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简报 | 白书农:人之为人与社会秩序重构

ZJUIAS 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 2023-12-16

420日下午,高研院学术报告会第257讲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钟楼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荣休教授白书农作报告,题为《人之为人与社会秩序重构》。报告会由高研院常务副院长朱天飚主持。

基于对植物形态建成过程的多年研究,白书农在本次报告中对生命系统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解读了生命系统的特殊形式——“人类”的起源及演化(即“人之为人”)的基本特点。

白书农首先简单梳理了个人科学研究生涯及其对人类演化历史的理解。他指出,人类历史上的文明,归根结底可以分为两大类——人本(不同形式的祖先崇拜)与神本(不同形式的上帝崇拜)。随后,白书农提出了一个在10的9次方年地球生物圈起源与演化的时空尺度下观察人类的视角,讨论了“活”“迭代”“生命大分子网络”等理解生命现象必需的5类、9个节点概念。他分享了一个信念:生命系统是自发的,而自发过程的原理应该是简单的。

随后,白书农展开了“人之为人”的阐述。与传统的从基因差异、能否使用工具、是否具有语言来区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观点不同,他从动物面临食物与自身之间存在物理距离的现象切入,发现动物都需要媒介来解决这种物理距离,而在动物演化历史中,解决物理距离的媒介出现过从“实体化”(如水流之于水螅)、到“信号化”(感知系统之于绝大部分动物)、再到“符号化”(如蜜蜂舞蹈、鸟类鸣叫、人类语言)的迭代。人类的“认知”本质上是解决上述物理距离的媒介。但与其他动物解决物理距离的媒介不同,人类认知由三个要素构成:抽象能力、语言能力、工具创制能力。后者使得人类认知获得了可以自主发展的正反馈特征。这种独特的认知能力,使得人类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生物的“认知决定生存”的全新演化道路。

认知能力在帮助人类逐步突破食物网络制约、获得更多生存资源的同时,也打破了动物赖以繁衍生息的、由秩序、权力、食物网络制约三者互作所构成的、具有正反馈效应的“三组分系统”,转变为只有秩序和权力二者构成的、或者振荡或者停滞的“双组分系统”。“双组分系统”的副作用迫使人类不得不开始寻找界定秩序、制约权力的要素。从人类发展历史上看,轴心时代正是不同地区人类寻找“第三极”艰难尝试的产物。在轴心时代形成的不同形式的文明,本质上无非是在感官经验范围内,为人们的行为规范提供是非标准及其终极依据[1],或者说是一套人类行为的戒律。可是,随着科学认知的出现,人类认知在短短几百年时间内突破了感官经验的范围,“人本”与“神本”文明的局限性逐步显现,越来越无法承担作为行为规范的是非标准的终极依据的功能。怎么办?白书农教授指出,有没有可能从“人是生物”这个基本事实出发,以现代科学所揭示的生命系统运行基本规律作为“超越人类感官经验的戒律”(生本),来替代轴心时代形成的、“限于人类感官经验的戒律”(人本或神本)。以“生本”作为第三极,重构“三组分系统”,使得人类回归地球生物圈做一个负责任的成员,在地球生物圈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

报告会交流环节,张福建等学者,就文明冲突、社会秩序构建、科学与人文的兼容等话题,与主讲人进行了探讨。
[1] 详细论证,请参考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主办的电子杂志《萃嶺》(www.cuilingmag.com

文字:夏春璐
摄影:陈彧婷
编辑:陈彧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