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语不是汉语吗?印尼华人质疑新加坡学者文章是伪命题

国际日报 巴厘之窗 2022-06-08


《国际日报》2020 6 8 日发表了廖建裕的文章(也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其题目,《新加坡采用“华语”还是“汉语”?》实在令人费解,觉得不对头,莫非那是一条伪命题?

汉语本为汉族的语言,现今是中国各民族的族际语言,是中国、港台澳及海外华人通用的语言。汉语在中国本土和世界各地有好几种名称:华文、中文、国语、华语等。无论哪一种名称,所指的都是同一个东西,即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言。在这个意义上,“华文教学”指的就是华人共同语的标准语的语文教学。无论中国抑或世界其他国家的华语,所遵循的都是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中国的规范汉字和汉语语法。新加坡“引进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和采用中国的规范汉字”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应该分清楚新加坡提倡的是‘华语’,不是‘汉语’”这一类的议论就令人匪夷所思,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好比“应该分清楚我们经常下锅和吃进肚里的是西红柿,不是番茄”的说法,不可理喻。事实上,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华文文学和华文教学实践中,都从来没有人议论或计较华语和汉语称谓的是与非。另外有一句话:“东南亚的华人用‘华语’而不用‘汉语’,反映了东南亚土生土长的华裔,对于祖传的语言有深刻的感情。”这同样是逻辑不通。这就好比说如果我称孙中山为孙中山,就表示我的崇敬;而如果我称孙中山为孙逸仙,那就表示我的不敬。”称华语为“华语”或“汉语”,跟华裔对祖传的语言有无深刻的感情没有关系。

汉语或华语是中华文化的产物,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在中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也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开花结果。海外华人长期在与中国本土不同的环境里,在非华人的社会环境中生活,遇到了不同的事物和经历,常常衍生出各种与中国本土相异而带有地方特色的语音、词汇。但是,在汉语或华语的整个语言体系里,这些都是相对很少的个例,完全没有影响整个汉语或华语的语言体系。这在其他语种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因为各族群各地方的语言、方言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样的现象也发生在包括港台澳的中国本土。新加坡的华语,在某些方面,有其一定的独特性。但是这独特性不足于形成自己的语法,自成一个新的语言体系,形成一套有独立规范而有别于汉语的新加坡“华语”。因此,“在东南亚区域,尤其是新马地区,已经形成独特的华族语文”的结论是不成立的。新加坡的华语是华语,若有人称它为汉语,一点也不为过,无可厚非。就好比有人称鲁迅为周树人一样。

汉语词典或华语词典,是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华语语言工具,是认识、学习和运用规范华语的具权威和可信赖的参照、依据和指南。汉语或华语词典“强制性”地要求语言使用者顺从遵循。但是语言是非常琐碎、复杂并时时流动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而收集编辑出版词典的人和集体,无论他们有多专业、多博学、多仔细、多认真,难免会有误解疏漏与不足。尤其是对于通行世界,运用者亿万的汉语或华语,更是这样。同时,随着语言流行、发展、变异、衍生与不断丰富的趋势,词典总会落后而过时,须要好几年一次的修改、更新、充实和重版。所以如果在中国内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无法找到例如巴刹、德士、甘榜、五脚基、鸡饭、鸭饭等”的话,那是不足为奇的,可以理解的。这自然是《现代汉语词典》的不足和缺憾。新加坡政府特地汇集新加坡华族通用的华文语汇的举措是积极的,值得点赞,也必将成为以后新版词典修订的重要参考资料。

再者,作为具语言规范权威的词典,其收入的词条以及对于每一个词的释义和说明,是遵循语音、文字、语法的统一规范和语言逻辑,是以长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约定俗成为依据的。但是,不同的词典在某一些个别词条的取舍和释义时有差异,在社会上的语言使用者们之间也时有争议。各方都有各自的理由和依据。所以不同版本、不同年代、不同编者、不同出版社的汉语或华语词典,比如《现代汉语词典》、《全球华语大词典》等,在某些地方出现差异,那是不足为奇的。就以蜡染花布batik 的华语用词和Bali 岛的华语名称为例,这其实是很普遍的语言问题。是“峇泽”或“巴迪克”或“巴迪”,是“峇厘”或“巴厘”,就让后来华语的使用者们,并由后续的华文词典编辑者的专家们决定取舍吧。在某种意义上,从长远的观点看,广大的华语使用者,包括海外的华语使用者,比词典更具权威和强制性,因为是他们的大多数的语言习惯,即所谓约定俗成决定词典里词条的取舍和释义。

其实,以上所述的种种华语语言与华语词典的现象也发生在中国本土。比如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某些名称名词没有或来不及被收进词典里。但是这不等于未收入词典的名称就不可以使用。海外华人不必,也不会“一定要盲目地跟随一些‘专家’……放弃他们熟悉的词汇”。

“如今还有无数华人使用的丰富语汇不可应用,那不是削足适履吗?”“如果以汉语为规范,这些在民间流传已久的语汇就要让位了。这既不合情也不合理”。诸如此类的感慨应该是多余的。

又,“为了与中国的汉语用法统一,硬生生地以‘巴迪克’取代‘峇迪’,这样的‘规范’是非常片面的。为何坚持汉语规范而削减丰富的中华语汇,让它变得贫瘠无血?”这句话也太夸张了。难道只是因为极少数的字和词的规范问题就会导致“削减丰富的中华语汇,让它变得贫瘠无血”吗?不至于吧!

《联合早报·言论》5 30 日发表一篇有关香港中文政策的文章说:“新加坡的做法是长期展开‘讲华语运动’,‘引进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和‘采用中国的规范汉字’”。这非常明智,也只能这样,因为新加坡的华语本来就是源自于祖籍国的汉语。新加坡,其实也可以,而且有能力编辑出版自己的华文词典,跟中国的汉语词典比美,争权威。但应该明确的是,即便是这样,新加坡的华语绝不可能另立门户,形成一个与汉语决然不同的所谓独特的新加坡华语。因为新加坡华语从根本上就等同于中国本土的汉语或华语。既然这样,那又何必“应该分清楚新加坡提倡的是‘华语’,不是‘汉语’”呢?

《联合早报·言论》那篇文章的作者“批评港府中文政策的失败,呼吁香港政府应该好好学习新加坡的双语政策”。新加坡是先进的国家,在各个领域,包括在华语教学方面,有很多可取之处。但是,香港是中国的香港,华语是香港人的国语,与新加坡的国情和文化语言环境和氛围大相径庭。在香港实行的中文政策,应该而且肯定是中国的中文政策,中国的香港中文政策。万隆:卜汝亮


相关文章链接:
廖建裕:新加坡采用“华语”还是“汉语”?






今日头版





《国际日报》APP





《国际日报》手机新闻网站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国际日报》手机电子版

报纸原版面呈现,具有放大阅读、浏览版面、按日期搜索、多种社交媒体转发等功能。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近期《国际日报》微信版 链接

印尼外长称中国第二批援助物资移交 美国承诺还在路上

印尼病例屡创新高仍松绑 国际社会关注

视频:美国大游行一幕 印尼青年被迫出手并击倒白人

新加坡“骑墙” 忽东又忽西?

印尼总统佐科昨首次主持面对面内阁会议

联合早报 | 印尼为何致函联合国反对九段线

巴厘岛努沙杜瓦成为“新常态”旅游示范工程

廖建裕:新加坡采用“华语”还是“汉语”?

印尼解封疫情强力反弹 新增病例单日创新高

疫情过后忙选举 内长促各地及时支付选举拨款

这篇短文让你了解 华文在印尼的历史与现状

《巴厘之窗》为印尼《国际日报》唯一官方新闻公众平台,《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华文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随《国际日报》在印尼落地发行。印尼《国际日报》与美国《国际日报》均由熊德龙博士创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