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诗(第三辑):中西古今的互文与借镜》——同济大学诗学研究中心创办的大型诗学集刊

岳麓新书 岳麓书社 2022-04-02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原诗(第三辑):

中西古今的互文与借镜》



作       者:刘强 主编

出  版  社: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出版

I  S  B  N:978-7-5538-1230-4

定       价:38.00元

装       帧:平装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京东购买戳👇

当当购买戳👇






内容介绍




《原诗》是由同济大学诗学研究中心创办的大型诗学集刊,其宗旨是在母语的名义下,全面观照当代诗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流派,试图打通古典诗学、新诗研究及比较诗学的门户之见,对当下诗学及诗歌研究予以会通和融合。

《原诗》第一辑《汉语诗学融通的可能性》2015年出版后,反响很好,获得该年度“十大诗歌新闻”。《原诗》第二辑《古今新旧的对话》2017年12月由岳麓书社出版。《原诗(第三辑):中西古今的互文与借镜》亦汇集古代诗学及新诗研究两大领域的二十余篇论文,分“特稿”“古典诗学”“西方诗学与中国”“建筑与诗学”“新诗研究”“诗人观点”“新书评”“诗访谈”“序跋”等主题,有当代著名学者、诗人、评论家等的大作。多篇论文不乏创见,汇通中西古今,视角独特,匠心独具。







作者简介




刘强,字守中,别号有竹居主人。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

 

已出版著作:《世说新语会评》《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论语新识》《古诗写意》《世说三昧》《有刺的书囊》《竹林七贤》《惊艳台湾》《世说学引论》《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魏晋风流十讲》《清世说新语校注》等十余种。






目    录




代序

“诗学”与 “实学” / 刘强

——从王阳明的“良知树”说起

 

特稿

用诗歌审视我们的人生 / 汪涌豪

洛夫与我 / 方明

 

古典诗学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之 《诗》义四则疏证辨疑 / 洪国樑

“情人”就是情人吗?/ 崔铭

——古代诗词中的“情人”索解及相关问题

诗之情、理、趣浅说 / 胡迎建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 刘德隆刘瑀

——《余沤集——刘成忠刘鹗刘大绅刘蕙孙四世诗存》述议

 

西方诗学与中国

西方后现代诗学:从解构到重构 / 周伦佑

——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源头与话语特征考察

外国诗歌中的中国元素 / 海岸

中西方语境下的 “介入”诗学 / 梁雪波

狄兰·托马斯诗歌在中国的译介历程 / 于金权

 

建筑与诗学

环堵之室的土木营造与格律之诗的情韵讲求 / 王澧华

周原膴膴,建国兴邦 / 李群

——《诗经·大雅·绵》:周原大地最早的建筑工程

 

新诗研究

随日常之身行动 /  解昆桦

——试探2000—2018年台湾现代诗发展焦点

“泛诗歌”时代的诗歌自治:诗歌的“常量”和“变量”/ 董辑

朝向语言本体 / 李倩冉

——“纯诗”概念考辨

存在客观主义:独自流浪的诗学 / 李霞

“抱石头游泳” / 李天靖

——读余怒《主与客》“诗学”部分

 

诗人观点

杂念背后的声音 / 汗漫

 

新书评

在浩瀚的文字中留下一小行像金子的诗句 / 周金平

——评李南《妥协之歌》

 

诗访谈

创意写作是一种胆识与气度 / 何家仪张丽凤

——郑小琼谈创意写作

 

序跋

重刊 《倚晴楼七种曲》序 / 朱岩




试读章节




特稿

用诗歌审视我们的人生

汪涌豪


从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二卷六号发表《白话诗八首》算起,中国新诗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也有人以次年《新青年》四卷一号发表胡适、沈尹默、刘半农三人的诗九首为起始。如果这样算,那今年(2018)恰好是新诗诞生一百周年。

 

回顾百年来新诗走过的路,尤其作为一种文体,诗歌所领受的种种遭遇,真让人感慨万千。一方面,诗歌退居边缘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以致许多诗人只能躲入小圈子抱团取暖,来抵御社会的冷漠。至于对“写诗比读诗的还多”这样的嘲讽,他们不屑回应,其实也没办法回应。个人的感觉,倘一个人今天只有诗人的身份,一定会被归入无所事事的行列吧,不是穷愁潦倒,就是衣食无忧。有时,他甚至还会被视作不上进的代名词。因为这样的原因,倘若他住在你家隔壁,你一定会认他为疯子。只有当他被送进了青史,你才承认并懊悔,自己怎么就错过了一个诗人。

 

一、被冷落与热追的诗神

 

那么,是否诗神已死?抑或这个时代,诗歌注定只能边缘化生存?也不是。看看以下的事实,会让人觉得情况正相反。因为现在热衷写诗的人太多了,涵盖男女老少各色人等。譬如有一种自陈以展现独立自我为职志的“新红颜写作”,作者就清一色是女性。她们不断发表作品,被称为替女性在当代诗歌中重建了身份。其次,是发表诗歌的刊物多了,“文革”前只有《诗刊》《星星》,现在有了《诗潮》《诗林》《诗选刊》《扬子江诗刊》《上海诗人》《绿风》和《诗歌报》等十多种。而继20世纪80年代《启蒙》与《今天》之后,民间诗刊也大量出现,张清华的《中国当代民间诗歌地理》就收入20多家,其实真实的数字已不易统计。再次,是以“他们”“莽汉”和“整体主义”为先声,诗社与诗派越来越多。1986年,徐敬亚等人策划“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大展”,推出的诗歌团体就有几十个。与此相联系的是各种评奖无数。除了官办的国家级评奖,各省市文联、作协也各设诗歌奖。又因为市场与资本的介入,有些评奖不免过泛过滥。

 

此外,就是各种诗歌网站与论坛纷起。继第一家“界限”之后,数量业已过千。并因为开放与便捷,日渐成为诗歌发声的第一现场。以致有人以为,在当下的诗坛,是网络拯救了诗歌,这对主流诗坛构成了压力,倒逼其开始推出自己的网站。最后,是央视诗歌大会的热播。虽然信息易得的时代,光背诵没有太大的意义,但较之整天看那些无聊的电视剧或明星矫情闯江湖,导向总更靠谱。此外,还有诸如“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等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我想它透露出的消息应该是在这样的,人们开始乐意并需要让诗更多地进入自己的生活了,而且是一种本真的生活。各位不觉得吗?当准备上床睡了,你的“面具”才算正式卸下,这个时候,你会比较有诚意去面对诗人真挚地吟唱。

 

至于旧体诗部分,则继80年代初成立的中国韵文协会和中华诗词学会,今天作者与刊物之多,还有各种大赛和高峰论坛之频繁,更是达到前所未见的程度,并带出各地诗社、赋协、诗词学会和研究会纷纷出现。到90年代数量已过千,发行报纸杂志近千种。如1992年第一届中华诗词大赛,一次收到的稿件数量就超过《全唐诗》与《全宋词》总和。以后随国学热的升温与网络的普及,更有中华诗词网、词赋网、骈文网等出现,有民间各种诗词年选出版,作者多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人。这让当年柳亚子《旧诗革命宣言》中所作的“旧诗必亡”“平仄的消失极迟是五十年以内的事”的预言宣告破产。原因很可以理解,不说中国原本就有悠久的抒情传统,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反映形式,诗歌从来就是人类表达感情最便捷自然的载体。这里可举两例佐证,一个是“9·11”,一个是汶川地震。两处断垣残壁,人们最多见到的是诗。它直白地指示着一个事实:当人遭受到巨大的打击,陷入极度的悲痛,首先会想到诗。当然,如果突遇望外之喜,或百转千回,有幸接获一份可与之执手相看一生的感情,也同样会如此。

……




书  影






【完】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小品雅集”(全六册)——中国雅致生活宝典,一份对美、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千家诗》——遍观千家之诗,做有才情之人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关注一个呗!

(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书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