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居深处有风声、雨声,还有来自远方的文化之声!

泉州古城 2022-10-04

在“海棠”来闽的第一天

有这么一群文艺爱好者

冒着风雨

也要来到这小巷深处的古厝里

眼睛随着屏幕转动

思绪跟着大师跃动

手中奋笔疾书

孜孜不倦,聆听着......



7月31日晚,由泉州市古城办、泉州古城发展公司、印记闽南文化驿站联合邀请了来自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的黄孙权教授和中国美院艺术学的王家浩教授,在苏廷玉故居先后为大家讲授了《记住自己的名字:文化再造故乡新生命》和《分工、山寨与勤劳革命》。


百年院落开新枝

宝岛大师论传承


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社区营造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的著名建筑师和艺术家,黄孙权教授从近30年日本的街町保存经验和近25年来台湾的社区营造经验里,在台湾大稻埕、鹿港、成都“阿姨的地图”等经典案例中,来探讨文化艺术如何作为社区认同与城市发展的工作,如何在保存历史文化的缝隙中寻求发展,如何让创意与想象力服务于城市发展。


“在剧烈的都市与社会变迁中,记住自己的名字可能是永续城市的核心力量。”


黄孙权教授传达着“横滨港未来21”的城市规划新概念

 

“让老人讲述这辈子影响最深的一首歌、一部电影、一本书,做成记录,并让老居民提供照片,众筹历史,共写老故事。”在这基础上,通过VR等技术让这些过去的人讲话,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历史,保护历史。



笔耕不辍

探讨当代建筑与思想的动向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的王家浩教授。十年来,论文在多种艺术与建筑类杂志发表,并发起、策划并组织包豪斯学社(2012)、“在地-运动”系列论坛(2013)、“建筑师学院”公共教育(2014)、“评论展”(2015)等建筑、城市与艺术跨领域合作的展出、论坛与项目。其个人作品参加上海双年展(2002、2010)、广东三年展(2002、2008)、中央美院双年展(2014)及国内外当代艺术展。


家浩讲授《分工、山寨与勤劳革命》


“技术并不是通常所谓的生产力,而是分配力,从人类学者,例如莫斯的视野来看,所谓技术,是让传统的效应尽可能发挥到最大的某种行动。”


王家浩教授讲到,当前我们对工具与工艺的讨论,不仅在于这两者之间内在的关系如何,而且还必须将它们放在一种对抗性的构造中来看,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工具与工艺对位于另一组“工”,意即工业与工程,由这四种分“工”引发的矛盾冲突是必然的,但是只有我们不把这里的“工程”看作仅仅是项目性的,而是社会意义上的工程,才有谈论技术的想象与统合的可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