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简报 | 闫雪:回向圣地——西藏甘丹彭措林寺壁画艺术

ZJUIAS 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 2023-03-30

11月17日下午,高研院学术报告会第246讲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钟楼报告厅举行。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闫雪作报告,题为《回向圣地——西藏甘丹彭措林寺壁画艺术》。报告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云妍主持。


雪首先简要介绍了觉囊派的情况,并梳理了相关的文献及研究。觉囊派兴起于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衮邦·吐吉尊追正式创立教派,并建造觉囊寺;14世纪在笃布巴·喜饶坚赞担任法主期间,觉囊派迎来兴盛阶段;17世纪初,在觉囊祖师多罗那他担任法主期间,觉囊派达到发展巅峰,并兴建达丹丹曲林寺;1650年,达丹丹曲林寺改宗格鲁派,1658年更名为“甘丹彭措林寺”,觉囊派中心东迁康区(今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至今。


甘丹彭措林寺全景   闫雪摄

在此基础上,闫雪重点介绍了甘丹彭措林寺的建筑格局及集会大殿的壁画。


甘丹彭措林寺的建筑分山上、山下两部分,属于典型的西藏宗山式建筑,呈现依山面水的特点。而其特别之处在于,山下的建筑布局经过精心设计,在中央主体建筑集会大殿周围,建有16座小佛殿。根据《寺志》的记载,这种格局与祇园精舍的主体相一致,这一点在多罗那他的著述中也得到了印证。闫雪指出,甘丹彭措林寺则是继大昭寺之后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僧坊式格局寺院,完全迥异于同时期其他寺院,多罗那他在西藏再现了印度这座著名的佛教圣地,成为西藏唯一的“祇园精舍”,其中亦折射出多罗那他的印度情结及自我定位。


甘丹彭措林寺大经堂壁画(17世纪初)  谢继胜摄    

彭措林寺大经堂共有40铺壁画,内容以二十部了义经、《时轮根本续》《文殊根本续》、佛陀大行为主。结合文献与图像内容,闫雪总结了彭措林寺壁画的特点。她指出,通过绘序品情节、不同品次中的代表性人物、单个品次内容,这些壁画集中表现了义经典,系觉囊派显教思想的视觉呈现;而《文殊根本续》和《时轮根本续》,则宣示了觉囊派的显密教法传承;此外,通过对图文的综合研究可知,彭措林寺大经堂佛传题材壁画乃依据多罗那他自编的《佛陀大行简说》而绘,这与其他西藏寺院多依据几部流行的佛传文本绘制的情况不同,同时亦体现出多罗那他对于佛教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认知;在壁画图像表现上,了义经题材壁画多以叙事+象征式的画面形式表现,由于经中涉及的很多神祇人物形象在常见佛教艺术中并无固定的图像志传统可遵循,从而为画家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尤其是壁画背景中以忿怒神和菩萨像的图像特征表现的香巴拉国王的形象,更是创造了西藏香巴拉王图像的新模式;从绘画风格上看,彭措林寺与汉地及其他卫藏寺院中15世纪前后的壁画作品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在画面构图、人物造型,以及装饰纹样上,广泛吸取了早已发展成熟的融汇于西藏艺术中的多种文化元素,同时又表现出自己的审美取向,体现出一种既复古又有民族创新特色的新古典主义艺术风貌。


金刚手菩萨   甘丹彭措林寺大经堂《时轮根本续》壁画局部   廖旸摄


报告会交流环节,李放春、侯俊丹、林天人、照田、毛亦可、邱靖嘉、田洪敏等学者,就宗教交流史、笃布巴与宗喀巴的思想、壁画的绘画技巧、研究路径等话题,与主讲人进行了探讨。

文字:夏春璐
摄影:陈彧婷
编辑:陈彧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