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拿了比宫斗宅斗大女主更厉害的剧本!

喻岳衡 岳麓书社 2021-01-14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再生缘》是天才女诗人陈端生创作的一部叙事言情的鸿篇巨制,被誉为清代弹词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全书生动讲述了孟丽君女扮男装中状元,一路升迁至宰相,助夫雪冤得团圆的故事。国学大师陈寅恪评价说:“《再生缘》实弹词体中空前之作,而陈端生亦当日无数女性中思想最卓越之人也。”小说据弹词改编而成,以散文易韵文,更适合现在读者阅读。

 

 “中国古典小说普及文库”《再生缘》

岳麓书社出版



古典文学名著弹词《再生缘》,前十七卷为清代女诗人陈端生所著,她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出生于杭州,十八岁时在北京开始写作此书,二十岁时在山东完成了前十六卷,是年其母去世,即停止写作,“自从憔悴萱堂后,遂使芸缃彩笔捐”(第十七卷卷首语),二十三岁出嫁,“琴瑟喜同心好合,明珠早向掌中悬”(同前),三十岁时其夫因科场案获罪,被发配伊犁,“失群征雁斜阳外,羁旅愁人绝塞边。从此心伤魂杳渺,年来肠断意犹煎”(同前),家庭变故与家事牵累,使她没有心思提起笔来,直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才又续完第十七卷,从此辍笔,不久去世,终年约四十六岁,是一位不幸英年早逝的天才。现存二十卷本的后三卷是清代另一位女作家梁德绳(楚生)所续补。陈端生除著有《再生缘》外,还著有《绘影阁诗稿》,惜已失传。

 

封建时代,弹词、鼓词等说唱文学被视为“村姑野媪惑溺”的“盲子弹词”,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再生缘》作为手稿传抄时,虽然“惟是此书知者久,浙江一省遍相传”,并不为诗文大家所赏识,知者不多,其备受推崇,在文学史上被给以应有的地位,实因受到陈寅恪、郭沫若两位大师的赞赏。

 


1953年,早已是中国一流学术大师的陈寅恪先生写了长文《论〈再生缘〉》,次年春最后定稿,文中称:“《再生缘》实弹词体中空前之作,而陈端生亦当日无数女性中思想最超越之人也。”“《再生缘》之文,质言之,乃一叙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长篇巨制也。”甚至认为元微之论杜诗所称“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属对律切”,《再生缘》之文可与之比美,而且还可以和印度、希腊及西洋的著名史诗比美。

 

1961年,郭沫若在《序〈再生缘〉前十七卷校订本》中说,陈氏把《再生缘》“比之于印度、希腊的古史诗,那是从诗的形式来说的,如果从叙事的生动严密、波浪层出,从人物的性格塑造、心理描写上来说”,“陈端生的本领比之十八九世纪英、法的大作家们,如英国的司考特、法国的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实际上也未遑多让”。两位大师的评价,使《再生缘》如美玉在椟中,一旦展现在世人眼前,就光彩夺目,重新受到重视。

 


小说《再生缘》是根据弹词本改编而成,改编者力求忠实于原作,思想上具有鲜明强烈的反封建意义,由于篇幅大大压缩,文字更为紧凑,而又大体上保持了原作的故事格局,未损害原作情节的完整。由于把韵文改为散文,适合更多读者的阅读习惯。

 

和弹词本一样,小说在思想上一反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歌颂了妇女敢于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思想和行动。书中描写元代成宗铁木耳时,云南昆明才女孟丽君,才高貌美,待字闺中,成为云南总督皇甫家和国戚刘家争聘的对象。孟丽君不屈服于刘家的权势和迫害,抗旨拒婚,离家出走,女扮男装,上京应试,得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后任兵部尚书,掌握兵权,进升宰相,率领百僚,掌握朝政;会试之年,又被钦点为大总裁。这些在封建时代只有男子才能担任的最高级官员,一个十八岁的弱女子竟然全担任了,而且应付裕如,干得非常出色,在朝中与父兄翁公为同僚,纳丈夫为门生,绝无畏怯之状。这样一位文武全才,远胜须眉男子。

 

除孟丽君外,书中的女子如皇甫长华、卫勇娥、尹良贞等,也都具有反封建的叛逆精神,其聪明才智都胜于男子。卫勇娥不但女扮男装,还一度成为反贪官污吏和地方豪恶的绿林豪杰,栖身刀丛虎穴之中,面对官军压境,横戈跃马,视若等闲。书中这些女性形象一般都比男性形象生动。作者通过对这些杰出女性的歌颂赞扬,大胆批判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和封建伦常。

 

书中描写孟丽君等在封建势力的层层包围和压迫下而真相暴露以后,最后只能仍然回到闺房,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压迫妇女、扼杀人才的极不合理,表达了妇女要求挣脱封建束缚、求得自由解放、与男子具有平等权利的意志和愿望。

 


在艺术上,弹词本《再生缘》有出色的成就,结构精密,系统分明,情节曲折,文辞优美,叙事生动,描写细腻。小说基本上承袭了原书的结构和故事情节,但将原书近九十万字的篇幅压缩为不足四十万字,篇幅减少了一半以上。不用弹词形式,而用散文体的小说,可以避免通常的“对偶之文,往往隔为两截,中间思想脉络不能贯通”之病。虽弹词《再生缘》系对偶之文,仍能融会贯通,终究不如散文体之灵活自由,因此小说虽篇幅大减,但未影响故事的完整,且更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全书虽然篇幅仍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读下去仍然线索清楚,首尾贯通,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由于小说系根据弹词本改编,原书在思想上的局限和缺点也仍然存在,《再生缘》在思想上的闪光点是它的反封建意义,主人公孟丽君对封建传统观念和封建制度的叛逆精神,可是她用的武器仍然是封建主义。诚如郭沫若在《〈再生缘〉前十七卷和它的作者陈端生》中所说的:“她是挟封建道德以反封建秩序,挟爵禄名位以反男尊女卑,挟君威而不认父母,挟师道而不认丈夫,挟贞操节烈而违抗朝廷。”她的叛逆思想并未突破封建主义的范围,甚至还把封建贞操观念提高到了不适当的程度,如苏映雪竟因所谓梦中誓盟而要为皇甫少华守节,对师道尊严也极尽渲染之能事,诚然这是孟丽君之所以为孟丽君,是典型环境下悲剧性格的充分体现,但对某些封建道德的过分强调,对爵禄名位的过多渲染,对宿命论的宣扬(书中主要人物都是上界神仙,他们的兴衰际遇都是早已注定了的),这是时代也是作者思想的局限。

 

在艺术上改编者着力于故事情节的粗线条叙述,缺少对人物的细致描写。本来弹词本不仅文辞优美,而且叙事生动,描写细腻,人物的性格、心理,声音笑貌,都有出色的描写,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改编本则大为逊色。特别是对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过程,原书描写得细致真实,而在改编本中则没有写出。

 


对孟丽君这个中心人物,原书除从多方面反映她的绝代姿容与旷世才华外,还描绘了她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变化,性格的发展,其间脉络分明,合情合理。如她和皇甫少华的关系,在少华未到京比武夺魁以前,对这位未婚夫并未见过,仅从苏映雪口中得知一些大概情况,连“一见钟情”的感情基础也没有,她之所以抗旨拒婚,改装应试,完全是因为女不二夫的封建节烈观的教育。

 

她自负才华,认为可以改装夺魁救夫,但后来随着地位的变化与皇甫少华的行事,她的思想也有了变化,最突出的是皇甫少华请求成宗赦免除刘奎璧外的刘捷一家,与刘燕玉正式成亲,深深刺伤了她的感情,因而喊出了“父母之仇竟是忘,随朝保奏恳君王。刘侯夫妇蒙恩赦,半月中,奉旨成婚入洞房。守义一端忘却了,可见得,男儿容易变心肠”,便决心“从今索性不言明,蟒玉威风过一生”,“自此安然居相位,少不得,孝心未尽上忠心。调和鼎鼐君臣职,燮理阴阳佐圣君。何须嫁夫方为要,就做个,一朝贤相也传名”。什么夫为妻纲,男婚女嫁,人之大伦,统统一扫而光。

 

改编者未考虑到孟丽君思想感情的重大变化,仍停留在原来的状态,似乎她对此无动于衷,对此校补本作了一些补充,如当素华说到:“忠孝王如此薄情,且待十年后改装,只是教他贪近反远了。”郦相曰:“不须十年方始改装,且再作三年大臣,以报朝廷之恩,即可改装。”这不符合原书对孟丽君性格的描写。

 

因此校补本改为郦相曰:“姐姐说得不差,他竟是忘了父母之仇,守义之誓。现今刘侯夫妇既蒙恩赦,半月之内,他就要奉旨成婚,进入洞房,可见得男儿容易变心肠。我如今索性不言明,蟒袍玉带,过此一生,做一朝贤相,调和鼎鼐,燮理阴阳,辅佐圣君,使百姓安乐,天下太平,以报朝廷之恩,岂不甚好。何必定要嫁个丈夫呢?”

 

在弹词本中,孟丽君的这一思想继续有所表白,有所发展,且更见坚定。请听她归家认母对父母说的一番话吧,她说:“爹娘呵,世人说做了妇道家,随夫荣辱。想当初,孩儿不避风尘,全身远走,也算与皇甫门中同受患难了。今日伊家烘然而发,孩儿倒不在乎与他同享荣华。丽君虽则是裙钗,现在而今立赤阶。浩荡深恩重万代,惟我爵位列三台。何须必要归夫婿,就是这,正室王妃岂我怀?况有那,宰臣官俸嵬嵬在,自身可养自身来。”是的,她已官居极品,位列三台,荣华富贵,应有尽有,什么夫荣妻贵,正室王妃,封建社会妇女所企求并视为莫大显荣的,对她已不复萦怀,她的高官厚禄,对王府的安富尊荣也视为平常,因而说出了“何须必要归夫婿”。


 

孟丽君的思想观点也就是陈端生自己的思想观点,她认为只要妇女有了与男子同等的社会地位,同样可以任宰相,掌兵权,才能还可在男子之上,同样可以独立,完全不必依靠男子,这是对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彻底否定。陈端生因丈夫犯事的连累,使她长期“日坐愁城凝血泪,神飞万里阻风烟”,不难设想,如果女子与男子有同等应考做官的权利,以她的才华,是不可能随夫贵随夫贱的,完全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来。身世之感与个人的才华,使她迸发出不平之鸣,思想高度远远超过时人。

 

改编本对孟丽君这一心理状态的发展变化,也提到了,但不如原本的透彻与淋漓尽致,因而校补本在“恩遇极矣”之后加了这样一段:“世人说做了妇道家,随夫荣辱。今日伊家烘然而发,孩儿倒不在乎与他同享荣华。丽君虽是女子,而今位列三台,何须必归夫婿。以女儿今日之位,就是正室王妃,岂再挂怀?宰臣官俸极厚,虽王府安富尊荣,又何须钦慕?还有一件,孩儿曾官拜兵部尚书,念少华功名未就,奉旨挂榜招贤,孩儿为主考官,点他为头名武状元,丽君便是他的老师。自古至今,哪有老师嫁与门生的?”这样就与原书比较接近,体现了孟丽君思想所达到的高度,亦即体现陈大师所说的陈端生为“当日无数女性中思想最超越之人”。

 


小说本虽大体上体现了弹词本的故事格局,保留了原书中的主要情节,但也有的情节偏离原书,偏离了作者原意,显得很不合理,对此校补本根据原书作了适当改动,使之符合原意,较为合理。

 

书中关于刘捷通敌一事,原书是这样写的:“闻听上邦连次败,特传一计与将军。伊家合我冤仇大,欲借君威息此嗔。如若中军难抵敌,竟将那,亭山卫焕绑临城。王华勇达如关切,不肯投降也退兵。”后皇甫少华平番奏凯,准备班师回朝,向朝廷上血本申明冤屈,也说刘捷与番邦元帅邬必凯密书,内云:“今元帅王华、先锋韦勇达,皆卫焕、亭山二人之子,若到紧急难敌之时,竟将其父绑出城门处斩,王华等父子关心,欲救亭山、卫焕之命,就便不降,亦必有退矣。”很显然刘捷的阴谋是公报私仇,借敌人之手杀害自己的仇人。然而到了小说中,第四十二回说刘捷“特写密书与邬必凯,言伊自己见元朝成宗年轻暗弱,奸臣当权,天命当归于贵国,故欲献降顺天”,“伊自己就荐一个心腹门生为帅来征,那时诈败,引尔等人马上山,直到京城,我即开城接应,杀了昏君,夺了天位”。这样就由公报私仇变为阴谋弑君叛国的弥天大罪,在封建时代是要诛九族的,不管成宗如何“宽仁”,也决不可能赦刘捷一门。改编者也可能考虑到这一点,到第四十四回中,皇甫少华等上书成宗时,又无刘捷通番阴谋弑君叛国的情节,仍只是公报私仇。这样就前后不一,因而校补本根据弹词本将刘捷阴谋弑君叛国的情节删去,使之符合情理,前后一致。

 


前面说过,改编本只着重于故事情节的叙述,缺少对人物传神的细致描写,因而性格、心理、声音笑貌,都远不如原书传神。对此校补本根据原书作了一些补充,力求在不影响改编本结构的情况下,补充一些原书对人物的出色描写,但也非常有限。至于原书中存在的在历史真实性和地理知识等方面的很多缺点,如郭沫若所指出的,元代的汉人地位很卑下,而“在《再生缘》中,元帝竟接连以汉人为后,且在朝廷中担任王侯将相的都是汉人,而且都是南方的汉人,此外却看不见有什么显赫的蒙古人。这是完全违背史实的。从地理上来说,她同样不顾实际。元时,北京只是陪都,而她把它写成了清代的北京。由云贵到北京,可以一直走水路。由云贵或荆襄到北京,要经过浙江的温州。再加上海船上可以骑马作战,朝廷上可以赐坐花墩,服装是舞台上的服装,制度是清时代的制度,这些都不能说不是缺点”。这些缺点,小说本都基本承袭下来了,原本从荆襄到北京,路过浙江的温州,小说将温州改为山东青州,也仍然不合理。又诚如郭沫若所言:“尤其违背历史地理的真实,那更差不多是旧时代小说家的通病。”不必过分苛求。

 

本书改编者已经佚名,这次只是对改编本作个别情节的修改和较多文字的补充,基本上未删改小说原文,至少不会点金成石或面目全非,也就是基本上不影响原书本来面貌。但这样做是否恰当,尚待读者的鉴定和指正。

 

喻岳衡



 “中国古典小说普及文库”《再生缘》

岳麓书社出版



推荐阅读



“中国古典小说普及文库”《再生缘》


编    著:[清]陈端生 原著;佚名 改编;喻岳衡 校补

定    价:¥25.00


《再生缘》是天才女诗人陈端生创作的一部叙事言情的鸿篇巨制,被誉为清代弹词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全书生动讲述了孟丽君女扮男装中状元,一路升迁至宰相,助夫雪冤得团圆的故事。国学大师陈寅恪评价说:“《再生缘》实弹词体中空前之作,而陈端生亦当日无数女性中思想最卓越之人也。”小说据弹词改编而成,以散文易韵文,更适合现在读者阅读。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中国古典小说普及文库——原汁原味品经典,赏心悦目读名著1

中国古典小说普及文库——原汁原味品经典,赏心悦目读名著2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关注一个呗!

(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更多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