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斗争白热化:中美关系走向零和博弈

修明1644 沉思的托克维尔 2023-03-20
两会其间,最需要关注的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此前中国对美外交都是斗而不破,随时留下缓和的空间,但此次中方却罕见的直接批评美国,言辞之激烈前所未有。
3月7日,外交部长秦刚答记者问,在谈到中美关系时,秦刚谈到如今美国的国内政治是歇斯底里的新麦卡锡主义,美方所谓的“竞争不对抗”就是全方位的遏制打压,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美方所谓给中美关系加装护栏,不冲突实际上就是要中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如果美方再不踩刹车,继续沿着错误的道路狂飙,再多的护栏也挡不住脱轨翻车。‍
在谈到台湾问题时,秦刚质问美国为何在乌克兰问题上大谈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却在中国的台湾问题上不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什么一边要求中国不向俄罗斯提供武器,一边却向台湾当局售武?秦刚最后警告美国,台湾问题处理不好,中美关系地动山摇。
值得注意的是,秦刚在发言中除了对美言辞激烈外,对其他国家都是采取争取,拉拢的态度。‍‍‍‍‍‍‍‍‍‍‍‍‍‍‍‍‍‍‍
对发展中国家,秦刚提到要增加他们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对于俄罗斯,秦刚称中俄关系稳步向前,对欧洲日本,秦刚也表现出争取和拉拢的态度,希望欧洲,日本能保持战略自主,不要唯美国马首是瞻。‍‍
秦刚的发言表明中方已经基本放弃了对美幻想,中方已经下定决心要对美斗争,中美间的缓和空间和中间地带将越来越少。‍‍‍‍‍‍‍
秦刚的发言秉承了二十大以来的精神,二十大报告就取消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提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对国际形势判断严峻,称外部打压严重,今年的经济政策也是围绕稳定和安全展开,中方对粮食安全,基础科学研究,战略科技创新,内循环,金融房地产领域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达到一个高峰。‍‍‍
经济是为政治服务的,经济政策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源于中美关系改善,当时美国为了对抗苏联,有意拉拢中国这个第三方,中国开始融入美国主导的全球市场。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后,中国经济开始腾飞,当时虽然小布什政府有意遏制中国,但因为反恐战争的爆发,美国无暇他顾,这才给了中国10多年的发展机遇期。‍‍‍‍‍‍‍‍‍‍‍‍‍‍‍‍‍‍‍‍‍‍‍‍‍‍‍‍‍‍‍‍‍‍‍‍‍‍‍‍‍‍‍‍‍‍‍‍‍
到从2014年开始,中美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美国开始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也是从那时,美国开始提出重返亚太的概念,到拜登政府时期,美国正式提出竞争不对抗的原则,开始对中国展开长期遏制。‍‍‍‍‍‍‍‍‍‍‍‍‍‍‍‍‍‍‍‍‍‍‍‍
拜登政府的竞争不对抗实际上就是将斗争长期化,美国相信他通过技术封锁和遏制战略能够阻止中国的发展,从而让中国像苏联,在被孤立的困境中走向死亡。中方显然看出了美国的用心,自然不愿坐以待毙,现在中方经济政策和外交思路的转变,都是为极端情况做准备。‍‍‍‍‍‍‍‍‍‍
那么,中美关系还有可能好转吗?个人认为很难。中美之间存在几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一是美国很难容忍一个与美国意识形态差异较大的国家崛起。美国是个富有传教士精神的国家,对自己的宪法,价值观有着充分自信,希望将自己的价值观推广给他国,今天的国际秩序,很大程度是美国建立。
美国很难接受一个意识形态和自己差异较大的国家崛起,中国和美国在意识形态上有很多分歧,中国又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军事均贴近美国,这让美国感受到了威胁。‍‍
与80年代不同,当时我们是美苏外的第三方,选择空间很大。现在美国最大的敌人是中国,而印度则是那个第三方,站在美国最大战略对手的位置上,中方的选择不多。‍‍‍‍‍‍‍‍‍‍
二是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存在不可解的矛盾。中方的诉求是祖国统一,结束1840年以来的屈辱史,收复台湾是中国法律的一部分,也是大部分中国人的理想,台湾问题在中方看来没有退让的空间。
但现实来看,台湾当局已成为美国的所谓盟友,台积电在美国供应链中占据核心位置,《台湾关系法》更是在军事上绑定了美台,台湾问题已经和美国供应链,美国外交利益交杂在一起,美国也很难直接放弃台湾。
出于利益考虑,美国希望如今的态势一直持续下去,在不挑破一中原则的底线下让台湾当局维持实际的统治,即一中原则空心化,从而既不与中方陷入战争也能保全美国的利益。但这种状态注定无法长久,在某个时间点上,问题一定会爆发。
三是中美在产业链和经济利益上也存在难解的矛盾,美国不会允许自己的科技,金融霸权受到威胁。美国70年代后一直在去工业化,中低端制造业外包给他国,自己则从事金融,高科技,军工等暴利行业,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后,中国开始在美国供应链中担当关键角色,中国勤劳的工人为美国提供了大量廉价商品。
由于中国工人能吃苦,效率高,长期以往,美国的蓝领阶层日渐衰败,美国内部开始出现压力,这股力量要求制造业回流美国,由于蓝领阶层数量庞大,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都只能依照他们的意愿倡导美国制造。
在高端领域,中国也一度有逼近美国的态势,美国担忧如果高科技被中国赶上,美国在国际市场上将丧失比较优势,失去了科技优势,美国霸权也将不复存在。拜登颁布《创新与竞争法案》,《芯片法案》,就是要加强美国的科研能力,同时将中国剥出产业链。
科技与创新是美国霸权的基石,美国很难在科技领域退让。‍‍‍‍‍‍‍‍‍‍‍‍‍‍‍‍‍‍‍‍‍‍‍‍‍‍‍
这三点原因注定了中美关系缓和的空间一定会越来越小,中美关系走到今天,固然有个人的作用,但其背后也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希冀的只能是双方保持基本的理智,用和平竞争的方式分出胜负。目前看,虽然中美双方剑拔弩张,但都有管控分歧的智慧,双方都不想通过战争解决问题。
或许中美两国注定要分出胜负,但我们仍有可能选择分出胜负的方式,中美竞争能和平解决,这对于中美两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将是幸事。

对社会形势和国际局势不了解?对人生感到困惑和迷茫?长按下面的二维码,立即加入修明观察知识星球

欢迎关注沉思的托克维尔矩阵号修明经略,小号会剖析中国社会和国内形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