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望道致远!书写“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时代故事

中社学人 2023-08-28

2020年6月30日,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陆婷婷(右)在为观众讲解 刘颖摄/本刊(《瞭望》)






书写“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时代故事



1920年8月,由中国共产党最早成员之一陈望道首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被称作“红色中华第一书”。


新中国成立后,陈望道长期担任复旦大学校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在复旦大学迎来崭新天地。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最早源自1949年秋成立的政治助教小组。从“小组”到“教研室”,到“学院”,直到新世纪入选全国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一代代师生怀揣初心、勇担使命,接力书写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时代故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新高地


2020年4月,复旦马院推出一项改革:教工党支部建在教研室上。


“聚焦党的创新理论、治国理政的最新实践等,第一时间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带动了教学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带头人马拥军说。


这是解答好时代课题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甫一闭幕,复旦大学立即启动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以下简称“两大工程”),设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研究”等6个系列、35个项目,力图讲清、讲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学理、哲理。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组织与牵头单位,动员了全校近200名专家,以集团军作战方式,开展基础性、战略性、系统性、集成性研究。


“进入新时代,教学内容、科研方向要及时跟上。”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介绍,学院为教师尤其青年教师制定方向性科研规划,引导教师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和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按照“1个项目+1个团队+1个学科+1门课程”项链模式,复旦马院组织研究团队,推动学科交叉,培育学科方向,着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体系与课程体系,真正发挥理论研究的育人功能。依托“揭榜挂帅”新型科研机制,学院科研与教学资源的配置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资历,而是以研究与教学品质为标准。


2021年12月,复旦大学发布《新时代的历史大视野》等20本著作,集中展示了“两大工程”阶段性学术成果。这是复旦大学理论工作者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献礼,也标志着“两大工程”一期顺利完成。


随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开启,复旦大学“两大工程”二期建设也已启动。聚焦进一步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社会前沿热点问题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等问题,复旦马院正在进行新的探索。



当好学科群建设领头雁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突破西方社会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垄断、思想垄断和话语垄断,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作为“价值主心骨”,冲破理论区隔和学科闭塞,冲破分门别类,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复旦大学注重激活厚重的学科资源,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化和一流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作为学校“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项目,纳入“双一流”建设。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建设专业的科研团队,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培养整合一支建制齐整的“信真马、真信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必须形成重大标志性成果,在具有基础意蕴、创新价值和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学理研究上取得新突破;必须常态化开设马克思主义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旗帜鲜明地唱响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必须出版适用化的马克思主义学科教材,在教材中对各领域、各环节涉及的学理问题和现实问题展开马克思主义分析。


在这项重大工程中,需要马院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李冉介绍,目前复旦大学已实行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两院协同融合机制,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头雁”带动马克思主义学科群繁荣发展的“雁阵效应”。


目前,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已与多个院系签约开展学科联动,推动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党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等学科共建,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


加强智库建设与结对共建,是马院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复旦马院组织编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当代社会思潮评论》《上海思想理论动态》等理论研究和咨询报告,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重要支撑;先后与赣南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等单位结对共建,并自2012年起每年举办一届“马克思主义理论”暑期高级研修班,为全国高校培养了逾700名中青年教师学术骨干。



守正创新铸魂育人


“这门课让我对近现代中国的重大事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这是一条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的匿名评价。2021年6月底,由复旦马院教师杜艳华、薛小荣共同讲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在期末评价系统中收获了“一边倒”的好评。


深入推进“四史”教育进课程、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复旦马院力争把党的故事讲生动,让“00后”愿意听、听得懂,有所思、有所悟。李冉说,“在‘四史’课的讲授中,‘三集三提’发挥了关键作用。课程中不仅有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也有扶贫干部和抗疫代表的分享,让理论学习与鲜活实践实现了有机融合。”


“三集三提”即教师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这套教学组织方法由复旦马院首创。通过该制度,学院不断精进思政课教学。


近年来,复旦大学不断深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鲜明特色。由复旦马院牵头、在全国高校中最早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专题课,此后升级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2020年11月率先建成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向学生全面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满足了当代青年追求科学真理的理论需求和投身伟大时代的成长需求。”李冉说。



“面向未来,我们将努力把马院建设成为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术重镇和坚强阵地,擦亮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许征说。





相关阅读




 


原标题:书写“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时代故事
文章来源:《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吴振东

本次转载来源: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官网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中社学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