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智库|公众的数字安全感与数字安全观调查报告

人民智库 2023-01-13

调查时间:2022年1月7日—1月10日

调查方式及样本:通过互联网和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网络问卷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样本3725份。



重要发现


在数字化领域,安全与发展互为前提、互为基础;随着数字化的深入发展,这一相互关系日益凸显


随着数字化深入发展,数字安全的内容日益广泛,数字安全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


多数公众在维护数字安全的认知层面保持着客观理性的认识和判断


公众既关注个人隐私及财产方面的数字安全,也关心金融、技术及国家层面的数字安全


我国在数字安全治理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公众的数字安全感越来越高,期待进一步强化治理举措

更多精彩观点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技术革命引发了全局性、系统性、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加之新冠肺炎疫情交织叠加带来的“催化”效应,数字领域成为大国竞争与博弈的前沿阵地,数字安全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特别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发展,各国拥抱数字化变革进程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各个向度、各个方面的安全与发展,越来越以数字安全为基础。与此同时,数字化的深入发展带来了各类数据向微观经济社会主体的全面“渗透”,使得数据这项重要生产要素、创新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引领下,数字安全成为国家安全越来越重要的维度,也影响着其他领域的安全。数字化发展既带来红利也增加了风险挑战,数字安全的维护标准和边界,既要考虑全局,也要充分考虑个人的数字安全观和安全感。数字安全观和安全感对个人维护数字安全的意愿、态度、行为以至国家层面维护数字安全有重要决定性影响。当前,数字安全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越来越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持续对我国进行舆论攻击,妄图扰乱公众认知。基于此背景,人民智库发起“数字安全,您怎么看”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公众的数字安全观和安全感,以及公众对统筹好数字安全和发展的期待,并形成如下报告。


在数字化领域,安全与发展互为前提、互为基础;随着数字化的深入发展,这一相互关系日益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数字经济红利大规模释放阶段。据测算,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45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9.8%。数字经济在逆势中加速腾飞,有效支撑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数字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关乎国家安全、企业安全、个人安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乃至人类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问题。


数据日益成为数字经济时代重要战略资源和新生产要素,贯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全过程。庞大的数据网络链接起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逐渐形成涵盖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多维度的数字生态。同时,数据更是安全要素,因其具有流动性、可复制性,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数据泄露、数据滥用等问题,损害个人、企业利益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因此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公众对于安全的感知正从传统安全领域向非传统的数字安全领域延伸。调查显示,随着数字化的深入发展,85.66%的受访者对数字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随着数字化深入推进,安全与发展对彼此的影响越来越大,两者密不可分。要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既要维护数字安全,更要在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数字化发展。对于数字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公众认为“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安全”(3.97,满分为5,下同);“越是数字化深入发展,越需要强化数字安全”(3.96);“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3.88)。


随着数字化深入发展,数字安全的内容日益广泛,数字安全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


数字技术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使数字安全问题更加“常态化”,数字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其内容也更加广泛。数字安全问题不仅表现在数据生产过程中,更在数据应用方面。随着数字化场景应用日益丰富,以及数据与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紧密绑定,其安全隐患也相应增大。同时,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使得安全风险更加难以应对,容易出现安全防范“真空”和“灰色地带”。例如,近年来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安全事件高发,“技术+金融”攻击手段频现,为监管带来新的挑战。调查显示,76.86%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数字安全面临的挑战,与之前相比更趋严峻。


公众既关注个人隐私及财产方面的数字安全,也关心金融、技术及国家层面的数字安全。被问及“随着数字化的深入发展,您认为对下面哪些方面的安全构成了挑战”,调查显示,“个人隐私”(43.81%)、“公民财产”(34.20%)最受公众关注,“金融数据”(31.87%)、“商业信息”(30.58%)、“网络信息”(29.58%)、“核心技术”(28.56%)、“国家机密”(27.81%)领域的安全风险也受到公众较高关注。


多数公众在维护数字安全的认知层面保持着客观理性的认识和判断


数据已成为人们思考和行为的重要工具,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公众对数字安全的认知和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国家数字安全治理以及相关决策部署落实落地。由此,维护数字安全要确保个人数字安全与国家数字安全相统一。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维护数字安全上奉行双重标准,对内重视数字发展与安全,强化数字治理,要求个人数字安全要服从国家数字安全,防止信息外泄;对外以倡导“数字自由主义”的名义,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妄图扰乱我国公众认知,淡化公众维护数字安全的意识,从而达到阻滞我国数字安全治理的目的。


我国公众在数字安全维护方面并未受到国外的干扰和影响,仍保持客观理性的判断和认知。调查显示,在数字化发展及其应用领域,公众普遍认为“数字领域的开放,应坚持以不损害安全为前提”(3.96,满分为5,下同);“相关企业应积极履行维护安全的责任”(3.95);“大国应在统筹发展和安全方面发挥示范作用”(3.95);“统筹数字化领域的发展和安全,在任何国家都是必须的”(3.94);“个人的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3.93);“政府在维护安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92);“各国应充分共享有利于推动全球发展的部分”(3.91)。

图1  受访者对数字安全的认知


我国在数字安全治理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公众的数字安全感越来越高,期待进一步强化治理举措


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数字化场景更加丰富,数字技术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风险。诸多涉及能源、金融、医疗等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纷纷“联网”“上云”,一旦行业内部网络出现安全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将对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重大影响。诸如手机App的窃密攻击或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或被非法交易,导致个人财产损失,甚至引发网络金融诈骗等犯罪事件,对经济安全构成威胁。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累计监测并通报联网信息系统数据库存在安全漏洞、遭受入侵控制,以及个人信息遭盗取和非法售卖等重要数据安全事件3000余起,涉及电子商务、互联网企业、医疗卫生、校外培训等众多行业机构。本次调查也显示,公众对数字化场景应用领域存在些许担忧,受访者对“人脸识别”(58.47%)的不安感最强,其次是“实名注册”(49.61%)、“指纹验证”(46.98%);“移动支付”(38.23%)、“App应用”(31.49%)、“卫星定位”(26.71%)也使受访者产生不安全感。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引领下,我国坚定不移走数字安全发展之路,大力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水平。近年来,针对数字安全领域的新形势、新挑战,先后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针对个人、企业和政府的数字安全保护法律体系逐步完善,数字监管环境日趋严格。与此同时,持续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摄像头偷窥等“黑产”集中治理等工作,不断加大对相关违法犯罪活动的整治打击力度,有力维护了数字安全。调查显示,79.89%的受访者认为在数字化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的浪潮中,自己对数字化的安全感“越来越高”。

图2 受访者期待强化数字安全治理的领域


数字化时代,强化数字安全治理,是维护个人、企业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公众普遍认同当前我国数字安全治理和监管的举措,并期待进一步强化治理举措。调查显示,60.56%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对于破坏数字安全行为的监管和治理“还不够严,应进一步加大力度”;34.31%的受访者认为“刚刚好,保持现有力度”;仅有5.13%的受访者认为“有些过严,应降低力度”。具体来看,公众认为在“个人隐私”(38.52%)领域最需要进一步强化治理,其次是“技术研发”(36.46%)、“数字金融”(35.17%)、“平台经济”(34.47%)、“对外贸易”(32.91%)、“网络信息”(29.96%)等领域。


面对数字化的演进发展趋势,需要一场系统性的体系机制建设与变革


维护数字安全既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需要,也是确保国家安全之必要。新发展阶段,我国须立足新发展理念,从打造数字强国的长远目标出发,在安全与发展之间、主权与开放之间、公开与隐私之间做好“平衡”,系统构建新数字安全理念与数字安全治理体系。


从机制和文化建设两个层面着力。调查显示,为更好统筹数字化发展和安全,公众对“培育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33.93%)期待最高,其次是“健全监督和惩处机制”(31.33%),这与前述调查结果“公众对数字安全的关注度提升,希望进一步强化数字安全监管力度”相呼应。一方面,科学的数字安全观是维护数字安全的基础和依据。在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引领下,要通过数字安全意识培育和安全文化建设,将数字安全理念贯穿数字化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使其在干部群众中入脑入心,从而树立科学的数字安全观,引领指导数字化行为和数字化发展实践。


另一方面,维护数字安全需要强有力的机制保障。要立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不断完善数字安全执法机制、数据安全审查机制、数字安全监督和惩处机制、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网络安全联动防御机制等,促进数字安全制度落实执行;健全数字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机制,面向互联网平台、App 运营者、电信运营商、应用商店、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制造者等开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互联网法律法规的专题培训,推动上述主体将依法经营、合规管理嵌入业务工作流程全流程、各环节。面向社会公众普及宣传数字安全维护尤其是个人信息保护常识,提升公众对App应用、移动支付、个人隐私等方面的安全保护意识,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的各项要求和规定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全面贯彻和实施。


系统化完善数字治理体系。面对国际国内数字安全挑战日益严峻的态势,着力解决数字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系统完善数字安全治理体系,有效提升数字安全治理能力迫在眉睫。本次调查中,对于更好统筹数字化发展和安全,26.77%的受访者认为要“完善数字治理体系”,26.60%的受访者认为要“提高安全防护能力”。完善数字治理体系,要针对数字安全治理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加快健全数字安全法律法规制度,推进数据治理的统筹规划。经前述调查,公众对个人隐私安全的关注度最高,对人脸识别、指纹验证等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存在担忧。因此,针对个人特殊敏感数据日益严峻的风险威胁,要进一步细化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更加精细化治理模式。针对不同区域特色、产业定位、功能场景等对数据资源建立分层分类的治理准则,为数据资源提供方、使用方、监管方等多方主体搭建对接平台,形成体系化的数据治理格局。针对国际国内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强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的研究和制定,探索与国际规则对接机制,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引擎作用,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要提高数字安全制度执行能力,落实落细相关数字安全治理制度,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前述调查中,69.80%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在维护安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9.29%的受访者认为“相关企业应积极履行维护安全的责任”。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等各主体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首先,政府要完善数字安全监管执法机构设置,构建监测预警能力、安全防护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等完整的安全能力链条,进一步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和效率;其次,要明确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和义务,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企业积极响应数字安全治理政策,建设行业自律机制;最后,推动行业组织、科研机构、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数字安全维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数字安全的良好环境。


同步缩小数字鸿沟和数字素养能力差距。筑牢数字化发展的安全边界,既需要政府加强监管、企业履行责任,更离不开个人数字素养的提升。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全民的数字素养不断提升,但也面临数字意识不强、普通劳动者数字技能不高、数字产权保护不够等短板,部分地区、群体间数字鸿沟不断加深。不同社会群体在获取、处理、创造数字资源等方面的能力差距影响其维护数字安全的意识与行为,进而影响数字化安全与发展。同步缩小数字鸿沟和数字素养能力差距也是统筹数字安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次调查中,27.17%的受访者认同此观点。为此,要进一步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缩小城乡、地区、群体间的数字鸿沟,为维护数字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打造数字化时代专业化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增强发展数字经济本领,强化安全意识,推动数字经济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本次调查中,28.64%的受访者认为“提高干部能力和水平”对于更好统筹数字化发展和安全至关重要。统筹数字化发展与安全,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要深刻把握数字化变革“风向标”,率先转变思路,培养数字化思维,勤用数据分析、会用数据管理、善用数据决策;不断增强数字安全意识,时刻警惕数字化安全风险,提高数字安全防护能力。


紧抓关键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掌握我国数字化发展主动权、保障数字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就必须抓住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数字安全治理现代化。本次调查显示,为更好统筹数字化发展和安全,受访者认为要“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24.59%)、“加强数字安全人才体系建设”(23.92%)。

图3 受访者认为更好统筹数字化发展和安全的关键举措


为此,一方面要以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强化技术攻关,并加强对新技术新应用的前瞻性研究,做好关键技术储备。同时,加强数字安全技术的研发应用,以匿名、加密等技术途径提高数字安全防护能力。另一方面要健全数字化发展与安全的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数字化领域人才发展规划,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适应数字化特点的人才选拔、培养、激励、保障机制。加大对数字安全领域科学家、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的培育与支持力度。深化数字安全校企合作,推进数字安全人才基地建设,加快建设素质高、结构优的数字人才队伍。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刘春霞

视觉:刘洁

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