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名句19】恩格斯晚年五篇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

子萌 中社学人 2023-08-2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这五篇书信非常重要!只要是说到唯物史观,这五篇书信就会登场。这是恩格斯回应“经济唯物主义”或“技术经济史观”或“社会静力学”,全面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重要篇目。就中期考核而言,第三篇书信的登场概率极高(没有“之一”!),社会发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是重点考核内容,其次就是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另外,恩格斯的论敌也要足够关注,保尔·巴尔特和“青年派”的观点要有所了解,巴尔特1890年出版的那本书,名字你还记得嘛



篇目概要






     恩格斯晚年五篇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写于19世纪90年代。在唯物史观创立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不得不从批判唯心史观的斗争需要出发,着重从经济事实中探讨政治、思想意识的根源,对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论述不够。这一点被巴尔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者所利用,用“经济唯物主义”歪曲唯物史观。这五封信恩格斯围绕反对把唯物史观庸俗化这个主题,全面阐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全面论述了包括社会意识在内的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本篇包含的重点问题或基本原理如下:

     1.唯物辩证法(☆☆☆)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

     (☆☆☆☆)

     4.包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

     5.社会发展的平行四边形原理

     (☆☆☆☆☆)

     6.历史发展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





第一篇书信



——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

(1890年8月5日)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


——[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6页]



分配方式:“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而这当然随着生产和社会组织的进步而改变,从而分配方式也应当改变。但是,在所有参加辩论的人看来‘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东西,而是稳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所以它应当也有个一成不变的分配方式。而合理的想法只能是:(1)设法发现将来由以开始的分配方式,(2)尽力找出进一步的发展:将循以进行的总趋向。”


——[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6-587页]



唯物史观研究方法:“但是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杠杆。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的存在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


——[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7页]





第二篇书信



——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

(1890年10月27日)




生产活动与产品贸易:“凡是存在着社会规模的分工的地方,局部劳动过程也都成为相互独立的。生产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东西。但是,产品贸易一旦离开本来的生产而独立起来,它就循着本身的运动方向运行,这一运动总的说来是受生产运动支配的,但是在单个的情况下和在这个总的隶属关系以内,它毕竟还是循着这个新因素的本性所固有的规律运行的,这个运动有自己的阶段,并且也对生产运动起反作用。”


——[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5页]



货币贸易的特殊规律:“货币贸易同商品贸易一分离,它就有了——在生产和商品贸易所决定的一定条件下并在这一范围内——它自己的发展,它自己的本性所决定的特殊规律和独特阶段。”


——[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5-596页]



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的关系:“新的独立的力量总的说来固然应当尾随生产的运动,然而由于它本身具有的、即它一经获得便逐渐向前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它又对生产的条件和进程发生反作用。这是两种不相等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是经济运动,另一方面是追求尽可能大的独立性并且一经确立也就有了自己的运动的新的政治权力。总的说来,经济运动会为自己开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它自己所确立的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即国家权力的以及和它同时产生的反对派的运动的反作用。”


——[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6-597页]



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以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止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害,并造成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7页]



经济与法的关系:“在现代国家中,法不仅必须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不仅必须是它的表现,而且还必须是不因内在矛盾而自相抵触的一种内部和谐一致的表现。而为了达到这一点,经济关系的忠实反映便日益受到破坏。”


——[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8页]



辩证法:“所有这些先生们所缺少的东西就是辩证法。他们总是只在这里看到原因,在那里看到结果。他们从来看不到:这是一种空洞的抽象,这种形而上学的两极对立在现实世界只存在于危机中,而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虽然相互作用的力量很不相等:其中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决定性的),这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


——[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1页]





第三篇书信



——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

(1890年9月21—22日)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和事变,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忘掉这种联系)向前发展。”


——[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592页]



历史创造的“平行四边形”原理:“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历史创造的“平行四边形”原理:“但是第二,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593页]





第四篇书信



——恩格斯致弗·梅林

(1893年7月14日)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强调不够的地方:“这一点在马克思和我的著作中通常也强调得不够,在这方面我们大家都有同样的过错。这就是说,我们大家首先是把重点放在从基本经济事实中引出政治的、法的和其他意识形态的观念以及以这些观念为中介的行动,而且必须这样做。但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为了内容方面而忽略了形式方面,即这些观念等等是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


——[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7页]



意识形态及其相对独立性原理:“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


——[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7页]



意识形态及其相对独立性原理:“历史方面的意识形态家(历史在这里应当是政治、法律、哲学、神学,总之,一切属于社会而不是单纯属于自然界的领域的简单概括)在每一科学领域中都有一定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从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当然,属于本领域或其他领域的外部事实对这种发展可能共同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种事实本身又被默认为只是思维过程的果实,于是我们便始终停留在纯粹思维的范围之中,而这种思维仿佛顺利地消化了甚至最顽强的事实。”


——[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8页]



意识形态对经济的反作用:“与此有关的还有意识形态家们的一个愚蠢观念。这就是:因为我们否认在历史中起作用的各种意识形态领域有独立的历史发展,所以我们也否认它们对历史有任何影晌。这是由于通常把原因和结果非辩证地看做僵硬对立的两极,完全忘记了相互作用。这些先生们常常几乎是故意地忘记,一种历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造成了,它也就起作用,就能够对它的环境,甚至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


——[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9页]





第五篇书信



——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

(1894年1月25日)




经济关系的含义及其组成部分:“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7页]



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8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我们把经济条件看做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 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8-669页]



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


——[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9页]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

中期考核



整编来源:微信公众号“萌说经典”,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排版编辑:陈思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