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保护历史财富,发挥时代价值!大同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入新时期

保护历史财富 发挥时代价值

——大同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综述

多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在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扎实践行“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要求,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近10年来,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了8处,达到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增加了48处,达到63处,开放博物馆数量增长了4.4倍,现有35座,特别是非国有博物馆蓬勃发展,由1座增至15座。大同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连续多年走在全省前列,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表彰。


      


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我市扎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推动云冈石窟保护持续提质升级。秉持保护第一理念,先后实施云冈石窟危岩体抢险加固、云冈石窟西部窟区山顶防水、鲁班窑石窟抢险加固等多项保护修缮工程,五华洞窟檐保护工程开创了国内石窟寺维修保护的先河。运用科技手段,建立洞窟数字化档案,实现了大型洞窟的等比例复制。建设了遗产监测中心,出版了《云冈石窟全集》《云冈石窟佛造像典藏卷》等多部学术著作。出台设立云冈学和加强云冈石窟文物保护专项实施方案,研究部署一批重点项目,推动市政府与太原理工大学签署云冈学与文物保护研究院框架协议;2019年,鲁班窑石窟、吴官屯石窟并入云冈石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云冈研究院正式成立,升格为省政府直属副厅级事业单位,石窟寺保护研究迈向了更大平台、更新阶段。


云冈石窟的工作人员,正在对新发现的可移动石像进行修复。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修复整体推进。近十年来,我市先后实施近20项工程,对古城标志性的历史建筑重点进行修复保护。备受关注的古城墙保护修复全面完工,明堂遗址公园、张霭堂故居纪念馆、魁星楼、开化寺等相继建成开放,首次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钟楼、太平楼复建圆满完成,四牌楼、东岳庙、西城墙内部空间改造先后完工,九龙壁景区由原来的2400平方米扩大至14500平方米。引进首旅集团旗下顶级高端酒店品牌安麓酒店落户大同府衙,将有力推动文物保护、文旅融合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工作不断夯实。近年来,实施了阳高县云林寺修缮、灵丘县觉山寺塔及寺庙维修等140余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完成了古城内法华寺、府文庙等5项文物标识展示提升工程,华严寺、善化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正在编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机构覆盖面达到了100%,文物保护整体状况持续改善。


长城保护管理不断健全。划定了大同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立了保护标志碑,建立了较完备的长城资源档案,实施了新荣区得胜堡等一批抢险加固和保护修缮工程;配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了左云县镇宁敌楼堡门抢险加固、天镇县明长城李二口段长城展示步道建设等一批长城保护利用工程。



文化遗产治理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多个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条例及行动方案,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古城历史文化展示体系规划》《中心城区博物馆布局规划》等一系列定向把舵的发展规划。全市上下文化共识进一步凝聚,“坚持保护第一”“让文物活起来”等理念深入人心,“文明守望工程”深入开展,先后公布3批共148处可供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供选名单,完成25处认养协议的签订。文物保护志愿者、社会组织等不断壮大,文物保护员达到900余名。


大同博物馆内,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文物修复。


科技支撑不断深化。形成以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化近景摄影测量为主要手段的高精度采集和存储的数字化技术路线,开展文物数字化采集工作,建立了文物数字化档案,通过线上博物馆,将数字化成果在互联网上进行展示。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创新工程,启动了大同善化寺、华严寺、悬空寺、沙岭北魏壁画墓壁画等17个数字化保护项目,开展了大同地区出土北魏釉陶分析研究等多个课题研究。


文物“家底”进一步摸清。 我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和古代寺观彩塑壁画、红色文化遗址、低级别文物、石刻文物等专项调查相继展开,各级各类文物资源保护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有力推进



我市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同时,有力推进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合理适度利用,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善化寺、九龙壁及大同古城墙、关帝庙、文庙、法华寺等9处文物景区实行免费开放,营造安全、有序、舒适的游览环境,让广大游客深入感受古都大同的厚重历史文化,备受四海宾朋称道。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提出了打造“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全市博物馆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体系日益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博物馆之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完成了“博物馆之城”建设规划布局,博物馆事业整体扩容提质成效明显,全市博物馆总量增至35座,类别涵盖了历史、艺术、人文、民俗、革命、科学、遗址等,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建设体系已初步形成。创新发展博物馆“总分馆制”模式,深挖文物内涵、科学规划布局、有效盘活资源,目前建成1座总馆、9座主题性分馆,散布市区各处,年均接待游客量达到165万人次,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生力军。


“1座总馆”即大同市博物馆,“9座主题性分馆”分别为梁思成纪念馆、平城记忆馆、北朝艺术馆、北魏明堂遗址博物馆、魁星文化博物馆、辽金元民族融合馆、红色记忆馆、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张霭堂故居纪念馆。总馆以通史展为特色,分馆以专题展为特色,各馆特色鲜明,共展陈文物5200余件,展现了古都大同多样的历史文化底蕴。



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魅力



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让大同古都文化灿烂辉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古代边陲重镇的多元文化交融,催生了大同丰富灿烂的非遗文化,传统戏曲、传统手工艺、传统美食等,形式多样、多姿多彩。


目前,大同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9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54名。


大同非遗文化多姿多彩,魅力独具,其中,

  • 戏曲音乐百花齐放,彰显地方特色,阳高二人台、灵丘罗罗腔、晋北耍孩儿、北路梆子,特点鲜明,神韵独具;

  • 传统手工艺展现细腻匠心,古朴可人,广灵剪纸、大同铜器、康氏绢人等,让人惊艳不已,爱不释手;

  • 大同味道延续古法技艺,代有传承,如阳高杏脯、灵丘黄烧饼、浑源凉粉等,多年以来以经典的老味道,抚慰众人肺腑舌尖。

大同的非遗经过历史的沉淀,绽放出悠远、浑厚的光芒,成为大同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


2024年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在关帝庙演出,传统戏剧吸引着游客、市民观看。


我市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血脉,在挖掘非遗项目内涵、讲好非遗故事、传承非遗项目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发展路径,形成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大同通过旅游与非遗的融合让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并赋予旅游更为蓬勃的生命力,不断增加旅游业态新供给,让看非遗、听非遗、乐非遗、品非遗、享非遗融入全域旅游大格局,使非遗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得到互利双赢。剪纸、面塑、皮影、吹糖人等非遗表演,如今在大同的主要景区已经成了常态化节目。来到大同,游客欣然近距离体验非遗、感受非遗,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非遗传承匠心大同,文化遗产日益深入人心。


为让非遗得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我市多措并举助力非遗传播,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在现代生活中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新鲜、新奇的民间传统艺术之门,非遗互动趣味课、非遗展演展示活动等,让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文创产品让文化遗产融入百姓生活



我市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充分挖掘厚重的文化资源,以独到的创意将非遗文化与现代创意无缝衔接,打造了一系列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在实现文化传承的同时,陶冶旅游者的审美情趣,激发四海宾朋对古都大同文化的深度探索。



云冈石窟是中国辉煌灿烂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华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云冈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涉及文物、宗教、美术、舞蹈、音乐、建筑、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云冈石窟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重要源泉。来到云冈石窟景区,可以看到各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充分彰显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品位,主要是将一些有代表性的纹样和图样提取出来,做成大家生活当中常见的物件,比如胸针、冰箱贴、书签、包袋、笔记本、扇子等。其中“云冈礼物系列”“云冈锦绣系列”和“云中永恒系列”深受大家欢迎。



漫步大同古城,新春市集上,既有传统的手工艺品再现,又有结合创意设计的创新产品,让人流连忘返,爱不释手。多个古城礼物文创集合店,汇聚了丰富的大同文化创意周边产品,历久弥新的大同文化韵味尽显无遗,其灵感来源包含非遗剪纸、刺绣编制、文物配饰等一系列极具特色的文创商品,以穿搭配饰、装饰摆件、创意盲盒等形式呈现,成功地将本地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让消费者心仪的好物。



在大同市博物馆,近年来先后研发文创产品九大类近300多种。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游客了解大同、探索北魏文化,该馆打造并完善升级了文化创意开发、制造销售、品牌营销等核心产业链,将自身文化特色和时尚潮流结合起来,相继推出了一大批颇受游客喜爱的文创产品。通过“文物IP”与“设计”嫁接,让文物真正“出圈”,将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大同美术馆,大同好礼文创空间成为观众流连忘返的艺术驿站,这里展示着来自大同闹腾文化、觉喜文化、云冈锦绣、飞天结艺、华严寺辽金博物院、博登兄弟、斑斓虎创意、广灵涧西窑、九章號、北思堂、朴玉不二手作、雅庐文化、如意轩碟语,卡卡工艺品、77澄园等20家传媒公司、个人工作室的近500种文创产品,汇聚众智众艺,以全新的创意理念融合本土文化旅游特色,拓展寻找大同文化旅游新出路。

记者 | 史涌涛摄影 | 平面视觉部视频 | 门 璐  李浩楠  付亚宁责编 | 菅雨婷审核 | 邓 琳
监制 | 杨 刚





关注视频号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播放完整视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