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没有感觉到,我们的大学越来越像驾校了?

学术星球 2023-10-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分享科研经验的科学家 Author 一个科学家

最近看到高考结束以后很多人都在为报志愿而纠结。我回想了一下我当年高考的感觉,也稍微对比了一下咱们国内的大学教育和美国这边的教育。我突然觉得,我们国内的教育系统在朝着“驾校”的模式不断前进。那什么是驾校模式呢?

很多家长都让孩子在高考以后,趁着暑假把驾照考下来。我当年高考完没这么做,后来都读硕士了,才去考的驾照。我报的驾校叫腾达驾校。之所以选择这所驾校,是因为同学推荐这里拿证是最快的。当年报名费3500块钱。交完钱以后,一个月不到就给约了科目一的考试。之后又过了一个月就给安排了上车练习科目二。从报名到拿到驾照,一共不到3个月。在2012年的时候,已经在哈尔滨是最快最省事的了。

腾达驾校是一所特别神奇的驾校。科目二的练习,只花了2个礼拜。每天早上去驾校练车,下午5点多才回家。练两周以后就考科目二。因为腾达驾校的强大背景,我们这些驾校学员可以在自己的驾校内考科目二。后来科目三,我们也只练习了一个上午(其实就开了一趟),第二天考试就顺利通过了。

我记得在2012年的时候,哈工大附近有几所很有名的驾校:龙运驾校,哈工大驾校,等等。但是这些驾校都需要半年以上才能拿证,总是磨磨唧唧的。所以慢慢地去的人就少了。

我相信,很多人去驾校学开车的时候,都会遇到素质极差的教练,动不动就骂人,还经常暗示收红包,还有烟之类的。但是,这些都能忍,最让人感觉苦恼的是,我们辛辛苦苦在驾校学完了以后,还是不会开车

这种情况,已经普遍存在了,以至于我们在报名去驾校学车的时候,就已经默认了驾校其实不是教我们开车的,而是帮我们考证的。

可是,这个过程,实在是让人痛苦。大家忍着教练的责骂不说,还学不到什么东西。我记得教练教倒库就是,把方向盘打几圈,然后看哪个位置,然后再打几圈这极其傻逼和死板的方式,稍有不对就开始一顿骂

而真实的开车,根本不是这样的。真实的开车就是会有失误,然后再调整。可是,驾校偏偏不这么教。驾校一定用一种极其死板的方式,出了错不教你如何调整,而是完全重来。这种傻逼的教学方式,让你在几星期以内,把任何对于开车的热情都给磨灭掉,甚至你都不想碰车了。最后等你拿下驾照以后,还得找人带着你去练车才可以。这就是驾校。

那么现在我们来反观现在国内的教育,是不是也有那么一丢丢的相似?

我们经常抱怨教育的方式太过于“应试”,就像考驾照一样,大家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考试而不是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抱怨是对的,但是并没有说到问题的本质。

教育的问题,不是应试,也不过过于追求应试,而是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刻意地被老师们把知识里面的逻辑给强行打破!而打破一切逻辑的最极端的例子,就是驾校了。

在驾校学车的时候,按理说应该先自己尝试去倒车。一旦自己尝试了以后,出了问题我们再去调整,直到把车倒进去。但是驾校不许我们有任何质疑,不许我们有任何尝试。一切必须听教练的。任何错误,教练都可以找到毫无关联的理由来责备学员。在学车的时候,教练只会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但是教练自己也不知道这些经验到底是为什么。这就是没有逻辑的极端情况。

回到大学,我记得在大二学习算法课程的时候,最让我感到绝望的是,老师在介绍完一个问题以后,先是给大家说了一下如果直接去求解这个问题,那么这个算法的复杂度就会特别的高。然后紧接着老师就会把这节课需要讲的算法给大家写出来。再然后就是来一大段的证明。

我当时学到这些算法和证明的时候,一头雾水。不是因为我看不懂那些证明。恰恰相反,我看得懂老师给的证明。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证明这些东西?我更加好奇的是,老师说如何从一个复杂度非常高的但是非常直观的算法,一步就跳跃到这个优化的算法的?

直到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个让我困惑和崩溃的感觉叫做逻辑的断层。我们国内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会考虑逻辑的断层,也不会帮学生一点点把逻辑间断裂的部分给衔接上。

大家一直都喜欢MIT的Gilbert Strang的线性代数,因为他按照一个非常合理的逻辑,把线性代数里面的知识给连接起来了。他从第一个知识点,一点点推导出下一个知识点,而不是强行告诉我们今天要学什么,要证明什么。这就是逻辑!

而逻辑,正是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最欠缺的。一旦我们的教育里面没有了逻辑,那么我们的教育系统就会逐渐堕落成为驾校。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习惯了听老师们说教。老师们怎么教,我们就怎么学。老师们一直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试,一切为了高考”。其实这个也没什么。

可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花时间去把知识之间的断层给衔接上。教育部门为了增加高考的难度,就刻意给教学内容里面不断增加知识量。以至于,学生们学习到的知识,全是断层,毫无逻辑。大家只知道把公式背下来,按照公式去推导,完全不知道共识背后代表什么意义,也不知道这个如何应用。

再加上,老师们本身就不懂,然后老师们还刻意去追求“一致性”。所有人的答案必须相同,所有人做题的时候都得先写个“解”字。这种死板和教条在语文课被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大家并不觉得这个有什么不妥。因为大家的大脑已经被这种毫无逻辑的教育,给彻底弄瘫痪了。

那么到了大学,甚至到了研究生博士生阶段,这种“驾校式”的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巨大伤害就体现出来了。

我们经常说我们中国人学习世界上最难的数学,为什么我们就很少有科学家创造出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呢?就是因为这种教育给大家伤到了。

当我们学习了大量毫无逻辑的知识以后,我们已经无法给自己大脑中的知识建立逻辑链接了。甚至,我们由于对老师的“害怕”,而不敢去思考,也害怕去思考。最后就会形成以下三种“驾校化”的悲哀:

1,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没有必要的阻碍。学校和老师因为不懂知识间的逻辑,而给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很多没有必要但是非常有杀伤力的知识点。这种知识的增加会给我们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也会给大家的科研带来无数的误导。

2,学生们会因为这些阻碍,导致大量产生厌学的情绪。对于学习的热情一旦消耗光了,大家就对于真理和知识丧失了探索的欲望了。那么反映到科研上,就是大家都不愿意去寻找研究中的insight,而是去希望有人提供一套做研究的“模板”。大家都希望在研究领域也出现几个“张雪峰”来给大家一步到位的指导。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3,当全社会都接受了教育驾校化这个事实以后,大家就不会去想真的学习知识,而是转向混证毕业了!这个已经成为事实了。我在跟国内的很多硕士和博士在接触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不光不会思考,而且不觉得自己应该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学业和研究给做好。因为他们对于科研是没有动力的。他们觉得自己做研究有啥用呀?最后还不是去考个公务员,或者去大厂拧螺丝。

4,真正有能力的导师会被淘汰。长此以往,全社会在教育上都在混,那么劣币就会驱逐良币。我之前说的腾达驾校,在哈尔滨已经把生意做的非常红火了。其他的龙运驾校之类的,因为里面有一些教练还是会教一些东西的,就导致学员需要花的时间更长。逐渐地大家就不去龙运驾校了。反而,最傻逼的腾达驾校因为学习时间短而得到了大家的青睐。

这种驾校化的趋势,真的是我们难以撼动的。我们能做到的,应该就是去逼自己在学习和做研究的时候,真正地去深入思考自己面临的问题吧。



更多详细的例子可以到我的知识星球里面观看:

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