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为仝麟阁的资深读者点击上方「麟阁经略」→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其他平台读者请关注公众号“麟阁经略”


中纪委批“奢靡之风”,资本打造的“网红炫富局”可休矣


在高层强调要做好青年工作和中纪委批“奢靡之风”的背景下,无良资本为博取流量带货所打造的“网红炫富人设”,不仅因“假炫富”涉嫌商业欺诈,更不断制造着政治谣言,给青年群体和社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最近两年,“王澄澄”和“周扬青”事件在微博创下了上亿的热搜,其谣言包括红三代、央企金融二代、军警高官等为二人家庭“背景”,让许多人产生权力勾兑金钱的联想,多次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我在考研、军队文职和公务员培训机构兼职任教,在我的观察中,即使辟谣后,依然有不少青年以为“炫富网红”就是有官方背景。舆论映像往往具有先入为主的特征,一旦成型,辟谣的成本会非常高,并且在关键时刻会起到意想不到的黑天鹅效应。

两天前,中纪委发布了一则重要批示,批评“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

要深化对金融、央企领域和行业“四风”表现形式和特点的认识........整治过分追求生活“精致化”、品味“高端化”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纠治行业“潜规则”和不正之风,铲除“破窗”效应、“法不责众”心理和“比烂”心态,不断加固金融和央企领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堤坝。

中纪委此体现着对社会问题和群体心态的重视,我希望在此也能做一些预警。今天,人民整体观念的进步,尤其是对公平愈发重视,“王澄澄”和“周扬青”事件证明,无良资本无序扩张,和无底线“网红”打造炫富“骗局”,结合其庞大的流量,极易引起舆情危机。

整治“奢靡之风”和鼓励创富和消费是不冲突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鼓励致富。20年五月,“双循环”理念在中央政治局常务会中提出,如何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成为顶层战略。需要被整治的,乃是来路不明、危害社会公平的“炫富之风”。

在去年我的一篇文章(26岁身家两亿、全网热搜的炫富女,竟有个官爸?@中纪委)中,我提及了一个在短视频平台发各种炫富视频的“网红”王澄澄,此人自称“白手起家”26岁身价过亿,名车豪表堆积如山,住在宫殿般的别墅中,出行甚至使用警用直升机......

此人通过一系列无底线炫富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拥有了几百万粉丝,许多人开始猜测其背景。在王澄澄与身穿警服的父亲合影被上传至网络后,当即上了微博热搜。特权和财富挂钩所产生的联想激起沸腾的互联网民意,恰逢疫情期间,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当时,纪委的朋友也关注到了这一点。我通过记者生涯中积累的人脉圈,很快查清了此人的商业背景,这人压根不是什么白手起家,所创业的领域都属于利润微薄,且很快“黄摊子”的买卖,可断定此人财富来路不明。

结果后面,更狗血的事发生了。原来所谓身家过亿的“王澄澄”乃是走“野路子”的经纪公司包装而成,迎合的是部分互联网受众崇拜权力和财富的“慕强”心态,从而收割流量。很快“王澄澄”被全网封杀,舆情也被平息。

然而,这样的人不止一个“王澄澄”,一位比王澄澄影响更大的网红“周扬青”也是走此路数。2020年开始频繁在网络炫富,甚至被媒体称之为“京圈名媛”,如此具有封建气息的称呼,结合一张“科技整容脸”,在微博坐拥近千万粉丝。

“周扬青”的炫富包括但不限于:用爱马仕装榴莲、用GUCCI装大闸蟹、用LV装狗粮...我通过一些朋友,打听了大半个内娱圈,也没听说这位有什么作品和商业名气,基本可以断定其“巨额财富”不来自于个人奋斗,结合其在综艺节目大谈“父亲给我买星空吊顶影院”可知,其本人也不避讳“富二代”的个人定位。

在网上一搜“周扬青”的名字,就会跳出无数和“背景”相关的标题,仿佛此人真有不可言喻的巨大“政治能量”,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周父为前中国银行副行长周载群。又是大央企、又是金融领域,这必然引起纪委的关注。然而调查一番后,周载群和这位网红没有任何关系,妥妥的谣言,在此也正好帮周先生澄清一下,还周先生清白。

(随手一搜都是这类消息)

谣言一张嘴,造谣跑断腿,依然有一大批人认为“周扬青”的父亲就是这位金融大佬。“周扬青”本人也喜欢沉浸在此般谣言中,甚至暗示自己的父亲有军方背景,享受不存在的“特权”给自己带来的虚荣感,而无耻到丝毫不顾及这种行为给国家和被污蔑者带来的危害。

不过,21世纪是信息时代,你只要敢在舆论场中充分曝光,不存在你家里啥背景查不出来的。我托圈里的朋友很快打听到了这位“周扬青”的真实情况,这人压根不是什么“二代”,就是普通家庭的女孩,拆迁户。通过其旗下持股公司的业务范围,也不难看出她背后有个专门的网红团队在对其包装。

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一套完整“富二代人设”产业链早已成为网红行业的摇钱树,抓准部分青年群体喜欢八卦、对现实缺乏了解、渴望富裕生活和虚荣心强的弱点,赚取了丰富的流量,以便带货。2020年,周通过和某台湾演员炒作分手的话题,用三天时间,使自己网店销售额达到450万,一场直播就能赚上千万。

据报道:“一位粉丝2700多万的某抖音红人,2020年发布的视频内容主要是探访烧烤、小吃、火锅等平价餐厅,流量不温不火。直到他发布了一则“300元一两的牛排”吃播体验,单条点赞量蹿升到了42万次。”

“这让他找到了吸粉的秘诀,从此开始拍摄此类高消费视频。从此无良资本和无底线网红一拥而上,在小红书、微博和各大短视频平台中持续收割流量。”

但其实,砸重金的吃喝玩乐体验只是道具,利用普通人的猎奇心理吸流量、接广告、带货才是真。在电商平台上,只要花几十元钱,就能买到容量多达几G的制造高端朋友圈人设的素材。包含了旅游休闲、夜生活、豪华汽车、奢侈品、豪华住宅、余额账单、直升机等丰富的图片和视频。

除了虚拟商品,实体“炫富”产品的购买和租赁也十分便利。在电商平台上可轻松花费数十元,买到各种豪车的车钥匙。花费数十元一天可以租到各品牌的名包。数百元到数千元,可以租到名车拍照。整条“炫富”产业链已经十分完备。

这种现象在2021年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一批以体验奢侈生活为卖点的炫富短视频博主被封杀。但2022年,“炫富网红”死灰复燃、甚至愈演愈烈,“王澄澄”和“周扬青”无底线的炒作依然在制造着政治谣言,毫无收敛的意思。

“周扬青”们是漏网之鱼,到现在依然采用类似的路数,频繁炒作和名人、商人恋情、分手的话题,在互联网上博取眼球。而关于吹捧此人“背景”和财富的垃圾信息充斥着互联网,我看了一下,都不是正规媒体写的东西,极有可能是雇的水军炒作,制造话题和流量。

从商业上看,网红“周扬青”之流,靠炫富炫“背景”打造人设确实很成功。但这是因为主流话语没有关注到此领域,加之小红书、微博之类的平台采取流量思维,鼓励带货,让这些奢靡之风和诈骗之术有了发展空间。

娱乐圈、网红圈相对隔离于主流舆论界,却影响着广泛的青年群体。中央多次强调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性,最重要的就是让青年群体保持对国家的希望。这些网红毫无底线的炫富行为,让多少青年产生了“社会就是如此现实”的悲观看法,用“奢靡之风”腐化青年群体。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8.54亿,10~39岁的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65.1%,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4.6%。截至2018年,中国网红粉丝总人数达到5.88亿人,其中38岁以下网民占比达到92.4%。”

我个人不反对网红的带货现象,只要你合规合法、正常纳税、帮助制造业解决销售渠道问题,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你通过无底线的炫富、擦边“权力背景”、编织虚假的成功人设来满足商业利益和虚荣心,腐化青年,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我们忙着内卷,网红忙着炫富,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这是我身边一位985大学毕业生向我提出的问题。我认为,青年群体刚进入社会,不理解互联网的浮夸之风,很容易认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

据调查,54%的大学生梦想成为网红,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也有成为网红的长相或是能力,这条路在他们看来是一条改变家境和出身的捷径。本来不关心娱乐圈的我,每想到此,我都觉得我有必要让更多人关注这些话题,关注浮夸奢靡的网红群体给年轻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正是因为炫富网红和其背后资本打造的骗局,让不少年轻人真的以为出入高端场所、浑身奢侈品的生活,就是网红的常态,而无法专注到自己该做的事情上,在进入社会后又产生极大的落差感,使心态失衡。甚至错误地将其联系起“特权”,而产生仇恨心理。

在此,我希望有关部门可以整治无良资本推动的“网红炫富局”,这不仅是社会的不良风气,更涉及到政治谣言和商业诈骗,拥有如此庞大受众的网红群体,又深谙流量法则,一旦被加以利用,制造对立情绪,后果将不堪设想。

关于作者

仝麟阁,前财经记者、投资公司董秘,发表文章累计超过100万字。百万级报道数篇、千万级报道作者,网易年度影响力创作者,人民大学经济系在职研究生,研究领域为政治、历史、经济和社会问题,为多家地方政府、智库和企业提供咨询,现居广州。                    

                    

(我的小号,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