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 | 俄克拉何马大学教授Dr. Song:童年经历如何塑造今后的人生

脑人言 脑人言 2022-06-09


编者按

本栏目旨在与脑科学相关的科研人员以及产业界人士深入交流,直击科研和生产一线,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脑科学现状和未来发展动态。



背景及嘉宾介绍


近期的热门电影“少年的你”引起了全社会对于校园暴力的广泛关注。影片故事发生在高考前夕的高中校园中,女主人公陈念一直受到以魏莱为首的小团体的校园欺凌。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促成霸凌行为的不只有霸凌者本身,畸形的家庭教育也会培养霸凌心理,而旁观者的麻木冷漠也加重了欺凌带来的伤害。影片讲述了一种极端的校园暴力,但实际上,大范围的更低烈度的校园霸凌正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从事儿童心理发展的专家宋海荣博士,来一起探讨霸凌心理的成因,童年创伤的应对,以及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


宋博士于2009年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心理系毕业,现于美国的University of Oklahoma任副教授一职,并且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主攻的两个研究方向,一是行为数据的分析和建模,二是儿童心理的发展与健康。

《少年的你》海报

来源:http://ent.jxnews.com.cn/system/



PART 1

  从《少年的你》说起


主持人: 据资料显示,在2018年检察机关逮捕的校园欺凌犯罪的案件有3407人,起诉了5700多人。所以电影里展示的只是真实世界里的冰山一角,其实有很多被欺凌的孩子不愿意讲出自己的故事。请问您有直接接触到一些校园霸凌事件的当事人吗?

嘉宾:有的,我初中的一个女同学就是霸凌事件的受害者。父母离异后她和妈妈弟弟生活在一起,而妈妈经常混在外面,对姐弟俩的关心照顾也不多。这个女生虽然相貌一般,但唱歌很好听,还在校园歌手比赛中拿过奖。但世事难料,她后来被学校的几个小混混盯上了。突然有一天,她怀孕和打胎的流言蜚语就在学校里传开。在这以后所有的女生都像躲瘟疫一样躲着她,对她冷嘲热讽指指点点。但人言可畏,这些不经意的言语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欺凌,在心理学上叫relational aggression(关系性攻击)。她在不久后便退学了,也彻底退出了我的生活。直到四年前我听到了她自杀的消息,那天我大哭了一场,心情也很复杂。

所以当霸凌事件发生的时候,不管是说旁观者、受害者还是施虐者,事情本身对于他们未来的心理都会有很长远的影响。对于那个女生来说,这件事也肯定影响到她后面的感情经历跟婚姻生活。在那个年纪孤立无援地去承受那样的痛苦, 我现在还能想象出她很受伤很无奈的样子。

校园欺凌

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


主持人:您能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分析一下霸凌行为背后的心理吗?

嘉宾:施暴的心理可以分为有很多种。有的施暴者自己本身被霸凌过,他就以欺凌比他弱小的人来获得一些掌控感,或者是一种变相的发泄或报复。在这种情况下,他施暴的程度可能比他曾经接受的霸凌的程度更为严重,他往往会失去控制。另一种是在他受欢迎的光环下,有一定的号召力而且在心理上也有优越感。这种孩子也有很多心理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有可能是没有被父母长辈当作一个独立的人被看待。他以自身的条件来欺凌弱小获得一些快感,也因此拥有很多拥护者。 还有一种孩子的霸凌很隐性,这种孩子看起来乖巧但会倾向于利用一些心理操控来对一些人进行有目的的伤害。他可能自己不动手,但是他会通过操控别人的行为,来构成对第三方的一些直接或间接的伤害。他施暴的原因应该是在带领别人的霸凌中获得一种掌控感,这个是他们最有利的一种需求。


主持人:能不能说霸凌者是在共情能力和同理心方面有所欠缺呢,也就是说他们不能体会感知到施加在别人身上的痛苦?

嘉宾:这个事情是要分开看的。同理心是说一种能以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体会情绪和情感的能力。但其实很多霸凌者是能够明白他们的这种行为给对方带来的感受和伤害。他缺乏的是一种悲悯心和同理心关怀,也就是说他的行动跟他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之间是脱节的。当然有很多霸凌者在同理心方面是有欠缺,特别是有早期的创伤经历的孩子,比方说他可能被自己父母严重虐待,或者说严重忽视。这种成长经历让他共情能力受损,他很难跟别人建立真实的关系,也很难去真正体会别人的这种情绪和情感。 

校园霸凌者

来源:http://www.sohu.com/



PART 2

  童年经历对成年后的影响


主持人:有一种观点是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童年阴影,您认同这种观点吗?

嘉宾:这句话有它的道理,但有些太绝对了,因为这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每个人的童年都有或多或少的遗憾和不满,但并不是所有的都会成为阴影。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不存在完美的小孩,当然也不存在完美的童年。一个天生高敏感型的孩子,他们容易对声音光感等过度反应,比一般孩子情绪化,这不是一个孩子的错;而他们的家长也可能因为孩子很难带而更可能对孩子发脾气,这也不能说是家长的错。可能孩子成年以后会把问题完全归结于原生家庭上,觉得是一个阴影。但当他开始扮演父母的角色时,他会发现做父母的工作是非常难的,这不是一个可以中途放弃的工作。


主持人:您觉得哪些经历比较容易造成童年创伤?比如说父母离异或考试失利?

嘉宾:对。比如说我有一个同学,每当她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她的梦境中就只有一个场景,这个场景永远都是在考试,而且她在梦中永远都是考不好的状态。像这样的情况就算是一种创伤,而这种创伤不一定要是童年创伤。学界对于造成创伤的重大事件其实有一些共识,例如父母离异,父母死亡,被父母留守等。还有自然灾害,宠物死亡,来自家庭成员或是同学的霸陵等,也会发展成一种心理阴影。这些童年创伤都是学界公认的,虽然这些因素带来的创伤程度因人而异,但伤害都是存在的。

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创伤

来源:http://www.qbaobei.com/


主持人:童年创伤是可以在成年之后被减轻或修复的吗?

嘉宾:总体来讲,大部分的创伤是可以通过后天良好的环境和个人努力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它能不能够被彻底修复到这种伤害从来没有发生过的程度,我个人表示怀疑。有一项研究是这样的,研究人员收养了孤儿院中的孤儿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让他们成长。这些孤儿的大脑最初有所损伤,损伤集中在掌控情绪和认知的颞叶部位。但这个部位在后面这种家庭环境的滋养下,它的功能跟组织就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他是否能改善到正常孩子的水平,我觉得不太可能。

其实很多人纠结着期望彻底抚平童年创伤,这种执念是让他最难受的一个地方,也是阻碍他个人心理成长的一个牢笼。其实你能去理解接纳它,让它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就已经很好了,当然这个过程会可能会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心理咨询中有一种叫narrative的方法是把过去的事情像编故事一样将其前因后果理顺。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能理智地接纳真实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和事情所带来的影响。然后将这些过去作为一个记忆打包,放在心里的某个地方,带着它一起上路。疗愈的效果就达到了。



PART 3

  家庭教育怎样帮助儿童心理发展


主持人:在发育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是关键期对于某些性格能力的形成十分重要,如果错过了关键期,这些技能的形成就会十分艰难。您认同这种观点吗?还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怎样能让孩子拥有最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呢?

嘉宾:我认为关键期是存在的,就像盖一栋高楼地基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因为过度重视孩子关键期的成长而忽视了孩子其他时期的发展。亲子关系是动态变化的,是需要一直维护的。比方说前三年跟孩子的关系特别好,建立了很强的感情纽带,但是后面三年如果放松了,这种关系的质量有可能就会有所下降,对孩子负面影响也会发生。

为了让孩子拥有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早期亲子关系的质量,能让孩子觉得无论生活发生什么事情,家长都是能够托起他生命的这样一个人。如果能让孩子有这样的一个非常笃定的认识,那么家长在早期教育里面就已经做的比较成功了。做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例如抚摸,爱护,陪伴等,很多细小的末节都是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当中慢慢灌注进去的。可以说,亲子关系对孩子的一生都是重要的。 

家庭教育

来源:http://www.sohu.com/


主持人:当母亲后最大的体验和心得是什么?它们对于自己的科研工作有没有什么帮助?

嘉宾:个人心理成长方面,我觉得他们其实带给我很多。首先让我觉得自己的童年又过了一遍一样,我能去跟着他们的视角重新看待这个世界,孩子的存在使我的生命更加完整。在工作方面,虽然孩子的出生会带来一些牵绊,比如说不能在每天工作12个小时,需要赶他的活动照顾他,但是在与孩子的陪伴相处中,我对于研究的一些现象和课题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也指引了我一些新的研究方向。 


尾声及嘉宾寄语

主持人:想问下您作为儿童心理学这个领域的专家,能给这个领域的科研新人一些建议吗?

嘉宾:我觉得这条路很辛苦,但是收获也很大。在这条路上可能会遇到很多不确定性。比如我在加州读博士的时候,在9个月里面,我经历了很多挫折带来的一种不确定性的折磨。我并不确定花了很多心血的一篇文章,最后是否能有好的结果,毕竟我们总希望投入会带来产出。所以这条路比较漫长,中间的坎坷也很多,可能两三个月都在一个问题上停滞不前。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讲,我很享受能在认知层面不断有新的挑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能够始终带领我跟进学术前沿,朝着感兴趣的方向在走。这种挑战带来的喜悦,会帮助我战胜科研道路上经历的挫折。

还有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也很重要。是求真求知、做新的发现,还是学习知识、了解别人的成果,我觉得这个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前者是要做一个独立的科研人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完成一整套的流程。后者可能是去读别人的论文著作,了解这个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如果要做一个独立的科研人员,这个道路会比较艰辛;如果是要作为一个科普人员去了解别人的东西,可能相对要简单一点。 


知识卡片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重大创伤性事件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麻木类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


关键期: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某些行为在适当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的时期。当关键期过去后,形成某种技能也并非不可能,只不过极其困难而已。任何行为的成功出现都有一个发展的关键期,这取决于有机体的生物准备和环境的支持。


嘉宾介绍

宋海荣(知乎ID:Dr.Song心理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ersity of Oklahoma)心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Director of Data Analytics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心理系博士毕业, 研究兴趣包括行为数据分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担任《Adversity and Resilience Science》的Consulting Editor,美国心理学协会(APA)会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的《心理科学进展》编委。


制作人员

主持人:鸽子(神经生物学硕士 儿童教育从业者)

策划:阿玉(东南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

编辑:兰花豆

封面:尼卡

排版:Rino

关于我们

脑人言”是公益的脑科学原创科普团队,由海内外一线科研人员组成,专注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脑机接口等领域的科学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关注请长按上方二维码;转载请联系:trueyLucidity;合作请联系:iam7182;加入作者团队请联系:chinatang2010


友情赞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