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科技领先持续性原则

马艳 中社学人 2022-09-0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科技领先持续性原则

作者:


马艳,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副会长。


文章刊发:

马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科技领先持续性原则》,《政治经济学研究》,2020年第1期,第79-89页。



内容提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应坚守八大原则其中科技领先持续性原则为第一原则。就理论而言科技领先持续性原则首先是指科技要素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首要要素的决定性作用其次是指科技作为系统的推动力具有可持续性。我国官方和学界马克思主义者一贯重视科技创新及其可持续发展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和实践中十分强调国家自主科技创新和政府的引领性作用。尤其是习近平关于科技领先原则的思想认识对于科技创新的理论定位和错误思想纠偏具有主导性作用。科技领先持续性原则的提出既是对官方马克思主义和学界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创新理论的吸收也是对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思想的延伸性研究和具体化的解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过程  中如何贯彻科技领先持续性原则仍然存在践行空间特别需要警惕抛开科技进步空谈可 持续发展、过于急功近利局限于短期行为、将科技动力孤立化忽略其系统性的三种错误倾向。

关键词:科技领先持续性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



一、科技领先持续性原则的系统逻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直遵循着系统化的理论逻辑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产也不只是特殊的生产而始终是一定的社会体即社会的主体在或广或窄的由各生产部门组成的总体中活动着马克思、恩格斯1998。所以,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一基本理论社会经济活动本身就应是一个系统工程。


而系统是什么?  系统理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相互作用的多元的复合体。此后在社会科学领域一直沿用并深化这一定义。一般而言在经济学领域中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也就是说系统是有层次有逻辑有主次有机联系着的多要素运行体系。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的逻辑社会经济系统可以按照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层次进行排列也可以按照自然、劳动、资本、技术、制度等生产要素层次进行排列。这些主要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社会经济系统。


在社会经济系统中遵循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理论逻辑无论哪一种排列和组合方式科学技术应是这个系统中的决定性要素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对其他要素起着关键的渗透性的影响作用。


系统运行的主要特征应是可持续性即系统中各个要素可持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也是可持续的从而形成系统内部可持续的动力机制否则这个系统运行濒临崩溃难以构成系统。


根据上述理论逻辑我们可以认为:

1.  科技应是社会经济系统的首要要素是决定性要素或者是领先的要素而系统的其他   要素则是次要要素处于被决定或反作用于科技要素的位置。

2.  科技作为领先要素必须要可持续性发展否则系统就没有了第一推动力也就无法正   常运行。也就是说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否则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无法进行。


科技的领先性与持续性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可以通过社会经济系统科技与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得以证明。


首先科技对劳动要素领先和持续的影响作用。

一方面科技对劳动的作用表现为对劳动者器官的延伸和深化。科技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比如按照某种特定需求所创造的机器体现了人类智力的物化。马克思曾指出任何机器都是由人类的手所创造的人类头脑的器官都是物化的智力。科学、巨大的自然力、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机器体系中。即科技可以通过机器延伸劳动者的器官使之更有效率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科技会通过教育等路径渗透于劳动力从而提升劳动的持续性。作为一种历史发展总过程的产物在本质上是脑力劳动的产物但科技一旦普及之后将通过教育等途径渗透于劳动力之中使得部分劳动者变成复杂劳动的从事者也可能使得部分劳动变得更加简单化。可以说科技对整个社会劳动者而言是进行了一次重塑在空间上体现为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分化表现为社会劳动结构的改变即使得部分劳动者的劳动更加简单化部分劳动者的劳  动更加复杂在时间上体现为劳动复杂程度的变化即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2004b也就是说由于科技的进步每个时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内涵都不一样在同样的时间内这一期劳动的复杂程度可能要高于上一期。事实上这一期的劳动也包含了上一期所物化的劳动即知识从而劳动也得以持续。


其次科技对自然要素的领先与持续的作用。

人们通过科技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利用自然。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增加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从而可以提高利用自然的能力丰富改造自然的手段。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力通过对劳动力和资本力的渗透将自然力纳入生产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 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提及此处有学者以杰文斯悖论来否定科技对自然要素的持续作用。所谓杰文斯悖论是指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效率的改进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从而会增加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而破坏自然力。正如马克思曾说过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现代学者也延续这一观点如生态主义者大多认为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人类科技作用于自然之后所产生直接反映。

但是我们又发现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解决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也是科技的进步正如赫尔曼·卡恩认为技术只是暂时带来污染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可以消除污染。也就是说随着污  染净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创新含有环境保护因素的科技进步会提升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形成绿色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再次科技对资本要素的领先与持续的作用。

科技渗透于资本的物质属性加强了资本的社会属性从而提升了资本的持续性。就物质属性来看资本主要体现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方面就社会属性来  分它则是资本增值的能力。科技对于资本持续性的作用是以其对资本物质属性的影响为基础。科技的主要物质承担者正是生产工具所以生产工具是物化的智力和物化的科学技术。随着科技的深化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得以发挥从而会增强资本增值的能力。马克思指  出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 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也就是说从空间维度来看科技进步可以通过生产工具的更新提升资本的效能提高其利用资源的效率。

科技从物质属性的角度对资本效能的提升同时也增强了资本的持续性。这是一个时间维度的逻辑。一方面科技可以延长资本的使用时间比如机器的使用寿命等从而增强资本  的持续性另一方面资本效能的提高提升了资本的增值能力扩大再生产得以延续资本可以持续在社会经济中发挥作用不断循环和持续。


最后科技对制度要素的领先与持续的作用。

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具有反作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科技作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决定以制度形式运行的生产关系但是制度也对于科技进步具有反作用力。就现实制度而言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  制度无论是制度还是机制都是由代表生产力的科技决定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技术水平就有什么样的制度和制度安排同时制度的变迁也是由代表生产力水平的科技力推动的当一种制度不能满足生产力的科技进步这种制度就会发生变迁有一种新的制度来替代。


由上述可见科技在与劳动、资本、自然、制度的相互作用中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同时, 劳动、资本、自然和制度的可持续性也会反作用于科技。


第一劳动持续发展会深化科技持续发展比如复杂劳动比例的增加将会推进主观条件下的科技进步会更大程度地促进技术创新又如健康劳动的诉求会推进生态技术或者新能源技术的持续进步第二资本持续扩张会影响科技进步资本以盈利为目的其扩张也同时要求技术效率的提升技术就需要持续更新与之匹配第三自然持续利用会影响科技进步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要求节约型科技以及绿色技术的发展即极大程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这一方面要求现有技术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要求以新能源技术为核心的新型技术的持续进步。第四制度也影响着科技的进步一种适合生产力的制度就激发和推动科技的进步反之一种不适合生产力的制度就会阻碍科技的进步而且制度的持续性将  作用于某种技术的持续发展否则可能半途而废。


总之科技与其他要素之间存在着辩证逻辑的关系从而使得社会经济系统得以持续。这种辩证逻辑关系可以表达为下图。



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创新过程中坚持科技领先的持续性原则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逻辑。强调科技的持续领先作用充分认识其与劳动、资本、自然、制度之间的互动规律保证这五者自身以及它们之间作用关系的可持续性从而形成科技持续领先型系统的持续动力机制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运行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科技领先持续原则的思想脉络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主流经济学因此官方和学界马克  思主义者都一贯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过程中和实践中十分强调国家自主科技创新和政府的引领性作用。


(一)官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创新的基本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科技创新方面都有充分的论证和创新性观点。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倡导者和实践家把握了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脉搏首先提出 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他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的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和人才成为制约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邓小平着重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随后邓小平也敏锐感受到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为此邓小平一贯坚持学习国外先进科技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认为中国既要积极学习、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中国科技发展的起点但是中国不能盲目引进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对于外来的先进科技要在积极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


江泽民继邓小平之后面对世纪之交出现的国际、国内新情况提出了许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重大的科技思想。一是江泽民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中国必须要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在科技理论、人才、制度等方面加快创新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江泽民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这一战略有助于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增加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更好发挥科技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方面的推动作用。三是江泽民针对科技的两面性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科技伦理思想。他认为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产生了因为科技的滥用而出现的生态恶化、数字鸿沟、网络攻击等科技伦理问题因此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世界和平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


胡锦涛面对新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科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重大战略思想。第一胡锦涛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  家的战略。胡锦涛认为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努力在关键领域和若干技术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等这是中国科技统领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第二胡锦涛将人才看作是保持科技引领作用的主力军大力实施人 才强国战略。他指出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第三胡锦涛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支持民生科技的发展。胡锦涛认为民生科技是与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科学技术要把科技成果转化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中去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提升科技为民服务的功能这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学术界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创新的基本观点


我国学术界马克思主义学者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领作用尝试从不同视角对科技创新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多方探索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基于科教兴国视角对科技创新的研究。该部分学者主要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出发, 肯定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强调要把科技进步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大系统的核心位置。例如, 多次强调科教兴国能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全民素质从而推动科技发展使得产业结构优化解决经济供需矛盾促进经济进步。陈劲等重点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新时代我国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机遇的必然选择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保障同时也为我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提供了竞争手段。


其次基于经济社会发展视角对科技创新的研究。该部分学者主要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角度出发来分析科技领先的重要性并将科技创新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例如认为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推动科技创新必须提高对科技和教育的公共支出、确立知识自主创新的意识以及促进科技和经济的结合。从更加系统的理论分析层面将创新是看作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认为它是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居于核心位置的重要理念不仅包括机制、体制、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创新而且包括科技创新并且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坚持和实践创新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陈昌兵强调新时代我国需要重塑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就要把重点放在科技创新上才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杨承训则着重指出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的主要动力能够深化社会分工加强经济之间的联系驱动经济发展。


最后基于市场机制视角对科技创新的研究。该部分学者主要通过分析市场机制对科技创新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作用强调科技创新在政府和国家中的战略地位。例如洪银兴认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由企业的创新扩展到包含产学研的各个阶段的主体的合作和互动主要以市场竞争机制和创新收益权的垄断为创新动力它是国家竞争力的衡量标准为创新型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叶祥松等则强调科技创新行为具有外部性虽然短期内无法产生直接收益但是通过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  挥政府的支持作用能够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效率。


(三)学术界关于科技创新的其他观点


学术界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与马克思主义学者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关于科技创新的认识颇具争议性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认为政府对创新的主导抑制了创新。例如有学者认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政策具有政府主导的基本特点这抑制了创新的积极性、创造性。政府的能力有限不能什么事都  管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比政府主导的创新具有更大的成功概率类似的也有学者主张国 家不能大包大揽科技创新那样只会提高军事、国防等领域的科技水平却无益于民用科技的重大突破也压抑了个人创造力导致无人去追求社会与经济效果搭建鼓励创新的制度机制  和平台才是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这一观点显然是偏向市场化对于科技创新的影响作用而轻视政府在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


二是认为只有引入发明后产生经济效益的才是创新。例如有学者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事强调发明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创新不是发明它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只有将发明引入经济之中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才是创新因此创新者与企业家  是同义词。这一认识将科技创新微观化混淆了科技创新与技术发明这不仅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进步的社会性界定也不符合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科技进步的概念。


三是认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对人类贡献几乎为零。例如有学者提出在过去500年中中国没有做出一项可以载入史册的发明创造对人类进步的贡献几乎为零中国经济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建立在西方世界过去300年发明创造所积累的技术的基础上。


总之纵观上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科技创新的分析遵循中国科技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观点和理论对于深化中国科技创新的认识具有重要价值。当然也有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学者站在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逻辑基础之上或者过渡强调市场和企业的作用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合理干预导致在科技创新方面只偏重市场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忽视政府的引导作用或者罔顾中国科技创新的现实得出中国缺乏科技创新的错误认识。


三、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基本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科技战略思想不仅对于学界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领先原则的创新性认识和错误思想纠偏具有引领性作用更为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的科技创新思想可以大致区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体系。我国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土地、环境的矛盾也日益显现且日趋严峻比如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并依赖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尚未根本改变制造业的科技产值偏低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环境资源浪费和枯竭制约经济发展、贫富差距拉大损害社会公平正义等经济与科技之间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没有实现科技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作用也尚未得到完全发挥。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阿喀琉斯之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 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习近平为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放大科技创新在激励经济增长方面的乘数效应则必  须加快推行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方式。为此习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促进经济社会高效、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必定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才能从根本上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二是强调要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约束。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适应机制现行的科技创新体制具有较重的封闭性和行政化色彩这成为严重阻碍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枷锁和藩篱。为破解科技创新面临的体制困境激发和解放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习近平明确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习近平2014。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打破各部门的利益藩篱促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展和良性互动让市场成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力量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积极建立科  技创新成果的转移和转化机制疏通科技与社会经济之间的互动通道注重科技创新基础制度的建设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避免分散和孤岛现象的产生等。这些措施的核心作用就是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高度联动性和协调性即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使得科技创新体制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能够快速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在体制上保证科技创新真正发挥引领社会经济的第一生产力作用。


三是指出要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科技创新人才是发挥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离不开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位置的原因。习总书记认为培育科技人才存在着一方面科技人才总量不少另  一方面又面临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突出矛盾特别是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等领    域领军人才严重不足”。为此他强调,“解决这个矛盾关键是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习近平2013。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管理等机制亟待完善习总书记对此有清醒认识提出要按照公开、民主、竞争、择优原则培养、选拔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并强调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  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习近平2014。与此同时习总书记还要求在实践中要切实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特别是要加快制定鼓励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    配的规章制度激发广大科技创新人才的工作热情。


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形成了相互关联、相互贯通的完整体系这对于我国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型社会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有着极强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价值。


四、中国科技领先持续原则实施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提出科技领先持续性原则一方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逻辑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在对官方马克思主义和学界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创新理论认识吸收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需要提出的新理论认识这一认识更是对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思想的延伸性研究和具体化的解析。


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过程中如何贯彻科技领先持续性原则仍然存在践行的空间特别需要警惕三种常见的错误观点:


第一抛开科技进步空谈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发展。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发展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纵观现有研究不难发现大部分学者在探讨绿色经济发展问题时都是从人口、资源、环境等制度视角出发或者  用实证手段检验制度的效果或者剖析制度的缺陷并提出改进措施但却在不同程度忽略了绿色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支撑问题。绿色经济发展作为一种更为先进的经济生产方式和发展  理念绝对不可能脱离生产力这一基础抛开科技进步来探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一种空谈。如若技术落后、治污成本高昂不论设计多么巧妙的激励机制也很难促使微观个体长期选择环境友好型的行动相反如若能够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使得环保产品的成本大大降低则仅需保证有效的社会监管便自然会促使经济向可持续发展转变。也即科技进步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和根本性的作用。


第二过于急功近利局限于短期行为。在过去四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过程中由于市场制度尚不完善在技术创新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急功近利的观念和行为。例如仍过度依赖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创新手段通过模仿、仿造的方式进行快速的产品创新;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短视观点等等。这些急功近利的观念和行为都是为了达到短期的高 收益或成本的快速回收而不惜放弃长期发展。对于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而言短期行为的  确有助于其在短期内占据一定的市场或国际地位但这种短期行为必须与长期目标有所呼应, 并且在发展起步之后应逐渐从短期行为向长期行为转变也即逐渐从吸收、引进、模仿向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转变。


第三将科技动力孤立化忽略其系统性。在分析科技进步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类错误观  点即是将科技进步这一动力看作孤立存在的单从科技进步谈科技进步。然而在经济社会中并不存在真正孤立的事物而是均有着各自的系统和环境。对于科技而言要想发挥其对  经济的促进作用必须依托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一方面市场是技术进步的根本驱动力市  场机制下对私利的追逐是微观主体进行科技研发的根本目的一项技术所带来的预期收益越大则会激励微观主体进行越多的研发投入继而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另一方面政府是技术进步的第一推动力对于那些前期投入大、资金回收慢或具有长期效益的基础和重大科学研究来说市场激励常常是不足的这时就需要政府提供额外的利益驱动以保障研发活动的持续  进行。市场驱动力、政府助力以及技术进步三者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逻辑系统唯有三者之间呈现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动态过程才能真正推动科技发展并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以上错误观点在我国学术界以及微观企业实践中仍占有一席之地这不仅不利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系统发展而且很可能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阻力。基于本文的理论分析为应对上述错误观点、促进科技领先持续原则的真正落实, 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持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相关的技术创新。

要真正落实科技的持续领先原则其前提条件就是要持续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继而使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前文所述市场所提供的利益驱动常常有所不足因此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增加对重要科技创新的补贴和税收优惠力度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同时也要不断完善优秀科技创新的识别机制以及对虚假创新的监管机制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创新意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对中小学教育机制的改革潜移默化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并通过各种创新实践活动机会将创新意识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行为。

在当前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要整体提升还需有所侧重应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相关的技术创新。绿色经济发展要求未来应建设三型社会即人口控减提质型、资源节约增效型以及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程恩富2017而三型社会的实现需要科技创新的高度支撑。为此互联网技术、新能源技术、绿色生产技术、清洁技术等应成为未来技术创新的重点一方面通过加强传统能源高效利用以及积极采用新能源和绿色生产技术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进一步排放另一方面则通过清洁技术对现有污染进行逐步清除。对此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出台激励政策加大对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资助力度引导市场  中资金及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继而推动上述技术创新的有效、持续进行。


其次构建科技创新合理体系科学统筹各类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离不开科技创新体系内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这也决定着一国科技创新能力是否能够真正持续性提升。

就创新的类型而言可以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三大类能否正确处理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衡量一国科技创新体系合理性的重要方面。目前在我国引进消化再创新占据了最大比例而原始创新则显著不足对此政府应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和调整。一方面积极发挥国有企业在原始创新方面的战略引导作用同时可采取国企私企合作研发或者资助私营企业自主研究等形式促进原始创新的主体向微观层面转移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专利保护以及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提升企业进行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利益驱动同时通过激励政策鼓励引进消化再创新型创新活动进一步向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扩展延伸。

就创新的目标而言还可将其分为长期、中期、短期三类科学协调长期、中期、短期科技创  新之间的关系也是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长期目标的科技创新通常为基础科学   研究以及具有国家战略目标的科技创新中期目标的科技创新一般为应用型以及具有企业战略目标的科技创新而短期目标的科技创新则往往是模仿性或具有较强负外部性的科技创新。三个层次的技术创新并没有本质冲突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各自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三者之间  并非独立进行而应具有一定的配合和统筹协调。这就要求政府应科学制定科技创新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可以与长期目标有一定的偏离但应通过设置警戒线严控偏度的程度且最终应服务于中期和长期目标。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科技创新的长期目标应为提升人民的普遍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因此短期内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务必不能过度牺牲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这就需要政府及时进行政策引导和调整。


最后建立政府-市场-科技三元互动机制形成动态循环系统。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孤立地谈科技创新是无法成立的应从科技创新的动力源、创新路径、创新效果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这就要求政府、市场以及科技创新活动之间要形成有效的互动和协调机制。也即政府在制定科技创新计划或进行宏观调控时务必要考虑市场利益驱动情况不可违背市场运行规律而进行过度的行政干预但也不能完全放任市场来自由支配科技创新活动因此在政府、市场以及科技创新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权衡和协调机制。

对于市场利益驱动不足的有益技术创新政府应通过补贴等形式提供额外利益驱动对于市场驱动过强的污染性、短期性技术创新政府则应通过处罚、监管等方式削减其利益驱动政府须为科技研发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法律环境保障科技研发者的专利收益政府应对科技创新的扩散和应用过程予以政策引导和制度支持以保障技术创新的合理使用。唯有建立政府-市场-科技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可循环进行的动态系统方能有效引导和支撑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科技领先持续原则的真正落实。

END

欢迎关注期刊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