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教师节:涨工资才是硬道理

2017-09-10 聂辉华 学术那些事

作者:聂辉华

来源:聂氏政经评论(ID:ruc_nie)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此号均在文章中备注了标题、作者和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涉及版权等问题,可联系(微信:wsf_ww),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按】今天又是教师节,也是开学后第二天。我一早醒来,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如果我是这几年刚刚进入大学任教的青年老师,凭目前如此低水平的工资,我什么时候能够在大城市买得起房子?请真正关心教师的热心人士回答我。即便贵为“教授”,我的工资依然很低,以后我会解释为什么我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做一些看上去与学术无关的事情(每虑及此,夜阑人静,惟潸然泪下)......与其对教师歌功颂德,不如切实提高教师待遇,这样才能吸引一流人才投身教学科研。因此,只要教师待遇一日没有提高,我将一日不停止呼吁。这是我第5年贴出此文呼吁。——聂辉华 2017年9月10日 北京




《教师节:涨工资才是硬道理》


文/聂辉华



每年的9月10日,是中国大陆的教师节,社会各界都会对教师表达祝福和敬意,但是这不够。要是真正尊重和提高教师地位,涨工资才是硬道理。大学青年教师尤其需要提高工资待遇,同时摆脱科研项目报销带来的种种痛苦,这关乎中国教育和科研的未来。


一个人读完博士就快30岁了,上要养老,下要带小,在单位要承担主要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了生活还要买房,几乎所有的压力都在这个时段集中爆发。但与最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对应的,却是职业生涯中最低的工资时段。一个在北京高校刚参加工作的博士,每个月工资只有几千元,生存尚且困难,谈何安家乐业?谈何科研创新?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贫困状态下,会将智力资源过多地配置到赚钱上,因此会降低个人对其它事务的判别能力,并且导致穷人越穷。而已有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在35岁之前的创造力是最宝贵的。两者结合起来,低廉的工资报酬很可能极大地破坏了青年人的创新能力,这也是对国家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一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杜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一千多年过去了,除了一百年前有所改善,遗憾的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为广大青年教师呼吁解决住房难题。


社会上很多人仍然误以为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是社会中的高收入者。他们只是看到了少数有钱的教师,而且这些教师有钱并非工资高,而是善于通过“做项目”赚钱。这也是中国特色的薪酬制度。这几年,教师基本工资没有怎么提高,但是科研经费却在节节提升。科研项目的经费理论上是用于做科研的,因此“用科研经费补贴生活开支”的思路不仅在道德上是不正确的,在法规上恐怕也不能长久。不夸张地说,报过课题经费的教师或研究人员,有几个人完全合乎目前僵化的规定?这甚至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认为这样的“原罪”问题可能是有“顶层设计”的。我本人对于课题申请和科研经费报销这两种政策深恶痛绝,觉得没有比这更恶的制度,因为它坏的不只是规矩,而是人心!我说工资低,你就说教师可以通过项目捞取“外快”;我如果说要鼓励教师去捞“外快”,你又说教师不务正业。既想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从激励理论的角度看,以科研经费“补贴”工资的薪酬制度也是极其不合理的。在一个组织中,如果一个人的工资包括很小比例的固定工资和很高比例的可变工资(类似科研经费提成),而这可变工资一半靠实力、一半靠运气,那么员工如何能够尽心做好本职工作?为了赚钱和生存,员工必然将大部分精力配置到找项目、搞提成上去,那还得运气足够好才行。一个青年教师,认认真真教书,一年工资不到10万块,而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就有50万!也就是说,老老实实工作一年,不如搞关系或碰运气去弄一个项目。除了销售岗位,有几个企业员工的可变工资会是基本工资的5倍以上?!这样的局势还在恶化,课题经费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了基本工资的上涨速度。我就不明白,一个研究数学或者博弈论的课题,要50万元经费干什么?这不是逼人去违规套取科研经费吗?这样“恶”的制度不除,中国科研将永无宁日!


为什么就不能将一部分科研经费变成基本工资,然后再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管?这种体制内的结构性调整并不会增加额外的财政负担,因为总量不变。令人悲观的是,短期内提高青年教师基本工资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一,因为这有违“政治正确”的合法性规定。教师工资是跟随公务员工资上浮的,而公务员显然不可能大幅涨工资。因为公务员在政治伦理上被定义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尽管他们事实上掌握着全社会最多的资源和最大的权力。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激励扭曲。现在,受制于僵化的激励制度和严峻的反腐败形势,很多公务员抱有“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干事”的消极态度,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腐败!遗憾的是,这种消极态度已经传染到了教育行业,很多教师宁愿不申请课题,或者不报销课题经费,也要避免“原罪”。这真的是我们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吗?


第二,部门利益阻碍了对教师薪酬的综合调整。教师的基本工资归财政部和教育部管,而科研经费分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全国社科规划办以及科技部等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想掌握更多资金,都不愿意将自己掌握的资金交给别的部门,这就是当前部门利益的最大问题。


在一个“所有人都有罪”的社会里,没有人可以保持清白,也就意味着知识分子很可能丧失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道德优势。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长远问题,你懂的。


(作者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文责自负。)


附:若您读后有所收获,可支持本号. 方式:

点击下方↓↓↓,您的支持是本号的生存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