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2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系列教材

一言书社 中社学人 2022-09-09



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经验


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


引导并建立研究生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与教学体系


丛书编审委员会

主 任:顾海良

委 员:陈占安 梅荣政 逄锦聚

沙健孙 吴潜涛 张雷声  郑永廷


内容简介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社会主义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思想政治工作平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凝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队伍、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推进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任务,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工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系列教材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7个二级学科,对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阶段开设的9门课程,以及博士阶段的3门延伸课程,共由12本教材组成。


序号

 书  名

主编

1

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评介

刘敬东

2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

韩喜平

3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顾海良

4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艾四林

5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本文献研究

郝立新

6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王树荫

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

郭凤志

8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骆郁廷

9

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纪亚光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

刘先春

11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肖巍

12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孙熙国



一、2021年/已/出/版




  1  

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评介

刘敬东 郇庆治 陆俊 主编

定价:76.00元    开本:1/16

ISBN:9787303254248     

出版时间:2021年5月



目   录

绪论1

一、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1

二、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4

三、学习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意义与方法13


第一章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18

第一节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18

一、历史与历史性概念19

二、总体性与辩证法24

三、物化与物化意识28

四、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意识、意识革命与革命行动的统一32

第二节柯尔施:马克思主义与哲学36

一、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37

二、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理论与三个发展阶段40

三、对列宁哲学的批评和非难48

第三节葛兰西:实践哲学与市民社会理论52

一、实践哲学:来源、本质和特征53

二、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56

三、从运动战转向阵地战:争取文化领导权的革命战略60


第二章法兰克福学派64

第一节法兰克福学派简介64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演变64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特征65

第二节霍克海默与社会批判理论的形成66

一、社会批判理论的来源67

二、批判理论的确立及其对传统理论的超越68

第三节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启蒙辩证法70

一、异化71

二、技术理性批判与启蒙的自我毁灭72

第四节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75

一、非同一性76

二、绝对否定77

三、否定的辩证法78

第五节马尔库塞和弗洛姆: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分析学的综合79

一、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的引入79

二、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86

三、弗洛姆:人性的探寻99

第六节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110

一、交往行为理论111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114

三、晚期资本主义危机与民主法治国的重建116

第七节霍耐特:承认理论与多元正义构想119

一、承认理论120

二、多元正义构想122


第三章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126

第一节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126

一、日常生活批判127

二、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130

第二节梅洛庞蒂:历史观与方法论133

一、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133

二、突出主体作用的主客体辩证法136

第三节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139

一、人学辩证法139

二、历史辩证法142


第四章东欧新马克思主义147

第一节南斯拉夫实践派147

一、南斯拉夫实践派简介147

二、实践与人本主义150

三、异化批判与自治社会主义154

第二节波兰的人道主义哲学159

一、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简介159

二、沙夫:人道主义与异化批判162

三、科拉科夫斯基的马克思主义观169

第三节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学派173

一、布达佩斯学派简介173

二、人道主义与日常生活176

三、激进哲学与激进民主制183

第四节捷克斯洛伐克: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187

一、捷克新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背景和主要代表人物187

二、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188


第五章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197

第一节德拉沃尔佩:卢梭和马克思197

一、马克思与黑格尔:两种辩证法198

二、政治哲学:社会主义与自由204

第二节科莱蒂:马克思主义观与政治哲学210

一、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211

二、马克思主义观221

三、政治哲学思想224


第六章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229

第一节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229

一、“认识论断裂”: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分期230

二、“症候阅读”:结构主义文本解读法234

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结构主义国家理论239

四、多元决定的辩证法:结构主义社会结构论241

第二节普兰查斯:“非典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244

一、国家理论244

二、社会阶级理论251

三、朝向民主的社会主义254

第三节戈德曼:文学结构主义257

一、文学社会学258

二、发生学结构主义262


第七章分析的马克思主义270

第一节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特征270

第二节科恩:马克思的历史理论275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275

二、政治哲学:平等与社会主义285

第三节罗默: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政治哲学290

一、经济学方法论291

二、剥削理论293

三、市场社会主义方案299

四、政治哲学:平等与分配正义304

第四节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307

一、理解马克思(上)308

二、理解马克思(中)316

三、理解马克思(下)324

四、政治哲学:民主与社会主义336


第八章英国新马克思主义342

第一节英国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与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342

第二节汤普森:新历史主义的人道主义345

一、新历史主义的思想意识346

二、历史研究的文化视角349

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350

第三节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353

一、文化是整体的生活方式353

二、文化以复数形式存在355

三、走向共同文化357

第四节安德森:新理性主义的社会解释360

一、社会存在的整体性360

二、社会变迁的多样性363

三、社会发展的系谱性365

第五节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追求367

一、解放的政治368

二、启蒙的政治370

三、和谐的政治372


第九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379

第一节空间政治学的马克思主义379

一、苏贾:重申社会批判理论中的空间380

二、刘易士和魏根:迈向一种批判的元地理学384

三、哈维:希望的空间389

第二节赛博空间的马克思主义396

一、赛博马克思397

二、虚拟马克思主义404

三、赛博空间时代的列宁406


第十章生态马克思主义412

第一节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412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及其分类412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414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418

第二节奥康纳和福斯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420

一、奥康纳与《自然的理由》420

二、福斯特与《马克思的生态学》424

第三节佩珀和萨卡:生态社会主义选择430

一、佩珀与《生态社会主义》430

二、萨卡与《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437


第十一章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444

第一节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444

一、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444

二、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形成446

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447

四、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或问题域454

第二节米切尔和哈特曼: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454

一、米切尔与《妇女:最漫长的革命》454

二、哈特曼与《资本主义、父权制和性别化分工》459

第三节萨勒:生态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463

一、生态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躯体性唯物主义464

二、 妇女与生态政治:生态学重塑历史和生态女性主义运动466

三、后殖民时代与全球性视野467


第十二章后马克思主义472

第一节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472

一、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473

二、政治无意识475

三、乌托邦和意识形态的辩证法478

第二节鲍德里亚:对生产的批判及其扬弃480

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生产逻辑481

二、生产逻辑与现代形而上学的关系483

三、象征与生产:交互性逻辑与线性逻辑的对立486

第三节拉克劳与墨菲:领导权理论与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488

一、界定:后马克思主义与领导权489

二、社会对抗与领导权理论建构的前提条件491

三、主体的空场与话语的僭越:建构领导权493

第四节德勒兹:激进左派革命的合法性与可能性494

一、肯定性哲学与革命495

二、生成性哲学与主体500

三、生成性与激进性503

第五节齐泽克:幽灵化的拜物教批判506

一、无“物”的拜物教508

二、商品拜物教中的征兆:意识形态幻象的爆破点511


第十三章日本马克思主义517

第一节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特点517

一、孕育和突破517

二、日本特色的马克思研究520

第二节文献学语境中的早期马克思研究522

一、青年黑格尔派研究522

二、《巴黎手稿》研究525

第三节市民社会派的《大纲》研究527

一、“经济原论”:《资本论》形成史中的《大纲》528

二、平田清明与望月清司:资本原始积累理论中的《大纲》530

三、山田锐夫和内田弘:世界视野中的《大纲》534

第四节广松涉和望月清司538

一、广松哲学538

二、望月史学542

第五节日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译介传播547


第十四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垄断资本主义理论553

第一节巴兰和斯威齐:垄断资本主义理论553

一、消费不足危机理论554

二、经济剩余557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长期停滞趋势561

第二节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565

一、资本主义发展的三阶段和晚期资本主义566

二、晚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568


第十五章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不发达政治经济学575

第一节弗兰克:不发达的发展理论575

一、“不发达”与“未发展”576

二、“不发达的发展”产生的根源579

三、摆脱“不发达的发展”的出路580

第二节阿明:依附理论582

一、新发展经济学583

二、中心资本主义及其运动规律585

三、外围资本主义及其运动规律587

第三节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589

一、世界体系与世界经济590

二、世界体系的结构与发展593

第四节伊曼纽尔:不平等交换理论595

一、伊曼纽尔不平等交换的理论前提596

二、广义的不平等交换和狭义的不平等交换598

三、不平等交换理论的论争601


后记608






  2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

韩喜平 主编

定价:58.00元    开本:1/16

ISBN:9787303269457     

出版时间:2021年5月



目   录

绪论1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研究对象1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2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3

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6

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8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0

一、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与整体性10

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理解1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18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8

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20

三、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22

第四节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方法25

一、坚守为人民做学问的立场25

二、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26

三、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方式习惯26

四、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27


第一章世界观与实践29

第一节世界观与世界观理论29

一、世界观的内涵29

二、哲学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33

第二节对旧世界观的批判37

一、旧唯物主义世界观缺陷37

二、唯心主义世界观根本缺陷40

三、世界观理论的实践转向42

第三节实践与世界44

一、实践与现实世界44

二、实践与人类自身48

三、实践与社会历史52

四、实践与思维方式54

五、解放思想与世界观变革58


第二章人与社会历史62

第一节人的本质的社会性62

一、人被抽象化理解的思维方式根源63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抽象本质的批判65

三、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68

第二节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71

一、历史观的变革72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76

三、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的作用83

第三节社会历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88

一、社会历史对人的塑造和制约88

二、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90

三、社会历史的非实体化理解91

四、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93


第三章社会形态与社会发展规律97

第一节社会形态及其更替97

一、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98

二、社会有机体与经济的社会形态101

三、社会形态更替105

四、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110

第二节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11

一、社会规律的基本性质111

二、社会历史规律的主要内容116

第三节社会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121

一、个人与社会统一121

二、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原则122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123

四、必然与自由统一的原则124


第四章自然与人的活动12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126

一、旧自然观及其缺陷126

二、马克思自然观的实践转向130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涵134

一、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134

二、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137

三、自然与历史的关系142

第三节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144

一、生态自然观145

二、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149


第五章辩证法与认识论158

第一节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形成158

一、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批判159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162

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问题和内容166

四、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总体特征169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反映论171

一、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172

二、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176

三、认识的要素及其内在机理179

四、认识和真理的关系181

第三节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184

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184

二、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187

三、认识与辩证法统一于客观实践190


第六章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理论194

第一节马克思对德意志抽象意识形态的批判195

一、作为官方哲学的德意志“一般意识形态”195

二、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唯心论意识形态的批判196

三、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意识形态的批判199

第二节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建构202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202

二、意识形态的主体与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觉醒205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价值观内核209

第三节人类自由和解放的价值观预设211

一、马克思主义“自由王国”的精神理想212

二、人类解放的终极价值观承诺215

三、共产主义价值观对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和超越216

第四节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19

一、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219

二、新时代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凝聚力和引领力220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特点223

四、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24


第七章资本与资本主义批判227

第一节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矛盾227

一、劳动与劳动价值论227

二、资本与剩余价值229

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232

四、帝国主义论235

第二节资本主义发展的自否定239

一、商品拜物教的批判239

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241

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243

第三节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与发展246

一、当代资本主义剥削形式的新变化246

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248

三、资本主义历史地位与灭亡趋势254第八章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259

第一节市场经济与价值规律259

一、市场经济一般理论259

二、价值规律与市场运行267

三、世界市场理论269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73

一、计划与市场的关系274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276

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突破282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88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28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91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293


第九章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97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297

一、空想社会主义297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304

三、东方社会发展道路306

四、社会主义理论的世界影响308

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313

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313

二、无产阶级政党317

三、阶级斗争319

四、人民政权与群众路线32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325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325

二、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330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33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党建理论338


第十章人类解放与共产主义342

第一节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社会形态342

一、解放是人类的永恒追求343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解放的阐释346

第二节人类解放实现的必然性350

一、人类解放的现实根据和条件350

二、追求人类解放的科学立场和方法353

第三节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358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358

二、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59

三、自由人的联合体361

第四节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362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362

二、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367


后记373





二、2020年/已/出/版




  3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顾海良 主编

定价:58.00元    开本:1/16

ISBN:9787303261895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目   录

导论1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历程8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与现实16


第一章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23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23

第二节唯物史观的发现32

第三节新世界观的科学阐述43

第四节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策略思想49


第二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历史趋势55

第一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方法创新55

第二节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60

第三节剩余价值论的伟大发现65

第四节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趋势的探索70

第五节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78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发展85

第一节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和革命道路理论85

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问题的探索88

第三节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91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面阐释96

第五节马克思主义多方面的理论展开103


第四章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命运111

第一节资本主义时代的变化和伯恩施坦主义的出现111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的挑战118

第三节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命运的思考124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传播与影响130


第五章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134

第一节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134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国家、革命和政党学说的新阐释141

第三节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48

第四节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153


第六章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159

第一节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159

第二节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及其局限173

第三节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扩展178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在苏联的发展180


第七章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188

第一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肇始188

第二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的研究193

第三节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命运的理论探索200

第四节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及经济运行问题的探索206


第八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12

第一节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理论的探索21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及其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18

第三节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29

第四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历史地位238


第九章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243

第一节对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研究243

第二节资本主义社会和意识形态批判248

第三节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及其历史命运255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理论的兴起261


第十章科学技术革命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课题268

第一节对新科技革命的性质和特征的研究268

第二节对新科技革命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意义的探讨274

第三节对新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命运关系的反思278

第四节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的发展282


第十一章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命运289

第一节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289

第二节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急剧变革298

第三节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命运308


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历程315

第一节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315

第二节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323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329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点及意义337


第十三章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344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与各种理论思潮的兴起344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发展349

第三节经济全球化与新社会主义运动和理论353

第四节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和思潮的嬗变361


第十四章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367

第一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思想367

第二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72

第三节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376

第四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贡献385


后记390







  4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艾四林 主编

定价:66.00元    开本:1/16

ISBN:9787303258666

出版时间:2020年7月



目   录

第一章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1843—1844)学习导读……1

第一节写作背景 1

第二节基本思想 7

第三节价值意义 17

第二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学习导读 22

第一节写作背景 22

第二节基本思想  30

第三节价值意义 40

第三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学习导读 43

第一节写作背景43

第二节基本思想 44

第三节价值意义 56

第四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学习导读 59

第一节写作背景 60

第二节基本思想 65

第三节价值意义 82

第五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学习导读 88

第一节写作背景 89

第二节基本思想 91

第三节价值意义 103

第六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学习导读 115

第一节写作背景 116

第二节基本思想 119

第三节价值意义 127

第七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学习导读 135

第一节写作背景 136

第二节基本思想 140

第三节价值意义 151

第八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学习导读 157

第一节写作背景 157

第二节基本思想 161

第三节价值意义 168

第九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学习导读  173

第一节写作背景 174

第二节基本思想 175

第三节价值意义 197

第十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学习导读 201

第一节写作背景 202

第二节基本思想 205

第三节价值意义 219

第十一章恩格斯《反杜林论》学习导读 222

第一节写作背景 223

第二节基本思想 229

第三节价值意义 234

第十二章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学习导读 243

第一节写作背景 243

第二节基本思想 245

第三节价值意义 254

第十三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学习导读 263

第一节写作背景 263

第二节基本思想 264

第三节价值意义 286

第十四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学习导读 292

第一节写作背景 292

第二节基本思想 298

第三节价值意义 309

第十五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学习导读  314 

第一节写作背景 314

第二节基本思想 319

第三节价值意义 331

第十六章恩格斯“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1890—1894年)”学习导读……335

第一节写作背景 336

第第二节基本思想 339

第三节价值意义 354

第十七章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学习导读 358

第一节写作背景 358

第二节基本思想 367

第三节价值意义 380

第十八章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学习导读 387

第一节写作背景 387

第二节基本思想 389

第三节价值意义 391

第十九章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学习导读 393

第一节写作背景 393

第二节基本思想 394

第三节价值意义 397

第二十章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学习导读 399

第一节写作背景 399

第二节基本思想 403

第三节价值意义 411

第二十一章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学习导读 417

第一节写作背景 417

第二节基本思想 422

第三节价值意义 433

第二十二章列宁《国家与革命》学习导读 441

第一节写作背景 441

第二节基本思想 444

第三节价值意义 456







5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本文献研究

郝立新 主编

定价:72.00元    开本:1/16

ISBN:9787303257904

出版时间:2020年7月



目   录

导言 1

第一编马克思恩格斯基本文献研究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基本文献概况 5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基本文献总览 6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基本文献研究概况 26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重点文献研究 39

第一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 39

第二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48

第三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54

第四节《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 62

第五节《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 典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书信”  66

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剩余价值理论重点文献研究 72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 72

第二节《资本论》第一卷(德文一版及法文版) 79

第三节 《资本论》第二、三卷  89

第四节《资本论》第四卷(《剩余价值学说史》) 100

第四章 科学社会主义重点文献研究 111

第一节《共产党宣言》 111

第二节《法兰西内战》 116

第三节《哥达纲领批判》 122

第四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26

第五章  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重点文献概览 134

第一节第二国际时期基本文献概况 134

第二节第二国际时期重点文献评述 137

第二编 列宁和苏联马克思主义者基本文献研究

第一章列宁和苏联马克思主义基本文献概况 163

第一节列宁基本文献概况 163

第二节苏联马克思主义基本文献概况 176

第二章列宁重点文献研究 193

第一节《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193

第二节《哲学笔记》 201

第三节《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209

第四节《国家与革命》 218

第五节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文献 238

第三章斯大林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者重点文献研究 249

第一节《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49

第二节《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254

第三节布哈林等马克思主义者重点文献研究 260

第三编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文献研究

第一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文献概况 277

第一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文献的总体情况 277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最新动态 282

第二章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重点文献研究 294

第一节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94

第二节陈独秀:《马克思的两大精神》《马克思学说》《关于社会主义问题》

 301

第三节 瞿秋白:《社会哲学概论》 309

第四节 蔡和森:《社会进化史》 313

第五节 李达:《社会学大纲》 319

第三章 毛泽东思想重点文献研究 327

第一节《实践论》《矛盾论》 328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337

第三节《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47

第四节毛泽东同志的其他重要文献 356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点文献研究 374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重点文献研究 374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文献研究 386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重点文献研究 395

第四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文献研究 405

第四编  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文献研究

第一章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文献概况 435

第一节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文献的总体情况 435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最新动态 439

第二章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重点文献研究 452

第一节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452

第二节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458

第三节葛兰西《实践哲学》 464

第三章“二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重点文献研究 474

第一节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 474

第二节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478

第三节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 481

第四节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 486

第四章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重点文献研究 493

第一节 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 493

第二节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 498

第三节哈维《资本的界限》 503

后 记 510






  6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王树荫 主编

定价:58.00元    开本:1/16

ISBN:9787303254187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目   录

绪论 1

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内涵与属性 1

二、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目的与意义 5

三、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则与方法  8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导读 13

一、 形成背景  13

二、 基本思想  14

三、 重要意义  17

四、 学习思考  18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导读 19

一、 形成背景  19

二、 基本思想  22

三、 重要意义  24

四、 学习思考  25

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导读 26

一、形成背景  26

二、 基本思想  27

三、重要意义         30

四、 学习思考  31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导读  32

一、 形成背景   32

二、 基本思想  33

三、 重要意义  36

四、学习思考  38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导读 39

一、 形成背景  39

二、 基本思想  40

三、 重要意义  43

四、 学习思考  45

毛泽东《实践论》导读 46

一、 形成背景  46

二、 基本思想  47

三、 重要意义  50

四、学习思考         51

毛泽东《矛盾论》导读 52

一、形成背景  52

二、 基本思想  53

三、 重要意义  56

四、 学习思考  57

毛泽东《论持久战》导读 58

一、 形成背景  58

二、 基本思想  59

三、 重要意义  64

四、 学习思考  65

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导读 66

一、 形成背景  66

二、 基本思想  68

三、 重要意义  72

四、 学习思考  74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导读 75

一、 形成背景  75

二、 基本思想  77

三、 重要意义  81

四、 学习思考  83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导读 84

一、 形成背景         84

二、 基本思想  86

三、 重要意义  94

四、 学习思考  96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导读 97

一、 形成背景  97

二、 基本思想  100

三、 重要意义  103

四、 学习思考  105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导读…106

一、 形成背景  106

二、 基本思想  109

三、重要意义         112

四、 学习思考         113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导读 114

一、 形成背景  114

二、 基本思想  115

三、 重要意义   120

四、 学习思考  121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导读 122

一、 形成背景  122

二、 基本思想  125

三、 重要意义  127

四、学习思考 12'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导读 129

一、 形成背景  129

二、 基本思想  132

三、 重要意义  133

四、 学习思考    133

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导读 134

一、 形成背景  134

二、 基本思想  136

三、 重要意义  140

四、 学习思考  141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导读 142

一、 形成背景  142

二、 基本思想  143

三、 重要意义  146

四、学习思考  147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导读 147

一、形成背景         147

二、 基本思想  149

三、 重要意义  154

四、 学习思考  155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导读 156

一、 形成背景  156

二、 基本思想  157

三、 重要意义  160

四、 学习思考  161

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导读……162

一、 形成背景  162

二、 基本思想  163

三、 重要意义  166

四、 学习思考  167

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导读 168

一、 形成背景         168

二、 基本思想  169

三、 重要意义         169

四、 学习思考         170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导读 171

一、 形成背景  171

二、 基本思想  172

三、 重要意义  176

四、 学习思考  177

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导读 178

一、形成背景         178

二、 基本思想  179

三、 重要意义         182

四、 学习思考  183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导读 185

一、形成背景  185

二、 基本思想  186

三、 重要意义  187

四、 学习思考  188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导读 189

一、 形成背景  189

二、 基本思想  190

三、 重要意义  192

四、 学习思考  193

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导读 194

一、 形成背景  194

二、 基本思想  194

三、 重要意义  196

四、 学习思考  197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导读 198

一、形成背景  198

二、 基本思想   199

三、 重要意义         200

四、 学习思考  201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导读 202

一、 形成背景  202

二、 基本思想  202

三、 重要意义  204

四、 学习思考  204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导读  205

一、形成背景  205

二、 基本思想  206

三、 重要意义  212

四、学习思考         213

江泽民《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导读 214

一、 形成背景  214

二、 基本思想  215

三、重要意义  218

四、 学习思考  220

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导读 221

一、 形成背景  221

二、 基本思想  222

三、 重要意义  228

四、 学习思考         229

江泽民《讲学习,”政治,”正气》导读 230

一、 形成背景  230

二、 基本思想  231

三、 重要意义  234

四、 学习思考  236

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导读 237

一、形成背景         237

二、 基本思想  238

三、 重要意义  244

四、 学习思考         245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导读 246

一、 形成背景  246

二、 基本思想  247

三、重要意义  251

四、 学习思考  252

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导读 253

一、 形成背景  253

二、 基本思想  254

三、 重要意义  258

四、 学习思考  259

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导读 261

一、 形成背景  261

二、 基本思想  263

三、 重要意义  265

四、 学习思考  266

胡锦涛《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导读    267

一、 形成背景  267

二、 基本思想  269

三、 重要意义  271

四、 学习思考  273

胡锦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导读 274

一、形成背景  274

二、 基本思想  276

三、 重要意义  279

四、学习思考  280

胡锦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导读 281

一、 形成背景  281

二、 基本思想  283

三、 重要意义  283

四、学习思考         284

胡锦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导读 285

一、形成背景         285

二、 基本思想  288

三、 重要意义  290

四、 学习思考  291

胡锦涛《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导读  292

一、 形成背景  292

二、 基本思想  294

三、 重要意义  297

四、 学习思考  298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 神》导读 299

一、 形成背景  299

二、 基本思想  300

三、 重要意义  302

四、 学习思考  304

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导读… 305

一、 形成背景         305

二、 基本思想  307

三、 重要意义  308

四、 学习思考  309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导读 310

一、形成背景         310

二、 基本思想  311

三、 重要意义  313

四、 学习思考  314

习近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读 315

一、 形成背景  315

二、 基本思想  316

三、 重要意义  318

四、 学习思考  319

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导读 320

一、 形成背景  320

二、 基本思想  321

三、 重要意义  324

四、 学习思考  325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导读 326

一、 形成背景  326

二、 基本思想  328

三、 重要意义  331

四、 学习思考         33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导读 333

一、 形成背景  333

二、 基本思想  335

三、 重要意义  338

四、学习思考  33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导读  340

一、 形成背景  340

二、 基本思想  341

三、 重要意义  344

四、 学习思考  346

习近平《关于 <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 <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导读 347

一、形成背景         347

二、 基本思想  348

三、 重要意义  350

四、 学习思考  351

习近平《“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导读 352

一、 形成背景  352

二、 基本思想  353

三、 重要意义  356

四、 学习思考  358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导读359

一、 形成背景  359

二、 基本思想  361

三、 重要意义  364

四、 学习思考  36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导读  366

一、 形成背景         366

二、 基本思想  367

三、 重要意义  369

四、 学习思考  37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导读 372

一、形成背景         372

二、 基本思想  373

三、 重要意义  376

四、 学习思考  377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导读 378

一、 形成背景 378

二、 基本思想  380

三、 重要意义  382

四、 学习思考 384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导读  385

一、 形成背景  385

二、 基本思想  386

三、 重要意义  389

四、 学习思考  391







  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

郭凤志 主编

定价:48.00元  开本:1/16

ISBN:9787303241552

出版时间:2020年3月



目   录

绪论 1

第一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24

第一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定性 25

第二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定位 35

第三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功能 42

第二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历史沿革 60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初期奠基性四门课程的初步形成 60

第二节“78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其特点 66

第三节“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发展及特点 73

第四节“98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发展及特点 84

第三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05方案”课程体系的规范与完善  96

第一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5方案”课程体系的构成 96

第二节“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定位和基本任务 111

第三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5方案”课程体系的特征 119

第四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5方案”实施的基本经验 128

第四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建设与研究 137

第一节“05方案”方案”实施以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建设 139

第二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教材体系的理论逻辑和特征分析 146

第三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研究的任务 150

第五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173

第一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历史发展中积淀的优良传统

第二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理论澄清 182

第三节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下的教学方法谱系  188

第四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创新体系的构建 205

第六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设计 215

第一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概念及相关问题 215

第二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218

第三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219

第四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221

第五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着力点 248

第七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 255

第一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255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 272

第三节 加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  284

第八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标准与教学评价 295

第一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标准 295 第二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 298 第三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的拓展 310

第九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管理与保障 316

第一节 加强学科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支撑能力 316

第二节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管理水平 323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332

参考文献 341

后记 343







  8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骆郁廷 主编

定价:48.00元  开本:1/16

ISBN:9787303241644

出版时间:2020年3月



目   录

导论 1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与学科化 1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的科学定位 16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的学习意义 18

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与根源 21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 21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26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 31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与本质 41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 41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48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54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实现 58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规定 58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 66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 79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93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特征 93

第二节自我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 106

第三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108

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科学构建 114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与规律 121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 121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运动 133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140

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149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149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61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 174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198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198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205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 219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及运用 225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225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类型 228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 241

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趋势 245

第九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及优化 249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其功能 249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 256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260

第十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与整合 269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269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 276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整合 284

第十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及反馈 291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 291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实施 298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反馈 311

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优化 317

结语: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 321

后记 339







  9  

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纪亚光 主编

定价:45.00元    开本:1/16

ISBN:9787303241651

出版时间:2020年3月



目   录

绪论 1

第一章民族复兴命题的提出 10

第一节璀璨的中华文明  10

第二节近代中华文明衰落的原因 18

第三节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任务 27

第二章向西方学习的尝试 39

第一节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和方案 39

第二节向西方学习的实践 53

第三节效法西方的经验教训 66

第三章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7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7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86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确立的历史必然 96

第四章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到执政 106

第一节国民党建政与执政失败 106

第二节中间势力的建国方案及其破产 124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 134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 154

第五章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 171

第一节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171

第二节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的建立 182

第三节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99

第六章从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7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07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与不断推进 216

第三节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  226

第七章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追寻与展望 236

第一节民族复兴的历史追寻 236

第二节民族复兴的现实基础 254

第三节民族复兴的发展前景 271

参考文献 288

后记 290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系列教材 前言



滑动阅读全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马克思留给我们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社会主义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思想政治工作平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凝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队伍、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推进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任务,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工程。

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政治学学科中分离出来,升格为法学门类下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到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这十几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由弱小到壮大,发展势头迅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随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广泛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体制机制保障、经费支持等方面,有了较多的支持,但就学科发展来讲,还有一些不足,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不规范、教材建设迟缓等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现阶段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材建设。

2015年,为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规范并建立研究生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与教学体系,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经验,教育部社科司组织国内重点马院,统一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系列教材”。本套教材在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六个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增设思潮研究与文献研究两门课程,另增设博士阶段的四门延伸课程,共由12门课程组成。本套教材的出版,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权威的参考,同时也规范了全国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科研的重要参考书。

在北师大出版社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系列教材”启动会上,由顾海良、沙健孙、梅荣政、郑永廷、张雷声、逄锦聚、陈占安、吴潜涛八位专家组成的本套教材的评审委员会,认真对每本教材的提纲进行了论证,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在后续教材写作过程中,评审专家也进行了多轮次审定,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本套教材的质量,对于专家们付出的辛劳,表示诚挚的感谢。

从立项到出版,本套教材历时数年,其间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数易其稿,但相信仍有不足之处,敬请专家指正。北师大出版社从前期的策划到出版,承担了大量工作,力争使本套教材成为一套作者权威、品种齐全、覆盖面广,体现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的统一,类型丰富、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的国家级精品教材。




整合优势资源/提供权威参考

涉及门类齐全/推动学科发展


 • end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一言书社”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