视角需要结合自己所选择的研究方法再加以明确,并借由对其论文思路的重新梳理,和与会同学交流了关于论文写作的思考,指出论文的结构应是成体系的,架构应是清晰的,而写作甚至是相对枯燥的;但也正因如此,文献与文本之间能够进行充分的双向对话,而个人的研究选择和论述方式也能在整个研究体系中找到较为明确的坐标与参照。针对金碧滢同学的文章,许老师肯定了其呈现了较为成熟的写作风貌。许老师最后强调,在对待论文这一具有科研性质的特殊文体的写作时,同学们需要更自觉地将写作目标清晰化、行文内容学理化。

滑动查看本组评议


闭幕式

在各分会场主题汇报结束后,论坛于线上主会场举行了闭幕式。来自复旦大学2019级的孙辰玥同学作为筹备组代表发言,回顾总结了三校同学自今年2月以来所开展的各项筹备工作。在她看来,养成严谨而负责的做事态度,发扬团结而友好的合作精神,是每一位筹备组成员最珍贵的收获,而传承论坛促进开放交流的宗旨,也是同学们的共同愿景和精神指引所在。最后,她代表筹备组全体同学,对论坛指导老师、评议老师以及在教务、学工、宣传和信息技术等工作上无私提供帮助和支持的三校老师表达了真诚的感谢。


随后,来自浙江大学2020级的余筱然同学分享了自己参与汇报前后的心路历程,尤其是对于“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和“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的深刻体悟。她提到,正如黄侃所言,“学问以积累为先”,“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受挫而不断志,愿与诸君共勉。”来自华东师大2019级的刘楚戈同学分享了自己在两届论坛中参与主持、会务工作和正式汇报交流中的成长。她认为,无论是各校同学的创新探索,还是各位老师细致而深入的点拨,不仅会为同学们这一阶段的学习和写作提供启发,也将为此后的研习和精进注入动力。来自复旦大学2020级的张婷怡同学则从作为个体的“我”,作为复数的“我”和作为中文人的“我们”这三个维度展开,认为论坛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激发启迪,促进反思,开拓视野的绝佳机会,同时也让同学们看到了构筑学术共同体的可能性,并能从中汲取力量而一同勇敢走入文学所敞开的丰富世界。


最后,论坛进入颁奖环节。本届论坛特别设立了“光华新声奖”,根据入选数量,按比例评选出各学科方向的优秀论文。在论坛开始前,各校评议教师不以学校及分会场为限,对所属二级学科的全部论文通过排序形式进行了评分;同时,每场汇报结束后,同一分会场的与会同学也在会场群中以问卷形式完成了互评。论文最终得分由教师评审得分(占比70%)和同学互评得分(占比30%)构成。作为颁奖嘉宾,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段怀清教授表示,本届论坛热烈而深入的交流效果超出预期,各位同学在主题汇报及交流中自信而出色的表现令人难忘,也期待同学们带着这一宝贵的成长经历再度出发,行稳致远。随后,段怀清教授宣读了本届论坛入围“光华新声奖”的获奖名单:



“惠风·友声:第二届沪浙三校中文专业本科生学术论坛”至此圆满结束。感谢诸位师友的关注与支持,期待明年在浙江大学再次相会!



主办: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浙江大学文学院

承办: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编辑 | 朱泳霏 杨雨奇

审核 | 楼煦昂

转载自“惠风钟文”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