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瑞婷等:论“不忘初心”与“不忘本来”的辩证互动关系

陈瑞婷等 中社学人 2022-09-09






文章来源:《湖北社会科学》2020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陈瑞婷,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后;

柳作林,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杨行,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分别提出了“不忘初心”和“不忘本来”。“初心”是中国共产党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本来”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时代精神。“不忘初心”与“不忘本来”是辩证互动关系:一方面,两者的针对性和意境所指不同,“不忘初心”是针对加强党的理想信念和宗旨而提出的,而“不忘本来”则是针对促进党、国家和民族更好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而提出的;另一方面,两者又是相互贯通、内在统一的,“不忘初心”是在“本来”的基础上,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同时只有坚持“不忘本来”才能守住“初心”,守住“初心”才能发展和有生命力。“不忘初心”和“不忘本来”彰显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不忘本来;辩证统一;




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与全局的高度,深刻论述了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为繁荣当前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价值遵循和根本方向。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繁荣思想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要坚持“不忘本来”。只有坚持“本来”,不忘根脉,才能构筑社会主义文化大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p146)何谓“本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做出相关论述,“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2](p36)这一论述,深刻阐明社会主义文化“本来”的内涵以及指明当前文化事业守根铸魂的方向。(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忘本来”就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生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又向全党提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号召,后经十九大的进一步阐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演化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3](p1)这一重要论述饱含历史厚重感、时代鲜活感和庄严使命感,它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进行了宏大思考,并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的前进方向。

“不忘本来”与“不忘初心”两者虽有很强的关联性,但在内涵和外延上又有显著区别。一方面,“不忘初心”和“不忘本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加强自身建设,履行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提出的具体措施,因此,两者在目标任务上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不忘本来”与“不忘初心”内涵与外延各有所指,“不忘本来”是从文化范畴进行考量,而“不忘初心”则是从道路方向做出思索,各自具有不同的指向性。故此,只有辨清弄明“不忘初心”与“不忘本来”的区别和联系,把握“不忘初心”和“不忘本来”的辩证关系,才能从中把握二者辩证互动的现实意义。


一、“不忘初心”“不忘本来”的历史演绎及相关学术史梳理


(一)“不忘初心”的历史演绎。

初心,简而言之就是做某件事的初衷。党的十八大以来,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提到“不忘初心”,不难看出,“不忘初心”条理结构严谨,内涵丰富。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初心和使命,目的就是提醒全党不要忘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不要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了自我。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希望的政党。[4](p538)

从党员个体来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最早见于201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测一大队邵世坤等老党员的回信。回信中说,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忠党爱民,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相当于对“不忘初心”做了初步阐释,主要强调每一位共产党员都不能忘记入党初衷,时刻牢记入党时的信念和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一辈子的事情,每个党员都要在思想政治上不断进行检视、剖析、反思,不断去杂质、除病毒、防污染。[4](p542)

从党的理想信念来看。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共产党人的本是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忠诚于党和人民。”[5]这里主要是强调中国共产党整体队伍不能丢掉信仰和理想,更不能失去忠诚于人民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来自对人民的朴素感情、对真理的追求。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4](p539-540)

从党的奋斗历程来看。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同志要牢记走过的路,面向未来和挑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里主要是强调中国共产党面对过去、现在和未来,要始终不忘因何建党。[6](p37-38)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乐不忘忧,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振奋精神,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4](p523)

(二)“不忘本来”的历史演绎。

本来,即由本而来,指原来、向来、过去、传统、历史。“不忘本来”,就是不要忘记我们从哪里来。“不忘本来”,是文化建设之本,主要指的是怎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弘扬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广大中华儿女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凝聚时代特征、反映民族特质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理论成果,包括文化建设思想;革命文化,主要是指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精神。在当下,“不忘本来”则主要指的是怎样继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精神,这些都为中国共产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提供了智慧与动力。

一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广大中华儿女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凝聚时代特征、反映民族特质的传统文化,孕育并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7](p206)为增强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最深厚的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传承和发扬提升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高度,[8](p437)强调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实现进步与繁荣,离不开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卓越、进步、发展的智慧,割断这些联系,就断掉了民族精神命脉,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同时,多次提到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命脉所在,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化人”“育人”。

二是源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具体实际出发,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保证,是确保文化安全、保持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并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引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三是源于鲜明的时代文化精神。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领导中国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形塑了革命时期最鲜明的红色精神。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承发扬了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精神,继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顶住各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把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将革命精神与建设精神相互结合、促进,培育出新的中国精神。改革开放40余年的实践,培育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9](p21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运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从不同角度多次发表了学习党史国史的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10]加强革命历史教育,继承和弘扬老一辈的优秀革命传统,既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也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三)相关学术史的梳理。

目前,学术界关于“不忘初心”和“不忘本来”,以二者分别研究为主,而研究两者关系的成果尚未得见。一方面,对“不忘初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初心的含义、特点、为何提出及怎样实现等方面。王同昌、徐瑶在《当前中国共产党初心问题研究述评》一文中指出,应进一步深化研究实现初心的阻力和动力机制、实现初心的历史进程与经验等方面的内容;[11](p18-23)钟启东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论析》一文中认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恪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12](p66-70)另一方面,对“不忘本来”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文化传承方面,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建设思想、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寻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实践中所形成的时代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如雒树刚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一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我国文化建设时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针,就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个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是在对我国文化建设规律深刻把握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深入总结我国文化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充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要方针。[13](p4-12)蒋桂芬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在拯救中国的同时,挽救了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规律观和历史观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马克思主义的扬弃观,使中国人科学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理念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意识形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得以生成;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逐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经济基础愈益强大,文化自信更有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未来的发展和繁荣兴盛,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14](p74-82)钟澳、戴钢书在《以中华传统文化三大要素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一文中认为,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和“崇道重德的伦理追求”等三大要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固有根基所在,对三大要素的现代化诠释有利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益探索。[15]张丽在《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一文中认为,对“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批判与继承、兼容并蓄、创新发展等方面做了回答: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具有重大历史作用;通过探讨中华传统文化转型,初步建构了中国现代新文化格局,结合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初步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聚合工人阶级物质力量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力量,初步孕育了中共政党文化内核。[16]张毅攀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研究》一文中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应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挑战和冲击,为近代中国的现代转型指明方向,而马克思主义者则对传统文化以及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做了新的思考和实践,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有效地指导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实践。[17]


二、“不忘初心”与“不忘本来”的辩证关系


随着学术界对“不忘初心”和“不忘本来”的研究日益深入,拓展了关于二者辩证关系研究的视野。

(一)“不忘初心”与“不忘本来”的差异性。

1.两者的针对性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忘初心”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首先,针对党成立时的出发点是什么。先进的理论指导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在革命年代激励着成千上万共产党人浴血奋战,在建设年代激励着无数共产党人激情如火、无私奉献,在改革开放年代激励着广大共产党人以伟大的改革创新精神开拓进取、勇往直前。提出“不忘初心”,就是要告诫全党要继续着眼长远和未来,要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善于创新。其次,针对当今一些党员到底丧失了什么。改革开放40余年来,尽管共产党人总体上仍然坚守着最初的理想和信念,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受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和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丧失了理想和信念。强调“不忘初心”,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定位。再次,针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底需要什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风险、挑战、阻力和矛盾更加难以预知。强调“不忘初心”,就是要告诫全党,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担当,开拓前进,为继续前进奠定深厚的政治基础和精神力量。[6](p39-4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国家和民族“从何而来”的问题。首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不忘本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深挖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之契合于时代精神,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夯实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其次,发展需要“不忘本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要想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时刻牢记“不忘本来”,不忘我们党在革命、实践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时代精神,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再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不忘本来”,就是要始终牢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安而不忘危,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两者的意境所指不同。

“不忘初心”,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忘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不忘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首先,就是要不忘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p523)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一直将人民的利益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党的历届领导人也反复和多次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次,就是要不忘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使命担当,要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用科学的理念、长远的眼光、务实的作风谋划事业。[4](p524)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具体国情出发,经过长期的浴血斗争,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出发,找到了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和完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时代主题和本质内涵。

“不忘本来”,就是要记住昨天、把握今天、明确明天,就是不要忘记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文化兴邦、文化立世,文化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决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回首改革开放的40余年,不难发现,之所以会取得如此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不忘本来”,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中,以及从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中汲取营养成分,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革命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来。

首先,是不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文化完美诠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精神品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延续民族命脉和基因,增强民族自豪感。其次,是不要忘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自19世纪中叶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仁人志士不懈探索,都未能实现国家独立富强和人民幸福。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再次,是不忘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我们党之所以发展到当今世界第一大的执政党,并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发展的巨大成就,根本在于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最后,是不忘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18]

(二)“不忘初心”与“不忘本来”的联系性。

1.“不忘初心”需要“不忘本来”。

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和源泉,而要想为人民谋幸福,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就需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所形成的革命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不忘初心”需要“不忘本来”。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起始和开端,也是不同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源泉,中国共产党的“不忘初心”,就是要求每名共产党人要爱党、爱民、爱国,要勇于拼搏,自强不息,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中国共产党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经过历史实践,形成了带有特定历史标签、展现特定民族风格、相互继承又创新发展的中国精神,汇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为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提供了强大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伟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经受挫折后又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坚定自己的信仰和初心。[9](p190)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思想,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保了党始终在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如果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将导致思想的混乱,势必会犯颠覆性错误,给党和国家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都证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制度,是恪守党的本质属性、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必然要求,是坚持正确发展道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正确、更好担负起新时代历史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

2.“不忘本来”反映“不忘初心”。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这一背景既永存在中国共产党的潜意识当中,也一直蕴藏在中国共产党的“本来”当中。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壮大,历经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条路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走出来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的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中走出来的,正是在这些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坚定和强化自己的“初心”。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不忘初心”,既是要不忘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也是要不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鲜明的革命文化和时代精神,不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不忘初心”与“不忘本来”辩证互动的价值意蕴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取得民族独立,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和“本来”。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理想信念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理想信念,就会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一个社会有了崇高而共同的理想信念,就会激发并凝聚起全社会力量去成就伟大的事业。正如前文所言,不记得自己本来、忘记自己从哪里来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不忘初心”与“不忘本来”论断的提出,彰显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首先,“不忘初心”与“不忘本来”都彰显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党员干部在长期复杂的环境考验中忘记了初心,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初心”的提出就针对这一理想信念缺失,要求每名党员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牢记党的成立是为了什么。(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忘本来”则是要时刻牢记我们党怎么走过来、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从“本来”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支持,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正是发挥党的先锋队作用,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完美体现。

其次,“不忘初心”与“不忘本来”共同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努力奋斗。为民族谋复兴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一。通过开展“不忘初心”主题教育,全党和每名党员会更加牢记和清楚自己的担当,增强使命感和光荣感,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状态投入到伟大事业当中,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时刻牢记“不忘本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确保民族复兴方向正确的根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党在革命、实践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形成的时代精神则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基因、塑造着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保障。

再次,“不忘初心”与“不忘本来”都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时代,只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做到以人民为核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之一,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自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坚持“不忘本来”,就是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发扬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形成的革命文化里依靠人民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坚持“不忘本来”,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而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

综上所述,一方面,“不忘初心”与“不忘本来”提出的针对性不同、意境所指不同,“不忘初心”是针对加强党的理想信念和宗旨而提出的,而“不忘本来”则是针对促进党、国家和民族更好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而提出的;另一方面,“不忘初心”与“不忘本来”又是相互贯通、内在统一的,“不忘初心”是在“本来”的基础上,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同时只有坚持“不忘本来”才能守住“初心”,守住“初心”才能发展和有生命力。“不忘初心”和“不忘本来”都彰显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共同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实现、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湖北社会科学》2020年第11期


本次转载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