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实类医疗节目的情怀与担当

2017-11-13 牛光夏 吕雪童 艺评头条

编者按

近日,由导演郑晓龙、刘雪松执导,张嘉译、王珞丹、江珊、巩峥等众多演员主演的现代医疗题材电视剧《急诊科医生》正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黄金档热播。这部行业剧领先收视,力求校准医院医生与社会的关联点,诠释医者仁心。本期“艺评头条”聚焦纪实类医疗节目的情怀与担当、从张嘉译谈“品质演员”的信任与压力。


纪实类医疗节目的情怀与担当


社会转型期医疗问题层出不穷,医患矛盾一度紧张。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纪实类医疗节目,大胆展示医疗方面真实状况,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协调。我国纪实类医疗节目起步晚,但近年来电视媒体上不断涌现出《急诊室故事》《生命缘》《人间世》《因为是医生》等节目,选题契合现实热点,以纪实手段见证医疗现场,体现了我国电视媒体的现实情怀和社会责任。




鲁迅先生曾说过,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故而他决然弃医从文,意图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启迪民智,改造人的灵魂。他还指出,当时的文艺创作中存在逃避现实、不敢说真话的问题,“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要欺和瞒,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的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1]。

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多元而复杂,是否敢于正视现实且擅于写实,使其利于矛盾的化解与缓和,正向引导社会舆论,呼唤文艺工作者深度触摸现实生活,创作出更多现实主义的力作。

被誉为“人类生存之镜”的纪录片,以真实为其基本特性,是记录时代、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影视艺术形态。面对我国当下浮躁的媒体环境和层出不穷的医疗矛盾,《人间世》等纪实类医疗节目充分发挥电视的纪实特性,在众多“不敢写实”的文艺作品面前,彰显出真诚勇敢的现实情怀和媒体担当。


一、纪实类医疗节目缘起与发展概况


2016年暑期,由上海电视台推出的10集医疗题材纪录片《人间世》播出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医院这一公共空间可以观察到处于生死边缘极致情形下的人间百态。片中不忌言死、不避谈败的客观纪录,使之摆脱了以往纪录片惯常的宣传套路,不复是白衣天使医术高明妙手回春,而是直面现实生活中医学的局限性,呈现了面临某些危重病症时,医生虽竭尽全力却手术失败,年轻的生命在医生的遗憾和亲人的悲恸中离去。


《人间世》没有编剧事先编撰的剧本,也没有精心筛选的拍摄对象,摄制组经过规范的医学培训后,禀持“老老实实记录,真真诚诚表达”的原则,在上海几家医院历经长达两年的蹲守跟拍,最终令观众深刻感受到了真实纪录所带来的感动和震撼。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直接电影大师弗雷德里克·怀斯曼就曾把镜头深入到医院这一公共机构,拍摄了纪录片《医院》(Hospital,1970)。

BBC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就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医疗题材的纪录片,如《人体漫游》《人脑漫游》《令人震惊的医学案例》等。2008至2010年间,BBC连续三年推出了三季医疗纪实节目《怪异的急诊室》。2010年BBC又播出了纪实医疗节目《忙碌的产房》和《儿童急诊》。

忙碌的产房剧照

纪实类医疗节目在我国起步较晚。当前,国产医疗剧良莠不齐,有些制作粗劣、商业化目的明显的医疗剧,不仅几乎等同于医生护士的家长里短、爱恨情仇的情感剧,而且缺乏专业知识支撑,在医疗专业术语的使用上漏洞百出。据医学专业网站丁香园在2014年公布的一份“错误百出的医疗电视剧”调查显示,有85.5%的医生在医疗剧中发现过医学错误,其中急救知识被“误伤”得最重,占74.6%。[2]

而在当下的传媒生态环境中,由于媒体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性报道及对异常、冲突等新闻价值要素的天然偏爱,使得众多新闻媒体中出现了一起起医患矛盾和伤医杀医等冲突性事件的报道,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医患之间的对抗性话语。同时,商业化、娱乐化的节目编排成为当下大众媒介迎合受众的主要方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回避使其丧失了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所提出的大众传播对于社会环境监视和协调的重要功能,甚至滑向“娱乐至死”的深潭。


针对娱乐节目在电视节目中所占过重的趋势,广电总局2011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此后又推出《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通知》。

在文艺政策指引下,一些敏锐的、怀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开始直面中国社会敏感的医疗改革和医患纠纷问题。近年来,北京卫视的《生命缘》、东方卫视的《急诊室故事》、浙江卫视的《因为是医生》和深圳卫视的《来吧孩子》等医疗题材的纪实节目出现在各地电视荧屏上。


二、纪实手段见证医疗现场



纪实是电视传播的本体。纪实类节目是电视媒体节目构成的支柱,也是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最能满足观众心理需求的节目形态。已故著名电视人陈虻认为未来的电视将是“有纪实者生,无纪实者死”。[3]如今纪实理念已经成为所有成功电视节目形态的重要元素之一。

医院这一特殊的公共机构每时每刻都上演着生死悲欢,具有天然的戏剧性。随着社会包容度的提升,电视媒体选择把镜头安放在了医院的急诊室、病房、抢救室、待产房等医疗现场,24小时持续拍摄一线的手术治疗过程,见证真实的生死营救和悲欢离合。《急诊室故事》《生命缘》《人间世》等纪实节目里扣人心弦的急救场面,一个个令人唏嘘的人生故事,一幕幕生死抉择背后的人性光辉,引发了社会舆论和医学界、传媒界的热烈讨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称这类纪实类医疗节目为“真正现象级的节目”。


1. 大尺度、全方位的纪实手法

不同于医疗题材电视剧的情节排演和健康讲座的语言传播,纪实类医疗节目把镜头对准手术室、产房、急诊室等普通人难以进入的医疗重地,以极强的专业性、真实性、现实批判性,完成一次次全方位、生动的医学科普,用纪实语言近距离展示了现代医疗机构中的医患群像。

东方卫视的观察式真人秀《急诊室故事》采用固定摄像头的新型拍摄模式,78个遍布医院10个重要场所的固定摄像头,如同墙壁上的苍蝇一般,全方位记录医院急诊室——这一对于电视观众来说既陌生又熟悉的公共空间里发生的生命故事,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观影感受,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对社会环境的监视功能。

纪录片《生命缘》《人间世》则以长期蹲点的跟拍方式为主,配合安装在急救车、手术室、待产室的吸盘式摄像机进行远程遥控拍摄。

《生命缘》节目组还启用了医疗直升机拍摄全景,在影像素材的收集上下足了功夫。


2. 高难度病例记录中凸显感悟生命的主题

普及医疗知识、展示现代医学发展水平是纪实类医疗节目的重要目标,因此真实的、多元化的案例分析必不可少。例如《生命缘》节目组就选取了发生在国内顶尖医院里的高难病例,为普通观众打开了一扇扇医学奇迹的大门。

在第四季中,包括患有发病率万分之一的心脏血管疾病的婴儿,肿瘤大如脑袋的两岁男童,艰难产子的白血病妈妈,以及患有罕见疾病过早衰老的14岁少女。这些极为复杂的病例分析和争分夺秒的手术实录,无不体现着当代医疗的进步,医护人员的高超水平和敬业精神。

另一方面,记录人与疾病抗争中的生命感悟也是纪实类医疗节目的价值所在。《急诊室故事》第二季除了比第一季多增加了20个固定摄像头,主题设计也更加明确。第一期以“生命攸关”为主题,记录了钢筋意外插穿腹腔和自发性脑溢血两个惊险急救案例;“当你老了”展现老年病患与亲人之间的相偎相依,“生活不易”选取了一线工人工伤实录,“工作在医院”讲述急诊一线上医生护士守护生命的故事。

《人间世》10集的主题则用更加精练、饱含情感的词汇构成。


“救命”是抢救失败后医疗工作者的惋惜与无奈;

“理解”是反思医疗资源短缺和急救效率问题;

“团圆”一集颂扬器官捐献者的大爱;

“告别”一集则通过临终关怀病房的日常工作教会人们正视死亡;

“选择”展现了病患在生死之间选择的勇气;

“信任”凸显医患双方信任的重要性;

“新生”歌颂医疗带给绝望病人的希望;

“坚持”展示医疗工作者面对失败后继续工作的信念和责任;

“爱”则为坚强乐观直面疾病的平凡生命喝彩。



3. 多视角与故事化的叙述模式


纪实类医疗节目的独具魅力之处,在于揭示了医疗过程的真实面目,客观上为观众提供多个角度来解读医疗行业,以促进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例如:

固定摄像头拍摄的《急诊室故事》以旁观者的全知视角进行叙述,静观急诊室中各色病例的救治现场;

《生命缘》从高难病患的视角出发,充分挖掘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感受;

《人间世》采用蹲点医院拍摄记者的第一人称限知视角,用参与观察式纪录片的叙述方式展开故事讲述;

《因为是医生》选用青年医生的视角,记录这一群体成长的同时,也记录了医生们对医患问题、医疗现状的探讨和反思,为普通大众了解医疗工作者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机会。

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是纪实类医疗节目在黄金档赢得收视率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其良性传播的有效方式。《人间世》第五集《选择》讲述了两个面临艰难抉择的女病人的故事。该集开门见山就把37岁的陈莉莉和43岁的徐喜娣面临的选择摆了出来:一位是要摘除子宫保命,另一位要通过试管婴儿完成再生育心愿。悬念由此展开,究竟是什么情况让她们迟迟无法选择,又是什么支持着她们勇敢面对生命当中的艰难选择?对两位女性人生故事的交叉剪辑,成功吸引了观众的好奇心。故事最后,两个女人的心愿和选择似乎都十分顺利。然而人生如戏,命运的选择权有时候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陈莉莉的病理报告显示切除子宫是她唯一的选择,徐喜娣在怀孕两月后胚胎停止发育,再一次面临失败。现实是残酷的,但是片中两位女性在面对厄运时的坚持和坚强,感动了无数观众。


三、选题契合现实热点


尽管国家推行的医疗改革已走过20年风雨,现代医疗体系中存在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服务缺乏公平与公正等问题仍不容忽略。

在围绕医院所展开的负面事件报道中,医院和医生的形象被一定程度“妖魔化”,对医疗行业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电视媒体泛娱乐化和自媒体盛行的时代,人们渴望真相,又越来越难以理性地认识真相,此时主流媒体的理性发声和正面利用话语权威至关重要。

定位为中国首档医疗人文真人秀节目的《因为是医生》,紧扣当下不容乐观的医患关系这一社会问题,聚焦年轻医生群体,客观上给了青年医生发声的权利。

面对血淋淋的急救场面,东方卫视《急诊室故事》摄制组冷静地记录了一百多名患者真实的就诊案例,50个急救故事,以医生和病人的自述为主,其中既有医生齐心合力争分夺秒的抢救过程,也有医生与患者的矛盾冲突,更有生死线上的动人感情。

《人间世》除了第一集中三个手术不成功的病例外,还如实记录了一些细节,包括病人家属对医生变更手术方案的不理解和埋怨、接受肾移植手术的病人醒来后对家人说的第一句话是“还有钱没”、以及病人家属冲进监护室掐住值班医生脖子的一段监控录像等,这些没有在剪辑台上被删掉的细节还原了中国式医院本来的样子,达到了片子总导演周全希望“通过观察医院这个社会矛盾集中体现的标本,展现一个真实的人间世态,既有人性的光辉,也有人生的无奈”的目的。

当然,避免医患冲突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方合力并加强制度建设,也需要更多像《人间世》这样客观理性的文艺作品进入到大众传播中来。

当前纪实类医疗节目仍有一些不足,期待媒体对现实的呈现更为立体和全面,在众声喧哗中用理性和真诚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类型与风格的多元发展究”

(项目批准立项号:16BC03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首刊于《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期 总第16期

《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

《中国文艺评论》常务副主编、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牛光夏: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

*吕雪童: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何美

网编:温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