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马云高考数学拿1分看什么是真正重要的素质

dennis168 平行世界的情报处 2023-10-20

   马云最近在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颁奖典礼上说:自己高考数学只得了1分。马云显然是世界上顶尖的成功人物,他的经历也说明,现在求学阶段学生们被灌输的知识,其实和人生能做出的成就、生活是否幸福,关联度不大。



最重要的素质

   有一点点社会经历的人都知道,对人生成就和幸福度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数理化、历史、政治、生物、地理等知识,也不是有没学书画、弹钢琴、跆拳道等等。。。。个人成就和幸福度和性格关联度更大。最重要的素质就是:1. 想到就去行动的执行力。2. 遇到困难时坚持下去的毅力。3. 良好的沟通能力。4. 对学习的兴趣,能够边工作边自觉钻研相关的技术。如今的教育成了一种专业课程的智力游戏,只对培养毅力研究专门问题有一些作用,对其它三样素质的培养几乎等于0。而学校里学到的各类真真假假的“知识”绝大多数在实际工作上是用不上的,真正有用的知识都是边工作边自学的。

   虽然从统计数字上看,一个人中学得了高分并且从优秀的大学毕业后,他人生成就仍然好于一般人,但这大多是因为大公司愿意相信带有名校标签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似乎可以预测,而愿意给他们机会。还有就是即使在这些无用的科目上取得高分,也说明他们的毅力有一定水平。

   在无用的专业课上过度学习有很多副作用:1. 浪费时间,学完用不上,一两年后全忘掉。2. 几年的痛苦学习可能换来一生的慢性厌学症。乔布斯对大学毕业生说过,要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无奈以工业化指标为导向的教育倾向把人教成stay full,而且是用难消化的垃圾食品填饱。3. 太多无用的所谓"知识"是噪音,噪音多就影响一个人的决策,看书多但缺乏实践的人倾向认为很多事情都不可能。所以花太多精力时间读书而不实践,反而降低了一个人的执行力,该行动的时候不行动,却愿意为确定性高的蝇头小利浪费时间精力,影响人生成就。杨绛说很多人的问题是“读书不多,想的太多”,这句话对大多数现代人是错的,在一个有央行加持的和平时代太久,他们中大多数的问题应该是“读书太多,反思太少,实践更少”,书本里的“知识”太久没被现实挑战。真的知识只有配合实践才可能掌握,street smart才是真smart, book smart只是礼貌的表示stupid。

   在真实世界中做决定,直觉和看起来很肤浅的博弈论比这些“专业知识”要有用的多:虽然行动未必导致成功,但不行动却注定失败,何况大多数年轻人根本没什么好输的,大多数行动其实根本不需要花什么钱,而且即使失败了,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很多成就巨大的人,学习经历都不咋地:马云是学渣,台湾首富郭台铭只是大专毕业,马化腾读大学时深大也只是二本。看过一篇统计说硅谷大多数创业公司中高层都是非名校出身,排在前列的居然是“圣荷西州立大学”,而不是什么藤校或者斯坦福。其实中国社会也是一样,名校毕业生只在少数大公司高层和研究院有优势,作为中国经济中坚的大量民企,老板们的学历大多不高,即使是上市的。

藤校的本质

   美国名校招生的标准也说明学习成绩不会太重要。美国名校之所以名气巨大,是因为出现过很多成就很大的毕业生,他们创造了这个资讯时代。与其说美国名校让一个人具备了成功的能力,不如说美国名校在招生的时候已经选定了日后会成功的学生:学习成绩只占很小一部分,他们更看重学生的经历是否显示出这个人有诚信、执行力强、人际关系好。所以比起成绩,在体育运动和社会实践上取得成就的人申请名校非常有优势。如果篮球打得好,学渣也能进哈佛。因为比起学术考试,在团体运动和社会实践取得成就,更能说明此人有执行力、毅力、沟通能力和好学,适合应付真实社会上的竞争。美国名校起的作用更像俱乐部而不是学校,它们把一群真正有潜力的年轻人聚集起来,再由学者加以适当提点,日后“上等人、人捧人”,起点本来就很高的同学们互相加持之下更快成就了事业,而他们的成功也令母校牌子闪得更亮。


   

这些有成功潜力的年轻人也很快就悟出学校的意义:只是俱乐部。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就是这种人,他们先看透了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比起浪费时间去拿学位图个虚名,他们更想把握商业机会去抓住立即的幸福,于是即使上了哈佛也辍学创业。这类人是真正看透学校和学习关系本质,他们没从大学毕业,但水平已经甩开诺贝尔奖得主们十万八千里(经济学奖得主被甩开更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