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凤才: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三)

王凤才 中社学人 2022-09-09
来源:王凤才:《重新发现马克思——柏林墙倒塌后德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向》,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附录”第321—329页。


13、“出身名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K.H.特雅登

 

K.H.特雅登(Karl Hermann Tjaden,1935—),德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

1935年6月18日,生于德国奥斯特弗里斯兰德。早年师从霍克海默、阿多尔诺、L.v.弗里德堡研究社会哲学,后师从W.阿本德罗特研究政治学。1970年,任马堡大学教授。1971年,成为马堡大学社会学系第一任系主任。1974—2001年,任卡塞尔大学政治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教授。2001年荣休后,致力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曾经属于民主科学家联盟主席团成员(1978—1979/2005—2009)。

主要著作:《“德国共产党反对派”的结构与功能:对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共产主义反对派的组织社会学研究》(Karl Hermann Tjaden/WolfgangAbendroth,1964)、《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这两个概念的历史与含义研究》(1969)、《社会制度:文献材料与社会意识形态批判》(1971)、《以劳动为取向的区域政策》(1978)、《法西斯主义讨论》(1979)、《经济体制研究中的经济科学与社会科学》(1988)、《人、社会形态、生物圈: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辩证法》(1990)、《从罗马到Ffm社会:西欧的不平等关系与利比亚的独特道路》(2001);等。


 

14、马克思主义独行侠:W.F.豪克

 

W.F.豪克(Wolfgang Fritz Haug,1936—),德国马克思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论据:哲学社会科学杂志》杂志出版人,《马克思主义历史批判辞典》主编。

1936年3月23日,生于德国埃斯林根。1946—1955年,在埃斯林根Gerogii高级中学读书。1955年,在图宾根学习罗马语言文学。1955—1956年,在法国学习法国语言、文学、历史、绘画。1956—1963年,在柏林自由大学学习哲学、罗马语言文学、宗教学。其中,1958年,在意大利学习意大利语言、文学、历史。1966年,以“萨特的荒谬概念研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20世纪60年代末,抨击“孤立无援的反法西斯主义”。1979—2001年,任柏林自由大学哲学教授。自1994年起,W.F.豪克开始主编《马克思主义历史批判词典》,并得到R.黑克尔等人大力支持。2001年荣休后,W.F.豪克仍然从事着这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大型知识分子项目”。今天,尽管年事已高,但是仍然活跃在国际马克思主义舞台上。

社会兼职:《论据》杂志出版人、出版社无薪经理(1959—1997);柏林国民大学创办人(1980);(贝尔格莱德)“世界社会主义”论坛国际顾问(1984—1989);柏林批判理论研究所创始主席(1996—2001)、学术委员会主席(2001—)。

主要著作:《萨特与荒谬的结构》(1966)、《孤立无援的反法西斯主义:对德国大学关于科学与民族社会主义系列讲座的批评》(1967)、《商品美学批判:外貌、性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广告》(1971,2009版附“高科技资本主义中的商品美学”)、《商品美学、性与统治》(1972)、《〈资本论〉导论讲座》(1974)、《商品美学:关于讨论文献、进一步阐发以及对其批评的报道》(1974)、《意识形态、商品美学、大众文化:理论综合构想》(1979)、《商品美学与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第1卷:《“推销”体系和“消费”体系导论》,1980)、《生产、商品消费、生活方式》(1981/1982)、《复数的马克思主义:对政治文化的贡献》(2卷本,1985/1987)、《资产阶级主体的法西斯主义化:健康规范的意识形态与德国法西斯主义大屠杀政策》(1986)、《从孤立无援的反法西斯主义到后代人赦免》(1987)、《感受实验:关于社会主义危机理解的文献》(1990)、《德国意识形态理论要素》(1993)、《后结构主义情境中的决定论》(1993)、《与布莱希特、葛兰西一起进行哲学思考》(1996)、《政治上正确或者正确的政治:跨国高科技资本主义中的左翼政治》(1999)、《马克思主义创新的13个尝试》(2001)、《高科技资本主义:对生产方式、劳动、性、战争和霸权的分析》(2003)、《〈资本论〉导论新讲座》(2006)、《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导论》(2006)、《巨大危机中的高科技资本主义》(2009);等。

在《对作为商品幻想批判的自恋的主体间性的批判》(T.科尔默,1993)、《马克思思想复兴:对“马克思主义历史批判辞典”的进一步说明》(W.泽普曼,1995)、《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批判辞典”的“马克思主义论坛”》(D.维特希,2005)等文本中,德国学者对W.F.豪克的有关思想进行了具体分析与评价。



 

15、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家P.罗默

 

P.罗默(Peter Römer,1936—),德国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家、政治学家。

1936年2月4日,生于德国卡塞尔。1956—1960年,在柏林、哥廷根、马堡学习和研究法学。1961—1962年,跟随W.阿本德罗特研究政治学。1962—1966年,法律实习。1964年,以“国会议员犯罪惩罚问题”一文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任马堡/Lahn菲利普斯大学政治研究所W.阿本德罗特教授科研助手(1966—1970);1972年起,先后担任该校哲学与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教授、政治研究所所长、学院院长,兼任校学术规范委员会委员、主席。另外,1966年以来,还参与工会工作,包括黑森州文化部公务员咨询委员。1968年,成为《法律批判杂志》共同创办人和出版人。1973—1993年,《民主与法治》共同创办人和出版人。1998年荣休后,仍然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以及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宪法学研究。

主要著作:《国会议员犯罪惩罚问题》(1964)、《为宪法而斗争:宪法阐释的政治意义》(Peter Römer/Thomas Blanke/Wolfgang Abendroth,1977)、《资本主义私有制:形成、法律形式、功能》(1978)、《W.阿本德罗特那里的法律与民主》(1986)、《以宪法的名义:民主论争文集》(1989)、《W.阿本德罗特与C.施密特》(2009)、《捍卫宪法》(2009)、《资本主义私有制:概念、发展规律、法律》(2009)、《社会法与德国法》(2009);等。


 

16左翼党萨克森马克思主义论坛主席E.利贝拉姆

 

E.利贝拉姆(Ekkehard Lieberam,1937—),德国政治学家,左翼党萨克森马克思主义论坛主席,德国阶级分析规划项目负责人之一,德国马克思主义大会协调小组成员。

1937年8月21日,生于德国布伦瑞克。

主要著作:《联邦德国对结社自由的破坏,并为争取和扩大这一宪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而斗争》(1965)、《适应联邦德国帝国主义新状况的政党机制的政治法律问题》(1971)、《联邦德国政治权力机制中的议会党团》(合著,1974)、《联邦德国帝国主义政治统治体系》(合著,1975)、《政府危机:资产阶级国家意识形态新主题》(1977)、《联邦德国: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合著,1987)、《欧洲社会主义失败原因》(2005)、《贫困无处不在:批评性论争》(2008)、《第三次大萧条》(2009)、《德国工人阶级:雇佣劳动者的权力与无能为力》(合著,2011)、《走出斯大林主义的阴影:关于未来社会主义构想》(合著,2012);等。


 

17、总体危机论提出者:E.阿尔特法特

 

E.阿尔特法特(Elmar Altvater,1938—2018),德国具有马克思主义取向的政治学家、经济学家。

1938年8月24日,生于德国卡门。1959—1963年,在慕尼黑大学学习经济学与社会学。1968年,以“社会生产与经济合理性: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央计划与外部效果”为题获得博士学位。1971—2004年,柏林自由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970—2008年,担任PROKLA杂志编委。长期致力于资本主义发展问题、发展政治学、国家理论,以及经济与生态关系研究,对被打上马克思主义烙印的政治经济学发展做出了根本性贡献。

主要著作:《社会生产与经济合理性: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央计划与外部效果》(1969)、《国际信贷危机》(1969)、《教育部门的政治经济学资料》(1971)、《我们的经济:基础、丛林、教条——当代论争中的市场经济》(合著,1971)、《通货膨胀、资本积累、危机》(合著,第1卷:通货膨胀与资本的再生产,1976;通货膨胀的国内外条件与危机,1976)、《国家》(合著,1977)、《从经济奇迹走向经济危机:联邦德国的经济与政治》(Elmar Altvater/JürgenHoffmann/Willi Semmler,1979)、《我们应该选择什么?》(1979)、《新自由主义的反革命:美国对世界市场的新挑战?》(1981)、《政治创新:民主、群众性政党、国家》(1982)、《超越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选择》(合著,1983)、《危机理论论争:过度积累、债务、供需政策、替代性选择》(合著,1986)、《劳动、人、自然:劳动与环境的市场化》(Elmar Altvater/Erika Hickel/JürgenHoffmann,1986)、《国家贫困:从阿根廷到扎伊尔》(合著,1987)、《世界的重新划分》(1991)、《市场的未来:关于现实社会主义失败后货币调控与自然调控文集》(1991)、《富裕的代价或环境掠夺与世界新秩序》(Elmar Altvater/Birgit Mahnkopf,1992)、《欧洲挑战面前的工会》(ElmarAltvater/Birgit Mahnkopf,1993)、《世界社会的区域化》(Elmar Altvater/John Holloway,1993)、《第二种社会形态:27个辩护》(Elmar Altvater/Oskar Negt,1994)、《纠补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对生态负责的经济增长道路与前景》(1995)、《全球化的限度:世界社会中的经济学、生态学、政治学》(1996)、《涡轮—资本主义:向21世纪过渡中的社会》(ElmarAltvater/Frigga Haug/Oskar Negt,1997)、《联合与纠结: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生产力》(合著,1997)、《前定和谐:“看不见的手”与现代全球化——历史与道德法则》(Elmar Altvater/Helmut Steiner/Wolfgang Eichhorn,1998)、《国际金融市场与改革政策:谁控制谁?》(1999)、《和平欧洲经济:目标、阻力、道路》(ElmarAltvater/Birgit Mahnkopf,2000)、《种族化与经济》(2000)、《新自由主义、军国主义、右翼极端主义:相互作用的暴力》(合著,2001)、《劳动与劳动力市场》(2002)、《欧洲边缘国家的资本主义》(2002)、《不安全的全球化:幕后操纵、洗钱与情报政治》(Elmar Altvater/BirgitMahnkopf,2002)、《团结社会或新曼彻斯特资本主义?》(2003)、《新自由主义中的健康问题》(2003)、《帝国主义全球化》(Elmar Altvater/BirgitMahnkopf,2003)、《工会:为了阳光,为了自由?》(2003)、《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第1卷:福利国家转型,2004;第2卷:资源冲突,2004)、《资本主义的“屠宰场”》(2006)、《我们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终结?:一个激进的资本主义批判》(2006)、《一种被迫的声音:阅读全球化》(2006)、《帝国竞争:全球化世界中欧盟的未来》(Elmar Altvater/BirgitMahnkopf,2007)、《不平等、排斥与社会正义》(合著,2007)、《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气候政策及其抉择中的市场因素》(2008)、《危机分析》(合著,2009)、《大崩溃,或:经济与金融、政治与自然的世纪危机》(2010)、《国家的回归?:金融危机之后》(2010);等。


 

18、左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J.胡弗施密特

 

J.胡弗施密特(Jörg Huffschmid,1940—2009),德国左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创新杂志》创办人之一、编委会顾问,卢森堡基金会顾问、(法兰克福/M)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顾问、(慕尼黑)社会生态经济研究所顾问、《德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杂志》编委。

1940年2月19日,生于德国科隆。20世纪60年代,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成为H.舒伊教授的助教,为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1973年,在不来梅大学的就职演说,描述了直到那时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1975年,与他人一起共同创立“替代性选择经济政策工作组”(Arbeitsgruppe AlternativeWirtschaftspolitik),该小组成为反对亲资本主义的主流经济学的机关。20世纪80年代,成为德国共产党主席团成员。总是将科学研究与具体政治活动联系在一起,其政治热情使之成为attce—Bewegung[1]顾问、“欧元备忘录集团”(Memorandum-Gruppe)创始成员。作为不来梅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直到2005年一直担任不来梅大学欧洲经济、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并致力于阐发政治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2009年12月5日逝世。

主要著作:《数据作为社会科学方法的地位》(1967)、《斯普林格康采恩的政治经济学》(1968)、《资本的政治:联邦德国的集中与经济政策》(1969)、《联邦德国的矛盾:关于联邦德国工人阶级状况》(1970)、《英国的集中政策》(1971)、《联邦德国的帝国主义》(1973)、《危机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JörgHuffschmid/Gerhard Kade/Dirk Ipsen,1975)、《论垄断理论》(合著,1975)、《国家与垄断》(合著,1975—1977)、《垄断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论证和意义》(1976)、《为和平而生产:对联邦德国为战争而生产的替代性选择》(1981)、《军备与资本主义:所有人都谈论和平,我们不谈!》(1986)、《改革的抉择: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辩护》(JörgHuffschmid/Heinz Jung,1988)、《欧洲属于谁?:经济政策与资本战略》(第1卷:《欧共体经济政策》;第2卷:《欧洲资本战略》)(1994)、《金融市场的政治经济学》(1999)、《欧洲国家:金融资本统治,新经济机会》(Jörg Huffschmid/Geert Reuten/Robert Went,1999)、《金融市场:作用方式、效果、政治形态》(2001)、《全球化并非不可避免》(2004)、《公共财政:崇尚正义!》(2004)、《世界的私有化:背景、后果、反对战略》(2004)、《私有化如何?:背景、抵抗、替代性选择》(2007)、《资本主义批判的时代诊断: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金融市场推动的资本主义》(2010);等。

为了纪念J.胡弗施密特诞辰70周年,《马克思主义创新杂志》、《“社会主义”杂志》、《德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杂志》、卢森堡基金会共同主办了“今日资本主义批判——关于J.胡弗施密特的研究规划”学术研讨会(柏林,2010.2.19—20),300多人参会。会议深入讨论了J.胡弗施密特的学术贡献,尤其侧重于这两个问题:(1)打上了J.胡弗施密特巨大烙印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在今天对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还有多大的解释力?(2)为“改革的替代性选择”而斗争与为“体系转型”而斗争之间的关系;并指明今日资本主义批判的优缺点。在《马克思主义创新杂志》(2010.3)发表的系列文章,例如,《J.胡弗施密特:集中研究、竞争理论与垄断理论》(H-J.邦特鲁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概念又被带入讨论中》(H.舒伊)、《二难选择的经济政策:J.胡弗施密特与“欧元备忘录集团”》(K.G.齐恩)、《猛兽被驯服了,或:金融市场调控》(E.阿尔特法特)、《J.胡弗施密特的欧洲政策的创造性与文献》(H.伯默)、《工会与金融市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J.比朔夫)、《景气周期、长期超积累、金融危机:J.胡弗施密特对危机理论的贡献》(J.莱比格尔)、《J.胡弗施密特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H.海宁格尔、G.比努斯)中,德国学者对J.胡弗施密特进行了高度评价,称之为“非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左翼经济学家”、“德国为数不多的经济学家之一”、“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以‘金融市场资本主义’研究为资本主义近期发展的理论探索做出了独特贡献”。


 

19、马堡大学政治研究所欧洲研究中心主任F.德佩

 

F.德佩(Frank Deppe,1941—),德国政治学家,《“社会主义”杂志》出版人《马克思主义创新杂志》编委会顾问,卢森堡基金会顾问,(慕尼黑)社会生态经济研究所顾问。

1941年9月23日,生于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61年起,在法兰克福大学、马堡大学学习政治学、社会学、国民经济学。1968年,在W.阿本德罗特指导下,以“图谋、起义和革命—布朗基与19世纪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为题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1971年获得教授资格。1972—2006年,在马堡大学政治学系任教,创立、领导马堡大学政治研究所欧洲研究中心。作为马堡大学政治学教授,主要致力于政治理论与政治思想史、工会与工人运动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国际政治经济与欧洲统一研究。此外,他还兼任法兰克福/M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学术顾问、Attac学术顾问等。

主要著作:《共同决策批判》(1969)、《新工人阶级:有组织的资本主义中的技术知识分子与工会》(Frank Deppe/Hellmuth Lange/Lothar Peter,1970)、《工人意识:工人意识的政治社会学研究》(Frank Deppe/Helga Deppe-Wolfinger,1971)、《反帝国主义》(1975)、《工人运动与西欧整合》(合著,1976)、《国家与垄断:唯物主义国家理论问题》(2卷本,1977)、《自主与整合:工会分析资料》(1979)、《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J.施莱弗斯泰因诞辰 65周年纪念文集》(Frank Deppe/Willi Gerns/Heinz Jung,1980)、《德国工会运动史》(Frank Deppe/Georg Fülberth/Jürgen Harrer,1981)、《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工会:1929—1933年工会政策文献》(1981)、《工人阶级的统一和分裂:工人政治运动历史思考》(1981)、《和平运动与工人运动:与W.阿本德罗特对话》(1982)、《统一工会:源泉、基础、问题》(合著,1982)、《工人运动的终结或未来?:转向后的工会政策》(1984)、《葛兰西》(1988)、《转型中的工会:20世纪90年代的前景》(合著,1989)、《超越体系竞争:对世界新秩序的思考》(1991)、《西欧工人失业与福利国家:9个国家比较》(合著,1997)、《新帝国主义》(合著,2004)、《20世纪的政治思维》(第1卷:《20世纪初的政治思维》,1999;第2卷:《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政治思维》,2003;第3卷《冷战期间的政治思维》第1部:《体系对抗》,2006;第3卷第2部:《体系对抗、黄金时代、反帝国主义解放运动》,2008;第4卷:《向21世纪过渡中的政治思维》,2008)、《马克思主义理论危机与创新》(2007)、《帝国主义:基础知识》(Frank Deppe/David Salomon/Ingar Solty,2010)、《巨大转型中的工会:20世纪70年代至今(导论)》(2012)等。




 


[1]attce—Bewegung是一个全球性的全球化批判运动和网络,在50多个国家拥有9万成员;基本主张:全球化没有未来,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基本目标:反对全球范围内日益增长的社会不正义、反对以强国经济利益为取向的全球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实现社会正义、生态正义,为生态的、团结的、和平的世界经济秩序而奋斗。





本文作者王凤才


文章来源:《重新发现马克思——柏林墙倒塌后德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向》,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本次转载自微信公众号“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