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它是一部包裹着惊悚外衣,在同性恋视角下揭露男权社会的电影

铃鼓先生的橡皮头 抛开书本 2019-03-30
戳蓝字关注我们哦!

书本剧场,声色思想




2016年《夜行动物》上映,我单纯地对片名抱有好感,当时看了觉得还不错,色彩和气氛很喜欢,不过感受也仅止于此。前一阵子,彻夜难眠,恰逢关于“雄性气质”讨论,想起了《夜行动物》,但对电影本身淡忘不少,便翻出来又看了一遍,万万没想到我竟然看过如此妙不可言的电影。


正如我在“开学第一课”与“雄性气质”的末尾写到,“豆瓣7.4分,恕我直言,这帮人根本就没有看懂这片”,《夜行动物》是一部建立在隐喻之上的,包裹着惊悚外衣的,在敏感的同性恋视角下揭露男权社会的电影。


失眠




女主角苏珊事业成功,可与丈夫的感情却行将就木,苏珊一边无力地挽回,一边彻夜失眠。对白中透露了一些关键信息,她的前夫说她从不睡觉,取了“夜行动物”这个绰号,也说她是完美的人;她的母亲说她的性格太刚烈(Strong);她的好友说她对自己太过严苛(Awfully hard)。


虽然影片没有直接展现苏珊的工作状态,只言片语之间,一个工作狂般的“女强人”形象呼之欲出。不过苏珊的扮相与气质绝非呈现“中性”,这显然是在切断一个强势女性内在与外在的刻板对应关系,我姑且称之为“气质错位”。




片名《夜行动物》非常值得玩味——稍微撇一眼电影海报就知道这肯定是讲“人”的剧情片。“夜行”(Nocturnal)暗含了人物在夜里活动,为什么没睡觉,在夜里干什么?“动物”是原始的、自然的、不受约束的,直接地寻求自己果腹与繁殖两大欲望。这样,影片轮廓已然浮现。


“夜行动物”在影片中直接指苏珊本人,其失眠的原因有二:一是焦虑,对自我的严苛要求,事业与家庭;二是未满足的欲望,对同床共枕的渴望,对完美爱情的渴望,对幸福家庭的渴望。弗洛伊德有言:“梦是欲望的满足”,可她偏偏睡不着,她一直处在欲望的“饥饿感”中,经常熬夜的朋友应该能理解。


这种状态下,前夫爱德华的一本献给自己的小说吊足其胃口绰绰有余。


母亲



影片是以苏珊画廊开幕式上的一组行为艺术作为开场。赤裸而浑身赘肉的中年艳妆女人站在暗红色幕布前跳着招摇的舞蹈。这个作品一方面讽刺消费主义之下人的异化,另一方面强烈暗示了这些女人生殖的功能和母亲的身份,丰乳肥臀,背景血红。


另一个是苏珊在办公室的中景镜头,同样暗红色的墙面,墙上挂着一副艳俗主义的画作——一个在扭曲透视下变形的女性人体,有一个硕大的臀部。女性身上有着两种属性,一是母亲属性,生殖、孕育、丰饶;二是情人属性 ,性、情爱、激情。


这两组镜头苏珊都在场,暗示了她母亲的身份,之后的剧情也证实了她的确有个女儿。



苏珊早在19年前就是当过母亲的人,她和前夫爱德华有了孩子,两人分手并单方面决定流产。用天主教的说法,这是在谋杀,杀害了她和爱德华的孩子,也扼杀了她孩子母亲的身份。


流产虽然与她保守的家庭格格不入,但苏珊就如其母亲所言,她终究离开了爱德华,终究成为了母亲那样的女人。



苏珊的家庭,白人,基督徒,性别歧视,共和党,其母亲正是极端保守的典型代表,她干涉苏珊的婚姻,将同性恋哥哥逐出家门。苏珊口头上断然否定自己与母亲相似这样的说法,但敏感的爱德华看出了母女俩有着同样的眼睛”,而母亲也一口咬定苏珊迟早会像自己这样,并作出预言般的判断。


既然是预言,那就终究会成真,通常,女孩会像自己的母亲,男孩会像自己的父亲。苏珊最终选离开了脆弱敏感的爱德华,投入英俊潇洒更富野心的哈顿的怀抱中,选择了母亲口中的市侩庸俗之事。


(我不得不指出,“保守”是一个极难定义的概念,评价“保守!”之前应当先确定其到底在保守什么,如果是保守自由的传统,有什么理由不去捍卫呢?)


敏感


苏珊彻底抛弃了爱德华,以一种“残忍的方式”。爱德华的扮演者是杰克·吉伦哈尔,这个角色几乎是量身为其打造的。吉伦哈尔始终透露着一种内收的气质,或者说是一种阴柔的气质,大名鼎鼎的男同性恋电影《断背山》的主角之一便是由吉伦哈尔饰演。


本片中吉伦哈尔所饰演两个角色,一个是前夫爱德华,一个是小说中的男主角托尼,都是敏感脆弱的角色,吉伦哈尔完美诠释了人物的应有的气质,信手拈来。




电影中,有三条时间线:一是现在的时间线,从“现在”缓缓向前;二是,虚构的小说中的时间线,从“开始”缓缓走向结束;三是女主苏珊回忆,按照逻辑插入片中。


回忆不过是碎片,过去发生的事并没有完整地呈现,但一个完整的虚构故事已然暗示了现实中过去发生的事,这一点着实精妙。



小说中的托尼就是强化版的爱德华,是现实的放大,所以,吉伦哈尔倾其所能地表现了托尼的脆弱。托尼又高又壮,结实的肌肉,满脸的胡须,浓密的胸毛,实际上却是一个软弱的男人,面对更为强势的人根本保护不了自己的妻女,连反抗的勇气都不曾展现,反而涕泗横流,最后以非常黑暗的方式失去一切。


这比苏珊塑造的反差更为强烈,同样也意在破坏男性外在与内在强有力的联系,同样也是“气质错位”。



虚构的惨剧发生在深夜的得州高速公路上,一个凭空出现的“意外状态”,一个学猫叫、留着长指甲的男人,象征着强大的性能力与十足的侵略性,与托尼的无所作为、痛哭流涕反差极其强烈。这人显然也是强化版,如果放在现实中,除去“奸杀”这样的极端表达,这显然是一个很男人的男人。


托尼虽然在他人的帮助下最后杀掉了他,但自己过于软弱,无法承受这一切,连同自己也一同杀掉。


问题就在这,为什么会有“一个男人该有‘雄性气质’”这样的联系,为什么一个脆弱的男人会在故事中以悲惨的方式失去一切,为什么一个敏感的男人会在现实中会被妻子抛弃?


同性恋



片中,苏珊的画廊内有一个现成品雕塑,一个布偶驴直立悬挂在玻璃柜中,满身中箭。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中箭的圣徒塞巴斯蒂安,被人们捧为了同性恋的保护神——圣塞巴斯蒂安欣然接受射向他的“箭矢”。


那么这件雕塑是在此基础上的再创作:驴浑身的箭矢显然比油画中的圣徒身上的更多,暗示了同性恋者一方面接受着爱人的感情,另一方面也因性取向承受了更多的伤害;为什么是驴而不是马呢,大概性取向的差异与驴和马的差异一样的小,本质上也没那么多区别,不过都是人为的划分。



汤姆·福特是个混迹时尚圈的大佬,有着极佳的审美,跨界拍电影,做做导演,同时他还有一个身份“标签”,便是同性恋。虽然全片讲述了一个异性恋的故事,一个男性向女性复仇的故事,但在我看来,电影彻头彻尾地站在了一个超越了性取向和性别的角度来揭露男权社会。


苏珊有一个好闺蜜是同妻,她却意外地表达了对自己丈夫性取向的支持,并指出了这样的关系比性欲更持久,夫妻两人是亲密的伙伴。


这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关系,各方面妥协并达到平衡——性取向指向性,将性和爱情从婚姻中剥离出来,婚姻成为纯粹的物质的强强联合,同时使得短暂的性与爱情更加的自由,而需要稳定的家庭则因为纯粹的婚姻更加的长久。



苏珊的哥哥是名同性恋,被家庭遗弃,而爱德华对其充满了善意。爱德华,因为在塑造上有意的“气质错位”,在某种程度上,他代表了一类敏感脆弱“阴柔气质”人,这包括所有这样的人,直男、男同甚至是柔弱的女性。


那么爱德华报复所报复的对象,苏珊,也同样因为“气质错位”——她是男权社会下规驯的产物——而代表了这个男权社会所派生出的对于弱者的歧视。男权社会的症结不在于“男”,也不在于性别、性取向和个人气质,而是其中隐含的对“强”的崇拜,和对“弱”的唾弃,俨然如同一座“社会丛林”。


那么加害者就不仅仅是男性,而受害者也不仅仅是女性,但一定是“强者”加害于“弱者”。



但全片仅仅只谈是俩人的感情问题,剧情全发生在两人感情的博弈之中,导演极其地克制,最大程度上消解了对现实的影射,全靠蛛丝马迹来暗示海平面之下的冰山。


精致华丽而欲言又止,大概和导演汤姆·福特同性恋的身份有关——他的性取向注定会给他带来一个不那么友善的环境,从而造就了他敏感的神经和细致的体悟,同时他并不玩弄“政治正确”,而是构建了一个步步惊心的寓言故事、一座优雅前卫的私人迷宫。


如果说这篇文章是“激进的”(实际上并不激进),那么下篇写的电影便是“保守的”(实际上也不算保守),同样也是主人公黑夜无眠——保罗·索伦蒂诺执导的电影《绝美之城》。



 和前夫托尼(杰克·吉伦哈尔 Jake Gyllenhaal 饰)离婚后,苏珊(艾米·亚当斯 Amy Adams 饰)嫁给了名为霍顿(艾米·汉莫 Armie Hammer 饰)的男子,尽管两人的婚姻已经维系了十多年之久,但很显然,这段感情早已经失去了激情,疲态尽显。与此同时,霍顿公司遭遇的危机,亦让这个曾经富裕的家庭走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而苏珊严重的失眠问题持续的困扰着她的生活。


某日,苏珊收到了一封意外的邮件,托尼将自己新创作尚未出版的小说《夜行动物》寄给了苏珊,他告诉苏珊,这是一本专门为她写就的小说,希望她能够读一读。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苏珊不断的回忆起自己和托尼自相恋到决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些肮脏而又不为人知的秘密渐渐浮出了水面。 ©豆瓣


                     


作者|铃鼓先生

曾经如此苍老,而今风华正茂



END


这就是《大象席地而坐》最好的样子

胡波:伤害构成的世界

书本近期活动

12.31《地球最后的夜晚》

1.5《养家之人》

1.26《大象席地而坐》

1.27《囚


快,来给我们投稿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