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谣言粉碎机丨再不听莫扎特,你就输在起跑线了?

脑人言 脑人言 2022-06-09


撰文丨D(浙江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生)

编辑丨qingning

排版丨小箱子








莫扎特效应从何而来?1781年,当莫扎特在伏案谱写K.448,即D大调双钢琴鸣奏曲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他的这首曲子还会被科学家当做重点研究的对象,甚至有一个以他的名字而命名的词语被创造了出来并广泛使用,即“莫扎特效应”。值得玩味的是,虽然各位读者可能还没有欣赏古典音乐的习惯,但是大家对这个词或许都多少有点耳闻。https://kansaspublicradio.org/kpr-news/value-classical-music-more-important-mozart-effect“莫扎特效应”这个词最早是由Dr. Alfred A. Tomatis,一位法国的研究者创造出来的。他使用这个词来描述听音乐可以帮助大脑发育。然而,这个词是怎么被真正赋予现在的含义,乃至最后席卷全球呢?一切的故事都开始于1993年的一篇Nature的论文,美国加州大学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员Frances H.Rauscher发表论文声称1,在听完K448乐曲之后,学生的空间推理能力测试成绩普遍比没有听音乐的学生提高了8-9分。随后,1994年的纽约时报更是直接撰文《听莫扎特真的能让你变聪明》(CLASSICAL VIEW; Listening To Prozac… Er, Mozart)一文,并在其中大肆鼓吹莫扎特比贝多芬要更加伟大。看到这,我不禁缓缓打出一个问号,莫扎特效应真的有这么厉害?于是我仔细阅读了这个只占有一个版面的文章,发现这个所谓的空间推理能力的增强效应只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有效果。多短呢?增强效应在10-15分钟之后就完全消失了,而且增加的只是空间推理的能力。作者也没有关注其他方面的能力,更不是媒体所大肆鼓吹的智力。并且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还着重强调了他们只进行了莫扎特音乐的测试,并没有测试其他类型的音乐,所以这个测验并不能说明莫扎特音乐的特殊性。然而媒体还是忽略了作者的本身意图,进行了“喜闻乐见”的选择性报道,不禁让人感叹这种新闻报道的标题党果然是由来已久。








莫扎特效应是真是假?那么莫扎特效应到底是真是假呢?1999年Christopher F. Chabris同样在Nature上发表文章2,他运用Meta分析(一种使用统计学方法对资料定量综合的分析),做出了听莫扎特音乐只是短暂的激活了右脑,然而对所有检测的认知能力的增强效应都很小,并且对于智商和推理能力基本上没有任何影响的结论。尽管如此,莫扎特效应的传播并未因此停下脚步。之后的媒体宣传更是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受众群体,他们号称听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提升孩子的智力,于是莫扎特音乐的CD一路畅销,雄踞各大榜单早教类音乐前三。值得庆幸的是科学家们依然没有放弃与莫扎特效应的“斗争”,随后德国政府应民众要求,组织了多个学科的专家,对音乐和智力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的评判,于2007年4月发布了长达154页的研究报告3。报告声称,被动的听莫扎特的音乐,或者是任何你享受的音乐都不会让你变得更加聪明。随后,在2010年发表的另一篇Meta分析报告,总结了涵盖3000名被试的40篇科研论文,结果显示未能找到支持莫扎特效应的直接证据。4

http://www.xinwenhua.com.cn/user/t-18881.html

写到这儿,笔者暂停了一旁播放的莫扎特音乐,这一波又一波的造神运动最终还是让卖CD和做早教的那波人先富起来了啊。然而造谣只是一张嘴,辟谣却是跑断腿。笔者不禁想起,有一次开车带小侄女外出的时候播放了一首梁博的《我不知道》,在笔者跟着哼的一瞬间被舅舅直接呵斥打断,然后音乐被换成了莫扎特的钢琴曲。所以说,又有谁会知道,94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竟然会影响至此呢。不仅如此,莫扎特效应也许还导致了在有些人的心中,听古典音乐相较于听其他音乐类型的迷之优越感。







莫扎特效应的真实作用?虽然莫扎特效应已经被证明和智商没有直接联系,但是一些研究表明,莫扎特的音乐还是会对人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比如Turner 5发现莫扎特的音乐可以降低癫痫样神经元的异常放电,虽然贝多芬的音乐也有同样效果。而2016年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 6的一篇论文表明,无论是人还是大鼠,在聆听了莫扎特的K448乐曲之后,都可以提高聆听者的记忆力和空间推理能力。具体来说,听过K448乐曲的学生,折纸、裁纸实验的准确率明显更高,找到迷宫游戏中逃生路线的耗时更短;而听过乐曲的大鼠在水迷宫实验中的表现也好于对照组。这些结果又支持了1993年Nature的结论。另外他们还发现了大脑的分子层面的变化,比如,听了K448乐曲的大鼠,从28天起,在其大脑听觉皮层以及与学习记忆能力相关的海马区中,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TrkB蛋白的表达量就比没有听乐曲的大鼠更高。最有趣的是,根据之前的研究另外一位音乐大师勋伯格的音乐却起了相反的作用,鉴于勋伯格的音乐是无调性音乐的代表,研究者猜测也许这一结果指向了节奏对于莫扎特效应的重要性,然而具体的原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7

如今学术界对于莫扎特效应的研究,也不仅仅局限于莫扎特的音乐,更多的研究者在研究音乐对认知和情绪加工的影响。神经学家Erin Jenson提出,通过记录处理高难度问题的时消耗的能量少和多,可以看出在这方面认知效率的高和低。而在Thomas Flohr8设计的实验中,经过音乐教学的学前儿童在处理空间信息的操作时,记录到的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 EEG)活动比较低。说明音乐有效提升了空间信息的处理能力。

在另一项EEG实验中,Tlden lwkai 9发现,当被试听到欢快的音乐时,大脑两半球的交流会增加,尤其是额叶部位的α波的增强,而α波被认为是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但是不和谐的声音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他们在EEG实验中还发现,专门负责音乐旋律加工的脑区在音乐的刺激作用下一每秒上万次的速度彼此连接,同时也快速地产生了共振,并释放α波。通过对大量欢快音乐的分析得出,乐曲中的节奏旋律几乎和脑频率对称,都是30s一个循环,而欢快的音乐每30s就会出现一个高峰。所以这种有规律的旋律在大脑中激发的反应最大。被音乐激活的脑区中有的脑区会同时负责其他的认知加工,比如左侧枕叶在符号解码方面起作用,而前额叶执行对音乐信息加工整合协调的任务。各个脑区彼此之间通过神经突触相互连接和作用,从而有利于整体行为水平的提高。

同时,音乐也会影响人的情绪体验。比如基底神经节参与加工积极情绪,这部分神经对音乐中的积极内容进行加工,并且有助于回忆和再现令人愉快的事件,激发人的正性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也可以促进认知加工水平的提高。

实际上,原始的莫扎特效应的论文,从来没有提到过听音乐可以提升智力。一切都是由于无良媒体的大肆宣传,才让部分商家有了可乘之机。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音乐对人身心的影响,当然如果你喜欢音乐,根本不用考虑那么多,因为音乐本身就会让你感到快乐,而快乐对身心有益这一论点几乎是无需证明的。如果你不喜欢听音乐,也大可不必担心,不听莫扎特,不听古典音乐,甚至就算不听音乐,也不会让你输在起跑线上。
往期精彩伤心的人别听慢歌,靠谱么?

神经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脑波音乐

长辈为什么痴爱广场舞、K歌软件——其实是音乐在延缓着大脑衰老


封面来源:

https://media.wnyc.org/i/1280/720/c/80/2018/10/mozart-effect.jpg


参考文献:

1. Rauscher FH, et al. Music and spatial task performance. Nature, 365(6447):611 (1993).

2. Chabris CF. Prelude or requiem for the ‘Mozart effect’?. Nature, 400(6747):826-827 (1999).

3. Abbott A. Mozart doesn't make you clever. Nature News, (2007) doi: 10.1038/news070409-13

4. Pietschnig, Jakob, Martin Voracek, and Anton K. Formann. Mozart effect–Shmozart effect: A meta-analysis. Intelligence 38.3 :314-323 (2010).

5. Turner R. The acute effect of music on interict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s. Epilepsy and Behavior, 5:662–668 (2004).

6. Xing YS, et al. Mozart, Mozart rhythm and retrograde Mozart effects: evidences from behaviours and neurobiology bases. Scientific Reports, 6:18744 (2016).

7.Bates, F. C. & Horvath, cT. Discrimination learning with rhythmic and nonrhythmic background music.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33, 1123–1126 (1971).

8. Hughes J. The Mozart Effect. Epilepsy and Behavior, 2(5):396-417 (2001).

9. Engel A, et al. Temporal binding and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sensory awarenes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5(1):16-25 (2001).


END




关于我们



脑人言”是公益的脑科学原创科普团队,由海内外一线科研人员组成,专注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脑机接口等领域的科学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关注请长按上方二维码;转载请联系:trueyLucidity;合作请联系:iam7182;加入作者团队请联系:chinatang2010



友情赞助



点亮“在看”,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