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央反复强调的经济工作主线

2017-08-16 阎卡林 经济日报论苑




经济工作要紧扣主线不放松


阎卡林  


       

内容提要——

       当前,经济工作的主线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解决好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通过提升供给质量、加大创新力度、坚持推进改革、明确发展导向等务实举措,有效破解实体经济自身结构失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等发展中的痛点、难点,绕开“虚拟化陷井”,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对于当前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部署和要求。


       近年来,党中央反复强调经济工作的这根主线。为什么?


       主要在于,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这表现在,实体经济结构性供求失衡,供给结构严重滞后于需求新变化,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许多产品又供给不足,服务也跟不上。


       再就是金融、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大量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不仅"脱实向虚"问题突出,实体经济受到挤压和伤害,而且金融风险隐患增加。


       比如,有些企业热衷于资本运作和各种炒作,主业不断弱化;有些金融机构片面追求利润,坐地收钱、服务缺失,大搞自我循环、自我膨胀,热衷于资金空转、以钱炒钱,乱搞同业、乱加杠杆、乱做表外业务;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一流企业做金融、二流企业做房产、三流企业做市场、四流企业做实业”的现象。



       从世界范围看,实体经济自身结构失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矛盾,及其派生的“脱实向虚”现象,是各国工业化过程中带有共性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在这个问题上吃了大亏,掉入“虚拟化陷井”。


       现在,我国开始较早地重视和解决这个问题,源于党中央对我国经济、世界经济的深刻认识和重大判断。这也是要吸取别人的教训,避免重蹈欧美之覆撤; 也是要掌握经济工作主动权,抓住有利时机,闯过难关、破解难题、绕开“陷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重大结构性失衡的根本之策,是新形势下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得力举措。去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主要任务,是狠抓“三去一降一补”。在取得初步成效之后,今年仍然要围绕这根主线,在深入进行“三去一降一补”的同时,将振兴实体经济作为主线之下的主要任务。


       振兴实体经济,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国家是靠实体经济发展起来的,还要依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任何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没有这个根基,我国经济非但走不远,而且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因此,必须把振兴实体经济,摆到经济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须向振兴实体经济聚力、发力,抓实、抓好。


       为了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我们应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从国际、国内、历史、现实的走势中,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方位,深刻认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坚定不移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抓上去。



       紧扣经济工作的主线,就应当聚焦“质量”。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加快形成质量优势,对冲刚性成本上升的劣势,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让提高供给质量的理念在各行各业和广大企业深深扎根。


       紧扣主线不放松,就应当聚焦“创新”。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运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创新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高端制造”的跨越。


       紧扣主线不放松,就应当聚焦“改革”。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着重以清单管理推动减政放权、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大力实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清费降费,继续清理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各类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把企业负担真正降下来,促进制造业轻装上阵。


       紧扣主线不放松,就应当聚焦“导向”。脱实向虚及房地产炒作、金融市场乱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对此,充分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这方面,迫切需要扎实整治金融乱象、坚决遏制房地产炒作,纠正金融机构片面追求利润和规摸的倾向,促其回归本源,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迫切需要相关部门抓紧考虑,综合采取调控手段和政策措施形成导向机制,有效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经济要素和资源,源源不断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


       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在制度安排上有效减少“赚快钱”“一夜暴富”等诱导和投机取巧的机会,形成扎实推进制造业大国迈上制造业强国的有效激励机制和体制,形成全社会亲实业、重实业的强烈氛围。


(综合党教创新云平台等,此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三论之二》)



新媒体编辑:栾笑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