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川普外孙女背的《三字经》,你应该了解更多

刘一 知道点传统文化 2021-03-12

《三字经》的作者,一说是宋末元初的浙东大儒王应麟,另一说是元初的宋遗民区适子。要之,这部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童蒙读本,约成书于元朝初年,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自《三字经》问世以来,直至明朝中叶,不仅难觅其版本信息,当时文献中提及此书者,亦寥寥无几。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的《三字经》版本,主要是明朝中后期的刻本,如东林党代表人物、官至吏部尚书的赵南星注释并校刻的《三字经注》。该本约刻成于万历年间,赵氏有感于“世道衰微”,遂将“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的《三字经》稍加注释,与《女儿经》合刻为《教家二书》,以期有所匡正。

到了清朝,《三字经》大为盛行,各种版本层出不穷。王相注释并校刻的《三字经训诂》,自康熙年间问世以来影响很大,被后世多次翻刻。正是在该本的序言中,王氏首先提出了《三字经》为王应麟所作的说法。乾隆四十三年(1778)刊刻于苏州的《三字经》,只刻原文,每半页五行,每行六字,在现存的《三字经》各本中,是注明具体刊刻时间的较早的一种。此外,刊刻于清朝末年,由贺兴思注解、朗轩氏校订的《三字经注解备要》,在清末民国流传甚广,朗轩氏将《三字经》誉为“一部袖里《通鉴纲目》”的说法,也颇具影响力。

乾隆刻本《三字经》书影

不同版本的《三字经》,其原文存在一定差异。

首先,原书在讲述性近习远、知数识文、读书次第等内容后,用四分之一的篇幅,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历代王朝的更迭,起于“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而以“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作结。据“五德终始”说,赵宋以火德立国,故称“炎宋”;自宋太祖赵匡胤称帝,至帝昺亡国,共历十八帝,故称“十八传”;至于“南北混”一词,则委婉地说明了元朝灭宋、南北一统的历史。《三字经》成书于元初,所述历史自然以宋为下限;无论其作者为王应麟,还是区适子,都是宋遗民,故而书中使用了“炎宋兴”“南北混”等词汇,以表达遗民特有的黍离之思。随着《三字经》的流传,人们出于童蒙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这部分内容多有增补。例如,有些明代刻本增入了“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尽中国,为夷狄,明朝兴,再开辟”等句;清朝的刻本,有些又增入了“清太祖,应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等句;到了民国时期,一些坊间印本更是增入“举总统,共和成,复汉土,民国兴”等句子。

其次,原文于“南北混”之后,紧接“十七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四句。所谓“十七史”,是从《史记》到《新五代史》等十七部正史的统称,是宋元人特有的概念,当年文天祥兵败被俘,就曾对元丞相孛罗说出“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这句名言。后世的版本,因为增入了辽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内容,故将“十七史”改为“廿一史”或“廿四史”。

最后,各本其他的文字也小有异同。比如,有些清代版本将原文“作《中庸》,乃孔伋”改为“作《中庸》,子思笔”,将“我姬公,作《周礼》”改为“我周公,作《周礼》”,因为子思、周公的称呼更为一般人所熟知,这是出于便于诵读的考量。此外,将“至玄曾”改为“至元曾”,这是为了避清圣祖玄烨的名讳,属于古书通例,毋庸赘言。

我们在诵读《三字经》时,应该将原本的文字与后人增补或改动的文字区别开来。至于章太炎等人对《三字经》的改编增订,更与其本来的面目千差万别,不可混为一谈。


本文原题“《三字经》的版本流变”,经删减后,曾刊载于《今晚报》2016年8月17日第13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