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人说:长城古堡虽多,得胜唯一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旁白中,身着戎装的花木兰遥望天际,回忆着为孝道而从军、为生存而征战的战场惨烈场景,金戈铁马、战火硝烟、浴血雄关,让人犹如置身其间,在铁血豪迈中荡气回肠。



这是3月11日新荣区在得胜堡举行的得胜长城文化月活动启动仪式上,情景剧《木兰归来》的一个场景。长城文化月活动集历史、文化和民俗于一体,展现了新荣区深厚的长城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魅力,使得当地文旅深度融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月20日

“沿着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看大同”采访小分队

再次来到得胜堡


春日天气晴好,天特别蓝,阳光和煦,古堡广场西边的古堡门洞不时有村民开着三轮车进出,东北边的墙根下,十几位老人晒着太阳,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琐事儿,舒适惬意。



有人说:长城古堡虽多,得胜唯一。得胜堡位于新荣区堡子湾乡,是明代“九边重镇”大同的北门户,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与得胜口、镇羌堡和市场堡“一口三堡”组成了著名的长城遗存——得胜堡群。得胜堡为当时最大的堡城,也是连接口里口外的重要关口、著名的“隆庆议和”发生地。



这里曾经既是战争时期烽火连天的战场,也是和平年代边疆人民互市贸易、商贾云集的集市。走进得胜堡,斑驳的关门外嵌有一匾额,阴刻楷书“保障”,并署有“万历丙午岁秋旦立”,门洞内石条车辙深深,让人感到历史的沧桑和厚重。



穿过关门,一条笔直的水泥路直通北边的玉皇阁。堡内街巷井然、民居古朴,历史、文化脉络显著,让人流连。偶遇一位外地游客苏女士,她深有同感,称是“岁月的痕迹,历史的味道。”



据同行的新荣区文旅局副局长张志杰介绍,堡内街道格局是长城堡寨形制的“三大街、六小巷”。明代“隆庆议和”“立互市”后,驻兵寨堡的性质慢慢发生了改变,部分屯兵、屯田的军事寨堡废弃或衰落,大多数为地方老百姓所用。


得胜堡就是个藏风聚气的好地方,吸引部分将士留驻,依靠马市,逐渐发展成集军堡、商品集散地和农业为一体的新型聚落村,其边境贸易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店铺林立,经营范围广泛,在周边地区首屈一指。


得胜堡作为明长城的重要军事边堡,也是蒙汉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节点,不仅军旅文化、边塞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民族融合文化尤为丰厚。得胜堡群因之被列入省旅游总体规划龙头项目和省政府重点开发项目,影响日益彰显。



近年来,新荣区将长城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对城内长城每一个节点的具体价值及其载体进行内涵挖掘和整理。特别是把建设“文旅大融合示范区”确定为未来的发展定位,随着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环线示范带的建成,以得胜堡等长城古堡为核心的新荣旅游品牌已经形成了群众口碑和市场效应,新荣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优势进一步巩固拓展,转化成文旅优势,文旅产业成为支持转型的支柱型产业。














长城美,长城长

长城两边是故乡   


长城是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与地位。千百年的光阴里,长城、古堡、烽燧、墩台,历经岁月沧桑,依旧雄伟肃立,在天地间展现出令人震撼的大美,民族融合的历史,铁马金戈的沧桑,塑造了得胜堡以及新荣区的文化特质,也书写了长城屏障下民族交流融合的动人篇章,全国独占一绝。


时间长河中,得胜堡由军堡到商品集散地到普通乡村,再到旅游品牌的打造,延续了几百年鲜活的历史,见证了一个个时代的变迁。在这里,有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融合;有南来烟酒面粮茶、北来牛羊骆驼马的东北丝绸之路和南北万里茶路交汇;有长城烽燧绵延、堡堡相望,有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根溯源、吊古颂今和游山览景。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长城美,长城长,长城两边是故乡,我们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长城文化旅游内涵,加速文旅产业全面提档升级,扮靓文化牌、走好融合路、培育新业态,让新荣的山水人文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以崭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人人都是导游志愿者    

小分队在古堡广场采访 


“别看我年岁大,我也是导游志愿者,堡里的历史我都清楚。”3月20日,记者在得胜堡采访时,古堡广场东北墙根下晒太阳的老人们热情应答,特别是85岁的蔡发元老人,耳聪目明,说话爽快,尽管旁边放着一根拐棍,但老人竟然要主动给大家当导游员,让人感觉特别暖心,感受到得胜堡村民们的淳朴、真诚和好客。



为了充分保护长城,更好地发展旅游业,村民们响应政府号召,相继搬到了堡南新村,现在古堡内只剩下40余户村民,分住在街道两旁。


路东有一家是一排齐整的砖房,门脸上部有“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字,走进去,一位50多岁的大姐迎出来,主动介绍这是村里以前的供销社,现在成了“堡子湾乡得胜堡村爱心超市”,主要为住在堡里的村民提供一些日用品,旅游旺季为游客准备些土特产、文创工艺品等。最后大姐把记者一行送出来,指着旁边一家说,这是村里的老油坊,去年秋天有“媒体采风团”来过这里,被麻油香味吸引,进去后拍照采访,最后还买走不少麻油。


在玉皇阁门洞西侧,70岁的村民何俊元不是刮风下雨天,都会到这里支开摊子为游客写字作画,还准备一些自己的剪纸作品。至于价格,他表示:“随缘,给不给都行,留个纪念就好。”



何俊元说起古堡历史变迁、玉皇阁铜钟、得胜堡韭菜等等,头头是道、如数家珍。他说:“从小在得胜堡长大,如今年龄大了,做个导游志愿者,能为游客帮点忙,指路、引路、带路,讲讲古堡历史,挺充实。大河有水小河不干,堡里旅游搞好了,老百姓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 




记者 | 杨海峰  责编 | 菅雨婷审核 | 邓 琳
监制 | 杨 刚




关注视频号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播放完整视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