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正华课题组:“同步成核与钝化”策略高产率制备炔基金团簇Au36(PA)24

中国科学化学 中国科学化学 2022-04-29
贵金属纳米团簇(粒径一般小于3纳米),由于量子限域效应,表现出明显不同于纳米颗粒的光学物理化学性质,并在催化、发光器件、生物医学等领域均具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因团簇具有明确的分子组成与结构,可作为模型分子,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平台来阐明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
这些团簇分子的配体可以是磷分子、胺分子、卤素、硫醇盐(-SR)、卡宾、炔基分子等,以硫醇盐为配体的研究最为普遍和深入。以金团簇为例,过去的二十多年,巯基配体保护的金纳米团簇在可控合成、结构解析、催化与生物医学应用等方面所取得了重要进展。迄今为止,已有超过150个巯基配体保护的金纳米团簇的单晶结构被报导。近年来,对金团簇配体的使用已逐渐延伸到炔基分子上,不同于巯基配体,炔分子在金表面既可形成σ键,也可形成π键,导致出现更为多样的表界面结构单元,而表界面结构对团簇的几何构型、物化性质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炔基金团簇在结构、性质与应用等方面,也与相应巯基金团簇分子表现大相径庭。
炔基金团簇的研究已从早期的混合配体保护逐渐演变成全炔基保护的金团簇身上。迄今为止,已有Au36L24、Au44L28、Au144L60、Au25L18、Au23L15、Au50L26和Au42L22等团簇的单晶结构被报导且已实现定向合成。尽管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相对于巯基配体保护的金团簇,全炔基保护的金团簇仍存在成员偏少、性质研究不够、应用开发不足等问题。要推动炔基金团簇领域的发展,可控合成是基础,因为只有实现高产率可控合成,后续的性质与应用研究才有可能。另外,团簇生长机理的研究目前极少,但也十分重要,因为机理研究能加深对团簇分子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也会对可控合成设计与性质功能开发提供指导、开辟道路。
基于以上背景,华南理工大学唐正华课题组首次提出“同步成核与钝化”的新型合成策略,成功高产率制备了Au36(PA)24(PA为去质子化的苯乙炔)团簇,并揭示了Au22(PA)18作为关键中间体在Au36(PA)24的形成与结构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工作的主要亮点如下:
1.  发展了一种同步成核与钝化的方法可实现Au36(PA)24的可控合成,其产率为17.1%
2.  发现Au22(PA)18Au36(PA)24形成的关键中间体,其作为产物也可分离出来,产率达70.1%;
3.  揭示了Au22(PA)18Au36(PA)24之间的结构演化过程,且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实验予以了证实。
众所周知,金属纳米团簇形成过程主要由还原生长与老化两个阶段组成。然而前者过程过快,不易控制,这就导致了成核过程难以调控,一般形成多分散混合物。已报道的方法普遍是通过老化过程中的配体刻蚀作用或引入大位阻膦配体共同保护的方法,制备分子纯度的金纳米团簇,但这将导致目标团簇产率较低。对于炔基配体来说,其刻蚀金属核的作用远不及硫醇配体,此外,金(I)-炔前驱体的复杂且无序的聚集状态,严重制约着炔基金团簇的定向生成。同步成核与钝化合成方法,不同于前驱体直接还原法,采用同时加入配体分子与还原剂的方式,通过调控两者的瞬时浓度,可实现对团簇成核过程与配体钝化的精准控制。另外,通过反应动力学控制如采用弱还原剂NaBH3CN、低温等反应条件,能够大幅降低反应速率,这对有效分离关键中间体并进行表征尤为重要。

图1 “同步成核与钝化”策略制备Au36(PA)24的合成路线,还原剂的当量对产物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图1给出了Au36(PA)24团簇的“同步成核与钝化”的合成路线。当3当量还原剂加入时,未能得到单分散产物,通过MALDI质谱分析确定产物为五种主要组分的混合物,即Aun(PA)m:(n,m)= (38,24)、(42,20)、(42,22)、(68,32)、(76,44)。降低还原剂加入量,最终主要产物经MALDI质谱与X射线单晶衍射(SC-XRD)确定为Au36(PA)24。当1当量还原剂加入时,成功制备产率为17.1%的Au36(PA)24。继续减少还原剂加入量,前期主产物为Au22(PA)18,随后逐渐转化形成Au36(PA)24。有趣的是,当1/3当量还原剂量加入时,反应15分钟后,成功分离出Au22(PA)18团簇分子,且产率高于70%。此外,通过制备层析色谱(PTLC)成功分离亚稳定的反应蓝色副产物,通过MALDI质谱、热重分析(TG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联合表征确定其分子式为Au6(PA)6。以上结果表明,Au22团簇是Au36团簇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中间体。

图2 由Au22团簇到Au36团簇的结构演化过程

为了进一步探究Au22到Au36的团簇转化过程,作者采用晶体结构来分析其结构演化机理。图2给出了由Au22到Au36结构演化过程分析,Au22中的Au7核(Au22团簇的核为Au7)与Au6(PA)6环,经过结构扭转与重构形成Au13八面体,4分子Au13结构单元贯穿形成2分子的Au­20结构单元,而2分子的Au­20结构单元通过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一个Au28的核结构(Au36团簇的核为Au28)。随后,借助时间分辨UV-vis吸收光谱,根据Lambert-Beer定律定量分析了团簇转化过程中,三种团簇分子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变化量为Au22: Au6: Au36 =2.9: 4.8: 1.0,与理论分析值(3.0: 5.0: 1.0)相吻合。

该工作不仅发展了一种新的合成策略可实现全炔基保护的金纳米团簇的可控高产率合成,而且在分子层面上大大地加深了对团簇之间结构演变过程的理解。

该成果以“A synchronous nucleation and passivation strategy for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Au36(PA)24: unveiling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the role of Au22(PA)18 intermediate”为题,最新在线发表于Science China Chemistry上(DOI:10.1007/s11426-020-9819-4)。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2018级博士生马晓双,华南理工大学唐正华为论文第一通讯作者,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陈少伟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全文


【扩展阅读】

俞书宏与何传新课题组实现不同直径银纳米线的可控合成并用其制备了高性能柔性透明导电薄膜

南京大学胡征/吴强综述:介观结构碳基纳米笼——先进的能源化学平台材料

福州大学杨黄浩和宋继彬课题组:通过纳米MOFs硫化反应实现活体原位结肠癌的比率式光声成像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李乐乐课题组:ATP激活型纳米光敏剂提高肿瘤成像和光动力治疗特异性

西湖大学徐宇曦团队:单体刚性调节合成二维结晶三嗪聚合物纳米片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白雪冬团队:原位电镜技术揭示氧化铈纳米线缺陷结构热演化的原子过程

上海交大颜德岳院士/朱新远教授团队:以内源性核苷酸为载体构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Sci. China Chem.纳米领域文章精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