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院之声 | 学术活动预告:“语言学前沿与汉语史研究讲坛 ”第七讲




语言学前沿与汉语史研究讲坛  第七讲

图式性构式的产生方式

——兼谈“构式化”和“构式性演化”的二分问题

主讲

彭 睿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对谈

龙国富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雷冬平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胡 亚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主持

史文磊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


时间

3月4日周五19:00–21:00


腾讯会议

会议号:472 930 313

会议密码:42100

点击链接入会,或添加至会议列表

https://meeting.tencent.com/dm/TO3yGnWiwT0K

直播链接

https://meeting.tencent.com/l/wKD8LCNCxkV1




讲座摘要

Fried(2013:424)指出,构式化可能引起两类变化,一是在独立的语言材料基础上产生新的语法化格式(构式),二是既有构式经重组而导致其意义更趋模糊。本研究关注的是重组的方式是什么。如果Fried所言“重组”的意思包含结构上的重新分析,那么在既有构式基础上的构式化并不限于这个意义上的变化,主要有两种方式:“重新分析”和“变异性扩展”。重新分析符合Traugott & Trousdale(2013)的“构式化”(形式-意义)定义。如汉语溯因兼语句(“我喜欢他老实”“张三羡慕李四有车”等)是嵌入句(“哀吾君不免于难”“莫知我艰”)重新分析的结果。变异性扩展,按照彭睿(2019)的说法,指的是图式性构式持续性语义稀释的后果,应该属于Traugott & Trousdale(2013)所说的“构式性演变”(形式-意义)。以汉语为例,损益句(如“修了王家三扇门”“一共处罚了一班五个人”)来源于取得义双宾句(如“买了他一座房子”“娶他家一个闺女”),而状态变化句(如“南京上半年离婚近3万对”“在场的人哭了一大片”)是隐现句(如“小李家里跑了几只鸽子”“信纸上渐渐浮现出一个面孔来”)变异性扩展的结果。这两个变化过程的特点都是形式(Croft所说的三层次形式)不变,但意义改变。彭睿(Peng 2020)对汉语母语者的抽样调查显示,隐现句和状态变化句不仅语义语用限制条件不同,抽象语义诠释方式也有异,说明二者属于不同的图式性构式。这就是说,和重新分析一样,变异性扩展也是产生新图式性构式的方式。

既然损益句和状态变化句分别独立于取得义双宾句和隐现句,都符合图式性构式的标准,那么构式化理论中“构式化-构式性演变”二分是否合理就值得商榷。理论界已经有了一些质疑的声音,如Börjars et al.(2015)、Hilpert(2018)和Gregersen(2018)等。因为“构式化-构式性演变”二分在Traugott & Trousdale(2013)中的重要地位,作者如何回应这些质疑及调整甚至修正二分做法,值得期待。





专家简介

彭睿,2006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为历史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法化理论、历时构式语法以及汉语形态句法史。主要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Lingua、Studies in Language、Language Sciences、Language  and Linguistics等期刊。当前研究课题包括“图式性构式和实体性构式演变的异同”和“图式性构式历时演变的机制”。

代表论著

专著类

(1) Pivotal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 Diachronic, Synchronic, and Constructional Perspectives. John Benjamins, 2017. 

(2) 《语法化理论的汉语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期刊类

(1) 2021 构式变体和形式异变—“V(X无指)个VP”构式的产生,《当代语言学》(2): 181–201。

(2) 2020 a. 图式性构式的边界:边缘构例和变异构例,《世界汉语教学》(3): 53–67。

(3) 2020 b. Semantic dilution in the extension of complex and schematic constructions: Evidence from Chinese Status-change construction. Lingua (238): 1–28.

(4) 2019 关于图式性构式历时扩展的理论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 1–17。

(5) 2016 The integration of exemplars and prior knowledge in the diachronic extension of schematic constructions. Language Sciences (56): 1–29.

(6) 2012 Critical Frequency as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in Grammaticalization. Studies in Language 36 (2): 346–382.  

(7) 2011 临界频率和非临界频率—频率和语法化关系的重新审视,《中国语文》(1): 3–18。




编辑:金函雨

审核:楼煦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