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银行的发展之想 ——从银行的跨界、泛在和共享谈起

Editor's Note

“危”和“机”的转换就如同一枚硬币不可能永远是立着的一样,怎么抓,选择很重要。未来银行的发展,也是从“危”中取“机”,通过用户日常生活场景的打造和连接,完成银行跨界、泛在和共享的转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常常吾之青 Author 常青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很多企业单位的服务方式与方法。于是,有人感叹说,这就是“危”和“机”的转换,就如同一枚硬币不可能永远是立着的一样,怎么抓,选择很重要。

近来,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本以提供金融服务为主业的建设银行,最近在非金融服务的“副业”上也干得风生水起。比如在线提供免费看病、买菜、点餐、学习、疫情监测、房屋租赁、电商扶贫、生活缴费等等,极大地方便和满足了疫情期间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

建设银行这波接地气的操作姿势,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未来银行的发展模式、存在形式、发展方向、业务功能等内容的一种探索和实践。

有人不禁会问,未来银行会是怎么一种存在形式呢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就目前情况看,现在银行的存在形式是一种纯粹的物理网点,这就意味着未来银行一定会打破这种现存形式。按照这个思维,或许就能对未来银行可能存在的形式有个基本判断。

我们知道,银行不会消失,但服务形态和存在形式会改变。据此,我的观察是,来银行的存在形式大概有这么五种第一,是物理加虚拟的存在形式;第二,是线上线下相互依托的存在形式;第三,是智慧(智能)与现实(指可移动与不可移动的物理网点)的存在形式;第四,是电话加物理网点加生活场景的存在形式;第五,是融合了前四种形式的存在形式。并且,银行无论是以那一种存在形式,物理网点都是未来银行存在的基本形式。

这就好比一个人,无论他再优秀、再强大、再有成就,但是每天的餐饮不能缺,必要的睡眠不能少,甚至是必须的排泄不能无。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厨房、厕所和床。而一旦没有这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钱就是废纸,人的强大、优秀和成就也就无从谈起。
由此及彼,未来银行无论怎么发展,无论其服务功能如何强大、服务内容如何丰富、服务场景多么科幻,如果离开物理网点这个最基本的支撑,想把业务做大并不容易,毕竟要把巨额财富交到一只看不见的“手”中,并且还不知道他是谁,又没有和他有任何情感或信任方面的交流,相信很多人在心里还是会打鼓的。

至于未来银行的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和业务功能,其实通过建设银行前边的神操作,已经初显端倪。也就是说,创新、跨界、泛在、共享就是未来银行的发展模式;发展方向一定是在智能智慧科技的运用下,朝着矩阵式、平台型、场景化、网格状方向发展,进而满足产业数字化、客户用户化、产品服务化、服务智能化、组织结构化、连接泛在化、迭代加速化、客群年轻化等现实需要;在业务功能上,不外乎还是金融功能和非金融功能两种。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银行网点将会变成一个金融超市、政务服务大厅、投资咨询点、公益服务场所、社会微课堂、学生学习小课桌、金融博物馆、图书阅览室、失物招领处、生活共享中心以及与时俱进产生的新场景等。
对于这种判断,可以用建设银行的住房租赁、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三大战略”来佐证。

先说住房租赁。就住房而言,如果银行单纯地提供金融服务,则属于正常的银行业务范畴;而住房从金融进入租赁,从某种程度上讲算是跨界,对建设银行来说算是一项业务创新,但同时住房租赁又具有泛在性和共享性。比如受疫情影响,贵州省都匀市关闭了公租房申请窗口。但当地群众可以通过建设银行的线上公租房系统和“建融公租”APP来办理租房业务,都匀急等租房的刘女士就是利用这种方式,在疫情期间,仍然租到了自己心仪的公租房。

再说金融科技。最初的金融科技形态,是为银行自身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的。但随着金融科技功能的日益完善和强大,赋能社会就成了金融科技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这种赋能体现在社会治理、百姓生活、同业支持、企业发展等诸多方面,而这本身就是跨界、泛在与共享的典范。比如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建设银行通过与山西省联合打造的“一部手机三晋通”智慧政务APP,在线实时发布疫情情况,并新上线“新型肺炎防控专栏”“全国疫情实时追踪”和“确诊患者同行查询工具”等,为全省人民提供最新疫情权威咨询和防范知识等,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还有普惠金融。建设银行从最初一年为小微企业发放200亿元左右的贷款支持,到如今一年过几千亿元的贷款支持,并配套多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保护弱势群体的诸如“惠懂你”APP、“民工惠”APP等,不但在这次抗疫战斗中成功地帮助了全国诸多生产医疗物资的小企业顺利开工生产,还确保了农民工能够拿到自己应得的工资。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成功的关键还是坚持了跨界、泛在和共享这个基本理念。

虽然这只是建设银行一家的做法,但像工行、农行、中行等其他银行,除了没有住房租赁这一项业务外,他们在发展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等各自其他业务特色时,也都是基于跨界、泛在、共享这一特征进行设计的。尤其像招行、民生等银行,他们在这方面走的更早,尝试也更多,并且步伐一刻也没有停留过。

有道是所有伟大的转型都是危机倒逼的结果。建设银行早在2018年的时候,就用“消失的银行”来警示全行,认为建行再次来到“死里逃生”的关口,紧接着便在全行提出“开启第二发展曲线”的转型发展思路,并以“三大战略”为抓手,以至于在这次疫情危机应对中既积极主动,又针对性强,还富有成效,可以说是其很好地驾驭并运用了创新、跨界、泛在和共享这一核心思想。
        
或许每一次重大危机都可能会诱发技术、工具与产业升级的革命。建设银行在用“消失的银行”来警示自己的时候,很快就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先是推出住房租赁、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三大战略”,紧接着又推出了“劳动者港湾”,尔后又成立了建行大学等。

如果细致观察,就会发现,建设银行这套组合拳首先坚持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同时又把互联网思维的跨界、泛在、共享特征恰到好处地融合其中,也便有了如今建设银行独特的经营特点和发展思想。
世界每天都在变,未来什么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未来银行的雏形,从建设银行的做法中或许能触摸到个一二三。

《道德经》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了这个能触摸到的一二三,还用担心感受不到万物吗?

您若喜欢此文,请点“在看”,并分享转发!谢谢!
您若想与作者交流,请扫下面二维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关注我们


往期回顾

        1.  敏捷,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态度

        2.  图表示学习介绍

        3.  网络基础(上篇)

        4.  网络基础(下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