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8.3《读图求平均数》微课视频 | 练习

点右边关注我→ 绿色圃四年级资源 2021-08-08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教学设计

教材第89、90页  读图求平均数n      教学提示读图求平均数”是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后,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时学习,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数学统计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n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表示简单数据,能根据数据特点用合适的方法求平均数。2、能读懂条形统计图,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过程与方法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简单条形统计图、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的过程,学会根据统计图求平均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直观性,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n      重点、难点重点1、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简单数据;2、借助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示数的特点,学习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难点1、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用条形统计如图表示简单数据;2、借助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示数的特点,学习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n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例4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准备:空白统计图样图。n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生谈话,引出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了什么? 生:电池。师:对于电池,大家并不陌生,它的用处可大着呢。想一想:你们在哪些地方用到了电池?(预设) *电动玩具上用电池。 *电子表上用电池。*爸爸的电动剃须刀也用到电池。师:电池的用处的确非常大,但废旧电池的危害也非常大,为了保护环境,某校三年级(2)班的学生开展了收集废旧电池的活动。兴趣小组的同学还把收集废旧电池的数量做成了统计表,请同学们认真读表,看能从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

师:其实这些数学信息,还可以用统计图表示出来,我们今天就学习读统计图求平均数。(板书:读图求平均数)设计意图:交流电池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废旧电池的害处,从而引出条形统计图。(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师:兴趣小组的同学还把收集废旧电池的数量做成了条形统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读图,看能从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观察和交流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培养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预设)生:马波和李云萍收集的一样多,都是16枚。  师: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一看马波和李云萍的条形统计图一样高,又看上面的横线对着的左边的数是16,所以就知道了他们俩都是16枚。师:很不错,谁来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从哪里知道的?(预设)*张红云收集得最多。 *李强收集得最少。 *张红云比李强多收集8枚。 *马波比王小娟少收集2枚。*我发现统计图的一格表示1节废旧电池。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了解:用统计表表示数据,简单、明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直观、形象。2、算一算。师:同学们真不简单,看着这个条形统计图就知道了这么多数据。现在请大家算一算: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节废旧电池?看谁的方法最有特点。(生独立解答)师:谁愿意把你的算法说给大家听?(预设)生1:先求一共收集了多少,再除以总人数,(11+19+16+18+16)÷5。生2:马波和李云 萍各收集了16枚,以16 为标准,把张红云多出的3和王小娟多出的2补给李强,就是16枚了。生3:以李强收集的11枚为标准,求出超出的总枚数8+5+7+5=25,再平均分给5个人,最后得到每个人收集了16枚。(对于“移多补少”的方法,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与学生交流,适当降低学习难度。)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把收集最多的、最少的分别与平均数进行直观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是“移多补少”得到的一虚拟数。 3议一议 师:刚才大家运用了很多方法计算了平均每人收集废旧电池的数量,说明大家真的动脑筋了。现在我们来比一比:收集电池最多的比平均数多几枚?收集电池最少的比平均数少几枚?(预设)生1:收集最多的19比平均数16多3枚。 生2:收集最少的11比平均数16少5枚。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把 收集最多的、最少的分别与平均数进行直观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平均数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每天获取最新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