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你羞怯了吗?

李亮 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 2023-08-28
提到羞怯,我们或许都觉得不陌生,比如下面这些常见的羞怯情境:

(1)和暗恋的人乘坐同一部电梯,内心OS:“啊……我到底该往哪里看?他/她在看我吗?好想往角落里再移动一下下……”


(2)在台上发言,内心OS:“我怎么说话这么快?我下一句话该说什么?大家是不是都在看我……”


(3)公众场合被人表扬,内心OS:“干嘛突然cue我啊,这也没什么可说的啊?完了,要成为焦点了……”

                                                                                       


羞怯到底是什么?

关于羞怯的概念,当今学者并未形成完全一致的共识。有的学者认为羞怯是指个体在社交情境中的不舒服和/或抑制,会影响到个体对人际和职业目标的追求行为。有的学者则认为羞怯是个体参与社交过程中的动机冲突的结果, 即,羞怯个体想要同他人互动(高接近动机),但同时谨慎、恐惧和焦虑(高回避动机)。还有学者将羞怯分为恐惧型羞怯和自我意识型羞怯:恐惧型羞怯是指向陌生或新颖刺激的一种气质性羞怯, 在出生2个月后就可能出现; 自我意识型羞怯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才出现, 与个体认知结构高度相关, 表现为社交参与过程中的敏感、抑制或行为紊乱。


看完了这些概念,也许你会觉得,羞怯是不是一个不可爱甚至有些消极的变量?

我并不能给你肯定的答案;遗憾地是,我也不能给你否定的答案。

由于早期的羞怯研究多是从消极甚至病理的角度去定义羞怯,这多少对后续研究羞怯的学者产生了影响。近年来,学者开始探讨羞怯可能的积极面,例如,调节性羞怯谦和性羞怯等概念的提出。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这些概念都是从人格的某一方面去解释羞怯,并不系统和全面。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某一件小事(例如,回答错别人的问题、路上叫错了人等)而诱发羞怯体验,那种脸红、心跳加快、眼神逃避等的情绪感受是即时的,“来得快,去得也快”。然而,目前的研究尚不能明晰这种即时的羞怯唤醒情绪的内部发生过程。

人们为什么会羞怯呢?

关于羞怯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点共识:

(1)遗传的影响:学者主要发现5-HTTLPR短等位基因和DRD4长等位基因与羞怯关系密切,但目前尚未有基因决定羞怯之说,总之,基因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的。

(2)脑结构和功能的差异:目前关于羞怯的神经活动基础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比较统一的认识是羞怯与大脑的前额叶、边缘系统(杏仁核)等区域的活动密切相关。例如,Schmidt等学者认为羞怯与额叶脑活动右侧化、杏仁核激活增强和杏仁核反射回路增强,以及HPA轴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3)外环境的塑造:家庭、学校、文化等外环境对羞怯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个一出生就对外界特异性刺激(例如,陌生人)高敏反应的婴儿,在安全、温暖、支持性的环境下成长,是很难发展成高度羞怯个体的。

羞怯的用处

随着人类进化和时代变化,人类一直保留有羞怯这一心理现象,所以羞怯一定有其存在价值。例如,羞怯个体在注意上偏负性(利于更快地觉察外部威胁)、情绪上敏感易焦虑(对威胁信息的预警功能)、行为反应上退缩(因为不负责解决问题,只负责传递信息)等;再例如,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适度羞怯的个体反而能有更高水平的友谊质量和数量。

所以,在特定情境下,适度羞怯可能真的不是一个消极的变量。当然,万事皆有度,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频频被羞怯所“困扰”,不妨尝试一下,跨出和朋友、长辈、陌生人积极交流的第一步、第二步,当慢慢习惯后,我们也许仍是羞怯的,但也可能会惊喜地发现,我们能和羞怯成为比较不错的朋友了。

最后,如果想要更加系统地了解羞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欢迎到我们的文章来看看吧!
 
附录
羞怯的主观注释:羞怯是个体在社交情境中的一种既“羞(害羞)”又“怯(接近-回避动机)”的情绪体验,包含对情境因素的认知、情绪感受、外部行为倾向、生理表现。
 

文献来源:

李亮, 李红. (2022). 人们为什么会羞怯:认知机制及神经基础. 心理科学进展, 30(5), 1038-1049.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下载全文PDF)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