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日程|“语义与哲学”专题论坛@6月24-25日

五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心得 2022-12-22

会议日程|北京大学第三届世界汉语研讨会

2022-06-20


INVITATION


“语义与哲学”专题论坛

◆ 第3号通知 ◆


诚邀您的参与






 

    “语义与哲学”专题论坛将于2022年6月24-26日在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举行。本次论坛由重庆市外文学会、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研究中心、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认知语言学研究》)及《语言、翻译与认知》编辑部联合举办,诚邀您拨冗参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


专家简介


(按专家所在单位音序升序排序)

陆俭明

著名语言学家,“现代汉语八大家”之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和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自1981年以来,曾先后应邀赴美国、日本等17个国家和地区或任教,或开展合作研究,或进行学术访问。代表著作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现代汉语句法论》《陆俭明自选集》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现代汉语句法、现代汉语虚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等方面。


林允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翔宇领军学者。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计算机博士,牛津大学语言学博士,曾任教于伦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领域为理论语言学和语言哲学,在Language, Lingua,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Philosophical Forum,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Synthese, Wittgenstein-Studien,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当代语言学》等国际国内知名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西语言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维特根斯坦哲学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


苗兴伟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文体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兼任中国逻辑学会文体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汉语篇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生态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英语教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篇章语用学研究”和“英汉语篇信息组织的句法过程”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英汉语篇模式对比研究”。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6部,教材2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次,教学成果奖1次。


王文斌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机构“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学科评议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外语教育学”学科首席专家。曾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英国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23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学术译著5部。


冯光武

四川眉山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耶鲁大学美富布莱特研究学者、广州欧美同学会理事、中国语言服务教育联盟副理事长、中国语言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副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高考英语命题专家组组长。师从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黄衍(Yan Huang)教授和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劳伦斯•霍恩(Laurence Horn)教授。研究兴趣为日常语言哲学、语用学、语义学和外语教育。在Journal of Pragmatics, Language Sciences, Pragmatics & Cogni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中国外语》《外语界》等国内外主流语言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学术专著A Theory of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and Pragmatic Markers in Chinese由国际著名学术出版机构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出版,并获广东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评审专家,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华学术外译评审专家,Journal of Linguistics, Language Sciences, Journal of Pragmatics, Lingua, 《现代外语》、《中国外语》、《当代语言学》 等学术期刊特约审稿人。


束定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外语类核心期刊《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主编,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ognitive Linguistics 等国际期刊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认知语言学和外语教学。


刘利民

重庆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比较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语言学会中西语言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会长;研究方向为现代语言学理论、语言哲学,承担过教育部社科项目、欧盟研究项目等5项科研项目,独立及他人合作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等共6册;曾获得四川大学的“教学名师”、“十大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等多项教学奖励。


李洪儒

博士,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文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西语言哲学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全国体认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和韩礼德语言学国际研究会副会长,《外语学刊》和《外文研究》等学术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哲学、普通语言学和俄语理论语言学。


杜世洪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西语言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读博期间,师从我国著名语言哲学家陈嘉映教授,研习西方语言哲学。在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Semiotica 、《当代外语研究》《当代语言学》《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学刊》《外语研究》《现代外语》《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期刊上有文章发表;出版专著3部,出版译著3部;发表小诗数首。主要讲授“西方语言哲学”“西方文化思想史”等课程。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8项。曾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重庆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8年)。


文 旭

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教育部英语分指委委员。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 Asian-Pacific Journal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语言、翻译与认知》主编,国内外多种学术期刊编委。商务印书馆“中国认知语言学前沿丛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新世界互动英语系列教材”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全人教育英语专业本科教材系列”总主编。主要研究兴趣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文化语言学、认知翻译学等。



2


主旨发言摘要


(按专家所在单位音序升序排序)


小议语义的形式

  陆俭明


语义,是语言研究中最难研究的部分。因为对于语义,抓不着,看不见,只能心领神会。因此,对于语义,我们曾开玩笑说,语义像流沙,在研究中稍不经意,就流掉了;语义似泥潭,研究语义会有陷进去而不能自拔的危险;语义更犹如黑洞,研究半天可能一事无成,自己都可能被吞噬了。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论,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因他事物、他现象的存在而存在,语义亦然。语义的对立面就是形式。语义是内容,形式是语义的外在表现。因此,考虑语义必须考虑与之相对的形式——解读、表达、研究都离不开对形式的关注。

朱德熙先生在谈到语法研究中的形式和意义问题时,有一段名言:语言包括形式和意义两方面。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弄清楚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所以从原则上说,进行语法研究应当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不过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会儿讲点意义,一会儿讲点形式,两方面没有内在的联系,这叫糅合,不叫结合。真正的结合是要使形式和意义互相渗透。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意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够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

那么跟语义相对的形式具体是什么?这正是本文所要回答的。我将举实例加以阐释说明。



Wittgenstein on the Meaning of 

“I know that p”

林允清


《论确定性》是根据维特根斯坦生前一年半时间里写下的哲学笔记整理而成的著作。此书讨论了很多相互关联的概念,比如“知道”、“知识”、“确定性”、“逻辑”、“客观性”和“怀疑论”。本报告梳理维特根斯坦关于“知道”和“知识”用法以及意义的论述,并探讨其相关的哲学意义。



从语义对立到意识形态方阵:

语义对立的构式化、语篇化和矩阵化

 苗兴伟


人类交际系统区别于动物交际系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能够利用否定和对立的思维方式(Horn 2001: viii)。西方哲学中的二元对立思维在语言中通常体现为语义对立,并在表达方式上固化为构式化的型式。语义对立在语篇的层面上发挥着语篇组织功能,并被语篇化为修辞手段,服务于对立语义的前景化。作为构成社会认知的世界观和对现实世界的表征,意识形态往往涉及二元对立,如女性和男性、我们和他们、东方和西方等。意识形态是矛盾对立的中介并将矛盾对立自然化。意识形态的两面性使其成为二元对立的复合体,在语篇中体现为物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不同表征。说话者总是根据自己的利益,选择语篇的表征方式,使意识形态在二元对立的基础上形成意识形态方阵。



词汇语义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王文斌


词汇语义,乍看简单,实则复杂。说其简单,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只要不是十分专业或冷僻的词汇,人们在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一般都能理解和使用,似乎毫无可研之处;二是即便在平常的阅读中遇到难词,只消查查词典便可解决,无需上升到学理层面加以深究。

说其复杂,原因多多,至少有以下八种:其一,词形与词汇语义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是任意的还是约定俗成的?对此,学界至今尚无定论;其二,对于词典中的词汇语义与实际运用中所出现的语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人类大脑究竟是经过何种介质得到识别?对此,学界目前依然难以给出明确的答案;其三,词汇语义与概念到底处于何种关系,是同一关系还是决定与被决定关系?对此,学界尚无共识;其四,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词汇语义是形成于词与词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是一个词本身就具有独立的语义?抑或一个词既具独立的语义,又须在与其他的词的互动关系中其语义才能得到确立?对此,学界目前尚无定论;其五,词本身所具有的语义,在实际使用中所产生的意义以及该词在人类大脑中所关联的概念,这三者到底是处于怎样的关系?何者处于主导地位?何者处于次要地位?还是说,在语言交际中语义的真正确立得益于三者的共振?对此,学界至今歧见迭出;其六,为何语言中的大多数词都是一词多义?多义词产生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引申义形成的心理路径何在?除隐喻、转喻和类比等心理机制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机制在发挥潜在的作用?对此,学界至今尚未消解意见分歧;其七,大脑是怎样储存词语及其语义的,是按词形类别储存还是按语义类别储存,抑或两者同时储存于大脑?对此,学界依然各执一端;其八,人类在掌握一个词的基本义后,是如何在语言交际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根据其基本义来把握其语境义?对此,学界迄今依然智仁互见。

凡此种种原因,不一而足,而且这些问题,看似平常,但若要进行研究或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实非易事。我们认为,凡此种种的根本缘由在于词汇语义生成于客体与主体的互动,不仅仅在于客体的多面性,也在于主体视角的多维性。



指称研究的目标和路径

冯光武


指称是意义研究的古老话题。本讲座讨论指称的定义和性质,指称研究的目的,指称研究的路径和指称研究的主要思想。旨在让我们认识指称研究的逻辑、哲学和语言学意义,为进一步研究语言的意义提供营养。


语义研究的四个维度 

 束定芳


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等于概念化,而概念化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但是,意义并不等于语义。言为心声,但言常常并不达意。语义理论需要建立在对语言意义与概念化的关系充分理解和描述的基础之上。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关注语言系统与世界的关系、概念系统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语言系统与其他符号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系统内部符号之间的关系。



语词意义何以最小?

 刘利民


语言意义研究中,语境论与最小论之争目前正在进行。语义最小论坚持句子意义的命题论立场;既如此,构成句子的词项必定有最小意义,即最小词义。本讲将简介最小论在词义问题上面临的意义整体论挑战、最小论代表人物E. Borg提出的应对方案,并指出该应对方案的难题,最后结合我们自己的研究,讨论我们基于公孙龙的“形”的启发而提出的“概念形(C-FORM)”作为词义的观点。



概念“真”分析的文化根基

——真之系列研究(1) 

李洪儒  马小楠


概念分析是日常语言哲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它以自然语言中具有哲学价值的概念为分析对象,旨在解决哲学问题。综观概念分析,文化维度始终缺失,至少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本文以概念“真”(истина,truth)为研究对象,以发生学为考察维度,以文化为主线,有序分析真的永恒、不变、唯一和属于特定观念世界4个特点。同时 ,以对立关系为基础,进一步分析真概念的特点,初步揭示真的系统性意义。

研究发现,(1)无论真的产生还是发展,它都不是梳离人的自在之物,而是以人(包括信仰主体、认知主体等)为基础的文化概念;(2)文化是日常语言哲学概念分析的根基;(3)前两点的基础是哲学视域中的概念意义。



语义不变性与可变性的概念实质

——论“山”“水”及“山水”的二维语义性质

杜世洪


意义的主要表现形态是语义,而语义具有不变性和可变性。语义的变化性质正是语义最小论和语境论关注的焦点。查尔斯·凯·奥格登(Charles Kay Ogden)和艾·阿·瑞恰慈(Ivor Armstrong Richards)在《意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中提出的语义三角,代表了传统语义学的典型观点:强调语言符号是对事物的指代,指称过程就是符号、意义和事物发生关系的过程。然而,基于语义三角的语义论虽然注意到了符号、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就语义变化的概念实质却未做细究。从Chalmers二维语义理论中“语义金三角”来看,单称词项和自然种类词项,它们各自的语义变化情况分属于不同的概念实质。含有单称词项和自然种类词项的语句,如“北碚是山水之城、夜雨之城和百馆之城”,其语义具有二维特征,对这类语句进行语义解读,需要在“理性、模态和意义”的三角关系中进行。自然种类的“山”和“水”,与特称单称词项“北碚”,它们之间存在着语义可变性和不变性。不同的概念实质决定着语义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从认知语义学到文化语义学

——语言如何反映文化价值

文 旭


意义是语言的核心,故研究语言就是研究意义。但意义是什么?理论不同,观点各异。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就是概念化;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不但是其激活的概念内容,还涉及该内容的识解方式。认知语义学的这一观点是对客观主义语义学的有力挑战,它体现了意义的动态性与灵活性、百科性与非自主性、主观性与具身性等特点。虽然认知语义学注意到了意义的社会文化维度,但早期的认知语言学家并没有特别重视,他们只关注意义的普遍性问题,而忽视了意义的特殊性,如个体认知和文化认知给语言及意义带来的影响。不但语言的词语具有文化特质,句法结构也同样会体现出文化价值。例如,汉语为什么说“左右”,而不说“右左”呢?这其中就蕴含中华文化的价值。本讲以英汉语言为语料,从认知语义学的意义观出发,结合文化语义学的研究成果,基于范畴化、隐喻、转喻等内容,阐释语言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3


论坛日程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语义与哲学”专题论坛会务组

2022年6月22日


课程推荐



免费研修|2022年复旦大学“语言类型学的理论与方法”课程

2022-06-23

好文荐读|顾琦一、陈方:二语习得中的认知负荷研究述评

2022-06-22

好书推荐|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修订本)》(留言赠书)

2022-06-21

会议日程|北京大学第三届世界汉语研讨会

2022-06-20

学术会议|第二届汉语音义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

2022-06-19

学术会议|第⼗三届亚太地区国际汉语教学学会年会

2022-06-18

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中文教学研讨会

2022-06-16

重  磅|2022年全球中文教育主题学术活动计划,6月30日截止!

2022-06-14

免费研修|面向中文教学与研究现代化的语料库语言学研修班

2022-06-14

学术会议|第七届中国生态语言学战略发展研讨会

2022-06-13

研  修|2022年国社科申报研讨会(中华学术外译+后期资助项目)

2022-06-11

免费研修|北京大学“2022对外汉语教学暑期高级研讨班”

2022-06-09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请备注“学校+研究方向

今日小编:心得君

审    核:心得君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