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丨《中国语文》2019年第5期

中国语文 语言学心得 2021-03-17

《中国语文》

2019年第5期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语言学类)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国内刊号:CN 11-1053/H

国际刊号:ISSN 0578-1949

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主编:沈家煊

副主编:刘丹青  方梅




目   录

辉煌一甲子,勇攀新高峰——写在《现代汉语词典》问世六十周年前夕丨    周    荐(624-631+640)

谈谈语文词典举例的思想性——以《现代汉语词典》举例修订为例丨王  伟(632-636)

汉语方言Z变音的类型分布及历史流变丨辛永芬  庄会彬(515-531+638)

介词悬空:张家口方言的显赫句法结构丨宗守云(532-543+638)

《中华正音》中的量词“没(儿)”及相关问题丨程亚恒(544-547)

状语“左缘提升”还是小句“右向并入”?——论“怎么”问句质询意图的共时推导与历时变化丨李  湘(548-561+639)交际互动视角下的追补句——易位句/延伸句/话尾巴句研究补遗丨徐晶凝(562-577+639)影响普通话鼻音韵尾的几种因素——语音实验的证据丨时秀娟    张婧祎  石锋(578-589+639)粤语台山台城话音系中的鼻音与后塞鼻音丨刘新中(590-601+639-640)谈谈近代汉字的特殊变易丨杨宝忠(602-611+640)关于《苍颉篇》第一章的复原丨张传官(612-618+640)佛经中的“蚖”和“虺”丨韩小荆    陈琦(619-623)





摘     要


辉煌一甲子,勇攀新高峰

——写在《现代汉语词典》问世六十周年前夕


周  荐 

(澳门理工学院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 六十年; 学术制高点;

[摘   要]《现代汉语词典》"试印本"1960年问世,到2020年即将六十年。"试印本"为《现代汉语词典》奠定了学术根基,1978年正式出版后,四十余年来不断修订,连续出版了七个版本,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收词、释义、标注、引例等各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上。《现代汉语词典》对学术发展影响深远,不仅满足了汉语辞书学的需要,推动了普通词典学的发展,对汉语词汇学等学科的进一步前行也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现代汉语词典》是应时代和学术发展需求而生的,中国作为辞书贫国、弱国、小国的历史,因《现代汉语词典》的出版得以终结



谈谈语文词典举例的思想性

——以《现代汉语词典》举例修订为例


王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引  言] “语文词典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必然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谭景春,2018)。这体现在收词、释义、举例各个方面,而在举例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这一观点在1980年上海语文学会和《辞书研究》编辑部组织研讨“语文词典有没有阶级性”的座谈会上,王德春先生就已提出,他说:“收词释义受到阶级影响的情况是存在的,这种影响在释文引例上还要明显些。我们编的语文词典使用的例句总是表明一定的思想性。”经过几十年的编纂实践,现在对词典思想性的认识已较少进行有无之争,而重在讨论怎样在编纂实践中恰当体现词典的思想性。本文就以《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的修订为例来谈一谈词典举例的思想性问题。



汉语方言Z变音的类型分布及历史流变


辛永芬1  庄会彬2

(1、河南大学文学院;2、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关键词]汉语方言; Z变音; 地理分布; 类型特点; 历史流变;

[摘   要]Z变音是汉语方言中通过词根音节的语音变化来表示普通话中"子"尾词意义的一种音变现象,它本质上是词根音节与后缀音节在语流中产生的合音现象。Z变音所涉及的县市共有62个,集中分布在河南北部中部、山西南部东南部地区,河北、陕西、山东的部分地区也有零星分布。从地理分布、类型特点以及人口变迁等方面看,Z变音是中原地区自源性的音变现象。从语音演变、历史文献以及方言事实等方面看,Z变音是汉语史上表小称义的名词词缀"子""儿"或"子+儿"等与其词根语素进一步融合的结果,是词缀语义虚化或语法强化的一种语音表现。目前,汉语方言共时层面的Z变音已失去小称义,只表示泛称或统称,它与后起的其他小称形式,比如儿化小称、重叠小称、圪头词等形成了新的语义对立。





介词悬空:张家口方言的显赫句法结构


  宗守云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介词悬空; 张家口方言; 显赫句法结构;

[摘   要] 介词悬空是张家口方言的显赫句法结构。介词"跟"悬空广泛而活跃,是典型的介词悬空案例。其他介词悬空现象也比较多见。介词悬空受一些条件制约,包括介词本身、介引对象以及介词结构修饰的对象。 




《中华正音》中的量词“没(儿)”及相关问题


程亚恒 

(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开  篇]“没”是“沒”的俗字1,是一个历时久远的常用词。在传世的中土文献中,“没”最常见的用法是作动词,有时也用作副词,间或也有名词的用法(古代历法和古地名)2,而用作量词的情况却极其罕见,至少目前的中土文献中还没有看到“没”作量词的用法。不过,在大约成书于清代后期的域外汉籍《中华正音》3中,我们却发现了中土文献难得一见的量词“没”。(详见原文)





状语“左缘提升”还是小句“右向并入”?

——论“怎么”问句质询意图的共时推导与历时变化


李湘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怎么”; 规约意义; 会话含义; 语用推理; 语法化;

[摘   要] 本文讨论"怎么"问句不同质询意图解读与句法分布、词义引申、语用推导之间的交互关系。通过与真正的原因疑问词"为什么"进行比较,指出汉语普通话中的"怎么"并不具备原因疑问词的功能和身份。本文主张在区分词汇规约意义和会话蕴含意义的前提下重新划分"怎么"的义项;"怎么"问句的不同质询意图,其实是在"怎么"不同义项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认知机制、语用规则进行动态推理而得到的。"怎么"的功能演变是原本具有小句地位的"怎么0"在一定的句法语义环境下,与其后小句经历紧缩合并、重新分析,并最终发生词汇义项分化的一个"由外转内、自左向右"的过程。 




交际互动视角下的追补句

——易位句/延伸句/话尾巴句研究补遗

徐晶凝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关键词]易位句; 延伸句; 话尾巴句; 话题管理; 立场调节;

[摘   要]本文对有关易位句、延伸句、话尾巴句等现象的已有研究进行了检讨,指出在会话分析的理论框架下所做的观察,忽略了该类语法现象的句法研究价值。基于真实的口语语料,在兼顾话语现象与句法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明确界定了追补句的研究范围,并根据追补成分的功能语义与数量,将其分为单一追补、重复追补和复合追补。文章指出,作为一种句法手段,追补句的形成受到交际信息传递的内在机制与汉语句法内在机制的共同制约,是说话人在交际互动中进行话题管理以及立场调节的重要手段。





影响普通话鼻音韵尾的几种因素

——语音实验的证据


时秀娟1  张婧祎1  石锋2

(1、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2、南开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鼻化度; 弱化; 鼻化; 主体分布; 极限分布;

[摘   要] 通过考察普通话单字音鼻音韵尾鼻化度的主体分布、极限分布及分布区间的比率,我们发现正常鼻尾的鼻化度主要分布在80~100之间,80~60是弱化鼻尾的分布区域,60~40之间是鼻化鼻尾的分布区域。影响鼻音韵尾的因素除鼻音韵尾的发音部位、元音的舌位和声调外,音节的组合结构也有影响。量化分析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些影响因素对鼻音韵尾的影响程度。普通话鼻音韵尾的弱化、鼻化是客观存在,与汉语鼻音韵尾历时的演化基本相吻合。鼻音韵尾弱化、鼻化直至脱落的进程是由低元音韵母带前鼻音韵尾且为去声的音节开始。 




粤语台山台城话音系中的鼻音与后塞鼻音


刘新中(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

[关键词]

粤语台山台城话; 鼻音度; 鼻音; 鼻冠塞音; 后塞鼻音;

[摘   要]本文讨论"鼻音带塞"这种语音现象的语音实验描写和音位归纳的问题。选择粤语四邑片的台山台城话为例,利用鼻流计对记录为鼻音或鼻音带塞的声母做了分析,从鼻音声母的本身的鼻音度、后接元音的鼻音度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台山台城鼻音声母带塞音成分的情况,通过与潮州等地类似声母的比较发现,语音学上,浊塞音使得后接元音去鼻音化,后接元音是否鼻化是判断鼻音带塞的重要指标;从音位归纳上说,中国东南部闽粤等方言中的鼻音带塞的成分具有不同的音位地位,在潮州话中,鼻音带塞是一个区别特征,我们定名为鼻冠塞音,而粤语中的鼻音带塞的成分是一个伴随特征,我们给它们定名为后塞鼻音。





谈谈近代汉字的特殊变易


杨宝忠(河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近代汉字; 特殊变易; 疑难字;

[摘   要]"特殊变易"是指不符合汉字演变一般规律的变易或不常见的变易现象。文章举例说明了近代汉字存在会合四字构成的俗体会意字、异体部件替换、形随音变、两形字、异体叠加等五种特殊变易。 






关于《苍颉篇》第一章的复原


张传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字书; 《苍颉篇》第一章; 复原; 汉简;

[摘   要] 本文利用居延汉简、水泉子汉简、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斯坦因所获未刊简牍等材料,通过辨析前人说法、释读疑难字和训解相关词义、文义,对《苍颉篇》第一章的文句进行复原,补缀"疾材过人"四字。通过本文的讨论,四言本《苍颉篇》的第一章得以全部复原,七言本《苍颉篇》的第一章也基本补充完整。





佛经中的“蚖”和“虺”


韩小荆 1   陈  琦2(武汉大学文学院


[开  篇] 读佛经的人,对经文中经常出现的“蚖蛇/虺蛇”“毒蚖/毒虺”“黑蚖/黑虺”“四蚖/四虺”“四大蚖蛇/四大虺蛇”等语词,大概都不陌生,“虺”“蚖”二字经常互为异文,交替出现。大正藏作“蚖”,他本作“虺”者如《杂阿含经》卷43:“譬如有四蚖蛇,凶恶毒虐,盛一箧中。”校记曰:“蚖”,宋、元、明、圣本作“虺”。1又《贤劫经》卷4:“犹如蛇蚖,怀毒甚盛。”校记曰:“蚖”,元、明、宫本作“虺”。敦煌卷子北0854号(鳞003)亦作“虺”。又《修行道地经》卷6:“则开箧视,唯见毒蛇,乃知非宝,是蛇蚖耳!”校勘记曰:“蚖”,宋、元、明、宫本作“虺”。《修行地道经》卷6有12个“蚖”字,皆有异文作“虺”。大正藏作“虺”,他本作“蚖”者例如《佛所行赞》卷5“黑虺居其心”校记曰:“虺”,宋、元、明本作“蚖”。又《佛本行经》卷3“眼耳鼻口蛇虺出”校记曰:“虺”,宋、元、明本作“蚖”。又《出曜经》卷4“毒虺恶鬼”校记曰:“虺”,宋、元、明本作“蚖”。(详见原文)





往期推荐



●  今日一词丨依存语法  Dependency Grammer
●  学术讯息 | 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排行榜(语言文字)

●  学术讯息 |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行榜(语言文字)
●  号内搜 |  致“语言学心得”的每一位朋友
●  语言学月报 | 2019年11月语言学学术会议集锦
●  刊讯丨《世界汉语教学》2019年第4期




语言学心得

分享语言学及语言教学心得与感受

今日编者:心得君

审      核:心得君



在看“语言学心得”+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